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发展理路

浅谈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发展理路

浅谈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发展理路

论文关键词:人现实的人人的本质劳动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理性的人经由抽象的人再到现实的人的过程。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实践为基本范畴,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一学说深刻的揭示了人的本质及其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现实地生成的过程。在他早期的著作中对“现实的人”论述把人从思辨、抽象性的人和自然的人中解放出来,真正赋予了人以现实性,实现了人本质的复归。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马克思思想逐渐成熟的过程。马克思从抽象的人走向了现实的人。使得人的自我认识发生计划时代的转向。

一、“现实的人”思想的提出

“现实的人”思想的萌芽大致在 1843--1844年,体现在马克思所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和在《德法年鉴》发表的文章中。1843--1844年这一段时期,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思想的基调已经由黑格尔理性主义转向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但“现实的人”的思想已经较明确地提出来了。

黑格尔哲学虽然以思辨的理性主义形式解决了人的“现有”与“应有”之间的矛盾,帮助马克思面向现实使其成为一个理性主义的现实批判主义者,但黑格尔并没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人的现实与理想矛盾。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时,就借用了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异化的理论。在研究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马克思发现,国家并不像黑格尔认为的那样是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一致的表现,私人利益战胜普遍理性的事实表明,国家只不过是主体政治异化的表现,是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矛盾冲突的产物。从主体活动的异化和矛盾的冲突来解释国家现象,标志着马克思已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开始从人学角度考虑现实问题。那么“现实的人”究竟指什么?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当然是“自然和精神、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但就其本质而言“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而国家的职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和活动方式”。他同时指出,应当把“人的存在的这些社会形式”如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看作人的本质的实现,“看作人本质的客体化;” 应当把“人的活动”“作为家庭和市民社会的成员而存在的那些群体”看作国家等社会组织的基础,而不是像黑格尔所做的那样,于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应当是“人永远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但是这些组织也表现人的现实普遍性,因而是一切人所共有的”。“因此马克思看到,现实的人并不是单个人的存在,而是社会的存在,即类存在――人也只有在自己的类存在中,只有作为人们,才能是人格的现实理念。

就这样马克思的早期人学理论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展开了。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这正好体现了逻辑与现实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的话,那么它的理论必然是这样一个无限展开的形式: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序言――以现实的人为核心所展开的论证―― 以现实的人的解放为最终归宿的结论。它坚决鄙弃一切宿命论,把现实的人当作历史的主体,当作历史的“尉中人物和剧作者”,从而打开

了历史奥秘的大门。

二、“现实的人”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人学理论创建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学说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只有从人的活动中才能确证,要研究人就要研究人的活动本性,而人的活动则是自由自觉的,所谓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指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活动相统一的活动,就是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对于客体属性规律性认识所构成的目的而进行的感性物质活动。这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就是人的对象性活动,在哲学意义上这种对象性活动就是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马克思对人之劳动本质的揭示并不是直接的,而是从劳动的否定形式――异化劳动开始的。马克思首先从当时的经济事实出发进行分析,把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日益贫困化,造成工人与产品对立的原因归结为异化劳动。“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相异的东西同工人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的,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经过这一番分析,马克思不仅揭示出工人贫困的原因是异化劳动,而且提示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不是人的真正本质。既然人的本质不是异化劳动,那就应该是劳动。所以,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使人的生产活动有别于动物的生产,使人在保持自然性的同时,又具有了社会性、能动性。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方式和内容,是人的本质,“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也就是说,异化劳动是对人本质的摧残和否定――异化劳动阶段是人的发展的否定阶段。异化劳动使工人从劳动的主体变成了客体,使劳动丧失了自主性,使工人沦为机器,劳动成为工人的沉重负担。异化劳动是对人本质的摧残和否定,所以,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实现否定之否定,实现从非人到人的复归。要达到人的本质的复归,就必须扬弃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扬弃私有财产,就是使人重新占有己经失去的生命活动。这样,在扬弃了一切异化之后,人的生命活动得到肯定和尊重,人获得了本质的复归。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述的思想可以看出,马克思己开始了对人自身活动的分析,并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并以此为基础,从人的本质出发,分析异化劳动的内容和历史发展的过程。从人的现实活动内在本性上去规定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异化,这表明了马克思的现实人的理论已得到初步确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表明马克思已转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立场,他把劳动规定为人的本质,根据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复归的思维逻辑模式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三、“现实的人”

