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卫生出版社第版《基础化学》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237.50 KB
- 文档页数:22
第一章1解 因为现代化学几乎与所有的科学和工程技术相关联,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些科学和技术促进了化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化学又反过来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进展,而且很多科技进步以化学层面的变革为突破口。
因此,化学是一门中学科学。
化学和医学的关系极为密切,无论是制药、生物材料、医学材料、医学检验,还是营养、卫生、疾病和环境保护,乃致对疾病、健康、器官组织结构和生命规律的认识,都离不开化学。
2解 国际单位制由SI 单位和SI 单位的倍数单位组成。
其中SI 单位分为SI 基本单位和SI 导出单位两大部分。
SI 单位的倍数单位由SI 词头加SI 单位构成。
例如mg 、nm 、ps 、μmol 、kJ 等等。
3 (1) 2.0321 g (2) 0.0215 L (3) pK HIn =6.30 (4) 0.01﹪ (5) 1.0×10-5 mol 解 (1) 5位,(2) 3位,(3) 2位,(4)1位,(5)2位。
4解%1.0001.01024.00001.01024.01024.01023.0-=-=-=-=RE5解kPa}){}{}({m N 10}){}{}({dm m N }){}{}({ L J }){}{}({K mol K J L mol }){}{}({ ])[][]([}){}{}({][}{][}{][}{2331111-T R c T R c T R c T R c T R c T R c T R c T T R R c c cRT Π⨯⨯=⋅⨯⨯⨯=⋅⋅⨯⨯=⋅⨯⨯=⨯⋅⋅⨯⋅⨯⨯=⨯⨯⋅⨯⨯=⋅⨯⋅⨯⋅==-----式中,花括号代表量的值,方括号代表量的单位。
6解 1 mi 3 = 1.609 3443 km 3 = 4.168 182 km 3,所以水资源的总体积V = (317 000 000 + 7 000 000 + 2 000 000 + 30 000) × 4.168 182 km 3 = 1.3590 ×109 km 37解mol 0.25 kg1g1000 mol g )00.10.160.23(kg 0.010(NaOH)1-=⨯⋅++=n mol1.89 kg 1g 1000 mol g )00.16301.1299.222(21kg 0.100 )CO Na 21(mol4.99 kg 1g1000 mol g 08.4021kg 0.100 )Ca 21(1-321-2=⨯⋅⨯++⨯⨯==⨯⋅⨯=+n n 8解mol 2.57 molg )35.45 239.65(g350 )(ZnCl 1-2=⋅⨯+=n 1-21-2k mol 3.95 kg1g1000 650mol 2.57 )(ZnCl L mol 3.48 L 1mL1000 mL 39.57mol 2.57)(ZnCl g g b c ⋅=⨯=⋅=⨯= 9解1-1--3L mmol 5.1 mol 1mmol1000 L 1L 100mL 1000 mol g 9.13g 10 20 )(K ⋅=⨯⨯⨯⋅⨯=+c1-1--3-L mmol 103 mol1mmol1000 L 1L 100mL 1000 mol g 5.453g 10 366 )(Cl ⋅=⨯⨯⨯⋅⨯=c 10解 设称取含结晶水的葡萄糖(C 6H 12O 6·H 2O)的质量为m,052600. mol g 16.0)1.01g/[(2 50)-(1000 mol 0.28mol0.278 )O H (C L mol 0.278 molg )0.16601.1120.126(L g 0.05 )O H (C g27.5L g 50.0 L.50001g )0.1601.120.16601.1120.126(g)0.16601.1120.126( O)H O H (C 1-61261-1-1-61261-26126=⋅+⨯+=⋅=⋅⨯+⨯+⨯⋅==⋅=⨯+⨯+⨯+⨯+⨯⨯+⨯+⨯⨯=⋅x c m m ρ 11解 L .41 Lg .091g3.02g )5.350.23( g 5.0 (NaCl)1-=⋅⨯+⨯=V 12解 ∵ 10KI + 2KMnO 4 + 8H + = 12K + + 2MnO 2 + 5I 2 + 4H 2O ∴mol 0.004 mol g )9.1262(21g 0.508 )I 21( )KMnO 51 (KI 1-24=⋅⨯⨯==+n n第二章1解 根据BA