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及DEM的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_以浙江省为例_张喜月
- 格式:pdf
- 大小:799.55 KB
- 文档页数:6
基于遥感的2001—2021年浙江省大陆海岸线变化分析郑凯旋;王鹏;过建富;卢晓燕;肖华;吴洁璇;岳羲和;刘秀娟
【期刊名称】《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2(41)6
【摘要】基于RS、GIS等相关技术,通过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了浙江省大陆沿岸2001、2006、2011、2016、2021年海岸线,通过网格法定量计算20年间海岸线崎岖性变化;从湾区视角分析海岸线变化的空间特征。
结果显示:2001—2021年浙江省大陆海岸线呈增长趋势,主要增长时间段为2016—2021年,主要增长区域为宁波市和温州市;浙江省海岸线变化主要受湾区影响;杭州湾、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瓯江口历年海岸线变化程度较高,象山港海岸线变化较小。
同时,对各市海岸线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湾区在浙江大陆海岸线变化中的作用。
【总页数】8页(P542-549)
【作者】郑凯旋;王鹏;过建富;卢晓燕;肖华;吴洁璇;岳羲和;刘秀娟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洋科学院;自然资源部海洋空间资源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临朐县检验检测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6;P737
【相关文献】
1.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辽东湾北部海岸线变化监测与分析
2.基于遥感和GIS的丹东市海岸线及围填海变化分析
3.基于遥感的山东省海岸线时空变化分析
4.基于
Landsat遥感影像的黄河三角洲东营段海岸线变化分析5.近30年浙江省大陆海岸线遥感监测与变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多源数据的安吉白茶产量遥感估算探究摘要:安吉白茶是一种以中国浙江安吉县为产区的珍贵茶叶,其生长环境多变,特殊是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其产量的准确估算显得尤为重要。
本探究基于多源数据,包括植被指数、地表温度、降水等参数数据,通过遥感技术进行安吉白茶产量的遥感估算。
起首利用Landsat8 OLI遥感影像提取出安吉白茶种植区域的陆地遮盖数据,结合MODIS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数据对种植区域进行土地遮盖类型分类,接受谷粒多普勒雷达图像实现了地形高程信息的得到。
其次,利用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 for Land Surface Model (MFDLSM)得到了安吉县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地表温度、降水数据,融合在一起得到不同月份的作物生长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影像,通过NDVI、EVI等指数的时空差异性,依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反演得到安吉白茶产量,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安吉白茶,遥感技术,多源数据,地表温度,降水,产量估算Abstract:Anji white tea is a precious tea with Anji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being its primary production area. Due to its changeable growth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the accurate estimation of its yield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including vegetation index,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other parameter data, this study carried out remote sensing estimation of Anji white tea yield. Firstly, the land cover data of the Anji white tea planting area was extracted from Landsat8 OLI remote sensing image. Combined with MODIS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vegetation index data, we classified the land cover type of the planting area, and obtained thetopographic elevation information by means of grain Doppler radar images. Secondly, using the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 for Land Surface Model (MFDLSM), we obtained the land use type and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in Anji County. We fused them together to obtain land use type images during the crop growth period of different months. The yield of Anji white tea was then determined by multi-linear regression model inversion according to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of NDVI and EVI indexes, and the accurac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were verified.Keywords: Anji white tea;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multi-source data;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yield estimation。
