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对胃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40.27 KB
- 文档页数:2
早期胃癌的胃镜活检病理检查结果临床分析倪晓伟俞凌燕发布时间:2023-07-14T01:49:22.33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8期作者:倪晓伟俞凌燕[导读]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行胃镜检查与活检病理检查的结果。
方法:试验时间2014年2月-2018年3月,受试对象共30人,均为我院确诊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患者检查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为活检病理结果,研究组为常规胃镜检查结果;以临床病理检查结果为参考,分析胃镜检查准确率。
结果:胃镜检查准确率高达90%,可以作为早期胃癌首选诊断方法,P<0.05。
结论:早期胃癌行胃镜检查可以初步判定组织恶性病变,使患者能够及时接受专科治疗,提高预后康复效果。
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锡市新吴区老年病医院)江苏无锡 214112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胃癌行胃镜检查与活检病理检查的结果。
方法:试验时间2014年2月-2018年3月,受试对象共30人,均为我院确诊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患者检查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为活检病理结果,研究组为常规胃镜检查结果;以临床病理检查结果为参考,分析胃镜检查准确率。
结果:胃镜检查准确率高达90%,可以作为早期胃癌首选诊断方法,P<0.05。
结论:早期胃癌行胃镜检查可以初步判定组织恶性病变,使患者能够及时接受专科治疗,提高预后康复效果。
关键词:早期胃癌;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准确率近些年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作息逐渐改变,加之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其中胃癌作为肿瘤科常见病,已对人类安全造成极大威胁[1]。
由于胃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患者感到不适时疾病通常已发展至中晚期,此时恶性肿瘤死亡率显著升高,且多伴随淋巴结转移,临床治疗难度大,预后多不佳。
基于上述形势,学界建议中老年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时发现早期胃癌,给予针对性放化疗,挽救患者生命,延长患者生存期限[2]。
文章选取我院病理检查确诊为早期胃癌的患者共计60例,分析胃镜检查、活检病理检查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分析胃癌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异同【摘要】目的:分析胃癌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异同。
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08月~2014年08月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胃癌术前胃镜活检,研究组采用外科术后病理检测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胃癌分化程度诊断结果、病理分型诊断结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中分化型和分化不良型诊断结果分别是72.00%和28.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胃癌患者采用术前胃镜活检方式的检测诊断更准确,但是由于其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在临床中仍然是采用外科时候病理检测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癌术前胃镜活检病理;外科术后病理;异同【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157-02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疾病,这类疾病的预后性比较差,死亡率也非常高[1],在临床实施治疗时,当前主要是通过手术方式联合术后放疗、化疗加以治疗,这样可以有效的延长患者的寿命,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在最近几年的胃癌临床诊断工作开展过程中,胃镜活检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式。
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胃癌患者,分别采用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外科术后病理检测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胃癌分化程度诊断结果、病理分型诊断结果,现资料统计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3年08月~2014年0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胃癌患者,每组各25例。
其中男26例,女24例。
研究组,年龄21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52.22±2.32)岁。
观察组,年龄21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52.23±2.62)岁。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方法观察组采用胃癌术前胃镜活检,采用当前我院用于临床诊断的胃镜仪器,在具体开展胃镜检测工作过程中,对于合并溃疡病变的患者需要在溃疡边缘选取四个象限后分别进行活检操作[2];对于合并糜烂症状的患者需要在糜烂位置进行活检操作;对于胃部小凹结构不清晰的情况下也需要在对应位置开展活检工作。
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胃癌的价值对比观察陈国辉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8(016)019
【摘要】目的对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胃癌的价值进行对比.方法选择胃癌患者98例,对其分别展开外科手术病理检查以及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并对这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确诊胃癌92例,确诊率为93.88%,与外科手术病理检查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检查方法在腺癌以及印戒细胞癌外的其他组织类型、胃癌分化程度、BorrmanmⅣ型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胃癌诊断过程中,胃镜下活检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但是这一检查手段对胃癌的全面评估中,需辅助外科手术病理检查,以获得最准确诊断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陈国辉
【作者单位】吉林市人民医院,吉林吉林 1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2
【相关文献】
1.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对比 [J], 李艳新
2.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胃癌的价值对比分析 [J], 田园
