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第一次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3.如何评价和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思?

6.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7.如何理解从实践出发与“价值中立”的根本区别?

第二次思考题

1.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和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4.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

第三次思考题

1.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2.联系自己的科学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

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角度。

1.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

2.联系国际关系的实际,分析“中介”的方法论意义。

第四次思考题

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1.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2.怎样理解作为社会评价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标准?

1.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2.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

3.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4.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5.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况的最实际的呼声

6.人的本质是人的阶级性

二、简述或论述题

1.简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与问题意识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体性原则?

4.论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的异同关系P3-5。

5.联系改革和建设的实际论述原则与现实的关系

6.结合改革的实践论述生产力标准与以人为本标准的统一性。

7.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8.试述马克思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9.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10.试论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代西方各种社会科学方法。

11.论“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4,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社会科学真理性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2,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对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3,如何坚持历史主义方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1,联系现实生活中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并说明基层调处干群之间、民商之间发生的矛盾时所要把握的关键要素。

2,联系自己的学科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社会各阶层的变化以及利益分配,分析一下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局限。

1,为什么说“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第五章P57-58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第五章P60-62 3,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为什么要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第五章62-63

4,联系自己的学科实际,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第六章P66-67 5,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第六章P70-72

第一次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

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

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探索了劳动、分工等,分析了资本主义各主要阶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它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和罪恶,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不合理性,指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的理想。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把它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

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论对阶级斗争进行了历史考察,初步揭示了阶级斗争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3.如何评价和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要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具体来说要做到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对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结构功能主义、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等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

科学主义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其代表是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突出强调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主张运用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否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二者都关注了社会科学的特性,但是各自仅仅关注了一个方面,是不全面的,即有形而上学的错误。完整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遵循辩证法,将二者结合,并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借鉴运用两者的合理之处。

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及其行动是社会运动和社会结构的结果,主张从个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其代表是方法论个体主义。

整体主义认为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个体,主张从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个体主义、整体主义二者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但是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现象既包括社会个体也包括社会整体,若社会科学方法论只是坚持其中之一,则不免有形而上学的偏颇。完整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遵循辩证法,将二者结合,以整体主义为主,也重视个体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主张借鉴运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和机制。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和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另外,行为主义。结构功能主义、行为主义二者注意到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但是忽视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因而,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运用二者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运用其他方法进行研究。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用人的实践活动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

首先,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人类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程度。

其次,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在改变环境的同时,

也改变了人本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再次,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实践活动高于理论活动,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解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只有立足于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主观和客观、思想和现实的统一。

5.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思?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这句话同样适应于社会科学。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尔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

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统一我们的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6.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首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只有把社会的认识至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科学方法的可靠基础(即社会科学研究模式: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其次,实践的需要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反映人民的愿望。最后,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蛇和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研究不会有真正的理论。

二是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即概括实践。首先,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其次,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最后,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到底是深入群众。

三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首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理论正确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其次,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最后,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

7.如何理解从实践出发与“价值中立”的根本区别?

从实际出发不等于价值中立。

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核心,即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的原则。这里的实际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客观事实既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价值中立论主张,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一旦选择了研究课题,就必须放弃任何价值观念,用“纯粹客观的态度”和“中立的原则”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但是,社会科学研究研究是一种社会行为,其中渗透着研究者的价值观念。无论是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设计,研究资料的取舍等各个环节上,无不渗透着研究者的价值立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而,从实际出发的研究方法也处处体现价值,它不等于价值中立。

第二次思考题

1.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

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方法论提炼的产物。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系统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体现和运用。

(1)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方法论功能

第一,系统科学的兴起对当代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推进作用。系统科学提供了系统、信息等范畴,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随机性、非线性、非平衡、复杂性等特性。

第二,系统研究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功能) 现代科学的研究对象一般都是复杂系统,系统科学提供了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等特性有助于研究复杂系统。

(2)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系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在当代的最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辩证思维方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方法论系统,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重要内容之一。在创立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马恩不仅使用了系统这一概念,而且大量论述涉及和深刻体现了系统思想。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由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社会有机体体和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统称做社会有机体。

系统科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进行专门研究,揭示复杂系统运动的规律,研究和应用它的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新兴科学群。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答:从复杂性思维的角度,把社会发展理解成是一个复杂系统,以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来研究社会发展,是一种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它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原因追溯,未来预测和横向分析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社会发展可以理解成复杂的系统,系统是指若干要素以一定的关系和结构组成的集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联系着的事物就构成了一个系统。因此,系统一直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复杂系统,构建复杂性科学。对于究竟什么是复杂系统这个问题, 目前科学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复杂复杂系统是包含大数量变量的系统,是具有中等数目基于局部信息做出行动的智能性、自适应性主体的系统。复杂系统具有(1)由大量的作用者构成。(2)系统是开放的可以受到外界影响, 有能力与外界交换信息。(3)系统能自组织, 自加强, 自协调,并产生涌现现象的特点。和自然一样,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包括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括若干子子系统, 无数多个系统按照一定的方式组成不同的层次,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无数个不同的组团, 整个社会就是由无数多个这样的系统和组团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

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和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社会有机体思想不仅体现了社会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突出了社会系统自我运动、不断发展变化的性质,从而更为生动具体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

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思想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生动体现,与机械论的形而上学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列宁就此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搭配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

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正是依据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我们才能认识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演化规律,认识到每一具体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认识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历史任务。

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侧重从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角度研究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机动性作用。它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既要从经济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社会性质,又要从技术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发展水平;既要提出坚持或变革社会制度的任务,又要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我们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目标追求,都是以两种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础所作出的科学结论。

4.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

这些原则及指导意义:☆: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分析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有很多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一、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性表明,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它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这就是所谓的系统的“非加和性”,即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做到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不能损公利己,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坚持西部大开发、东部崛起、老工业基地复兴等计划,坚持共同富裕为目标等等,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二、结构性原则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社会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就相应的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系统的功能也就必然发生变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重视结构性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原则,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以及政治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三、层次性原则系统的层次性,揭示的是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对系统的层次性研究表明,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也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各个层次问题和各个问题不同层次的特点和规律,对症下药,实现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四、开放性原则: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正是通过这种交换,使系统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从而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原则,国家社会各个方面不再封闭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中,取世

界资源为我国发展所用,促进本国发展。

第三次思考题

1.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是矛盾。矛盾与和谐是事物内部同时存在的两种相反运动,共同贯穿于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始终。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矛盾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没有矛盾的社会和谐是不存在的,社会矛盾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和谐则是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一个稳定的社会,一个利益协调的社会,一个拥有化解矛盾冲突机制的社会,但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与冲突的社会。正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拥有这套化解矛盾的机制,由此可以保证我们的社会在矛盾与冲突中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最终构建成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如果不能正视社会矛盾,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化解矛盾,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和谐社会;只有善于发现社会矛盾,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要在不断协调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首先,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来看,就是不断发现和解决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使得矛盾双方乃至多方在矛盾的运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和统一,最终表现为和谐。其次,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来看,必须处理和解决好社会发展系统中的各种矛盾。再次,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机来看,就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2.联系自己的科学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

论问题?

问题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入口,已成为共识,关键在于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从哪来?我认为,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来自于社会矛盾。问题是对矛盾的理性把握,问题意味着矛盾,但问题不同于矛盾,矛盾的存在于主体意识到矛盾是两回事。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框架、知识结构、利益取向、价值追求和立场等不同,因此面对同样的矛盾时可能会提出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问题。矛盾虽是客观存在的,但问题并不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矛盾都可以提升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要想把主体之外的矛盾转化为主体意识中的问题,就必须依靠理性的力量。社会科学研究要想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时代价值、学术价值的“真问题”,仅有“问题意识”还不够,还必须要有问题的“质量意识”。“问题”越有质量,“理论”才会越有分量因此,就必须要善于透过矛盾,提出问题,懂得科学合理地把社会生活中的矛盾转化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时社会中的矛盾,而社会中的矛盾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问题也在不断更新,这种发展变化推动着理论——“问题的理性解答”的创新与发展。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要想真正做到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就必须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深入了解社会矛盾,从而分析存在的真正问题。作为新世纪的学子的我们,更应该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坚定自己的立场,始终做到以变化发展的矛盾为中心,切实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促进问题的解决。

善于从社会矛盾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要求;科学回答时代的重大问题是社会科学创新的根本途径;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是衡量社会科学合理性与价值的根本标准。