思想的最终形成

真正标志着马克思“现实人”思想成熟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在这里对“现实的人”作了第一次科学的较全面地阐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围绕着“人是什么样的人”而展开论述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也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出发点。

(一)“现实的人”的含义

所谓“现实的人”,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首先,“现实的人”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在这里,马克思从历史前提的高度肯定了人的自然存在的意义。人首先是肉体的存在、自然的生命,正是这种特殊的自然生命又蕴含着人类全部历史发展演变的基因。其次,“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这是“现实的人”的最基本的规定性。人是从事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最后,“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中的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物质生产关系是现实的人的所有其它规定性的基础。生产一方面表现为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表现为社会关系。这就是说,在生产过程中必然发生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等。

(二)“现实的人”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早期的人学理论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把实践引入到历史观,去解决社会问题和人的本质,奠定了人或人的实践活动在哲学中的核心位置,开创了真正的人学理论,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论述中,马克思把人当作实践的能动的人来理解,就必然要承认人的存在是全部历史发展中的第一个前提。因为人是处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现实的生命活动的现实的人,即现实地存在着的实践的个人,他从事的是人的实践活动,而这种活动必然在历史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实践活动中现实的人的存在成为全部历史发展的起点。一旦这种个人存在和活动时,即“一旦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而成其为人,因而“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其次,实践活动中现实的人的存在和生成演化出全部人类历史。个人生产生活资料的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由此演化出全部人类历史。最后,实践活动中现实的人的存在产生和构造出人类的精神世界。“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 由此可见,个人,实践活动中现实的人的存在乃是全部人类历史活动及其发展中第一性的东西。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论述中,马克思不再像以往那样,抽象地谈人的类存在,更不像唯心论者那样谈论想象中的人,而是把人理解为“可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从事活动的人们”,即“现实的人”。马克思通过对现实人的理解,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总体性的实践的历史运动过程,从而给人类解放的理论提供了总体的基本说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人学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他的形成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它实现了从唯心主义人本学到唯物主义人学的根本转变,实现了人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把“现实的人”当作历史的主体。在他早期的著作中对“现实的人”论述把人从思辨抽象性的人和自然性的人中解放出来,真正赋予了人以现实本性,实现了人本质的复归。现实人的理论是马克思早期哲学的中心点,把握这一点,就理解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oO.