A A n n n x +=,mo l 56.5mol 18.0g 100g O)(H 1-2=⋅=n mo l 0292.0molg 342g0.10)(1=⋅=-蔗糖n995.0mol0292.0mol 56.5mol56.5)(O)(H O)(H O)(H 222=+=+=蔗糖n n n xkPa 33.2995.0kPa 34.2O)(H 20=⨯==x p p2解 (1)mol 004912.0mol g 342g68.1)(1=⋅=-甲nmol 003551.0molg 690g45.2)(1=⋅=-乙n 1kg mol 2456.0kg0200.0mol004912.0-⋅==(甲)b1kg mol 1775.0kg0200.0mol003551.0-⋅==(乙)b溶液乙的蒸气压下降小,故蒸气压高。
第一章 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 下面哪个药物的作用与受体无关 A. 氯沙坦 B. 奥美拉唑C. 降钙素D. 普仑司特E. 氯贝胆碱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药物的功能 A. 预防脑血栓 B. 避孕C. 缓解胃痛D. 去除脸上皱纹E. 碱化尿液,避免乙酰磺胺在尿中结晶。
3) 肾上腺素(如下图)的a 碳上,四个连接部分按立体化学顺序的次序为A. 羟基>苯基>甲氨甲基>氢B. 苯基>羟基>甲氨甲基>氢C. 甲氨甲基>羟基>氢>苯基D. 羟基>甲氨甲基>苯基>氢E. 苯基>甲氨甲基>羟基>氢4) 凡具有治疗、预防、缓解和诊断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符合药品质量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化合物,称为 A. 化学药物 B. 无机药物C. 合成有机药物D. 天然药物E. 药物5) 硝苯地平的作用靶点为 A. 受体 B. 酶C. 离子通道D. 核酸E. 细胞壁 6) 下列哪一项不是药物化学的任务A. 为合理利用已知的化学药物提供理论基础、知识技术。
B. 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
C. 确定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D. 为生产化学药物提供先进的工艺和方法。
E. 探索新药的途径和方法。
二、配比选择题1) A. 药品通用名 B. INN名称C. 化学名D. 商品名E. 俗名1.对乙酰氨基酚2. 泰诺3.Paracetamol4. N-(4-羟基苯5.醋氨酚三、比较选择题1)A. 商品名B. 通用名C. 两者都是D. 两者都不是1. 药品说明书上采用的名称2. 可以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名称3. 根据名称,药师可知其作用类型4. 医生处方采用的名称5. 根据名称,就可以写出化学结构式。
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属于“药物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 发现与发明新药 B. 合成化学药物C. 阐明药物的化学性质D. 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E. 剂型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2) 已发现的药物的作用靶点包括 A. 受体 B. 细胞核 C. 酶 D. 离子通道 E. 核酸3) 下列哪些药物以酶为作用靶点 A. 卡托普利 B. 溴新斯的明 C. 降钙素 D. 吗啡 E. 青霉素4) 药物之所以可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是由于A. 药物可以补充体内的必需物质的不足B. 药物可以产生新的生理作用C. 药物对受体、酶、离子通道等有激动作用D. 药物对受体、酶、离子通道等有抑制作用E. 药物没有毒副作用 5) 下列哪些是天然药物 A. 基因工程药物 B.植物药 C. 抗生素 D. 合成药物 E. 生化药物6) 按照中国新药审批办法的规定,药物的命名包括 A. 通用名B. 俗名C. 化学名(中文和英文)D. 常用名E. 商品名7) 下列药物是受体拮抗剂的为 A. 可乐定 B. 普萘洛尔C. 氟哌啶醇D. 雷洛昔芬E. 吗啡8) 全世界科学家用于肿瘤药物治疗研究可以说是开发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项目,下列药物为抗肿瘤药的是 A. 紫杉醇 B. 苯海拉明 C. 西咪替丁 D. 氮芥E. 甲氧苄啶9) 下列哪些技术已被用于药物化学的研究 A. 计算机技术 B. PCR技术C. 超导技术 D. 基因芯片E. 固相合成10) 下列药物作用于肾上腺素的β受体有 A. 阿替洛尔 B. 可乐定 C. 沙丁胺醇 D. 普萘洛尔E. 雷尼替丁 五、问答题1) 为什么说“药物化学”是药学领域的带头学科?2) 药物的化学命名能否把英文化学名直译过来?为什么? 3) 为什么说抗生素的发现是个划时代的成就?4) 简述现代新药开发与研究的内容。