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角度。

阶层功能主要体现在分析社会中层结构及其对政治发展的影响两方面,阶层是因资源在社会内部的不均匀分布而形成的团体。阶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特定的劳动分工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作用,从而导致社会资源在不同人群中的不均匀分布,进而在不同人群中出现了阶层。阶层源自阶级,表现着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改革开放前,我国呈现“2+1”的社会结构,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不仅形成了一些新的阶层,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从农民阶级、工人阶级中分离出来,而且在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内部也出现了新的阶层。在农民阶级内部,已经形成了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乡镇企业工人、农组干部、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等不同阶层。在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公务员、知识分子、蓝领工人、白领工人、退休职工、企业家和个体劳动者等不同阶层。

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看,阶层相对于阶级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量,可以更精确地描绘社会现实。相对于阶级分析应用于社会政治现实的“质”的把握,阶层分析的基本功能在于对社会关系的“量”的说明,在于对一定框架下具体社会关系理论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具体来说,它包括两大理论优势,一是能够提供比较大的信息量,二是能够深入到阶级内部、阶级之间和阶级之外的“中间地带”,具有分析社会的特定视角。

阶层分析法以劳动方式、收入方式、收入水平和社会心态等多元因素为划分尺度,从社会关系的不同侧面,多方位、多视角地划分阶层,可以较为具体地研究各阶层的特殊利益,分析不同阶层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另一方面,从社会政治生活的现实角度看,阶层分析弱化了社会团体间的差异,淡化他们之间的利益分歧与矛盾,不仅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扩大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1.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外因: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处于矛盾凸显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内因:利益失衡是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腐败现象的滋生,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政治根源,心理的不平衡和各种仇视心理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社会利益分配不均衡引发的干群矛盾。城镇拆迁、旧城改造及开发区建设征地用地过程中出现的干群矛盾。官僚主义作风引发的干群矛盾。村委会选举不透明、不民主引发的干群矛盾。因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显失公平引发的干群矛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引发的干群矛盾。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是通过研究社会矛盾及其运动,揭示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普遍本质及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当今社会矛盾呈现出以下复杂特征:1.非线性,2.不确定性3.动态性4.开放性乌坎村村委会将一块集体土地卖给开发商,几年来在当地居民不知情的情况下3200亩土地陆续被政府贩卖,卖地款项达七亿多元人民币,而补助款只有500元,其余全部被当地官员私吞,盗卖村民土地准备兴建滨海新区碧桂园的开发商为祖籍乌坎的港商陈文清,他于80年代成为香港的广东海陆丰商会会长,同时也是广东省人大代表。当地居民屡次上访无果,近期仅存的一块土地被卖给地产开发商,激发当地人于2011年9月21日游行示威,22日派出军警镇压而最终引爆骚乱。

“乌坎事件”的启示:社会管理得好不好,不在于是否存在矛盾冲突,而在于能否很好地容纳和化解矛盾冲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迫在眉睫。

2.联系国际关系的实际,分析“中介”的方法论意义。

中介理论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中介理论,在当前具有以下世界观方法论意义:第一,掌握中介理论,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首先,“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其次采取辩证的思维方式,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再其次,我们就要学会具体分析和研究事物之间、矛盾的对立面之间联系和转化的条

件, 或是利用这些条件协调事物之间的关系,或是促进事物的转化和发展,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中介理论对指导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这突出表现在自然科学之间、社会科学之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第三,中介理论对于指导我们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 也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必须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诸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济发展中

稳定协调和速度的关系,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科学向直接生产力转化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是对立统一的。由于中介对于维系和协调统一体的存在,促进事物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有重大作用,因此,在处理以上关系时,除了要注意解决矛盾双方自身的问题外,还要采取中介方法,努力找出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中介,发挥中介的作用。

总之,采取中介方法,注意抓中间环节,是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面临的

很多重大关系问题的一个值得重视的方法。

第四次思考题

3.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1)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社会现象是由无数个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构成的,它既有客观事实性的一面,又蕴含着价值的维度,因而,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既需要作出事实认知,又需要给予价值评价。

(2)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评价,既要客观地把握社会自身包含的价值维度,从而具有科学的社会认知功能,又要体现研究者所属群体的价值取向,从而表现出特定的主体性和价值观。如因价值尺度各异,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3)社会现象的“事实描述”,应当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调查所获得的材料,结合别人已有的调查材料,互相对照,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加以整理,最后作出描述和判断,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如格言: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

(4)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通过对价值与事实的关系的认识,找到正确评价各种价值观的准绳,正确引领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把事实与价值、科学认知的真理性与价值评价的合理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客观地认识社会的性质和矛盾运动,正确地理解并把握人类自身的命运和使命。

4.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1)社会认知就是人们每日每时都在进行的一种活动,方法与途径为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2)观察指按照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及其变化,进行细致的考察、观测。“一定的目的”即问题意识,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有意识地”,指围绕目的而形成的自觉的研究计划。调查分实地调查和文献调查。文献包括报纸、杂志、书籍记叙的相关资料,也包括有关部门发表的数据资料、档案材料,还包括一些事件当事人的回忆录、日记等等;实地调查主要依靠调查者的经验观察。

(3)社会现象的“事实描述”或“事实判断”,应当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调查所获得的材料,结合别人已有的调查材料,互相对照,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加以整理,最后作出描述和判断。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目的都在于揭示社会事实的本来面目,而不应当附加任何外来成分。如列宁所说,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5.怎样理解作为社会评价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标准?

(1)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就是不断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生产力本身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广度与深度。从根本上说,人类历史就是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发展等多种目标的

实现归根到底受生产力的发展的制约,社会发展的多方面、多领域的发展终究是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和变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生产力标志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现实关系。

(2)生产力尺度是一种客体性尺度,立足于社会的客体方面、客体因素,力求把握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体现着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思想,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人们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评价应采取不同的标准,生产力只有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才能成为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生产力标准是“物”的不断丰富与人的不断发展的统一。历史活动的主体始终是人。人类历史就是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发展的历史。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手段。

(3)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的主体价值、主体地位及其权利人格等等都应受到尊重。发展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发展为了人民,就要把谋划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权益、文化利益、社会的权益。

2.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1)这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著名论断。霍尔巴赫也持同样观点。这个命题是爱尔维修等人对人的本性及其精神、观念的来源等一系列哲学观点所引出的必然的逻辑结论。命题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的错误。

(2)命题含义:人道德面貌的好坏和才智的高低,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从感觉论,因而有其不变的活动法则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有永恒不变的自然本性,即自爱(自私、利己),使自爱本性在道德上趋向于善或恶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指社会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对人的精神、道德面貌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人的道德动机与目的和人的利益分不开的,而好的政治法律制度适应人的本性,奖励美德、惩治恶行,因此使人向善。反之,就会使人向恶。他们对教育概念的使用也是比较广泛的,既指政治法律制度等对人所施加的影响,也指学校教育的作用。从才智是后天获得的唯物论观点,爱尔维修认为人的才智上的差别是由于不同教育的结果。

(3)这个命题所表达的思想不仅在当时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本身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在对环境的理解上、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他们尚未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

2.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

(1)存在主义代表萨特认为,人生充满烦恼、孤寂和绝望,这些痛苦不安的心理源于在人生的过程中,人要独立地面对他所遇到的人生问题,并独立地做出自我选择,而这种选择的结果他又必须自己负完全责任。

(2)鉴于这种自我选择的自主性,存在主义者对人的本质提出了根本看法,认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在萨特看来,这构成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全面的、绝对的自由。人的自我超越潜力是无限的,在空间的发展上也是没有界限的。

(3)自我选择观是主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客观规律是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之自主,人之选择,人之自由,都不过是一种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物质的客观运动规律。要看到和承认主观意识和自我选择的客观性,尽量地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自我选择并不像存在主义阐述得那样让人充满烦恼、孤寂和绝望。

存在主义对自我选择的认识是偏颇和空洞的,但它在极端地强调自我选择的自主性和自

由性时,也给我们发挥主观因素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视角。使我们可以将人类所能发挥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尽可能的主体主观因素发挥到极点。

3.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1)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2)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3)人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环境对人的影响,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客观的环境条件没有成为主观的活动对象,那么,再好的客观环境条件,也不会对人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4.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1)恩格斯《反杜林论》提出的一个关于客观世界与思想原则关系的哲学命题。杜林以为作为“简单的”、“终极的”成份亦即“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那些”存在的形式的原则”乃是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这些原则或模式应当被运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应当去适应这些原则。对此,恩格斯论道:“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2)恩格斯认为,杜林所谓的“存在的形式的原则”或“模式”,实质上都是一些从思维而不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都是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并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诸客观现实的人类思维的或意识活动的产物。

