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大环境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9.25 KB
- 文档页数:3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大环境的影响
众所周知,自 18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空气中排放了大量 CO 2 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有变暖趋势。在 20 世纪,全球平均近地面气温上升了约 0. 60C ,其中 90 年代是最暖的 10 年。
二氧化碳为什么会影响全球气候?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毒的气体,对人体无显著危害作用,但它却能改变大气的热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不影响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但由于二氧化碳能吸收地球的红外辐射,会引起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增高。近地面大气变暖会使地面蒸发增强,造成大气中的水汽增多,大气中的水汽增多又会使近地面大气对地球红外辐射的吸收进一步增强。如此相互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改变了原有的大气热平衡,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专家估计: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近地面气温将会增高0.5℃~2.0℃;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100%,近地面气温将会增高1.5℃~6.0℃。如果这种估计正确,到21世纪中期以后,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就不可被忽视了。奇思妙想救地球除了敦促国际社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之外,很多科学家都在想方设法“拯救”地球。尽管有的“拯救”方法过于异想天开,但也为人类解决地球变暖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二氧化碳埋海底。英国科学家近日表示,他们已找到一个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法,就是将导致温室效应的元凶——二氧化碳埋入海床下。科学家相信,他们每年可将数百万吨的二氧化碳重新泵回北海的海底,以减轻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科学家选择英国石油公司的米勒油田进行了首次试验。根据这项技术,发电站不再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而是通过液化技术,经由一条废弃不用的输油管,重新泵回米勒油田。科学家表示,米勒油田每年可吸纳500万吨液化二氧化碳,并可将之储存在那里达1万年以上。“太空罩”降温。2004年,剑桥大学的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惊人构想——耗资数十亿英镑在地球上空放置一个巨型的“太空防护盾”,从而有效抵挡阳光辐射,使地球温度降低。科学家之所以想出用“太空罩”的方法来阻止地球继续变暖,其灵感来源于科学家们对1814年印尼一次火山爆发所造成后果的研究。在那次火山爆发过程中,大量物质被喷发到了地球大气层的顶部,从而导致此后3年时间里当地的平均气温下降了足足30%。向海洋“施铁”。一批美国科学家正在进行一项实验,以验证增加海洋的含铁量而导致浮游植物繁荣生长,从而达到阻止全球变暖的理论。2002年,来自加利福尼亚海洋研究所的一组海洋学家向南极附近海域倾倒了1.7吨的硫酸铁,然后他们跟踪测试碳浓度,他们发现单位面积的浮游生物大大增加,并且和死藻、鱼粪一起沉向海底深处。跟踪测试符合预期的结果,试验的确降低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
近年来,我国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1951 一 2001 年,我国平均地面气温也己显著变暖,变暖幅度约为 1. 10C ,明显高于同期全球或半球平均增温速率。 1998 年中国平均气温距平值达到 +1.380C ,也是最近 119 年中最高的 1 年。无论是这种变化本身还是由它引起的响应,都对我国大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我国沿海地区受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我国沿海处于全球生成台风最多的西北太平洋地区, 1951-1991 年平均每年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的 27.3 个台风中,有 22 个在我国登陆,居于西北太平洋沿岸各国之首。影响我国的台风平均每年 10-15 个,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增水,若与天文大潮相遇,将形成严重的风暴潮潮灾。 1985-1990 年每个登陆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约 1. 75 亿元。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1985 年 8 月特大风暴潮淹没了天津沿海相当大的范围,直接经济损失达 2 亿元; 1992 年又一特大风暴潮袭击天津, 150km 的海堤被毁120km ,直接经济损失约 4 亿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若未来海平面上升 40cm ,按现在
的潮位频率设计的海堤每月将有三分之一时间受到海水浸淹,东莞、番禺、中山、新会、斗门等县市将有三分之一时间下水道排水困难甚至不能排水。这将使本已十分严峻的沿海城市防洪问题变得更加尖锐。
国家海洋局在《一九九五年中国海平面公报》中指出,总的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存在趋势性的上升,全国沿海 1993 — 1995 年间海平面比常年 (1975-1986 年 ) 平均偏高 2. 3cm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城市生产、生活产生的废水仍以排入江河入海为主。海平面上升,潮流对入海河流的顶托作用增强,河流水位被迫抬升,导致城市自流排水发生困难,泵站抽排效率降低,市试积水时间延长,积水加深,防洪标准降低。以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来说,市中心区排水能力达到半年至一年遇规划要求的排水系统仅占 60% ,不少地区仍靠自流排水。 1991 年汛期,上海市两次暴雨先后造成市区 200 多条街道积水。排入黄浦江的大量污水,由于长江口潮水的顶托,下泄不畅,致使黄浦江干流 75 千米的河段水质低于国家规定的地面水三级标准,已对沿岸 10 多座水厂的水源水质造成严重的影响。可以预见,随着未来海平面的上升,这种影响将更为显著。此外,伴随海平面相对性上升,还会引起海洋咸水入侵。长江口咸水入侵现象,是由于长江枯水期径流减少,涨潮时咸水上溯长江口内,进入黄浦江,甚至还会沿长江上溯,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自然灾害。每年冬春枯水季节咸潮从江口上溯,其含氯度严重超标,给人类健康和工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如 1978 年冬夭到 1979 年春,因咸水严重入侵长江口内,黄浦江、吴淞至闵行段持续 142 — 73 天,仅上海市直接经济损失在 1440 万元以上,间接损失达 2 亿元以上 ( 当年价 ) 。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 18000km 长的大陆岸线和 14000km 长的岛屿岸线,沿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 12 个省、市、自治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 15% 。 1992 年沿海地区人口达 4. 75 亿,占全国的 41. 2% ,而其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的 60.2%,54.7% 和 53. 9% ,外贸进出口总额则占到全国的 90% 。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气候变暖对沿海的影响势必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气候变暖对我国非沿海地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温度以及由此引发的综合效应。
随着气温的升高,我国日最低气温小于 0 ℃的霜冻日数明显减少,尤其是近巧年来减少更多,北方寒冷季节变暖更为明显,无霜期进一步增长。气候变暖将直接影响到降水和冰雪的变化,近 30 年来,北半球平均雪盖范围减少了约 10% 。我国降水量趋势变化虽不明显,但降水形成发生了很大变化,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以及内蒙古地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 而黄河流域、海河降水量出现下降趋势。长江中下游多数地区暴雨日数明显增加。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续发大水,而北方及黄河流域却旱情加剧。
就四川省情况而言,除川南、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一带降水量有所偏多外,大部地区和主要江河流域降水量都呈减少趋势 ; 尤其是暴雨日数急剧减少,使得多数江河汛期洪水的发生频次大大降低,年最大洪水量级衰减,相应年来水量逐年递减,旱重于涝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内蒙古,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持续干旱影响,大部分地区草木生长不良,产草量下降,植被盖度减少,地表干燥易破碎,在大风频繁吹蚀下极易产生风蚀沙化。对旱作农业和自然放牧的畜牧业极为不利,对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构成威胁。
但由于地区差异,气候变暖不一定都表现为不利的方面。例如,作为河西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形成区的祁连山区,由于降水较丰富,气温远低于周边地区,未来的几十年后气温的升幅不会很大,并且伴随着气温的升高,降水量亦有所增加,出山径流仍将按目前的自然规律与趋势缓慢变化 . 因此全球增温对本地区出山径流的影响不是十分显著。可以这样认为,对于河西内陆干旱区来说,其特殊地理环境对出山径流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