《基础化学》部分习题及参考答案详解魏祖期主编,基础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6月第7版第一章 绪论1.下列数据,各包括几位有效数字?⑴ 2.0321 g ⑵ 0.0215 L ⑶ p K HIn = 6.30 ⑷ 0.01% ⑸ 1.0×10-5 mol 解:有效数字位数分别为,⑴ 5位 ⑵ 3位 ⑶ 2位 ⑷ 1位 ⑸ 2位2.某物理量的真实值T = 0.1024,实验测定值X = 0.1023,测定值的相对误差RE 是多少? 解:%1.01024.01024.01023.0-=-=-=T T X RE 3.求0.010 kg NaOH 、0.100 kg (+2Ca 21)、0.100 kg (32CO Na 21)的物质的量。
知已NaOH +2Ca 21、32CO Na 21的摩尔质量分别为40、20、53 g·mol -1 解:、mol 89.1100053100.0)CO Na 21(mol 00.5100020100.0)Ca 21(mol 25.010*******.0)NaOH (322=⨯==⨯==⨯=+n n n 4.20℃,将350 g ZnCl 2溶于650 g 水中,溶液的体积为739.5 mL 。
求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摩尔浓度。
ZnCl 2的摩尔质量为136 g·mol -1解:12L mol 48.35.7391361000350)ZnCl (-⋅=⨯⨯=c 12kg mol 95.36501361000350)ZnCl (-⋅=⨯⨯=b 5.每100 mL 血浆含K + 和Cl - 分别为20 mg 和366 mg ,试计算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mmol·L -1。
解:1L mmol 1.5100010051.0)K (mmol 51.03920)K (-++⋅=⨯===c n 1L mmol 10310001003.10)Cl (mmol 3.105.35366)Cl (---⋅=⨯===c n 6.如何用含结晶水的葡萄糖(C 6H 12O 6·H 2O )配制质量浓度为50.0 g·L -1的葡萄糖溶液500 mL ?该溶液密度为1.07.某患者需补充Na + 5.0 g ,如用生理盐水补充[ρ(NaCl) = 9.0 g·L -1],应需多少体积的生理盐水?解:n (Na +) =230.5= 0.22 mol c (NaCl) =5.580.9= 0.15 mol·L -1 V =15.022.0= 1.5 L 0 kg·L -1,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葡萄糖的摩尔分数是多少? 解:n (C 6H 12O 6) =10005001800.50⨯= 0.139 mol m (C 6H 12O 6·H 2O) = 0.139×198 = 27.5 g c (C 6H 12O 6) =1000500139.0⨯= 0.278 mol·L -1 500 mL 溶液中n (H 2O) =182/0.50500-=26.4 mol x (C 6H 12O 6) =4.26139.0139.0+=0.00524 8.An aqueous solution is 8.50% ammonium chloride, NH 4Cl, by mass. The density of the solutionis 1.024 g·mL -1. What are the molality, mole fraction, and amount-of-substance concentration of NH 4Cl in the solution?解:b (NH 4Cl) =50.810010005.5350.8-⨯= 1.74 mol·kg -1 x (NH 4Cl) =08.5159.0159.018/)50.8100(5.53/50.85.53/50.8)()Cl NH (4+=-+=总n n = 0.0303 c (NH 4Cl) =5.53%50.81000024.1⨯⨯= 1.63 mol·L -1 第二章 稀薄溶液的依数性1.将2.80 g 难挥发性物质溶于100 g 水中,该溶液在101.3 kPa 下沸点为100.51℃。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临床上在为病人大量输液时,要用9.0g•L -1NaCl 溶液(又称生理盐水)或50g•L -1葡萄糖溶液,这是为什么?浓度高一些或低一些会产生什么后果?我们都知道,人体体液不仅由小分子物质(如NaCl 、葡萄糖)构成,也由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构成。