(3)恩格斯通过批驳杜林的错误观点,唯物主义地科学地回答了物质与意识、客观世界与思想原则之间谁决定谁、谁适应谁、谁检验谁这样三个相互关联的关系问题,从而在根本上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并为以后明确提出并科学阐发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5.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况的最实际的呼声

(1)马克思提出问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及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因此,每个时代的谜语是容易找到的。这些谜语都是该时代的迫切问题”。理论的创新、与时俱进,只能通过解决新的现实问题来实现。因此,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成为关键。正确地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2)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各项热点问题。辩证地看,既要看不利影响,也要看正面作用。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人类社会正是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来向前发展的,避免以唯心史观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透过有关道德、宗教、政治等等观念的东西,揭示出这些或那些阶级的利益关系。

6.人的本质是人的阶级性

(1)刘少奇提出,在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就是人的本性。在阶级社会中,一切的人们是作为阶级的人而存在的。人的社会本质,就由人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由于人们的阶级地位各有不同,人们的社会本质也各有不同,

(2)一定集团的人们,长期站在一定的阶级地位,即站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地位,以一定的方式,长期的生产着、生活着与斗争着,即产生他们的特殊生活样式、特殊的利益、特

殊的要求、特殊的心理、思想、习惯、观点和气派,及其对其他集团人们与各种事物的特殊关系等等,而与其他集团的人们不同,或者相反。这就形成了人们特殊的性格、特殊的阶级性。

(3)世界历史上只有共产党员及马克思主义者,才承认自己与一切人们及历史社会事物的党性与阶级性。这也是由于无产阶级的特殊阶级地位,使得共产党员能够公开认识并宣布这个真理。这个真理的公布,对于无产阶级并没有害处,而对于剥削阶级则是很严重的打击,因为这样就揭破了他们的黑幕,使他们更难于拥护他们少数人的利益。

二、简述或论述题

1.简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与问题意识

(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2)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句话同样适应于社会科学。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尔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

(3)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统一我们的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用人的实践活动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

首先,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人类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程度。

其次,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再次,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实践活动高于理论活动,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解决。

3.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即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并在观念中能动地创造和建构起社会历史发展的未来理想图景,在真理认识、功能评价和审美追求的统一中把握人在社会认识中的自觉能动性,特别要着力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导,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4.论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的异同关系P3-5。

5.联系改革和建设的实际论述原则与现实的关系

(1)从实际出发,还是从原则、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和唯心主义研究方法的本质区别。恩格斯在批判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先验论时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真正的原则产生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末尾,是它的结果。

(2)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立场,就必须做到观察的客观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来理解事物。”。客观事实既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6.结合改革的实践论述生产力标准与以人为本标准的统一性。

7.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贯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准。

第二,主体型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纬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五,发展性原则。这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中发现合理性。“辩证法要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8.试述马克思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坚持人民群众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

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活动时,要充分考查人民群众的意志,正确揭示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价值。当然,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应该承认重要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也产生过重大促进或阻碍作用,但决不能片面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而陷入英雄史观的误区。

其次,要坚持阶级的观点,正确界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和活动的阶级实质。在阶级社会里,任何历史人物都是有阶级性的,他必然是所属阶级利益的承担者和代表者。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避免超阶级现象,要正确揭示历史人物活动的阶级实质。如中国古代许多帝王名臣减轻剥削、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其实质都是为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等。再如有这么一个问题: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去世时,在其墓志铭上写着“历史给予的最高荣誉是和平缔造者的称号”,要求结合史实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对此则既要看到尼克松改变全球战略,对促进全球局势缓和所作的贡献,同时也更应看到尼克松改变全球战略的内外原因及其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阶级实质。深刻揭示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第三,要坚持生产力的标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常常要挖掘历史人物的背景,如阶级、政治地位、言论、动机等,但这些背景不是衡量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依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主要看其活动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而这些,最根本的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标准是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唯一正确的标准。据此来评价武则天就不会在其道德标准和任用酷吏上纠缠不清,于是,就有了“治宏贞观、政启开元”的结论;而在评价康熙、乾隆时就应把握当时国内外历史发展的趋势,对其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

第四、要坚持历史的观点,把历史人物的活动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去考察。相似的历史活动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其产生的效果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例如,1995年高考题“(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结论分析等。可见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总是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联系着,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历史人物的活动,一方面要把历史人物严格地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去考察,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去评价。另一方面在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时,也只能以其所处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水平为依据,不能超越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时代而苛求古人。

第五,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客观考察历史人物的活动全貌。全面的观点就是要对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纵向和横向的观察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纵向”就是要从历史人物活动的阶段性、持续性进行纵深的考察、阶段的分析、评价。“横向”就是对历史人物不同阶段的活动结合不同时期具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横向的比较、综合。纵向和横向相结合,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活动的各个方面。

9.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1)“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总和”,这个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观点,被现代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看作组成系统的著名定理,并已在目前的系统论研究者中被承认为系统问题的一个正确的、基本的观点。

(3)我们不能简单理解部分之和与整体的关系,部分形成整体,并非只是一种堆积,

而是以某种关系结合而成的。亚里士多德只是给我们指出部分与整体存在不对应性,如用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看,只是揭示了系统方法整体性原则的客观依据问题,而并不是说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认为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学方法。这种观点只看到了整休的系统性,而没有看到构成整体的部分所执行的只是整休赋予的功能。

10.试论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代西方各种社会科学方法。

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其中包括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等主要流派。

科学主义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

人文主义突出强调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主张运用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否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及其行动是社会运动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主张从个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整体主义认为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个体,主张从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结构功能主义主张借鉴运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和机制。

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悠久的历史,就其积极的方面来看,它有许多积极的成果,特别是在微观层次和操作层面有许多科学合理的因素,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11.论“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正式开始于1988年,90年代达到高潮。这个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和焦点,与此前进行的两场讨论有关。一是1978年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提高了对实践的认识,引起学者们对实践的涵义、属性、要素、结构、功能、类型的全面研究,其成果之一是拓宽了实践的领域,使实践的范围不只是在认识论范围里,而且也扩展到历史观和本体论的范围。二是1985年开始的关于如何改革旧的哲学体系的讨论。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现行的旧哲学体系是走了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改造现行的体系。在这场讨论中,学者们对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论断没有分歧,但对如何理解实践唯物主义及其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等等问题,引起了较激烈的争论。总体来说,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第一,关于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基本内涵。对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理解,是研究实践唯物主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前提。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并没有提出“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因此,他们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方面来理解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实践唯物主义的命题,其侧重是在“实践”方面,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行动的唯物主义”,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身所引起的伟大变革方面去考虑。第二,对实践唯物主义与本体论的关系的理解。主要有四种意见:一是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并没有否认物质本体论,从根本上说,它就是物质本体论;二是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实践本体论;三是认为实践唯物主义是物质——实践本体论;四是认为实践唯物主义是超越本体论。第三,关于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应当用实践唯物主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二是反对用实践唯物主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三是主张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具有一致性。第四,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理论贡献。学者们对这一问题也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评价。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答: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首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只有把社会的认识至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科学方法的可靠基础(即社会科学研究模式: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其次,实践的需要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反映人民的愿望。最后,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蛇和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研究不会有真正的理论。二是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即概括实践。首先,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其次,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最后,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到底是深入群众。三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首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理论正确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其次,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最后,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

4,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社会科学真理性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答:从复杂性思维的角度,把社会发展理解成是一个复杂系统,以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来研究社会发展,是一种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它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原因追溯,未来预测和横向分析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社会发展可以理解成复杂的系统,系统是指若干要素以一定的关系和结构组成的集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联系着的事物就构成了一个系统。因此,系统一直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复杂系统,构建复杂性科学。对于究竟什么是复杂系统这个问题, 目前科学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复杂复杂系统是包含大数量变量的系统,是具有中等数目基于局部信息做出行动的智能性、自适应性主体的系统。复杂系统具有(1)由大量的作用者构成。(2)系统是开放的可以受到外界影响, 有能力与外界交换信息。(3)系统能自组织, 自加强, 自协调,并产生涌现现象的特点。和自然一样,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包括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括若干子子系统, 无

数多个系统按照一定的方式组成不同的层次,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无数个不同的组团, 整个社会就是由无数多个这样的系统和组团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

2,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对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方法论提炼的产物。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系统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体现和运用。

(1)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方法论功能

第一,系统科学的兴起对当代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推进作用。系统科学提供了系统、信息等范畴,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随机性、非线性、非平衡、复杂性等特性。第二,系统研究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功能) 现代科学的研究对象一般都是复杂系统,系统科学提供了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等特性有助于研究复杂系统。