3.对比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诊断胃癌的价值 [J], 徐婷
4.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胃癌的价值对比分析 [J], 肖宇;冯庆云
5.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胃癌的价值对比分析 [J], 肖宇;冯庆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检查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发布时间:2022-09-15T03:20:54.102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6期作者:廖灼华[导读] 目的:观察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检查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早期胃癌患者64例(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均进行胃镜活检(对照组)与外科病理检查(观察组),廖灼华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人民医院湖南娄底 417100【摘要】目的:观察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检查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早期胃癌患者64例(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均进行胃镜活检(对照组)与外科病理检查(观察组),观察诊断结果。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P<0.05;两组病理类型判断对比,P<0.05。
结论:在早期胃癌患者诊断中,外科病理检查准确率更高,优于胃镜活检,在临床诊断期间可进行联合应用,值得借鉴。
【关键词】胃镜活检;外科病理检查;早期胃癌;诊断胃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对患者健康危害较大。
近年来,该病发生率越来越高,其中早期胃癌发现率较低,主要原因为该病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进而加大疾病诊断难度,大多发现时已经到中晚期,患者即使经各种方式治疗,其5年生存率依然较低[1]。
因此,对于胃癌患者而言,需要早期发现病变,通过有效的治疗改善其预后,且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在该病诊断中,胃镜活检为常用方法,临床效果明显,其诊断期间以胃癌分型为基础,外科病理检查也是重要的诊断方式,但是两种方式诊断价值差别较大,需进行深入的研究[2]。
本研究选取我院早期胃癌患者64例,观察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检查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选取我院早期胃癌患者64例,男36例,女28例,年龄32至76(54.29±3.82)岁。
1.2方法对照组:对患者胃黏膜进行认真的观察,在进行病变组织部位判断时,如果存在肉眼无法判断的情况,就需要通过胃黏膜活检进行确定,了解病变组织部位后进行活检。
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对于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
但是,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可能存在差异。
本文将分析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胃癌术前胃镜活检是在胃镜下直接取出一小块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以确定胃黏膜上皮细胞是否存在癌变。
术后病理诊断是指在完成胃癌手术后,根据手术切除标本中的可疑部位进行组织学检查,以确定是否为癌组织。
在一些情况下,术前胃镜活检和术后病理诊断可能会存在差异。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结果差异的原因:1. 检查部位不同在术前胃镜活检中,医生大多只检查了可疑的部位,而在手术中,则需要切除整个病变组织。
这将导致不同的检查部位和样本数量,可能导致两者之间的不同。
2. 组织样本不同术前胃镜活检中取出的组织样本可能比手术切除的组织标本小得多。
此外,术前活检可能缺乏直接取样的能力,因此取样范围有限。
术后病理诊断检查的标本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这将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3. 癌变扩散在某些情况下,癌细胞可能会扩散到其他部位,同时通过活检或手术取样的组织可能不包括这些部分。
这样一来,术前胃镜活检或术后病理诊断的结果可能不准确。
三、影响和建议由于以上原因,术前胃镜活检和术后病理诊断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这将对患者的治疗产生影响。
术前胃镜活检错误的负性结果可能导致缺乏及时治疗机会,术前胃镜活检错误的阳性结果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手术和治疗。
因此,建议在进行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时,结合术前胃镜活检和术后病理诊断的结果。
在手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做出更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
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效果及准确率分析发布时间:2023-02-27T07:00:43.29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3期作者:易遵礼[导读] 目的:评估胃镜活检、术后病理检查应用在胃癌诊断中的效果及准确率。
易遵礼岳池县人民医院四川广安 638300摘要:目的:评估胃镜活检、术后病理检查应用在胃癌诊断中的效果及准确率。
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2年6月拟诊为胃癌的73例患者,均在术前行胃镜活检,以及术后行病理检查,评价诊断效能、分化程度、病理类型。
结果:(1)73例拟诊为胃癌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61例,胃镜活检的诊断敏感性为88.52%(54/61)、准确性为86.30%(63/73)、特异性为75.00%(9/12);(2)在分化程度检出情况方面,胃镜活检分化不良型检出率更高,P<0.05;(3)在病理类型检出情况方面,两种方法的检出率无差异,P>0.05。
结论:胃镜活检在诊断准确性、肿瘤分化程度评估等方面虽然略有不足,但是胃镜活检快捷、方便、安全,便于展开胃癌早期诊断,值得推广。