人体内广泛存在生物半透膜(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所以渗透现象在人体内无处不在,而体液产生的渗透压是由溶于体液中的电解质组分、非电解质组分及大分子组分等各种溶质决定的,体液的渗透压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因此,临床上给病人大量补液时要特别注意溶液的浓度,如补液的浓度不当,过高或过低都将产生不良后果,甚至造成死亡。
根据Van ′t Hoff (荷兰化学家范特荷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对于任一稀溶液,其渗透压应于渗透活性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成正比。
因此,也可以用渗透活性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来衡量溶液渗透压的大小,通常我们把溶液中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分子、离子)统称为渗透活性物质。
为了表明人体体液的渗透压大小,医学上常用渗透浓度,它是指溶液中渗透活性物质大质点总浓度,用符号Cos 表示,其常用单位是mol•L -1或mmol•L -1。
在具体计算溶液的渗透浓度时,应注意溶液中溶质的组分,对于强电解质溶液,其渗透浓度等于溶液中溶质解离出的离子总浓度;对于弱电解质溶液,其渗透浓度等于溶液中未解离的弱电解质分子的浓度和解离出的离子浓度的总和;而对于非电解质溶液,其渗透浓度等于其溶液浓度。
人体体液是电解质(如NaCl 、KCl 、NaHCO 3等)、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尿素、氨基酸等)和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类等)溶解于水而形成的复杂的混合液。
在医学上,习惯把电解质、小分子物质统称为晶体物质,由它们产生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而把高分子物质称为胶体物质,由它们产生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虽然高分子胶体物质含量高,但由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单位体积血浆中质点数少,产生的渗透压小;小分子晶体物质含量虽少,但由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小,有的又可解离成离子,单位体积血浆中质点数多。
第八章1 基本要求[TOP]1.1 掌握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式、电池组成式的书写;根据标准电极电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向;通过标准电动势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电极电位的Nernst方程、影响因素及有关计算。
1.2 熟悉氧化值的概念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熟练计算元素氧化值;熟悉原电池的结构及正负极反应的特征;熟悉标准电极电位概念;熟悉电池电动势与自由能变的关系。
1.3 了解电极类型、电极电位产生的原因;了解电位法测量溶液pH的原理及pH操作定义;了解电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
2 重点难点[TOP]2.1 重点2.1.1 标准电极电位表的应用。
2.1.2 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电池组成式的书写。
2.1.3 通过标准电动势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2.1.4 电极电位的Nernst方程、影响因素及有关计算。