(2)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系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辩证思维方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方法论系统,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重要内容之一。在创立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马恩不仅使用了系统这一概念,而且大量论述涉及和深刻体现了系统思想。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由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社会有机体体和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统称做社会有机体。

系统科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进行专门研究,揭示复杂系统运动的规律,研究和应用它的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新兴科学群。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原则及指导意义:☆: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分析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有很多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一、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性表明,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它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这就是所谓的系统的“非加和性”,即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做到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不能损公利己,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坚持西部大开发、东部崛起、老工业基地复兴等计划,坚持共同富裕为目标等等,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二、结构性原则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社会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就相应的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系统的功能也就必然发生变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重视结构性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原则,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以及政治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三、层次性原则系统的层次性,揭示的是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对系统的层次性研究表明,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也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各个层次问题和各个问题不同层次的特点和规律,对症下药,实现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开放性原则: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正是通过这种交换,使系统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从而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原则,国家社会各个方面不再封闭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中,取世界资源为我国发展所用,促进本国发展。

3,如何坚持历史主义方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1,联系现实生活中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并说明基层调处干群之间、民商之间发生的矛盾时所要把握的关键要素。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答: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外因: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处于矛盾凸显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内因:利益失衡是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腐败现象的滋生,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政治根源,心理的不平衡和各种仇视心理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社会利益分配不均衡引发的干群矛盾。城镇拆迁、旧城改造及开发区建设征地用地过程中出现的干群矛盾。官僚主义作风引发的干群矛盾。村委会选举不透明、不民主引发的干群矛盾。因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显失公平引发的干群矛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引发的干群矛盾。分析各种

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抓住矛盾的特殊性。社会矛盾普遍存在,但每一社会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事物特殊的本质。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联系自己的学科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不是所有的社会矛盾都可以提升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社会科学研究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时代价值、学术价值的“真问题”。社会科学研究仅有“问题意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问题的“质量意识”。“问题”越有质量,“理论”才会越有分量。

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社会各阶层的变化以及利益分配,分析一下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局限。

1,为什么说“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第五章P57-58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第五章P60-6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如何研究人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及其社会共同体,以及人的解放与发展等问题的方法论思想。

(一)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第一,人的本质是人所存在于其中的社会关系规定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基本观点。

第二,社会共同体是人的社会关系的重要表现。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存在,它表现为社会共同体的形式。

第三,社会共同体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共同体对于人的意义和作用。

第四,社会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主要是揭示社会共同体的历史性特点。

第五,社会共同体性质与人的发展要求的矛盾推动社会结构的发展变迁。主要分析社会共同体发展变化的动力因素。

(二)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1、方法论意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又表现为具体的社会共同体,那么社会

共同体又有什么特点呢?进一步说,如果考察了人所处于的社会共同体的性质和特点,那么,对于认识具体的人的特点就是有意义的。所以,研究特定的人所生活的特定的社会共同体,使人是特定的人的基本途径。

2、社会结构也表现为不同社会共同体组成的复杂性体系

家庭,家族:以特殊利益为基础,以特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社会阶层:同一个阶层可能包含不同的社会共同体

社会阶级:同一各阶级包含有不同的阶层

社会阶层分析的价值:明确收入差距状况∕模糊不同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不利于清晰地分析社会结构

3、不同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方法论要求:两者要相结合。分析社会问题,就是分析这些不同的社会共同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研究社会管理,就是协调不同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是对未来社会的社会共同体的制度特征的构想。

“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特点:人是社会分工的主人而非奴隶;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是消灭阶级和私有制以及强制性分工,物质与精神极大丰富。

3,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为什么要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第五章62-63

4,联系自己的学科实际,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第六章P66-67 (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

1、社会性质的两重性: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且永远具有自然性的一面。但人的活动又与自然界的运动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它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一种创造和实现一定价值的活动。但这不是说人类的活动是主观的,完全取决于人的目的。

2、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人的活动可以归结为两大任务,一是发现或追求真理,二是创造并实现价值。真理首先是认识论的概念,更多地关联着客观事实,价值首先是生活实践的概念,联系着人的需要、目的和价值观。

3、社会活动过程作为多种活动的综合,作为多种主体、多种力量的动态的博弈过程,服从的是如同“力的平行四边形”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社会现象作为人的有意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性的因果关系的统一,也就是价值和事实的统一。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统一两者。

5、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将事实与价值结合起来,把握社会进步的基本逻辑,是由于他所强调的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既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事实,又是社会价值的创造源泉。

5,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第六章P70-7

【精品】公共财政学复习思考题.doc

第一部分: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职能 1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请举例说明。(重点)由市场机制自身固有的缺陷而导致的不能发挥其产生效率的作用表现: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 ?外部性导致产品过剩与短缺 ?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难以克服的经济波动 ?垄断造成效率低下(产出受到限制、管理松懈、R&D缩减、寻租行 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举例省略! 2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次重) 原因:1》公共物品:私人对公共物品提供的无效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外部性:资源配置低效率 3》垄断: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如寡头)和完全的垄断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 4》非对称信息: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3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有哪些特征?准公共产品与纯公共产品的区别。请举例说明。(重点) 定义:指那些具务?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物品或劳务。 如:国防、公安、司法、防洪措施等。 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如:国防、防洪设施等。 3)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区别:根据公共品是否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划分; 1)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国防、公安、司法、基础教育、防洪措施等。 2)混合公共产品:乂叫准公共产品。包括 ——俱乐部物品(或拥挤性物品)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桥梁、游泳池、公园等。 共同资源(或准公共物品)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河流、湖泊、森林等。 4什么是外部效应?政府对外部性产品或行为应采取什么措施?请举例说明。 (重点,措施只需记住大概条例) 定义:指某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却没有为之获得应有的报酬或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的现彖 措施:公共对策」)征税(庇古税):对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在效率产量水平上向污染者课征相当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使Z变成污染者的内部成本。 2)补贴:如:政府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发放特殊补贴;对见义勇为的行为不但进行精神奖励,还耍进行物质补偿。政府对实施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产业和金业进行税收优惠和补贴。 3)拍卖污染许可证(是一种排污权交易制度)

细胞生物学课后题

一、细胞内膜泡运输的概况、类型及其主要功能 膜泡运输是蛋白质分选的一种特有的方式,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在转运过程中不仅涉及蛋白质本身的修饰、加工和组装,还涉及多种不同的膜泡靶向运输及其复杂的调控过程。主要分为一下三种类型: COPⅠ包被小泡:负责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返回内质网。 COPⅡ衣被小泡:介导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物质运输。 网格蛋白衣被小泡:介导质膜→胞内体、高尔基体→胞内体、高尔基体→溶酶体、植物液泡的物质运输 二、试述物质跨膜的种类及其特点 主要有三种途径: (一)被动运输: 指通过简单扩散或协助扩散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动力来自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 1、简单扩散:也叫自由扩散(free diffusion)。特点:①沿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扩散; ②不需要提供能量;③没有膜蛋白的协助。 2、促进扩散:特点:①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②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非线性关系; ③特异性;④饱和性。 (二)主动运输: 是由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浓度低的一侧向高的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 主动运输的特点是:①逆浓度梯度(逆化学梯度)运输;②需要能量;③都有载体蛋白。(三)吞排作用 真核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完成大分子与颗粒性物质的跨膜运输。 三、试述Na+—K+泵的工作原理 Na+—K+ATP酶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发生构象的变化,导致与Na+、K+的亲和力发生变化。在膜内侧Na+与酶结合,激活ATP酶活性,使ATP分解,酶被磷酸化,构象发生变化,于是与Na+结合的部位转向膜外侧;这种磷酸化的酶对Na+的亲和力低,对K+的亲和力高,因而在膜外侧释放Na+、而与K+结合。K+与磷酸化酶结合后促使酶去磷酸化,酶的构象恢复原状,于是与K+结合的部位转向膜内侧,K+与酶的亲和力降低,使K+在膜内被释放,而又与Na+结合。总的结果是每一循环消耗一个ATP;转运出3个Na+,转进2个K+。 四、试述胞间通信的主要类型 1)、细胞间隙连接 细胞间隙连接:是一种细胞间的直接通讯方式。两个相邻的细胞以连接子相联系。连接子中央为直径1.5nm的亲水性孔道。 2)、膜表面分子接触通讯 是指细胞通过其表面信号分子(受体)与另一细胞表面的信号分子(配体)选择性地相互作用,最终产生细胞应答的过程,即细胞识别。 3)、化学通讯 细胞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如激素)至细胞外,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靶细胞,调节其功能,这种通讯方式称为化学通讯。根据化学信号分子可以作用的距离范围,可分为以下3类: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

