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发酵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213.50 KB
- 文档页数:6
沼气发酵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摘要:沼气发酵从产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开发和利用沼气干发酵技术处理农业废弃物、禽畜粪便和垃圾, 对于解决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减少CO2排放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就仅对沼气发酵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现状作简单综述。
关键词:
沼气是沼气发酵微生物在厌氧环境下将农作物秸秆或者禽畜粪便等可降解的生物质经过厌氧消化生成的可燃气体。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成分约合占沼气体积的95 %。其中甲烷约占45 %~70 %、二氧化碳约占25 %~55 %;此外,沼气还含有大约5 %的其他气体(如H2S、N2、H2、CO、NH3 等)。沼气是具有很高热值的清洁燃料;沼气的低热值为20~25 MJ/m3;在1 atm 的状态下,甲烷燃烧的热值达到了9100 kcal/m3[1]。经过净化的沼气完全燃烧后只生成H2O 和CO2,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沼气发酵在农业和生态方面的综合利用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1历史研究概况
我国干法发酵技术应用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我国就采用干法发酵工艺酿酒、生产堆肥。国内对沼气干发酵技术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 年代, 在1988年缪则学[ 2] 等人就将沼气干发酵技术应用于畜禽粪便的发酵, 研究了适宜于吉林省农村温暖季节应用的干发酵工艺。边文骅[ 3] 等设计了横蓖板水压式干发酵沼气池并将其应用。叶森[4] 等人从1986年开始研究自动排料沼气干发酵装置和相应的半连续发酵工艺, 并于1988年通过了相关部门的技术鉴定。李秀金[ 5] 等人提出了采用NaOH 处理改善玉米秸秆的可生物消化性能。随着沼气干法发酵技术研究的成熟, 规模化的沼气干法发酵工程应用技术的研发已成为发展的主流, 韩捷[ 6] 等人近年来研发了一种MCT沼气干发酵技术及装备。国外对沼气干法发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垃圾的处理[ 7] , 德国、法国、丹麦等国家技术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沼气干发酵进行研究。
2.发酵原理
沼气是生物质经过多种微生物联合厌氧消化作用而生成的可燃气体。厌氧消化就是在无氧的条件下,由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8]联合降解有机物,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的过程。人们对于沼气发酵过程的划分仍存在争议;目前较多人支持M.P.Bryant[9]提出的沼气发酵三个阶段理论。沼气发酵三个阶段理论将沼气发酵过程分为水解液化、酸化和甲烷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水解液化阶段;这一阶段兼性厌氧菌和发酵性细菌将原料中较大分子的成分(如纤维素等)水解成可溶于水的有机酸和醇类等。第二阶段为酸化阶段;产氢产乙酸菌将第一阶段生成的有机酸和醇继续分解成简单的有机酸,同时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第三阶段为甲烷化阶段;产甲烷菌将第二阶段生成的小分子物质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气体,即发酵的最终产物沼气。
3沼气发酵的影响因素
影响沼气发酵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原料成分、原料预处理情况、接种物种类、进料浓度、发酵温度、pH等。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发酵过程的正常进行和最终产品的生成。固态发酵中,微生物生长初期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条件,以保证其正常生长。在生长过程中,微生物会释放大量的生物热,尤其是在对数期,产热速度很快,菌丝体生长旺盛,造成物料
大面积板结。加之固态发酵中没有自由流动相,导热性能差,单位距离上存在很大的温度梯度,有时高达3℃/cm,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产酶。必须通过通风降温、喷淋无菌水、翻曲等手段使热量及时散失。由于微生物的生长、蛋白质合成、酶和细胞活性及代谢产物合成对温度的敏感性[ 12] , 对温度的控制很重要. 大多数真菌的生长温度范围在20~
55 , 致死温度在50~ 60 . [4] Mudgett.R.E.Solidstatefermentation[C].In Manu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Ed.A.L.Demain and H.A.Solomon.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WashingtonD.C.1986,66~83
PH:目前来看,世界范围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但pH是影响发酵过程的重要因素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固态物料的含水量偏低,液态发酵中的pH检测手段难以应用。一般认为,只要调节好初始pH,发酵过程中不必对其进行监测和控制。但在实际过程中,菌体代谢会导致物料pH发生较大变化。
进料浓度的影响:进料浓度即发酵原料干物质占发酵总量的比例。一般来说,进料浓度在5 %~10 %比较适宜。发酵浓度过低则产气量小、发酵设备利用率低;发酵浓度过大会造成发酵系统酸化影响发酵正常进行。但人们也发现干物质浓度大于20 %的干发酵也可以很好产气[7]。[7]李想,赵立欣,韩捷,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方向—沼气干发酵
技术[J].中国沼气,2006,24(4): 23-27.
原料成分的影响:能够用来发酵产沼气的生物质很多。传统的沼气发酵原料主要包括以秸秆类物质为代表的农业废弃物、禽畜粪便和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活性污泥、以及生活垃圾等[4-5]。选择容易降解的原料(如人畜粪便等)可以加快发酵的启动过程和提高发酵效率。若原料选择不当则容易造成发酵系统酸积累严重而发酵无法启动或启动后产气量不高等后果。
[5]Alberto V,Gisela V,Nelson A,et al.Evaluation of marine algae as a source
of biogas in a two-stage anaerobic reactor system[J].Biomass and Bioenergy,
2008,(32):338-344.
原料预处理的影响:原料预处理是利用物理、化学或者生化等方法使生物质中的不易被降解物质提前得到腐化分解,在进料后更快启动发酵。同时,预处理后的原料密度大,原料进料后很快下沉到发酵池底,有利于发酵和解决农村沼气池结壳问题。农村户用沼气工艺最常见的原料预处理方法是对发酵原料进行堆沤。
接种物的影响:接种物含有大量沼气发酵微生物的活性污泥。接种污泥以下水道污泥、正常发酵的沼气池池底污泥和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活性污泥等含厌氧微生物丰富的污泥为佳。若接种物选择不当则会造成发酵启动慢或者发酵料液酸化而无法正常产气的后果。同时,适当的接种量是发酵成功的关键。
水活度;生物能否正常生长,基质的水活度a 是重要制约因素。一般而言,细菌正常生长要求a 在0.90~0.99之间;多数酵母要求a 在0.80~0.90;真菌及少数酵母菌要求a 在0.60~0.70。水活度与物料的含水量有关,对于丝状真菌而言,过高的含水量会抑制菌丝的生长,过低的含水量则不能满足菌丝生长的需求。含水量过高,空隙率降低,不利于通风降温的进行,同时高温和高含水量对于细菌的生长极为有利,对发酵过程造成威胁。而含水量过低时,由于生物热及通风造成的水分损失,微生物生长受到限制,直接影响终产物的产量。在发酵过程中,由于蒸发及温度上升,导致a 下降。应根据实际的物料水分情况,进行补水,以保证菌体正常生长。[5] Liu BL, Tzeng YM. J. Biotechnol Lett, 1999, 21: 657~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