2.2 难点2.2.1 电极电位的产生2.2.2 用设计原电池的方法计算平衡常数2.2.3 Nernst方程的推导3 讲授学时[TOP]建议6学时4 内容提要[TOP]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4.1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4.1.1 氧化值氧化值是某元素原子的表观荷电数,这种荷电数是假设把化学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较大的原子而求得。
确定元素氧化值的规则:1)单质中原子的氧化值为零。
2)单原子离子中原子的氧化值等于离子的电荷。
3)氧的氧化值在大多数化合物中为-2,但在过氧化物中为-1。
4)氢的氧化值在大多数化合物中为+1,但在金属氢化物中为-1。
5)卤族元素:氟的氧化值在所有化合物中均为-1,其它卤原子的氧化值在二元化合物中为-1,但在卤族的二元化合物中,列周期表靠前的卤原子的氧化数为-1;在含氧化合物中按氧的氧化值为-2决定。
6)电中性化合物中所有原子的氧化值之和为零。
4.1.2 氧化还原反应元素的氧化值发生了变化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可被拆分成两个半反应。
半反应中元素的氧化值升高称为氧化,元素的氧化值降低称为还原。
第十章共价键与分子间力首页难题解析学生自测学生自测答案章后习题解答题难题解析[TOP]例10-1试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乙烯分子的形成及其构型。
分析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形成乙烯分子时,C原子的价层电子要杂化。
共价键形成时,σ键在成键两原子间能单独存在,且只存在一个; 键在成键两原子间不能单独存在,但可存在多个。
乙烯分子中C原子的4个价电子分别与其它原子形成三个σ键,C、C原子间的双键中有一个是π键。
三个σ键决定分子构型,因此C原子有三个原子轨道参与杂化,形成三个等性杂化轨道。
解乙烯分子C2H4中有2个C原子和4个H原子,每个基态C原子的价层电子组态为2s2 2p2,在形成乙烯分子的过程中,1个2s电子被激发到2p空轨道上,然后1个2s轨道和2个2p轨道杂化形成3个等同的sp2杂化轨道,彼此间夹角为120o。
每个C原子的2个sp2杂化轨道各与1个H原子的1s轨道重叠形成2个C—H σ键;2个C原子间各以1个sp2杂化轨道互相重叠,形成1个σ键。
由于2个C原子的这6个sp2杂化轨道处于同一平面,未参与杂化的2p z轨道则垂直于该平面,“肩并肩” 重叠形成1个π键,构成C=C 双键。
乙烯分子中6个原子在一个平面上,分子呈平面构型。
例10-2 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I的空间构型。
3分析先确定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对数,中心原子提供7个电子,配位提供1个电子,加上负离子的电荷数,得价层电子数的总和再除以2。
然后根据价层电子对构型和孤对电子决定-3I 的空间构型。
解 -3I 中有3个I 原子,我们可将其中1个I 作为中心原子,其余2个作为配位体。
中心原子I 有7个价电子,2个配位I 原子各提供1个电子,-3I 离子的负电荷数为1,所以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对数为 (7+2+1)/2=5 。
价层电子对构型为三角双锥,因配位原子数为2,说明价层电子对中有2对成键电子对和3对孤对电子,以3对孤对电子处在三角双锥的三角形平面上排斥能最小,所以-3I 为直线型。
例10-3 试用分子轨道理论比较CO 和N 2的成键类型和键级。
分析 异核双原子分子的原子序数和≤14时,则符合分子轨道能级图10-13(b )的能级顺序;>14时,则符合分子轨道能级图10-13 (a)的能级顺序。
解 CO 分子中的电子总数为14,和N 2分子中的一样多,故CO 和N 2具有完全相同的分子轨道电子排布式、成键类型和键级。
它们的分子轨道式为 键级=32410= 这样的分子称为等电子体,它们具有某些相近的性质。
如N 2的熔点和沸点分别为63K 和77K ,CO 的熔点和沸点分别为74K 和81K 。
例10-4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1) 非极性分子中不含极性键。
(2) 直线型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3) 非金属单质的分子间只存在色散力。
(4) 对羟基苯甲醛的熔点比邻羟基苯甲醛的熔点高。