地下水动力学思考题

地下水动力学思考题 1、什么是渗流?渗流与实际水流相比有何异同?研究渗流有何意义? 充满整个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包括空隙和固体骨架)的一种假想水流,即渗流充满整个渗流场。 渗流与实际水流(即渗透水流)的异同: 相同点:1、渗流的性质如密度、粘滞性等和真实水流相同; 2、渗流运动时,在任意岩石体积所受到的阻力等于真实水流所受到的阻力; 3、渗流通过任一断面的流量及任一点的压力或水头均和实际水流相同点处水头、压力相等 区别: 1、渗流充满了既包括含水层空隙的空间,也包括岩石颗粒所占据的空间,实际水流只存在于空隙中; 2、渗流流速与实际水流不同; 3、两种水流的运动轨迹、方向不同,渗流的方向代表了实际水流的总体流向 2、什么是过水断面?什么是流量?什么是渗透流速?渗透流速与实际水流速度的关系? 渗流场中垂直于渗流方向的含水层断面称为过水断面,用A表示,单位为m2。该断面既包括空隙也包括岩石骨架的面积。 单位时间通过整个过水断面面积的渗流体积称为渗透流量,简称流量,用Q表示,单位为m3/d。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过水断面面积的渗流的体积称为渗流速度(又称渗透流速),用v表示,单位为m/d,即 渗透流速与实际流速关系:Av—过水断面上空隙占据的面积ne—有效空隙度 u— 3、什么是水头?什么是水力坡度?为什么地下水能从压力小处向压力大处运动? 总水头——单位重量液体所具有的总的机械能,简称水头, 水力坡度——大小等于∣dH/dn∣(梯度),方向沿着等水头线的法线方向指向水头降低的方向的矢量定义为水力坡度,记为J。 4、什么是地下水运动要素?根据地下水运动要素与坐标轴的关系,地下水运动分哪几种类型? 地下水运动要素——反映地下水运动特征的物理量,如水头、压强、流速、流量等,它们都是空间坐标x、 y、z和时间t的连续函数 按运动要素与坐标的关系 1、当地下水沿一个方向运动,将这个方向取为坐标轴,则地下水的渗流速度只要沿这一坐标轴的方向有分速度,其余坐标轴方向的分速度均为零。这类地下水运动称为一维运动,如等厚的承压含水层中的地下水运动。一维运动也称为单向运动。 2、如果地下水的渗流速度沿二个坐标轴方向都有分速度,仅在一个坐标轴方向分速度为零,则称为地下水的二维运动。如下图的渠道向河流渗漏时的地下水运动。直角坐标系中的二维运动也称为平面运动。 3、如果地下水的渗流速度沿空间三个坐标轴的分量均不等于零,则称为地下水的三维运动。多数地下水运动都是三维运动,也称为空间运动,如下图的河湾处的潜水运动。 5、什么是稳定运动?什么是非稳定运动?为什么说地下水运动均为非稳定运动? 稳定流—地下水运动的所有基本要素(如压强p、速度v等)的大小和方向不随时间变化的地下水运动,非稳定流—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要素中的任一个或全部随时间变化的地下水运动, 6、什么是层流?什么是紊流?判别指标是什么? 层流——流体质点运动轨迹成线状,彼此不相掺混,这种流态称之。流速小时出现。

公共财政学思考题

公共财政学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题 1.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2.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3.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为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以上时,则表示收入差距很大。[1] 4.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5.税负转稼 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6.李喜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表达了这么一种推测:在某些条

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 7.外部性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二、简答题 1.公共物品的特征与类别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 (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 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 b 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2.地方政府存在的经济学理由 国家治理的必要条件;有效提供地方公共物品;受益原则和规模经济;竞争的理由;经济干预的理由;制度多样性和改革试验 3.税收会产生哪些经济效应? 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税收的收入效应和税收的替代效应两个方面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得纳税人的收入下降,降低了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商品实行征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是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4.简述公共收费的理论依据。 第一,政府收费是在行使国家公权力 第二,国家公权力是用来对抗公民私权利的 第三,国家公权力的来源是私权利的让渡 完全意义上的民治政府是不存在的。因为这其中有一个悖论。私权利让渡产生公权力,这也是现代民主制理论共同认同的。但是若过分强调私权利,则公权力就没有生存空间。当社会

细胞生物学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细胞生物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切活细胞都从一个共同的祖先细胞进化而来,证据是什么想像地球上生命进化的很早时期。可否假设那个原始的祖先细胞是所形成的第一个仅有的细胞 1、关于一个共同祖先的假说有许多方面的证据。对活细胞的分析显示出其基本组分有着令人惊异的相似程度,例如,各种细胞的许多新陈代谢途径是保守的,在一切活细胞中组成核酸与蛋白质的化合物是一样的。同样,在原核与真核细胞中发现的一些重要蛋白质有很相似的精细结构。最重要的过程仅被“发明”了一次,然后在进化中加以精细调整去配合特化细胞的特定需要。●人脑质量约1kg并约含1011个细胞。试计算一个脑细胞的平均大小(虽然我们知道它们的大小变化很大),假定每个细胞完全充满着水(1cm3的水的质量为1g)。如果脑细胞是简单的正方体,那么这个平均大小的脑细胞每边长度为多少 2、一个典型脑细胞重10-8g (1000g/1011)。因为1g水体积为1 cm3,一个细胞的体积为10-14m3。开立方得每个细胞边长2.1 × 10-5m即21 μm。 ●假定有一个边长为100μm,近似立方体的细胞 (1)计算它的表面积/体积比; (2)假设一个细胞的表面积/体积比至少为3才能生存。那么将边长为100μm,总体积为1 000 000μm3的细胞能在分割成125个细胞后生存吗 3、(1) 如图1所示,该细胞的表面积(SA)为每一面的面积(长×宽)乘以细胞的面数,即SA=100 μm ×100 μm ×6 = 60 000 μm2。细胞的体积是长×宽×高,即(100 μm)3=1 000 000 μm3因而SA/体积的比率=SA/体积=60 000μm/ 1 000 000μm= 0. 06 μm-1。 (2) 分割后的细胞将不能存活。125个立方体细胞应有表面积300 000μm2, SA/体积的比率为0.3。如果要使总表面积/体积达到3,可以假设将立方体边长分割成n份,每个小方块的表面积为SA l,总面积为SA t则有: 分割后的小方块表面积为SA l = 6 × (100/n) 2(1) 总面积为SA t = 6 × (100/n) 2 × n3(2) 根据细胞存活要求SA t/V = 3 (3) 即: 6 × (100/n) 2 × n3 / 1003 = 3 (4) 由(4)可知n=50,即细胞若要存活必须将其分割成125000个小方块。 ●构成细胞最基本的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 和完整的代谢系统。 4、基因组,细胞质膜和完整的代谢系统 图1 边长为100μm的立方体与分割成125块后的立方体

地下水动力学习题及问题详解(1)

《地下水动力学》 习题集 第一章渗流理论基础 一、解释术语 1. 渗透速度 2. 实际速度 3. 水力坡度 4. 贮水系数 5. 贮水率 6. 渗透系数 7. 渗透率 8. 尺度效应 9. 导水系数 二、填空题 1.地下水动力学是研究地下水在孔隙岩石、裂隙岩石和岩溶岩石中运动规律的科学。通常把具有连通性的孔隙岩石称为多孔介质,而其中的岩石颗粒称为骨架。多孔介质的特点是多相性、孔隙性、连通性和压缩性。 2.地下水在多孔介质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有吸着水、薄膜水、毛管水和重力水,而地下水动力学主要研究重力水的运动规律。

