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

如何使我们的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

大多数孩子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大人们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周全考虑,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每个孩子都有能得到别人的赞赏的心理需要;在家里在幼儿园有地位的心理需要。有些孩子会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老师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孩子需要得到老师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老师重视。记得在我们班的一节英语教学活动中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来争取参加游戏,而我们班的王子尚小朋友则在一边拼命的跺脚并动手打旁边的小朋友以引起我的注意,当我看到这一切并让他回答问题时他得意洋洋的还想旁边的小朋友挥动拳头以示庆贺呢!从这件事我知道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以培养幼儿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

二、欣赏孩子并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

(一)学会欣赏孩子

想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我们教育者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一定要学会欣赏孩子。幼儿的心是稚嫩的,需要我们小心呵护,他们有得到老师认可的需要,他们需要我们能够欣赏他们的成绩,分享他们的快乐。而且孩子最相信老师的权威,最相信老师的评价。他们还不能明辨是非,老师要一分为二地对他们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不吝惜一句表扬话语,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孩子积极的响应,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要经常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在幼儿缺乏自信时给予开导、支持和鼓励;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要以自己的需要、要求代替幼儿的需要和要求。做到前者是容易的,但往往也给幼儿造成一种“上对下”的心理压力;做到后者是不容易的,因为教师只有成为幼儿的“朋友”而非“权威”,才能平等地接受幼儿的观点和态度。为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该采取“不加判断”的态度。当幼儿有某种经验、反应、感受时,教师必须把它看作是一种现实存在或真实现表现加以接受,并鼓励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有真正接受幼儿的现实,幼儿才有可能接受自己,并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是值得被注意和接受的。在此基础上,幼儿才能形成乐观的、积极的对自我的态度和信念,当然,当幼儿的经验、反应、感受存在明显的错误时,教师也应该采取客观的态度,提请幼儿重新考虑和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不谙世事的幼儿,而要以“朋友”的身份提出个人的意见,这对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是极为重要的。我把欣赏运用到我的工作中,在幼儿面前,我不吝伸出我的大拇指,我观察每一个幼儿的优点,志远不爱说话但画画得很好,于是我就说:“志远你画的可真漂亮呀,快过年了回家画一幅送给何老师做礼物好不好?”孩子高兴的点点头,第二天一早家长就告诉我孩子回家可开心了第一件事就是跟妈妈讲老师喜欢他的画并打开书包开始作画呢!从这之后我就经常以用一些小事来表扬志远慢慢的我发现志远比以前爱说话了,也爱笑了。从此我相信了欣赏的魔力!

(二)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

幼儿健康的自我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成的。教师应帮助他们以满腔的热诚、富于同情与仁爱之心走向人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爱成长的唯一方法是给予更多的爱。因此,教师在与幼儿相处时,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首先要善于向幼儿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成长的情感世界一般比较内隐、含蓄,幼儿的情感表达则直接而外露,这就要求教师将自己的情绪体验充分地表露在幼儿面前,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其次,教师不仅要善于真诚地向幼儿坦露心迹,表达自己个人的一些内心感受,使幼儿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教师形象,从而进一步强化彼此的情感联系。再次,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教师要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建立良好的充满爱的集体,让幼儿感受到爱与温暖。

孩子在交往过程中会肯定遇到小的矛盾和冲突。对孩子来讲,这能促使他们慢慢地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并从中学会与人相处、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原谅别人,这是“小皇帝”进入幼儿园的必修课。它有利于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知道“我”与“他人”的含义;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合作精神;能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忍让,为别人着想;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我们要调整这类孩子的行为,首先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性格。在交往中遇到矛盾和纠纷时,可适当给予抚慰,疏导、转移孩子对矛盾结果的注意力,反思起因,检讨自己的过失,宽容伙伴的缺点与失误行为。告诉孩子对朋友要以诚相待,懂得宽容忍让有利于增进友谊。另外,教给孩子原谅的标准,让他们分清是非,明白原谅、忍让不等于放弃批评与反抗。必要时,让幼儿体验一下不原谅别人的害处:因为总是与人斤斤计较,毫不容人,小朋友们就会害怕或不喜欢与你做朋友;不会原谅别人,也得不到别人的原谅。大人还要做孩子的榜样,“能饶人处且饶人”,耳濡目染,孩子才能在相应的时候做到原谅别人。

三、创设良好环境,为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一个拓展的空间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本能、兴趣、和需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如利用角色游戏让孩子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因势利导,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让他们有充分表现、表达的机会和空间,而不是按自己的喜好对其压制、扼杀或揠苗助长。

《纲要》强调“以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进行循序渐进,科学有效地开发环境,呈现生活性,趣味性,创新性的特点,满足幼儿生理、心理的需要”,幼儿能在良好的环境互动中互相学习,就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就能获得各方面的发展,释放出最大的潜能。我在各活动区根据幼儿本身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投放不同的材料,满足幼儿主动学习的需要,让幼儿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游戏情景,耐心引导,鼓励幼儿在环境对话中摆弄操作材料,亲身体验,获得经验。教师还要根据幼儿各阶段与环境互动的效果,不断投放相关的活动材料,满足他们探索、操作的需求,让他们在新鲜、自由宽松、和谐、安全的环境中接受刺激,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