解(1) 说法不正确。
有的分子含极性键,但空间构型完全对称,键的极性可以相互抵消,因而是非极性分子。
(2) 说法不正确。
双原子分子都是直线型,同核双原子分子化学键无极性,分子为非极性;异核双原子分子化学键有极性,分子为极性。
多原子直线型分子中,若配体由相同原子形成,其空间构型对称,偶极距为零,分子为非极性。
如CO2:O=C=O。
而配体由不同原子所形成,其空间构型不对称,偶极距不为零,为极性分子。
如H—C≡N。
(3) 说法不正确。
非金属单质分子通常是非极性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通常为色散力。
但臭氧(O3) 分子的空间构型为V形,μ>0,为极性分子,故分子之间存在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4) 说法正确。
对羟基苯甲醛存在着分子间氢键,而邻羟基苯甲醛存在着分子内氢键,对羟基苯甲醛分子间的作用力远大于邻羟基苯甲醛分子间的作用力,熔化对羟基苯甲醛时必须消耗额外的能量去破坏分子间氢键,故对羟基苯甲醛的熔点高于邻羟基苯甲醛的熔点。
例10-5 某一化合物的分子式为AB2,A属第六主族元素,B属第七主族元素,A和B在同一周期,它们的电负性值分别为3.44和3.98 。
试回答下列问题:(1) 已知AB2分子的键角为103o18 ,推测AB2分子的中心原子A成键时采取的杂化类型及AB2分子的空间构型。
(2) A-B键的极性如何?AB2分子的极性如何?(3) AB2分子间存在哪些作用力?(4)AB2与H2O相比,何者的熔点、沸点较高?解 (1) 根据A 、B 的电负性值,可判断A 元素为O ,B 元素为F ,该分子为OF 2 。
根据键角103o18?,知道该分子中O 原子以不等性sp 3杂化轨道与F 原子成键,两个单电子sp 3杂化轨道各与1个F 原子的单电子2p 轨道重叠形成p sp 3σ-键,余下的2个sp 3杂化轨道各被1对孤对电子占据,对成键电子对产生较大的排斥,致使键角压缩(<109o28?),故OF 2分子的空间构型为“V”形。
(2) O —F 键为极性共价键。
OF 2分子中键的极性不能抵消,为极性分子。
(3) OF 2分子间存在取向力、诱导力及色散力,其中色散力是主要的。
(4) OF 2分子中无H 原子,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而H 2O 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故OF 2的熔点、沸点比H 2O 的低。
学生自测题 [TOP] 判断题 选择题 填空题 问答题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 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数目可以超过该基态原子的单电子数。
( )2. 一般来说,共价单键是σ键,在共价双键或叁键中只有1个σ键。
( )3. 氢键是有方向性和饱和性的一类化学键。
( )4. 超分子化合物的分子之间是以共价键结合的。
( )5. BF 3分子中,B 原子的s 轨道与F 原子的p 轨道进行等性sp 2杂化,分子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 )二、选择题(将每题一个正确答案的标号选出) [TOP]1. 下列理论或概念:a. 原子轨道能级图 b. 测不准原理 c. 电负性d. 杂化轨道理论,与美国化学家Pauling L无关的是( )A. aB. bC. cD.dE. a b2. 下述说法错误的是( )A. 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数目等于该基态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B.σ键是构成分子的骨架,π键不能单独存在C. 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D. 按原子轨道重叠方式,共价键可分为σ键和π键E. σ键比π键牢固3. 关于PF5分子的极性和键的极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键和分子都是极性的B. 键和分子都是非极性的C. 键是极性的,分子是非极性的D. 键是非极性的,分子是极性的E. 以上说法都不对4. H2S分子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S的杂化类型分别为( )A. 直线形,sp杂化B. 平面三角形,sp2杂化C. 四面体形,sp3杂化D. V字形,sp2杂化E.V字形,不等性sp3杂化5. 下列分子或离子有顺磁性的是( )A. N2B. 2N C. NO D. F2 E. CO2三、填空题[TOP]1. 共价键的本质是(1) ,但因这种结合力是两核间的电子云密集区对两核的吸引力,而不是正、负离子间的库仑引力,所以它不同于一般的静电作用。