3.在多孔介质中,不连通的或一端封闭的孔隙对地下水运动来说是无效的,但对贮水来说却是有效的。 4. 地下水过水断面包括_空隙_和_固体颗粒_所占据的面积.渗透流速是_过水断面_上的平均速度,而实际速度是_空隙面积上__的平均速度。 在渗流中,水头一般是指测压管水头,不同数值的等水头面(线)永远不会相交。 5. 在渗流场中,把大小等于_水头梯度值_,方向沿着_等水头面_的法线,并指向水头_降低_方向的矢量,称为水力坡度。水力坡度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 三个分量分别为_ H x ? - ? _、 H y ? - ? _和_ H z ? - ? _。 6. 渗流运动要素包括_流量Q_、_渗流速度v_、_压强p_和_水头H_等等。 7. 根据地下水渗透速度_矢量方向_与_空间坐标轴__的关系,将地下水运动分为一维、二维和三维运动。 8. 达西定律反映了渗流场中的_能量守恒与转换_定律。 9. 渗透率只取决于多孔介质的性质,而与液体的性质无关,渗透率的单位 为cm2或da。 10. 渗透率是表征岩石渗透性能的参数,而渗透系数是表征岩层透水能力的参数,影响渗透系数大小的主要是岩层颗粒大小以及水的物理性质,随着地下水温度的升高,渗透系数增大。 11. 导水系数是描述含水层出水能力的参数,它是定义在平面一、二维流中的水文地质参数。 12. 均质与非均质岩层是根据_岩石透水性与空间坐标_的关系划分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岩层是根据__岩石透水性与水流方向__关系划分的。

公共财政学复习思考题

公共财政学复习思考题 一简述题 第一部分: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职能 1 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请举例说明。 2 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3 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有哪些特征?准公共产品与纯公共产品的区别。请举例说明。 4 什么是外部效应?政府对外部性产品或行为应采取什么措施?请举例说明。 5 什么是拍卖污染许可证?实行拍卖污染许可证有什么意义? 6什么是帕累托最优?什么是帕累托改进? 7 什么是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是什么?基尼系数如何评判公平? 8如何理解公共财政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二部分:公共财政支出 9 什么是财政支出?如何理解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呈上升趋势特征? 10 政府活动扩张论(或瓦格纳法则)的内容是什么? 11 梯度渐进增长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2评价公共财政效益的方法主要有几种?它们各自适用的范围有什么不同。 13 什么是购买性支出?什么是转移性支出?它们的区别和主要功能是什么? 14 购买性支出包括哪些内容?它如何体现公共财政的职能。 15转移性支出包括哪些内容?它如何体现公共财政的职能。 16 社会保障支出的含义和主要表现形式。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及资金来源。 17社会保险的含义、特征及其内容。 18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三种养老基金筹集方式的区别。 第三部分:公共财政收入 19公共财政收入的含义、主要来源。 20税收的含义及特征 21税制的基本要素和中心环节。 22税率的种类有哪些?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别。 23 什么是直接税?什么是间接税?它们各自包括哪些税种?这些税种有什么功能? 24什么是商品税?商品税有什么特征、包括哪些税种? 24 什么是所得税?所得税有什么特征、包括哪些税种? 25 什么是增值税?增值税的征收有几种方式?那一种对企业有利?为什么? 26 现代税收的原则有哪些/ 27 什么是税收中性和税收的超额负担? 28 什么是拉弗曲线?拉弗曲线的意义是什么? 29 什么税负转嫁?税负转嫁有几种方式?什么是税收归宿? 30 最适税制的概念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四部分财政不平衡公债 31什么是财政不平衡?什么是财政赤字?影响财政不平衡的因素有哪些?根据当前全球经

细胞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

第八章细胞信号转导 1、名词解释 细胞通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与其受体相互作用,产生特异性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受体:指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多数为糖蛋白,少数为糖脂或二者复合物。 第一信使:由信息细胞释放的,经细胞外液影响和作用其它信息接收细胞的细胞外信号分子 第二信使:第一信使与受体作用后在胞内最早产生的信号分子称为第二信使。 2、细胞信号分子分为哪两类?受体分为哪两类? 细胞信号分子:亲脂性信号分子和亲水性信号分子; 受体:细胞内受体:位于细胞质基质或核基质,主要识别和结合脂溶性信号分子; 细胞表面受体:主要识别和结合亲水性信号分子(三大家族;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受体,离子通道耦联受体) 3、两类分子开关蛋白的开关机制。 GTPase开关蛋白:结合GTP活化,结合GDP失活。鸟苷酸交换因子GEF引起GDP从开关蛋白释放,继而结合GTP并引起G蛋白构象改变使其活化;随着结合GTP水解形成GDP和Pi,开关蛋白又恢复成失活的关闭状态。GTP水解速率被GTPase促进蛋白GAP和G蛋白信号调节子RGS所促进,被鸟苷酸解离抑制物GDI所抑制。 普遍的分子开关蛋白:通过蛋白激酶使靶蛋白磷酸化和蛋白磷酸酶使靶蛋白去磷酸化活性调节蛋白质活性。 4、三类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各有何特点? (1)离子通道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特点:自身为离子通道的受体,有组织分布特异性,主要存在与神经、肌肉 等可兴奋细胞,对配体具有特异性选择,其跨膜信号转导无需中间步骤,其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 (2)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特点:信号需与G蛋白偶联,其受体在膜上具有相同的取向,G蛋白耦联受体一 般为7次跨膜蛋白,会产生第二信使,G蛋白在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 (3)酶连受体信号转导特点:a.不需G蛋白,而是通过受体自身的蛋白酶的活性来完成信号跨膜转换;b.对信号的 反应较慢,且需要许多细胞内的转换步骤;c.通常与细胞生长、分裂、分化、生存相关。 5、试述cAMP信号通路。 信号分子→G蛋白耦联受体(Rs)→G蛋白(Gs)→腺苷酸环化酶(C)→ cAMP →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PKA)→细胞质中靶蛋白→细胞反应 →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表达 6、试述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胞外信号分子→G蛋白耦联受体→Gq蛋白→磷脂酶C(PLC )→PIP2 →IP3→胞内Ca2+浓度升高→Ca2+结合蛋白(如钙调蛋白CaM)→靶酶(如CaM蛋白激酶)→细胞反应 →靶蛋白→细胞反应 →DAG→激活PKC →抑制蛋白(磷酸化)→基因调控蛋白→调控基因表达 →MAPK(磷酸化)→基因调控蛋白→调控基因表达 7、试述RTK-Ras信号通路及其主要功能。 细胞外信号→RTK二聚体化和自身磷酸化→接头蛋白(如GRB2)→GEF(如Sos)→Ras与GTP结合并活化→ MAPKKK(即Raf)活化→MAPKK(即MEK)磷酸化并活化→MAPK(即ERK)磷酸化并活化,进入细胞核→其他激酶或转录因子磷酸化修饰→基因表达→细胞应答和效应 8、比较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由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和效应器三部分构成 不同点:产生的第二信使不同,CAMP信号通路主要通过蛋白激酶A激活靶酶和开启基因表达;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是胞外信号被膜受体接受后,同时产生两种胞内信使,分别启动IP3/Ca2+和DAG/PKC两个信号传递途径。 第九章细胞骨架 1.名词解释 细胞骨架:是细胞内以蛋白纤维为主要成分的网架结构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丝。 分子发动机:是一类利用ATP供能产生推动力,进行细胞内物质运输或运动的蛋白。 2.细胞质骨架由哪几种结构组成?各结构分别具有哪些功能? 微管主要分布在核周围,并呈放射状向胞质四周扩散;支架作用、细胞内物质运输的轨道、鞭毛和纤毛的运动、参与细 胞分裂