关键词:胃镜活检;术后病理检查;胃癌;准确率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and accuracy of gastroscopy biopsy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gastric cancer.Methods: 73 patients scheduled to be diagnosed from January 2021 to June 2022 all underwent endoscopic biopsy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differentiation degree and pathological type.Results: (1) 61 of 73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by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the diagnostic sensitivity of gastroscopy biopsy was 88.52% (54 / 61), accuracy was 86.30% (63 / 73), and specificity was 75.00% (9 / 12);(2) In terms of the degree of differentiation, the detection rate of gastroscopy biopsy was higher, P <0.05;(3) In terms of the detection situation of pathological type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two methods, with P>0.05.Conclusion: Although gastroscopy biopsy is slightly insufficient in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and tumor differentiation degree evaluation, gastroscopy biopsy is fast, convenient and safe, which is easy to start the early diagnosis of gastric cancer, 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与饮食习惯(例如进食快、暴饮暴食、进食不定时)、癌前疾病等因素有关,好发于胃窦部、胃底贲门,早期缺乏典型症状,随着癌瘤不断生长,容易引起胃穿孔、全身衰竭,需要早诊早治[1]。
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检查诊断胃癌的效果对比目的:探讨胃镜活检与外科病理学检查对胃癌诊断效果对比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疑似胃癌患者30例临床资料,患者均通过胃镜检查和病理学诊断。
结果:外科病理诊断管状腺癌、黏液腺癌、乳头状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准确率均明显高于胃镜活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胃镜活检对于胃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是对于不同类型胃癌的诊断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标签:胃镜活检;外科病理学检查;胃癌;诊断价值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肿瘤的发生率呈现明显增高的趋势。
胃癌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也逐年增高[1]。
胃癌的及早诊断、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2]。
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现对我院疑似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病理科诊断的疑似胃癌患者30例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605±14.6)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疼痛、包块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来我院就诊。
患者均无手术史,此次病理诊断胃癌均为首次,并且无远处转移。
发病部位:胃体8例,贲门小弯侧12例,十二指肠球部8例,胃角部1例,胃底部1例。
30例患者均通过胃镜检查和病理学诊断。
1.2方法1.2.1胃镜检查采用GIFTYPEV2胃镜(武汉卓尔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对胃病变部位进行取材,在顶部和基底部四周分别取4~6块黏膜组织,对于溃疡性病变组织,在周围和接近病变内部取4~6块黏膜组织,对于较为平坦型的病变组织可以选取周围和中央4~6块的黏膜组织进行送检,所采集的标本采用10%甲醛进行固定,进行石蜡包埋,制成切片之后,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变组织的病理分型、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关于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在胃癌患者术前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发布时间:2022-11-10T02:34:14.21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8期作者:邓晓丽[导读] 目的:分析在胃癌患者的术前诊断中应用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的效果。
邓晓丽镇宁县人民医院,贵州安顺561200【摘要】目的:分析在胃癌患者的术前诊断中应用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择56例我院2021.3-2022.6间就诊的胃癌患者进行分析,均接受胃镜活检和手术病理检查,统计检验的准确性。
结果:胃镜活体组织检查确诊率为72.73%,疑似诊断率为27.27%,未确诊率为27.27%。
两种检验方法胃癌分化程度、胃癌的形态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分析意义,P>0.05;两种检验方法胃癌组织类型中腺癌的比较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在胃癌患者术前诊断中应用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但需要与手术病例检查结果相结合,避免出现误诊漏诊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胃癌;术前诊断;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诊断准确性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有较高的发病率,胃癌早期无明显症状表现,患者大多身体状况良好,仅在胃癌筛查过程中发现。
随着病情进展,就诊往往已经达到病情晚期,预后不佳。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胃镜检查是筛查胃癌的有效手段,能对胃黏膜的特征进行观察,初步筛查胃癌。
而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能进一步对胃癌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一定参考[1]。
鉴于此,本次研究特选择我院2021.3-2022.6间就诊的56例胃癌患者进行分析,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2021.3-2022.6间随机选择56例我院就诊的胃癌患者进行分析,选入患者均未合并肺、肾、肝、心等重要脏器器官病变。
选入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症状表现:上消化道出血6例,上腹胀10例,上腹部不适12例,上腹部疼痛28例;年龄最高80岁,最低47岁,均值(57.14±2.36)岁;病程最长18个月,最短6个月,均值(10.35±1.47)月。
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对胃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发表时间:2017-08-25T14:14:00.33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6月上第11期作者:刘淼
[导读] 分析及比较胃癌诊断中应用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检查的价值。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150088
【摘要】目的:分析及比较胃癌诊断中应用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检查的价值。