《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典型草原遥感估产研究》篇一一、引言草原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功能。
准确而快速地估测草原的产量是制定农业政策和决策的关键因素。
传统上,这种方法依赖于野外调查和人工采样。
然而,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多源卫星数据进行草原遥感估产已经成为可能。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典型草原遥感估产方法,为草原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多源卫星数据在农业、林业、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利用多源卫星数据对典型草原进行遥感估产,不仅可以提高估产的准确性和效率,还可以实现对草原资源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
此外,该研究对于评估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预测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指导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多源卫星数据,包括光学卫星数据和雷达卫星数据。
光学卫星数据主要用于获取草原的植被信息,而雷达卫星数据则可用于获取草原的地面形态和土壤信息。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建立草原遥感估产模型。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内外公开的卫星遥感数据平台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具体包括Landsat、Sentinel-2等光学卫星数据以及Radarsat等雷达卫星数据。
此外,还收集了地面实测数据,包括草原植被类型、产量、气象数据等。
四、研究内容与结果1. 数据预处理首先对多源卫星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图像配准等步骤。
通过这些预处理步骤,可以提高数据的信噪比和一致性,为后续分析提供高质量的遥感数据。
2. 遥感参数提取根据预处理后的数据,提取遥感参数。
包括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土壤含水量等。
这些参数反映了草原的生长状况和健康程度,是进行遥感估产的重要依据。
3. 遥感估产模型构建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和遥感参数,构建草原遥感估产模型。
本研究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和统计方法进行建模,包括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算法。
遥感在人口估算中的应用【摘要】遥感技术在人口估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获取和处理遥感数据,可以实现对人口的准确估算。
在人口密度分析中,遥感技术可以帮助精细化地划分人口聚集区域,提供决策支持。
在人口迁移监测中,遥感技术可以追踪人口流动情况,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依据。
在城市规划中,遥感技术可以辅助进行人口规划,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
而在灾难应急响应中,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灾区人口数量,为救援行动提供及时的支持。
未来,遥感技术在人口估算领域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面临着局限性,如数据精度、隐私保护等。
遥感技术在人口估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为社会发展和应急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遥感技术、人口估算、遥感数据获取、人口密度分析、人口迁移监测、城市规划、灾难应急响应、未来发展、局限性、价值1. 引言1.1 遥感在人口估算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人口估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获取和分析遥感数据,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估算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
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资源,对于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人口的情况,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航空器等平台获取大范围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进而对地表进行遥感监测和分析。
通过分析这些遥感数据,我们可以获得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等相关信息,从而对人口进行统计和估算。
遥感技术还可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实现对城市规划、灾难应急响应等方面的人口估算,为城市建设和应急管理提供支持。
2. 正文2.1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是人口估算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飞机等设备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地表信息,包括人口分布、建筑物分布等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提供给人口估算专家进行分析和处理。