浅谈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发展理路

浅谈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发展理路 论文关键词:人现实的人人的本质劳动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理性的人经由抽象的人再到现实的人的过程。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实践为基本范畴,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一学说深刻的揭示了人的本质及其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现实地生成的过程。在他早期的著作中对“现实的人”论述把人从思辨、抽象性的人和自然的人中解放出来,真正赋予了人以现实性,实现了人本质的复归。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马克思思想逐渐成熟的过程。马克思从抽象的人走向了现实的人。使得人的自我认识发生计划时代的转向。 一、“现实的人”思想的提出 “现实的人”思想的萌芽大致在 1843--1844年,体现在马克思所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和在《德法年鉴》发表的文章中。1843--1844年这一段时期,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思想的基调已经由黑格尔理性主义转向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但“现实的人”的思想已经较明确地提出来了。 黑格尔哲学虽然以思辨的理性主义形式解决了人的“现有”与“应有”之间的矛盾,帮助马克思面向现实使其成为一个理性主义的现实批判主义者,但黑格尔并没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人的现实与理想矛盾。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时,就借用了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异化的理论。在研究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马克思发现,国家并不像黑格尔认为的那样是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一致的表现,私人利益战胜普遍理性的事实表明,国家只不过是主体政治异化的表现,是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矛盾冲突的产物。从主体活动的异化和矛盾的冲突来解释国家现象,标志着马克思已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开始从人学角度考虑现实问题。那么“现实的人”究竟指什么?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当然是“自然和精神、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但就其本质而言“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而国家的职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和活动方式”。他同时指出,应当把“人的存在的这些社会形式”如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看作人的本质的实现,“看作人本质的客体化;” 应当把“人的活动”“作为家庭和市民社会的成员而存在的那些群体”看作国家等社会组织的基础,而不是像黑格尔所做的那样,于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应当是“人永远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但是这些组织也表现人的现实普遍性,因而是一切人所共有的”。“因此马克思看到,现实的人并不是单个人的存在,而是社会的存在,即类存在――人也只有在自己的类存在中,只有作为人们,才能是人格的现实理念。 就这样马克思的早期人学理论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展开了。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这正好体现了逻辑与现实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的话,那么它的理论必然是这样一个无限展开的形式: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序言――以现实的人为核心所展开的论证―― 以现实的人的解放为最终归宿的结论。它坚决鄙弃一切宿命论,把现实的人当作历史的主体,当作历史的“尉中人物和剧作者”,从而打开