方法:收集本科室2015年1月~2017年3月间接收的患胃癌的100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全部患者均接受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手术病理检查,观察及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
结果:2种方法在腺癌、印戎细胞癌等组织类型上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2种方法在溃疡型、局限溃疡型及肿块型等胃黏膜病变形态上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2种方法在其它组织类型、漫浸润型病变形态、胃癌分化程度上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有助于胃癌的临床诊断,但在整体评估病情上依旧需要结合手术病理检查结果。
【关键字】胃癌;胃镜;活体组织检查;手术;病理检查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癌症类型,与其它癌症相比,其病死率、发病率均居于首位[1],严重危及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因此,采用科学有效的检查方案早期明确诊断该疾病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取本科接收的患胃癌的50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分析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手术病理检查等两种方式的诊断价值,现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本科室2015年1月~2017年3月间接收的患胃癌的100例患者,入组标准:(1)100例患者均通过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2)均行肿瘤切除术治疗;(3)均无合并严重器官性疾病者;(4)临床资料均较为完善。
本组100例患者中,包含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3例;其中年龄最低的有33岁,年龄最大的有78岁,平均年龄(56.74±8.61)岁;平均病程(13.37±2.71)个月;其中上腹部不适者19例,上腹部疼痛10例,腹胀27例,上消化道出血21例,其它23例。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施行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即于胃镜下取肿瘤活体组织,取材位置包括:(1)溃疡性取周围内侧位置组织;(2)隆起性取基底部、顶部位置组织;(3)平坦性取四周或中央位置组织。
同时,为了减少由于取材感染造成的局限,每次取4块组织进行检查。
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病理检查,具体措施为:(1)对于病灶直径超过1.0cm的患者,经典型位置处进行取材;(2)对于病灶直径小于或等于1.0cm者,应取全部组织。
选取的病理组织标本均通过甲醛溶液10%固定处理,常规行石蜡包埋、切片及染色等处理。
1.3 观察指标
将本组100例患者的外科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且通过显微镜对组织标本的分化程度、组织类型进行观察。
此外,观察及比较胃镜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胃癌分化程度可分成分化型、分化不良型,将胃黏膜病变形态可分成溃疡型、弥漫浸润型、溃疡型、肿块型、局限溃疡型。
1.4 统计学分析
纳入本研究内的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数据,且置于SPSS20.0统计软件内分析,其中前者经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且以 t 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后者经[n(%)]进行表示,且以卡方检验方法进行分析,若P <0.05即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种方法在腺癌、印戎细胞癌等组织类型上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2种方法在溃疡型、局限溃疡型及肿块型等胃黏膜病变形态上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2种方法在其它组织类型、漫浸润型病变形态、胃癌分化程度上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见: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人们饮食生活习惯及生活规律的不断变化,胃癌患者的发病例数已在逐渐增加,研究表明,其发生主要和饮食习惯不良、嗜酒、吸烟、Hp感染、血型及遗传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临床实践发现,早期检出胃癌并及时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甚至
部分患者能够治愈[2~3]。
因此,对胃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及及时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内镜技术的逐渐发展和晚上,胃镜下活检技术在胃癌患者的临床诊治中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且效果已获临床认可[4~5]。
但胃镜下活检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如果仅能选择性取材部分组织,这样就无法整体反映病灶的病理特点,且不能准确评估胃黏膜病变组织,从而导致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出现一定的差异。
本研究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2种方法在腺癌、印戎细胞癌等组织类型上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2种方法在溃疡型、局限溃疡型及肿块型等胃黏膜病变形态上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2种方法在其它组织类型、漫浸润型病变形态、胃癌分化程度上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检查方式在组织分型、病态形态及分化上有所差异,由此可见,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有助于明确恶性病变,但在整体评估患者的病情上依旧需要结合术后病理检查,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 赵梅莘,丁士刚,刘琳娜等.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异同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8):874-875,878. [2] 陈明,蒋树丽,王亚伟等.胃镜组织学活检与细胞学刷检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5):784-785.
[3] 朱书霞.胃镜下活检对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1):2117-2118.
[4] 梁立盛.胃癌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的异同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35):175,177.
[5] 曹菡.探析胃镜活检病理在临床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3):7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