遥感数据的获取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包括传感器拍摄图像、数据传输到地面站、数据处理等过程。
遥感在人口估算中的应用【摘要】遥感技术在人口估算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通过获取和处理遥感数据,可以建立基于遥感数据的人口分布模型,实现城市、农村和灾难地区人口的准确估算。
在城市人口估算中,遥感技术可以利用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人口密度和分布的精准分析。
在农村人口估算中,遥感技术可以结合地形、土地利用和植被信息,推断人口分布情况。
而在灾难人口估算中,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监测灾区人口流动和避难所情况,及时准确地估算灾难影响范围内的人口数量。
遥感在人口估算中仍存在局限性,如数据获取困难和算法准确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遥感在人口估算中具有潜力,可以为人口管理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遥感、人口估算、数据获取、人口分布模型、城市、农村、灾难、潜力、局限性1. 引言1.1 遥感在人口估算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或其他远程传感器收集并记录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在人口估算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渐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
通过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可以更准确地估算人口数量和分布,为城市规划、社会管理、灾难救援等领域提供重要支持。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是基于遥感技术的人口估算的第一步。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包括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建筑分布等在内的大量地理信息数据。
通过遥感图像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准确提取出人口聚集区域,并推断人口密度和分布情况。
基于遥感数据的人口分布模型是人口估算的关键。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数据,可以建立基于空间分析的人口分布模型,通过对不同地区的遥感特征进行分析和比对,预测并估算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
在城市人口估算中,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识别建筑密集区域、交通枢纽和人口活动热点等信息,结合人口密度模型进行人口估算。
在农村人口估算中,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监测农田面积、居民点分布和农业活动等信息,辅助估算农村人口数量。
在灾难人口估算中,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快速获取受灾地区的信息,分析灾害影响范围和人口密度,为灾难救援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持。
测绘技术中的人口统计与人口分布研究方法分享人口统计与人口分布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资源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测绘技术的发展为人口统计和人口分布研究提供了更加精确和高效的方法。
本文将分享几种在测绘技术中常用的人口统计与人口分布研究方法,以及它们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在人口分布研究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通过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地表的空间分布信息,从而对人口分布进行研究。
1. 图像分类:遥感图像分类是将遥感图像中的地物进行分类,其中之一就是人口聚集区的识别。
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可以有效地判断出人口密集的区域。
例如,通过解译卫星图像,可以清晰地区分出城市区域和农村区域,从而对人口分布进行初步的判断。
2. 变化检测: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的遥感图像进行对比,来检测人口的变化情况。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图像,可以观察到城市的扩张、农田的减少等现象,从而对人口迁移和人口分布变化进行分析。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人口统计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结合地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技术体系,可以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存储、查询、分析和展示。
1. 空间数据加密:在人口统计研究中,隐私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考虑因素。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人口数据进行空间加密,使得敏感信息不易被泄露。
通过将人口统计数据与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关联,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精确性。
2. 空间插值:在部分地区,由于地形地貌的原因,无法获取到准确的人口统计数据。
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空间插值技术来预测缺失地区的人口情况。