地下水动力学思考题

1、什么是渗流?渗流与实际水流相比有何异同?研究渗流有何意义? 充满整个含 水层或含水系统(包括空隙和固体骨架)的一种假想水流,即渗流充满整个渗流场。 渗流与实际水流(即渗透水流)的异同: 相同点:1、渗流的性质如密度、粘滞性等和真实水流相同; 2、渗流运动时,在任意岩石体积内所受到的阻力等于真实水流所受到的阻力; 3、渗流通过任一断面的流量及任一点的压力或水头均和实际水流相同点处水头、压力相等 区别: 1、渗流充满了既包括含水层空隙的空间,也包括岩石颗粒所占据的空间,实际水流只存在于空隙中; 2、渗流流速与实际水流不同; 3、两种水流的运动轨迹、方向不同,渗流的方向代表了实际水流的总体流向 2、什么是过水断面?什么是流量?什么是渗透流速?渗透流速与实际水流速度的关系? 渗流场中垂直于渗流方向的含水层断面称为过水断面,用A 表示,单位为m2。该断面既包括空隙也包括岩石骨架的面积。 单位时间内通过整个过水断面面积的渗流体积称为渗透流量,简称流量,用Q 表示,单位为m3/d 。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过水断面面积的渗流的体积称为渗流速度(又称渗透流速),用v 表示,单位为m/d ,即 渗透流速与实际流速关系: Av —过水断面上空隙占据的面积 ne —有效空隙度 u —过水断面实际水流流速,即 3、什么是水头?什么是水力坡度?为什么地下水能从压力小处向压力大处运动? 总水头——单位重量液体所具有的总的机械能,简称水头, 水力坡度——大小等于dH/dn (梯度),方向沿着等水头线的法线方向指向水头降低的方向的矢量定义为水力坡度,记为J 。 4、什么是地下水运动要素?根据地下水运动要素与坐标轴的关系,地下水运动分哪几种类型? 地下水运动要素——反映地下水运动特征的物理量,如水头、压强、流速、流量等,它们都是空间坐标x 、y 、z 和时间t 的连续函数 按运动要素与坐标的关系 1、当地下水沿一个方向运动,将这个方向取为坐标轴,则地下水的渗流速度只要沿这一坐标轴的方向有分速度,其余坐标轴方向的分速度均为零。这类地下水运动称为一维运动,如等厚的承压含水层中的地下水运动。一维运动也称为单向运动。 2、如果地下水的渗流速度沿二个坐标轴方向都有分速度,仅在一个坐标轴方向分速度为零,则称为地下水的二维运动。如下图的渠道向河流渗漏时的地下水运动。直角坐标系中的二维运动也称为平面运动。 3、如果地下水的渗流速度沿空间三个坐标轴的分量均不等于零,则称为地下水的三维运动。多数地下水运动都是三维运动,也称为空间运动,如下图的河湾处的潜水运动。 5、什么是稳定运动?什么是非稳定运动?为什么说地下水运动均为非稳定运动? 稳定流—地下水运动的所有基本要素(如压强p 、速度v 等)的大小和方向不随时间变化的地下水运动, 非稳定流—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要素中的任一个或全部随时间变化的地下水运动, 6、什么是层流?什么是紊流?判别指标是什么? 层流——流体质点运动轨迹成线状,彼此不相掺混,这种流态称之。流速小时出现。 紊流——流体质点运动轨迹曲折混乱,彼此掺混,这种流态称之。流速大时出现。 流态判别 u n v un A A u v Q uA v A e e v v =====v A Q u =

胡庆康《现代公共财政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胡庆康《现代公共财政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概念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赤字依存度和赤字比率 答:赤字依存度是指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说明一国在当年的总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赖赤字支出实现的;赤字比率是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说明一国在某年以赤字支出方式动员了多大比例的社会资源。这是衡量财政赤字规模的两个指标。 2.消费者均衡 答: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其研究的是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简而言之,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范围内寻求使得效用等级最高的商品组合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状态。这里的均衡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这么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不变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 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MU pλ =,其中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序数效用论者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说明消费者的均衡。任何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用一定的收入购买商品时,其目的是为了从中获得尽可能大的消费满足。消费者偏好决定了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一个消费者的关于任何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组可以覆盖整个坐标平面;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决定了消费者的预算线,在收入既定和商品价格已知

的条件下,一个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能有一条。那么,当一个消费者面临一条既定的预算线和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时,只有既定的预算线和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才 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均衡点,此时满足12MRS 12p p 。 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答: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无论工资还是利润,如果上涨速度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来自于工会对工资和垄断厂商对利润的过分追求以及货币工资价格的刚性,都被认为可以促成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4.寻租行为 答:寻租行为是指政府官员、企业或个人凭借特殊的垄断性地位或特殊手段追求超常经济利益的行为。例如,一个企业或个人通过向政府官员行贿,获得某种紧俏物资的政府批文,或获得某种进口许可证、特许经营权等,都是典型的寻租行为。寻租行为与寻利行为不同,前者是非生产性活动,只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寻租行为越多,社会经济资源浪费越大。后者是生产性活动,能导致社会财富的增加。寻租与政府对经济的不合理管制有关。减少乃至消除寻租行为的根本措施是消除政府对经济的不合理管制这一制度性根源。 5.倾销 答:倾销是指海外的货物(商品)以低于同样货物的价格(商品)在同一时候在国内市场类似的条件下的销售价格出售的行为。倾销的法律定义为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

细胞生物学习题(有答案)

1、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的是()。 A、Robert Hooke B、Leeuwen Hoek C、Grew D、Virchow 2、细胞学说是由()提出来的。 A、Robert Hooke和Leeuwen Hoek B、Crick和Watson C、Schleiden和Schwann D、Sichold和Virchow 1、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 A、80S B、70S C、 60S D、50S 2、下列没有细胞壁的细胞是() A、支原体 B、细菌 C、蓝藻 D、植物细胞 3、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 B、叶绿体 C、高尔基体 D、核糖体 4、蓝藻的遗传物质相当于细菌的核区称为() A、中心体 B、中心质 C、中体 D、中心球 5、在病毒与细胞起源的关系上,下面的()观战越来越有说服力。 A、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 B、生物大分子→细胞和病毒 C、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 D、都不对 6、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 A、细胞核 B、线粒体 C、中心粒 D、质体 7、目前认为支原体是最小的细胞,其直径约为() A、0.01μm B、0.1~0.3μm C、1~3μm D、10μm 8、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共同存在的细胞器是() A、中心粒 B、叶绿体 C、溶酶体 D、核糖体 9、SARS病毒是()。 A、DNA病毒 B、RNA病毒 C、类病毒 D、朊病毒 10、原核细胞的呼吸酶定位在()。 A、细胞质中 B、质膜上 C、线粒体内膜上 D、类核区内 11、在英国引起疯牛病的病原体是()。 A、朊病毒(prion) B、病毒(Virus) C、立克次体 D、支原体 12、逆转录病毒是一种()。 A、双链DNA病毒 B、单链DNA病毒 C、双链RNA病毒 D、单链RNA病毒 1、由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某一B细胞融合后形成的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称()。 A、单克隆抗体 B、多克隆抗体 C、单链抗体 D、嵌合抗体 2、要观察肝组织中的细胞类型及排列,应先制备该组织的() A、滴片 B、切片 C、涂片 D、印片 3、提高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常用的方法有() A、利用高折射率的介质(如香柏油) B、调节聚光镜,加红色滤光片 C、用荧光抗体示踪 D、将标本染色 4、适于观察培养瓶中活细胞的显微镜是() A、荧光显微镜 B、相差显微镜 C、倒置显微镜 D、扫描电镜 5、观察血细胞的种类和形态一般制备成血液() A、滴片 B、切片 C、涂片 D、印片 6、冰冻蚀刻技术主要用于() A、电子显微镜 B、光学显微镜 C、微分干涉显微镜 D、扫描隧道显微镜 7、分离细胞内不同细胞器的主要技术是()

地下水动力学习题7-1

习题7-1 1、填空题 1.应用映射法时,对虚井有如下要求:虚井与实井的位置对于边界是的;虚井与实井的工作强度应。即相等;虚井的性质取决于性质;虚井与实井的工作时间。 2.有一实井本身为抽水井,那么,对于定水头补给边界进行映射时,所得虚井性质应与实井性质,即虚井为一;如果对于隔水边界进行映射,所得虚井性质则与实井性质,即虚井为一。 3.对于有界含水层的求解,一般把边界的影响用的影响来代替。 4.直线补给边界附近的抽水井,当抽水降落漏斗还没有扩展到边界时,水流为流;当降落漏斗扩展到边界时,水流趋于流。 5.当直线边界的方位未知时。则至少需要个观测孔的资料才能确定边界方位。 6.对直线补给边界附近的抽水井来说,井流量中的补给量占井流量的百分比的大小取决于、和。对一定含水层来说,随的增大,百分比值逐渐减小,但随的延长,百分比却逐渐增大。 2、判断题 7.映射法的基本原则是要求映射后,所得的无限含水层中的渗流问题,应保持映射前的边界条件和水流状态。() 8.用映射法解决有界含水层问题时,需要将抽水井与观测孔的映象同时映出,然后再进行叠加计算。() 9.在应用映射法后所绘制的流网图中,直线的补给边界是一条等势线,而隔水边界是一条流线。() 10.映射发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含水层,只要将相应类型含水层的井流公式进行叠加即可。() 11.在半无限含水层中抽水时,抽水一定时间后降深可以达到稳定.( ) 12.利用s~lgt单对数曲线的形状可以判断边界的存在及其性质。() 13.边界的存在不仅对抽水时的降落曲线形状的影响,而且对水位恢复时的曲线形状也有类似的影响。() 14.在有补给边界存在的半无限含水层中抽水时,如有三个以上的观测孔,就可应用稳定流图解法计算含水层的导水系数。() 3、分析问答题: 15.严格地讲,实际含水层的分布范围都是有限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含水层近似视为无限的? 16.简述映射法的使用原则及方法。 17.为什么说当抽水井到直线边界的距离等于或大于引用影响半径的一