马克思早期实践思想发展逻辑探析

马克思早期实践思想发展逻辑探析 作者:孙慧珠 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18期 摘要:《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以自由作为“实践”的目的,以自我意识作为“实践”的逻辑起点,以哲学作为“实践”的力量;马克思深入接触人本主义思想,实践的概念也由理性思辨转为唯物主义的现实活动,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并在市民社会中发现了无产阶级,实践就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在接触了政治经济学后,马克思对现实和实践有了更加明晰的看法,他把异化劳动看作是实践的现实性内容,并通过高度的实践使人的本质复归,达到共产主义;马克思意识到了对旧哲学的清算的重要性,开始创立自己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他的实践观超越了唯物和唯心的传统对立,超越了道德实践和技术实践的对立,是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自然与社会、超功利性与功利性的有机统一,表现为生成性、社会性、继承性和规律性的实践特征。 关键词:实践;劳动;现实;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8-0021-03 一、带有黑格尔色彩的实践观发端 (一)实践是“定在自由”的实现方式 黑格尔的哲学命题突出了两个要素,即绝对精神的同一性和能动性,马克思当时面临的时代课题是人的解放问题,黑格尔哲学是当时的通行哲学,马克思自然要从黑格尔思想中为他的问题寻求答案。青年左派注重强调自我意识的原则,将原本的精神主体变为现实的人之主体,马克思批判吸收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将人的自由的实现寄望于(伦理的)实践。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阐发了伊壁鸠鲁哲学所体现的自由原则。马克思认为,原子要想实现自由就必须拥有自我意识,因为自我意识是具有能动性质的,体现了自由的原则,原子的运动并非是德谟克利特所言一切在规定性中活动,必然要通过自由偏斜、自由排斥结束直线运动的消极状态,打破现实的“定在”。就原子而言,实践就是设置定在又打破定在的过程,就是实现“定在中的自由”的过程。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一种活动,这就为人自由的实现造成了可能。人要想获得解放,首先必须有 自由的意志,诚如原子一样获得自我意识,打破禁锢自身的规定,依靠自己的行动从压迫中摆脱出来。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马克思在这里特别用“定在”说明自由,这意味着人的自由的实现,即实践不是无条件的,它总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逻辑性形成思路及内涵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逻辑性形成思路及内涵 一、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逻辑性形成思路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形成经历了由现象到本质再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的思维过程。辩证唯物史观是贯穿于马克思一生不同时期哲学研究中的一条基本线索,对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另外一条主线,并且与唯物史观的形成达成了内在的一致。综合分析马克思辩证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发现马克思对人的认识也经历了从唯心思辨的自我意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再到成熟的科学的实践唯物主义的人本观的思想历程。从早期比较完整的反映人学萌芽的《博士论文》到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深入解剖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第一次将自由自觉的劳动看作是人的本质,通过异化劳动的研究,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实践本质,获得了阐明新世界观的出发点。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明确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作人的本质,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则较充分地阐发了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实现了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真正跃迁。《形态》中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及以实现人的劳动和劳动能力以及社会关系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的人的发展的理论,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对共产主义的科学论证和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批判,并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中。剩余价值的发现和《资本论》的问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座宏伟丰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这里得到科学论证、运用和发挥。《资本论》全面阐述了实现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最高目的。共产主义社会比以往任何社会形态都具有更加自由的性质,人类在那里真正获得自由,成为自由发展的人。 马克思从实践和历史的基础上摒弃了传统哲学对人的抽象理解,揭示了人的内在规定性,使人学理论跃迁到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新的水平。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并没有就此停步,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开放式的理论。在实践的基点上,以发展的思维向前迈进,自然形成了人在哲学中的地位怎样这一问题。在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渐渐形成了马克思以人为本的人学思想,在此意义上真正完成了人学的理论框架,并赋予马克思人学思想历史性价值。 从哲学的内在逻辑看,马克思一直主张哲学不仅仅是解释世界,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而人正是改造世界的主体。马克思哲学作为改造世界的哲学,首先要适应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所处的主体地位,要服务于人改造世界的需要。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这一表述,尽管没有完全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却暗示着人就是世界观的前提性出发点。所以,以人为本的思想就隐含在马克思的人学中,这种思维不仅不过分,以此为出发点反而更能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真精神。 二、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逻辑性内涵 (一)人的出发点 从现实的人出发,确立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是现实社会关系和历史过程中存在的人,不同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类的概念。而就是从这种现实的个人出发,马克思批判地考察了现实的个人的现实生活,揭示了个人是由现实的生存条件里一步步解放出来的自然的历史过程。 (二)人的发展及解放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确立了现实的人这一出发点,只是代表着人本思想的开始。人的本质是现实的,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确认生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始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人之外的世界以及社会物质条件始终处在变化之中,人在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己的本质特征也在发展变化。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史观基础上,始终以发展、辩证的眼光审视人本身,以人的改造和发展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人的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演进历程研究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演进历程研究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演进历程研究 马克思是19世纪伟大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刻影响了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马克思的思想及其演进历程是人们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本文将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演进历程进行探究和研究。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起源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主要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的工人运动。马克思受到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认为人类生活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他通过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胜利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的核心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探究。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演进 1. 马克思青年时期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主要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认为人类历史是总体的发展过程,是实现自由和进步的逐步推进。他还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启发,开始对自然和社会的普遍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在此期间,马克思开始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辩证

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 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时期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同研究社会问题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资本积累的矛盾”和“资本主义对劳动力的掠夺”等概念。他们的研究成果成为未来革命的基础。 3. 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 马克思主义是在共产主义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社会变革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能够解释社会变革的本质和方向。在此期间,马克思的研究重点转向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他的核心观点是,国际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起来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 4. 马克思主义实践时期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认可。在这个时期,马列主义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核心转向现代化和工业化问题。马克思的论文《论工资、价格和利润》影响深远,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问题的方法。 三、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