2. 根据成键电子来源,共价键可分为正常共价键和(2) 。
3. 关于共价键的两大理论为(3) 和(4) 。
四、问答题[TOP]1. 实验证明,臭氧离子-O的键角为100°,试用VSEPR理论解释之,并推3测其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
(4分)2. 氧元素与碳元素的电负性相差较大,但CO分子的偶极矩很小,CO2分子的偶极矩为零。
为什么?(4分)学生自测答案[TOP]一、判断题1. √2. √3. ×4. ×5. ×二、选择题1. B2. A3. C4. E5. C三、填空题1. (1)电性的2. (2)配位键3. (3)现代价键理论,(4)分子轨道理论四、问答题O的中心原子O的价层电子对为3. 5(按4对处理),价层电子对构型为四面1. 根据VSEPR理论,-3体。
成键电子对(等于配位原子数)为2,孤对电子对为2,2对孤对电子间相互排斥,使得∠O-O-O = 100°<109o28ˊ。
不等性sp3杂化。
2. CO的结构为:C O:,分子中存在1个 键,1个正常π键和1个配位π键。
由于配位π键是由O原子提供共用电子对形成的,抵消了O元素与C元素电负性相差较大而产生的电偶极矩,因此CO分子的电偶极矩很小。
若单从O和C的电负性考虑,CO分子的负电重心应偏向O原子一侧,但实验事实是CO分子的负电重心偏向C原子一侧,合理的解释也是形成配位π键的缘故,C原子的1个2p空轨道接受O原子的1对电子,从而使得分子的负电重心偏向C原子。
CO2是直线形分子,虽然C O键为极性键,但由于分子结构对称,正、负电荷中心重合,因此CO2分子的电偶极矩为零。
章后习题解答[TOP]习题1. 区别下列名词:(1)σ键和π键(2)正常共价键和配位共价键(3)极性键和非极性键(4)定域π键和离域π键(5)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6)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7) 永久偶极和瞬间偶极(8)van der Waals力和氢键解(1)σ键是指两个原子的原子轨道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重叠所形成的共价键;而π键是指两个原子轨道垂直于键轴以“肩并肩”方式重叠所形成的共价键。
(2)正常共价键是指成键的两个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组成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而配位共价键是指成键的一个原子单独提供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共价键。
(3)极性键是指由电负性不同的两个原子形成的化学键;而非极性键则是由电负性相同的两个原子所形成的化学键。
(4)定域?键属双中心键,是成键两原子各提供一个p轨道“肩并肩”重叠而成,成键电子仅在提供重叠轨道的两个原子之间运动;离域?键则为多中心键,是由多个原子提供的p轨道平行重叠而成,离域轨道上的电子在多个原子区域内运动。
(5)等性杂化是指所形成的杂化轨道的能量完全相等的杂化;而不等性杂化是指所形成的杂化轨道的能量不完全相等的杂化。
(6)成键轨道是指两个原子轨道相加叠加而成的分子轨道,其能量比原来的原子轨道低;而反键轨道是指两个原子轨道相减叠加而成的分子轨道,其能量比原来的原子轨道高。
(7)永久偶极是指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分子本身存在的偶极;瞬间偶极是指由于分子内部的电子在不断地运动和原子核在不断地振动,使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不断发生瞬间位移而产生的偶极。
(8)van der Waals力是指分子之间存在的静电引力;而氢键是指氢原子与半径小,电负性大的原子以共价键结合的同时又与另一个半径小、电负性大的原子的孤对电子之间产生的静电吸引力。
氢键的作用力比van der Waals力强。
2. 共价键为什么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解根据Pauli不相容原理,一个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式相反的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