公共财政学复习思考题.docx

公共财政学复习思考题 简述题 1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请举例说明。 2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3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有哪些特征?准公共产品与纯公共产品的区别。请举例说明。 4什么是外部效应?政府对外部性产品或行为应采取什么措施?请举例说明。 5什么是拍卖污染许可证?实行拍卖污染许可证有什么意义? 6什么是帕累托最优?什么是帕累托改进? 7什么是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是什么?基尼系数如何评判公平? 8如何理解公共财政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9什么是财政支出?如何理解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呈上升趋势特征? 10政府活动扩张论(或瓦格纳法则)的内容是什么? 11梯度渐进增长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2什么是购买性支出?什么是转移性支出?它们的区别和主要功能是什么? 13评价公共财政效益的方法主要有几种?它们各自适用的范围有什么不同。 14购买性支出包括哪些内容?它如何体现公共财政的职能。

15转移性支出包括哪些内容?它如何体现公共财政的职能。 16社会保障支出的含义和主要表现形式。 17社会保险的含义、特征及其内容。 18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三种养老基金筹集方式的区别。 19财政收入的含义、主要来源。 20税收的含义及特征 21税制的基本要素和中心环节。 22税率的种类有哪些?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别。 23什么是直接税?什么是间接税?它们各自包括哪些税种?这些税种有什么功能? 24什么是商品税?商品税有什么特征、包括哪些税种? 24什么是所得税?所得税有什么特征、包括哪些税种? 25什么是增值税?增值税的征收有几种方式?那一种对企业有利?为什么? 26现代税收的原则有哪些? 27什么是税收中性和税收的超额负担? 28什么是拉弗曲线?拉弗曲线的意义是什么/ 28什么税负转嫁?税负转嫁有几种方式?什么是税收归宿? 30什么是财政平衡?什么是财政赤字?影响财政不平衡的因素有

医学细胞生物学课后思考题word精品

课后思考题 1请描述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1604年荷兰眼镜商詹森发明了第一台显微镜 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虎克最早观察到细胞 1675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活细胞细胞学说:施来登和施旺 1、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3、“细胞来源”:一切细胞只来源于原来的细胞,一切病理现象都基于细胞的损伤 2. 如何理解细胞生物学说在医学科学中的作用地位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医学重大课题的解决, 病机理的阐明、诊断、治疗、预防都依赖于(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4. 简述DNA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结构特点: (1)两条脱氧核苷酸组成双链,为右手螺旋。两条单链走向相反,一条由5'-3',另一条由3'-5' (2 )亲水的脱氧核糖一一磷酸位于螺旋的外侧。 (3)双螺旋内侧碱基互补配对:A=T; g T; A+G=C+T (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4)碱基平面垂直螺旋中心轴,每10对碱基螺旋一周,螺距 功能: (1)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一一遗传信息的载体; (2)表达:产生生物的遗传性状一一作为模版转录RNA,从而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3 )突变:产生变异,引导进化

6. 试比较DND和RNA的异同 相同点: (1 )其基本单位都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碱基构成 (2)都含有磷酸二酯键不同点: (1 )两者基本单位的五碳糖不同,DNA的是脱氧核糖,RNA的是核糖 (2)DNA的碱基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RNA的碱基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 (3)DNA为双链,RNA为单链 7. 试描述蛋白质的各级结构特征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 (2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局部或某一段肽链的空间结构,由氢键维持。有以下几种构象单元: 1. a —螺旋:右手螺旋,每一周有 3.6个氨基酸,螺距0.54nm 2. 3 -折叠:锯齿状,不同肽链间由氢键维系 3. 其余有3 -转角、无规则卷曲、n螺旋等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主要依靠R 基团(侧链)间的相互作用维持 (4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多肽链所组成的蛋白质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列和相互接触的布局 8. 简述膜脂和膜蛋白的类型以及各自的特点 膜脂: (1)磷脂:是细胞膜中最重要的脂类,通常大于膜脂总量的50%,磷脂酰碱基+甘油基团(鞘氨醇)+脂肪酸,前二者为极性头部(亲水),后者为非极性尾部(疏水) A甘油磷脂:以甘油为骨架的磷脂类,因丙三醇柔性好,故甘油磷脂分子较柔软; B鞘磷脂:以鞘氨醇为骨架的磷脂类。鞘氨醇分子刚性强,故鞘磷脂分子较硬 (2).胆固醇,有极性头部(羟基)、非极性的固醇环和烃链。散布于磷脂分子间,其功能是增加膜的稳定性,调节膜的流动性 (3).糖脂:寡糖+鞘氨醇+脂肪酸 由糖基和脂类组成,占膜脂总量的5%以下。在神经细胞膜上糖脂含量较高,约占5-10%, 糖脂也是两性分子。其结构与SM相似,只是由一个或多个糖残基代替了磷脂酰胆碱而与鞘氨醇的羟基结合 膜蛋白: 1. 内在蛋白(整合蛋白):占膜蛋白的70-80%,是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运输蛋白、酶、受体等)。不同程度地镶嵌在类脂双分子层中,有的为跨膜蛋白。以疏水键和共价键镶嵌在膜内,与膜结合紧密 2. 周边蛋白(外周蛋白):占膜蛋白总量的20-30%。水溶性,以非共价键结合在膜的内外表面(内表面较多),与膜结合疏松 3. 脂锚定蛋白(脂连接蛋白):通过共价键方式同脂分子结合。两种类型:直接与脂肪酸结合;通过寡糖链间接和磷脂结合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细胞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1.简述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其重要发展历史事件。 2.举例说明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科学的关系。 3.在生命的进化历程中,你认为是先出现蛋白质,还是先出现核酸,为什么? 4.试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5.简述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6.比较DNA和RNA的异同。 7.核苷酸和氨基酸是如何形成核酸和蛋白质的? 8.生物膜上存在着哪些主要的脂类分子,它们有什么样的化学特性? 9.说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类型。 10.举例说明细胞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11.简述生物膜的液态镶嵌模型。 12.举例说明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13.比较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14.比较概念:膜转运蛋白、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15.以细胞对Na+/K+的摄取为例,说明主动运输过程及其特点。 16.说明内膜系统各成分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17.简述高尔基体的超微结构、特化生化区室及其主要功能。 18.溶酶体酶蛋白前体是如何跨膜进入到内质网腔的? 19.简述溶酶体的类型和及其主要功能。 20.举例说明哪些疾病与溶酶体密切相关。 21.什么是囊泡运输? 22.以细胞对胆固醇的吸收为例,说明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过程。 23.在转运囊泡与靶细胞器膜融合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关键分子的参与。 24.比较组成型的外排途径和调节型外排途径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25.试述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26.简述线粒体基粒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7.名词解释: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 28.如何理解线粒体在遗传上的半自主性和母性遗传? 29.简述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30.如何理解细胞骨架是一种动态结构?

细胞生物学课本后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1、根据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你掌握的生命科学知识,恰当的评价细胞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地位: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探索生命活动规律,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的结合。应用现代物理学与化学的技术成就和分子生物学的概念与方法2)关系:细胞生物学是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其研究内容与范畴往往与生命科学的其他学科特别是分子生物学交错在-起,甚至目前很难为细胞生物学划出一一个明确的范围 2、如何认识细胞学说在细胞学乃至生物学发展简史中的重要意义? 答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提出--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每个细胞作为相对独立的单位,但也与其他细胞相互影响。1858 年Virchow对细胞学说做了重要的补充,强调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细胞学说的提出对于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细胞学说、进化论、孟德尔遗传学称为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细胞学说提出了生物同一性.的细胞学基础,大大推进了人类对整个自然界的认识,有力的促进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步。 3、试简明扼要地分析细胞生物学学科形成的客观条件,以及它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答(1) 细胞生物学学科形成的客观条件 ①细胞的发现(1665- 1674) 1665年,胡克发表了《显微图谱》(《Micrographia))一书,描述了用自制的显微镜(30倍)观察栎树软木塞切片时发现其中有许多小室,状如蜂窝,称为“cellar”。 1674年,荷兰布商列文虎克自制了高倍显微镜(300倍左右),观察到血细胞、池塘水滴中的原生动物、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 ②细胞学说的建立(1838-1858) 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因动物学家施旺两人共同提出细胞学说,1858年Virchow对细胞学说进行了补充。 ⑧细胞学的经典时期 各种主要的细胞分裂形式和细胞器被相继发现,构成了细胞学的经典时期。 ④实验细胞学与细胞学的分支 人们广泛应用实验的手段与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细胞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为细胞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并与生物学其他领域相结合,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分支学科,如细胞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