马克思青年时期的思想发展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即《莱茵报》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也就是1841年到1843年这个时间段,是马克思正处在巨大的思想转折的时期。因为因为从1842年到1844年,马克思迅速地完成了自己思想上的两大转变,即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在这个时期马克思的文章中,《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的第一篇文章,是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文章,写于1842年1月15日~2月20日。在文中,马克思对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进行了批判,揭露了新检查令的虚伪自由主义。“书报检查不得阻挠的对真理的探讨,在这里有了更具体的特征:这就是严肃和谦逊的探讨。这两个规定所指的不是探讨的内容,而是内容以外的某种东西。这些规定一开始就使探讨脱离了真理,并迫使它把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莫名其妙的第三者身上。”马克思批判了新检查令关于真理探讨规定的虚伪,并以此引申,将出版物分为自由出版物和受检查的出版物这两种类型:“自由出版物的实质,是自由所具有的英勇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质。受检查的出版物的性格,是不自由所固有的无性格的丑态,这是文明的怪物,洒满香水的畸形儿。”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是马克思写于1842年10月,并在《莱茵报》发表的。当时代表地主阶级的议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建议修改法律,认为捡拾森林里的枯枝的行为也是盗窃林木,要求国家政权严厉打击。马克思作为一名有正义感的青年,自然提笔发表自己的愤慨,捍卫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他认为省议会把捡枯枝视为盗窃林木的行为“明显地暴露出私人利益希望并且正在把国家贬为私人利益的手段”,国家已“变成林木所有者的奴仆”,而林木所有者所力图出台的法案其实是不法行为合法化,是侵犯了大自然的合理安排。然而,马克思当时的这种理论仍然持有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根本不能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说明,更不能解决问题。 《论犹太人问题》写于1843年秋,是马克思与鲍威尔就犹太人问题进行论战的文章。在鲍威尔看来,“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最顽固的对立形式是宗教对立”,犹太问题之所以存在,本身是一个宗教问题,犹太人之所以受到歧视,是因为他们的宗教犹太教代表了一种落后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犹太人要想摆脱受歧视和打击的境遇,根本的途径是放弃犹太教,而不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发展,因此,解决犹太人问题的第一个方案是完全废除宗教,第二个方案是废除基督教作为国教的地位。而马克思认为,犹太人的彻底解放,本身是一个和宗教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犹太人的解放,只能是犹太人放弃犹太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马克思称鲍威尔“批判的只是‘基督教国家’,而不是‘国家’本身,他没有探讨政治解放对人的解放的关系,因此,他提供的条件只能表明他毫无批判地把政治解放和普遍的人的解放混为一谈”。这里马克思已经涉及到经济解放与政治解放的相互关系问题,并提出了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于1843年末,是马克思早期的一篇重要著作。在《导言》中,马克思按照“理论批判—实践批判”的思路,逐渐将重心引向实践批判。“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从中可见马克思已经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同时,马克思还认为,对现实的批判既不能盲目进行,也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它需要理论的指导和一定物质条件的保证,“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还注意到,在革命的力量上,当时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的作用,提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在于“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

有关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发展演变

有关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发展演变 从意识形态的层面上讲,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为我国的很多理论思想提供了基础,如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三个代表”都是马克思人学理论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这些思想是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地位和最大获得利益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层面,也就是说这些思想是为人而服务的。马克思的理论思想在早期受了赫斯和黑格尔的影响最为深刻,他继承了赫斯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这两种思想就是他对人权的维护。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从他哲学思想中而来,其中心问题是就是人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以人为主的思想。马克思所代表的是工人阶级贫苦大众的利益,他将工人阶级的贫苦称之为劳动异化,怎样将这种异化消除就是马克思人学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为了适应他所在的当时社会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人为本的发展途径就是为人类找出一种达到能够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方式方法。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中,社会发展的理论是其中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思想,因为人类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强调人的,人的自然属性指的是人的生物特性和生理方面的属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劳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然属性的存在是社会属性形成的前提条件,而社会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属性起着制约作用,社会属性也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马克思注重了人的主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这是从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立场出发来强调人的。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之中,有不少人想追寻规律来总结社会发展的规律,但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发展有着其可以遵循的规律性,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矛盾的,也是运动变化的,社会的发展也遵循这样的的规律。他还提出了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四者之间是矛盾且运动的,这样就使社会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致使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试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早期发展

