论公共管理的公平_效率目标及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5
摘要
公平与效率,特别是二者的协调是公共管理的目标。在公共管理的现实中,基于管理者价值取向的不同,对公平与效率目标往往有所侧重。建国后,虽然在初期的政策上有过波动,但公平基本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发展出平均主义的极端形式,效率被简化为产量与速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效率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成就。然而,时至今日,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使得公平问题开始突出。树立公平效率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建立公平与效率协调发展的公共管理模式对于缓解当前的贫富分化、缓和社会矛盾、深化改革以及对社会的长远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平与效率不断获得新的历史内涵,二者的关系体现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没有公平的效率不是持久的效率,缺乏效率的公平也不是真正的公平。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二者的统一与协调。
关键词:公平;效率;协调;公共管理;
Abstract
The goals of public management are to achieve both equity and efficiency, specially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goals. Owing to different values from different managers, any of these two goals will be emphases particularly 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olicies in the reality of PM. after the PRC was founded, hough it used to have policy fluctuation, it was basically equity oriented. And finally developed an excessive form of equalitarianism and efficiency was simplified as output and speed. Along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economic system ,efficiency was more oriented that has brought marked growth in economy. However, the tendency of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makes equity become a big issue up to now.It is important to constitute a new model of PM and cultivate a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so as to ease up the social conflict,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nd to push the reform and the long-term social development.
Equity and efficiency has meant more and more with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here the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that efficiency without equity can not last long and the opposite is true.
Keywords: equity; efficiency; balance; public management
序言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中国历史中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其中包含着一次意义重大的公共管理系统的价值选择。这个选择构成了整个公共管理模式构建的价值基础,并通过公共管理决策与实施影响社会的发展与方向。在西方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研究中,公共管理理论对效率的过度强调正遭受着置疑。许多学者指出公共部门的使命、性质与私营部门有根本的不同,效率不是公共部门的最终目标。在我国的现实中,一方面,效率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目标和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普遍的效率低下。一方面,是长期平均主义的不公平。另一方面,社会转轨过程中权力与经济交错形成的复杂局面又带来了新的公平问题,特别是弱势阶层和新富阶层的分化日益加大,社会矛盾开始加深。
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协调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已初现端倪。这一切使得对公平与效率的反思不可或缺。当前我国关于公平与效率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收入分配领域。应该说这是公平与效率问题最为突出的地方。然而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审视这一问题将有助于拓展视野,使效率与公平呈现出更完整的面貌,并有利于更全面地把握持续发展与综合发展的含义。此外,公共管理作为社会发展的杠杆与推动力量,本身就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手
段。在公共管理领域讨论公平与效率将使二者协调发展的目标获得可操作的手段,更关系到当前我国政府改革的进程与方向。这场改革首先要求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构建起公共管理的新模式。而对公共管理者、尤其对众多的党政干部而言,在思想上确立对效率与公平的正确认识,确立合理的价值观标准尤为必要。
1效率与公平
1.1效率
效率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程中,效率也发展、延伸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含义。[1]在经济学中,效率被理解为对一种稀缺的资源进行配置的结果,即资源的有效使用与有效配置。任何资源总是有限的,不同的资源有限供给的程度不同,使用得当、配置得当的资源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即高效率;反之则为低效率。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帕累托效率是争议最少和运用最为广泛的的术语之一。“帕累托最优”是指:对于某种经济的资源配置,如果不存在另一种可行的配置,使得该经济中的所有个人至少和他们在初始时情况一样好,而且至少有一个人的情况比初始时更好,那么,这一资源配置是最优的,也是最有效率的。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效率的内涵也不断扩展,并越出经济学范围,延伸到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从价值论的角度看,成本与投入都是为获得利益而付出的具有价值的资源。效率因而体现为两种价值(成本和利益)之间一定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效率也是一个价值概念。如果说在经济学中,效率自成目的,那么,在一个更大的目的性价值系统中,效率除反映经济学意义上的善(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外,它同时还是相对于人类生活目的而言的手段性价值。即便经济生活是人类生活最为根本和重要的一部分,它也并不能替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全部。[2]
1.2公平
公平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价值范畴。在学术界,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对公平作出了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边沁功利主义的公平观、亚当斯管理学角度的公平观、罗尔斯社会学角度的公平观以及平均主义的公平观。公共管理是一个由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与管理学等学科构成的综合性学科,对公共管理中公平的理解也就由于人们学术背景的差异而不同。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重新理解公共管理中的公平是十分必要的。
一、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是针对不同社会群体进行的社会价值分配,这决定了公共管理中的公平应该是社会学意义的群体公平,即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实现的公平。
从社会公共资源具有的价值角度分析,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也就是对社会价值的分配。与针对个体进行分配的提供私人物品的市场管理活动不同,公共管理对社会价值的分配是针对社会不同的群体而不是个体进行的,这是因为公共管理直接提供的是公共物品而不是私人物品。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论述,公共物品是具有可分享性的物品,也是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可分享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使用并不影响他人的使用;非排他性是指不能剥夺任何公民对公共物品的使用权利。根据对公共物品的可分享性与非排他性的理解,我们可以将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进一步表述为:针对社会不同群体进行的社会价值的分配。既然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是针对社会不同群体进行的社会价值的分配,公共管理中的公平也就应该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公平,是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实现的群体公平。
二、公共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这决定了公共管理中的公平应该是分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