空间插值是通过已知点之间的比较,推断出未知点的数值,从而对人口分布进行估算。
三、无人机技术在人口统计与人口分布研究中的应用无人机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其低成本和高精度的特点使其在人口统计与人口分布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1. 空中摄影测量: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相机,可以对目标区域进行空中摄影测量。
DEM空间尺度对可照时数模拟结果的影响——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李军;王超;赵玉竹【摘要】以浙江省仙居县为实验区,基于4种不同空间分辨率DEM提取相关地形因子,结合可照时数分布式模型,利用数字地形分析和空间数据叠置分析等方法,模拟1月和7月4种空间分辨率下的可照时数,并定量分析DEM尺度效应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模拟结果的空间异质性随分辨率减小而减小,其平均值逐渐增加,且1月增幅大于7月,最大值随分辨率的变化不大,而最小值差异较大,标准差逐渐减小.(2)受海拔和地形遮蔽影响,平地和山脊处可照时数最多,海拔200-400m区间最少,400-1100m区域可照时数随海拔增加而增加.以10m分辨率结果为参照,30m、90m和900m分辨率下的差值随分辨率减小而增加,海拔<100m处差值最小,700-900m区域差值最大,1月日均多算0.7、1.4和2.9h,7月日均多算0.5、0.9和2.3h.(3)坡度0-55°范围内,可照时数随坡度增加而减少,30m、90m和900m分辨率与10m分辨率的差值随分辨率降低而增加,且最小差值均在<5°区域,最大差值在不同坡度等级,1月日均多算2.1、1.8和1.7h,而7月日均多算0.3、0.6和1.2h.(4)受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影响,可照时数在南坡-北坡间的差异较大,东南-西南坡、东坡-西坡以及东北-西北坡之间差异较小,30m、90m和900m分辨率与10m分辨率的差值随分辨率降低而增加,在偏北坡,1月差值大于7月,最大差值在1月的北坡上,日均多算1.4、2.5和4.8h,在偏南坡上,1月差值小于7月,最大差值在7月的南坡或西南坡上,日均多算0.5、0.9和2.1h.【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气象》【年(卷),期】2019(040)004【总页数】10页(P250-259)【关键词】山地;可照时数;数字高程模型;尺度效应;空间分布【作者】李军;王超;赵玉竹【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1331;重庆市高校 GIS 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31;三峡库区地表过程与环境遥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1331;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1331;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1331【正文语种】中文可照时数(Duration of Possible Sunshine,简称DPS)是指地理可照时数,即考虑地形遮蔽而不考虑大气影响时从日出到日落的全天太阳可能照射时间。
基于多源遥感信息的人为热排放量空间化-以浙江省为例马盼盼;吾娟佳;杨续超;齐家国【摘要】Using the top-down energy inventory method and consider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from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buildings and human metabolism, total anthropogenic heat emissions from the 68 counties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2010 were calculated. The DMSP/OLS nighttime light data and the thresholding method were used to extract the main emission areas of anthropogenic heat and to reduce the overglow effect. High-resolution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EVI) data were integrated with DMSP/OLS data to generate a human settlement index (HSI). Using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otal anthropogenic heat emissions and cumulative HIS, the model for anthropogenic heat flux estimation was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in Zhejiang Province. A gridded anthropogenic heat flux map was generated at a resolution of 250m × 250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n flux in the study area was 5.5W/m2with the high values between 10W/m2 and 40W/m2in most urban areas. The gridded anthropogenic heat data can be served as an input in the simulation of urba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基于自上而下能源清单法,主要考虑工业、交通、建筑和人体新陈代谢这4个热源对人为热的贡献,估算了2010年浙江省68个县市的人为热排放总量.使用DMSP/OLS遥感夜间灯光数据以及阈值法提取出人为热排放的主要区域,并有效减少夜灯像元溢出效应的影响.