试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早期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的问题成为时代主题之一,人的问题也是学术界进行理论探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这同样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极大兴趣。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思想,人学思想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要先从其理论来源和早期发展状况来着手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有深层次的对马克思人学思想进行挖掘,对它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成熟进行探讨,把它放在实践中进行分析,才能够真正得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精髓,为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努力。 标签:马克思人学思想;人道主义;人的本质 当今时代对人的问题的关注程度愈发增高,使得人学问题成为国内外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关键组成部分,对其研究成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焦点。过去学术界对马克思思想体系中辩证法、经济学、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等研究得比较深刻,而对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研究较为浅显,很大原因在于一些学者认为:人学思想不在马克思的研究之列。但据学者韩庆祥认为,马克思虽未明示要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人学体系,但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可发现人学思想的基本结构。“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就是指在实践基础上人的本质及自我实现的历史的科学。”[1]他的人学思想是大量散见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各种论著中。 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于国际范围内的人权思想研究和国内“以人为本”思想的研究意义深刻,本文认为应先从其理论来源和早期发展状况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任何思想或理论的产生都有理论来源,都是对前人理论的扬弃,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就是在批判和继承前人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道主义是其主要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人学思想是在对文艺复兴时期自然主义、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人本主义等人道主义的批判继承下发展起来的。 (一)文艺复兴时期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萌芽,此时的人道主义站在人性至善的角度上反对宗教神学和倡导人的现实社会,强调人对物质生活追求的自然性。其倡导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蕴含了后来各种形式人道主义的雏形;首次从文化角度进行人的问题的研究,使人的问题成为西方文化研究的重要主题;在实践上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统治;培养了人的主体意识,有利于打破宗教神学的束缚,确立人在现实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此时的人道主义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压迫,追求人的个性解放,

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内涵与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内涵与当代意义 摘要:马克思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过了从康德人学、黑格尔人学,费尔巴哈人本学,是探索人学的滥觞到确立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整个过程。另外,在该思想的逻辑内涵当中,“现实的人” 是其逻辑起点、“人类解放”是其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终极目标。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于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思想;逻辑内涵;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起源和产生 (一)康德哲学的主体性指向属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产生的基础 历史悠久的哲学会对人有某些影响,而且非人化的宗教倾向也会涉及到哲学对于人们带来的有关影响。从人学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开始孕育令人惊艳的萌芽,到文艺复兴运动在近代欧洲轰轰烈烈的开展,人性论非同小可的进入哲学家研究的主题而首次强势步入人们的视野。近代后的康德哲学突破性的将主体性转移至哲学研究的重心,跨跃传统哲学的鸿沟,并提供

了良好的契机促使人学转向。康德认为,哲学无关其他,是围绕人自身的实践知识。可见,“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能当成工具,只有人才是目的的本身,另外人类对于世界的影响力很大,道德意志不应该把人看成工具,需要将人当成最终目的。”[1] (二)黑格尔哲学的人学内涵属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产生的基础 黑格尔运用了内蕴西方哲学当中涉及到的人学思想,并把德国古典哲学当中关乎的人学和近代西方提及到的“主体性”逻辑性进行了关联。他将人的精神性至于重要位置并认同人具有独立的特性,通过多维的理论视角得出结论:人是社会历史具体的出发点。尽管这终究没有摆脱掉唯心主义思想,然而却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产生的基础。他通过研究提及到:“每个人都会拥有各自精神,然而精神不会直接被看到,只有通过观察日常表现才能显现出来,并体现出自身和自然状态的差异。”[2]另外,他在提出人的独立自主性时,不但运用了唯心主义哲学,也展现了人的自我意识,这也属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产生的基础。 (三)费尔巴哈提出的人本学唯物论也属于马克思人学思想产生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