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欧洲音乐史期末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358.13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洲音乐史期末论文

歌剧发展历程简述

姓名:XX 学号:XX 学院:XX

学习《欧洲音乐史》这门课程之后,感觉对歌剧这种艺术体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一直很喜欢这种将歌唱艺术融入剧本表演的艺术体裁,比如歌舞片,像《红磨坊》、《如果·爱》、《歌舞青春》系列都非常喜欢。而对歌剧的了解就比较少了,在此之前,看过的大概也只有《歌剧魅影》、《图兰朵》、《猫》,知道美国有个百老汇。现在觉得歌剧真的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许多歌剧作品带给了我不同于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的感受。

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

关于歌剧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1. 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2中世纪时期的宗教剧,后来宗教剧被神秘剧(Mystery)和奇迹剧(Miracles)取代,其次是田园剧,这种体裁用音乐、诗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3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作曲

家用牧歌这一体裁形式来谱写诗歌中一些戏剧性场面,或用一组牧歌来描

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4.十五世纪末的幕间剧。这是穿插在当时喜剧

各幕间的一些寓言剧、神话剧。

一般认为,歌剧的真正发展是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第一部歌剧是1597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妮》。早期歌剧的脚

本多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后来又加入历史题材。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形式,歌唱部分主要为吟唱的宣叙调形式。

罗马歌剧以宗教体裁为主,一般为宣叙调或咏叹调,且歌剧中加入了

华丽的舞台设计、机关布景和芭蕾,场面十分壮观。代表作有罗马作曲家

卡瓦莱里的《灵与肉的体现》。

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第一个歌剧院——圣卡西亚诺,标志着歌剧从贵族沙龙和宫廷走向市民阶层。18世纪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的兴起。意大利喜歌剧的第一部典范之作是帕戈莱西的《女佣作主妇》。

意大利歌剧在法国最先得到改造,而与法兰西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

吕利是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奠基人,他除了创造出与法语紧密结合的独唱旋律外,还率先将芭蕾场面运用在歌剧中。法国歌剧代表有托马的

《迷娘》、古诺的《浮士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英国,普赛尔在本国

假面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英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狄东与伊尼阿斯》。英国歌剧的代表作有本杰明·布里顿的《彼得·布尼安》古斯塔夫·霍尔斯

特·特奥多尔的《莎维德丽》、《大笨蛋》、《在野猪头酒家》,迈克尔·蒂皮特的《普里阿摩王》《烦恼园》等。在德、奥,则由海顿、狄特尔斯多夫、莫扎

特等人将民间歌唱剧发展成德奥民族歌剧,代表作有《达芙妮》、《魔笛》等。

巴洛克时期以后,古典音乐时期也涌现大量优秀歌剧。例如,莫咋特的歌

剧《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女人心》、《后空诱逃》。其中,《魔笛》是莫扎特在德国及奥地利歌唱剧和神话剧的基础上,发展德国民族童话歌剧的

代表作,它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德国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成为后者的先驱。19世纪以后,柴可夫斯基的歌剧

《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瓦格纳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都是经典之作。后者还创造了一种连歌剧——《尼伯龙根的指婚》。成型于18世纪的“轻歌剧”已演进、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短小、音乐通俗,除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外,还用说白。奥国

作曲家索贝、原籍德国的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是这一体裁的确立者。20

世纪后的歌剧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纳影响的理查·施特劳

斯(《莎乐美》、《玫瑰骑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将无调性原则运用于歌

剧创作中的贝尔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则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

科菲耶夫、米约、曼诺蒂、巴比尔、奥尔夫、贾纳斯岱拉、亨策、莫尔以

及英国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顿等。

其实我觉得歌剧与中国的喜剧在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歌

唱的方式演绎故事。歌剧作为一种优秀的艺术表现形式自然也传到了中国。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

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

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一九二七年阎述诗(1905-1963) 创作用民乐伴奏的舞台歌剧《高山流水》,再现了春秋时代的音乐盛况和善乐者辈出的高文明社会。一九三一年“九一八

事变”后,大批爱国志士离开东北进入关内,阎述诗不惧艰险,在编演揭露日

寇侵略罪行的歌剧「风雨之夜」后,离开东北入关。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

拓荒者是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1934年聂耳和

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

遍的歌剧结构形式。1943年,延安兴起了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秧歌运动。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该剧曾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方式:(一)、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这是由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集体改编的五场歌剧,并为1956年第-届全国音乐周的上演剧目。(二)、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

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三)、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

(四)、是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阿依古丽》。

(五)、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和《江姐》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如歌剧《伤逝》——由王泉、韩伟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由施光南作曲而成的,中国歌剧舞剧院1981年秋首演于北京。歌剧《芳草心》——由王祖皆、张卓娅曲,前线歌舞团根据评弹和话剧《真情假意》集体改编,向彤、何兆华执笔。1983年由前线歌舞团在南京初演。《原野》——由万方根据曹禺先生的同名话剧改编,金湘作曲, 1987年7月中国歌舞剧院首演于北京。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