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构建人居指数,基于各市县人为热排放总量与其行政区范围内人居指数累计值之间很强的相关关系建立人为热排放量空间化模型,获得了250m分辨率下浙江省2010年城市人为热通量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浙江省各县市的平均人为热排放通量为5.5W/m2,城市高值区一般介于10~40W/m2.栅格化的人为热数据可以为城市气候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7页(P314-320)【关键词】人为热;空间化;夜间灯光;人居指数;浙江【作者】马盼盼;吾娟佳;杨续超;齐家国【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舟山 316021;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舟山 316021;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舟山 316021;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6* 责任作者, 副教授,******************.cn人为热是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加剧的产物之一,通过感热和潜热方式排放到城市冠层中[1].许多研究表明[2-4],人为热排放可直接加热地面和近地层大气,影响局地能量平衡,对局地气候,尤其是城市热岛效应产生影响.Fan等[5]对费城模拟发现人为热可使冬季夜晚的热岛强度增加2~3℃.佟华等[6]对北京的研究表明,人为热可使市中心白天气温上升0.5℃,夜间上升1.0~3.0℃.顾莹等[7]对上海近30年气温变化研究指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日趋增强,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人为热的空间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精细、合理的人为热排放栅格数据对于城市气候研究非常重要. 目前的研究多以行政区域为基础单元估算城市人为热的排放量,难以提供行政单元内部的空间分布信息,不能充分揭示人为热排放的空间差异性,妨碍了人为热通量与其他社会经济要素、自然要素的融合以及综合分析.近期一些数值模拟研究表明,人为热排放对城市气候[8-9]和城市空气污染[10]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构建具有空间异质性、分布更为合理精细的人为热排放量栅格数据库对于城市气候、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1].本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采用自上而下能源清单法,估算了浙江省各县市的人为热排放总量.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构建人居指数,基于人居指数与人为热排放总量之间很高的相关性建立城市人为热排放量空间化模型,在GIS技术的支持下生成高分辨率的人为热排放量栅格化数据,从而为城市气候与环境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持.1.1 研究方法目前,人为热的计算普遍采用能源清单法,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12-13].自上而下法是以研究区能源消费数据为基础,按照某种分配法则(如人口密度、GDP密度、土地利用)分配到较小时空尺度,赋予每个格点热通量值.例如,Flanner[14]利用能源消费数据和人口密度数据估算出了全球2005年、2040年和2100年的人为热;自下而上法则基于较小时空尺度的交通、建筑物和人的新陈代谢等方面的信息建立估算模型,再通过逐级统计汇总估算出城市尺度的人为热排放量.例如,Ichinose 等[15]对东京人为热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通过对不同用途建筑(包括住宅区、写字楼、商场、学校、宾馆等)的各种能量消耗(包括取暖、制冷、热水、厨房等)以及汽车和工业废热排放进行统计,并利用精细的土地利用类型图,绘制了250m×250m的人为热通量空间分布图,但是该方法对统计数据的要求很高,相应地会增加获取数据的难度.随着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采用遥感估算法对社会经济数据进行空间化是目前重要的手段之一.其中,美国军事气象卫星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 (DMSP)搭载的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 (OLS)传感器获取的夜间灯光数据是能够探测到城市、居民地、火光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在监测人类夜间活动方面有其独特优越性,是目前实现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较理想的数据源之一.一般来说,夜灯数据像元值高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耗也相对较高[16].陈冰等[17-18]通过计算得到人为热释放的气候强迫与能源消费相关系数接近于1,指出能源消费是影响人为热释放的气候强迫的关键因素,而且利用能耗数据和区域面积算出热通量大小,基于研究区域夜灯平均辐射亮度值和人为热通量之间很强的相关性对人为热进行空间化.但是夜灯数据由于其传感器自身的原因也存在一些缺陷,其应用受到像元过饱和、像元溢出等问题的影响[19],目前基于夜间灯光对人为热排放进行空间化的研究中并未考虑上述不足.Lu等[20]将DMSP/OLS夜灯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进行融合后提出了一种新的指数——人居指数,其原理在于植被指数与城市不透水面呈负相关关系,可以用来提取建成区[21],NDVI与DMSP/OLS夜间灯光在反映人类活动、提取建成区方面可以互补,能有效减少夜灯数据像元过饱和现象.杨续超等[22-23]指出人居指数与人口、电力消费量这两种与人为热排放密切相关的因子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相对于使用原始夜间灯光数据,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后的人居指数来模拟人为热的空间分布将具有更高的精度.本研究采用自上而下能源清单法,基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对浙江省各县市的人为热排放量进行估算,而且假定能源消耗最终全部转化为热量释放到大气中,同时忽略时间上的滞后性.人为热排放源主要考虑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和人类新陈代谢四个方面,使用DMSP/OLS遥感夜灯数据以及阈值法有效减少夜灯像元溢出效应的影响,提取出人为热排放的主要区域.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分辨率更高、影像信息更详细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构建人居指数,基于各市县人为热排放总量与其行政区范围内人居指数累计值之间很强的相关关系建立人为热排放量空间化模型,最后获得浙江省250m分辨率的人为热排放通量栅格数据.1.2 数据来源及处理1.2.1 城市人为热排放总量的计算基础资料来源于浙江省68个县市社会经济、能源等方面的统计年鉴,包括浙江省统计年鉴[24]、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5]及各市统计年鉴等,资料基准年取2010年.(1)工业热源:根据《2010年浙江省能源与利用状况》得到工业消耗总量,统计各县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按各县市二三产业和的比例分配,得到工业热源排放量;(2)交通热源:各县市民用汽车保有量(采用佟华等[6]在北京的处理方法:每辆车每年平均行驶2.5×104km,每行驶100km汽车耗油12.7L,汽车燃油排出的废热为45kJ/g);(3)建筑热源(商业建筑和生活建筑):统计浙江省能源平衡表中全省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以及生活消费方面能源消耗量 (煤、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热力、电力),将商业建筑热源按各县市第三产业的比例分配,得到商业热排放量,将生活建筑热源按各县市城市人口比例分配,得到生活热排放量;(4)人体新陈代谢:各县市城市人口总量(借鉴国外有关研究方法[26-27],将一天分为活动状态:7:00~23:00,代谢热排放强度为171W/人;睡眠状态:23:00~7:00,代谢热排放强度为70W/人).1.2.2 数据及处理 (1)DMSP/OLS遥感夜间灯光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提供的2010年稳定夜间灯光产品,空间分辨率约为1km,将其投影转换为Albers等面积投影,再用双线性内插法对其进行重采样到250m分辨率;(2)2010年MODIS 16d合成EVI 数据:EVI是对NDVI指数进行适当地修正,矫正了土壤背景和气溶胶散射的影响.来自于NASA网站(/reverb/),空间分辨率为250m,将其投影转换为Albers等面积投影;(3)行政区边界来自与浙江省1:5万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4)2010年浙江省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空间分辨率为1km,对其进行投影转换,再经重采样到250m分辨率.1.3 夜间灯光阈值的设定设定阈值是减少夜间灯光像元溢出的主要手段.Zhao等[28]利用夜间灯光以及省级统计数据模拟了中国 1995年、2000年和2005年电力消费量的时空变化,其研究中设置夜灯阈值为10以减少像元溢出的影响.Yang等[29]利用夜间灯光数据(DN≥12)提取城市人为热主要区域.在本研究中,借鉴Yue等[30]设定阈值的方法,将EVI大于0.35和夜间灯光值大于0的区域设定为潜在像元溢出区域,通过计算得到浙江省潜在像元溢出区域平均夜间灯光值为8.68.所以,将夜间灯光的阈值设为9来减少像元溢出的影响,即提取出了人为热最为集中排放的区域.1.4 人居指数的计算首先根据2010年16d最大合成的MODIS EVI数据计算年最大EVI值:式中:EVI1,EVI2,…,EVI23为2010年23个MODIS 16d合成的EVI影像图.参考Lu等[20]的研究,利用夜间灯光遥感数据以及分辨率更高的EVI数据,获得了人居指数:式中:HSI为人居指数;E VImax为MODIS EVI在2010年的最大值;O LSnor为标准化后的2010年DMSP/OLS夜间灯光指数(0~1).2.1 浙江省各县市人为热排放总体特征通过能源清单法计算得到浙江省68个县市城市人为热排放总量为496.7×1016J,其中工业排放的人为热量最高,占总体水平的74%,人体新陈代谢排放量最低,仅占1%.结合县域行政区面积得到各县市平均人为热通量分布情况(图1),杭州市、宁波市和温州市的人为热排在最前.当前国内外关于单一城市的人为热排放研究,一般都针对城市建成区,而且有些工业分布在建成区以外,会造成计算结果高于实际的情况[31-34].但是因为行政区面积不能反映人为热集中排放的特点,热通量结果会低于实际结果.因此,陈曦等[35]利用MODIS卫星数据计算出了全国各省份水泥下垫面面积作为人为热排放面积.本文结合用夜灯阈值(DN≥9)提取出来的人为热主要排放区域的面积,得到浙江省各县市的人为热平均排放通量为5.5W/m2.2.2 利用人居指数构建人为热空间分布格局利用ArcGIS软件中的分区统计工具获得浙江省68个市县的人居指数累计值,对浙江省各市县人为热排放量与其行政区范围内的人居指数累计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图2),得到R2=0.97,说明人为热排放量与人居指数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利用这一相关关系建立人为热空间化模型,在250m×250m栅格上模拟了浙江省2010年城市人为热排放量的空间格局(图3).结合人居指数模拟人为热在空间上的分布,可以得到空间异质性的人为热通量栅格数据,与利用能源清单法结合县域面积计算得的各县市平均热通量相比,更为合理精细地呈现出各县市行政区内部人为热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浙江省人为热通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发现,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为热排放的地域空间差异很大.结果显示:浙北杭嘉湖平原、宁波、东部沿海的台州和温州以及中部金华、义乌等经济较为发达、人口众多的区域的人为热排放量较大.浙江省大部分地区人为热排放通量介于4~10W/m2,城市高值区一般在10~40W/m2.有研究对201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为热通量进行空间化后发现多数城市热通量高值区介于20~70W/m2[33],谢旻等通过人口密度对人为热进行空间化,得到浙江省2010年人为热通量最高为39.2W/m2[36],Oke[37]运用能量平衡公式得到温带中纬度城市的年均人为热强度为15~50W/m2, Lee等[38]利用统计回归方法得到韩国主要城市2010年平均热通量介于10~50W/m2.与本研究结果均较为一致.热通量的大小和空间差异性不仅依赖于空间分辨率的高低,而且对季节变化和区域地理位置比较敏感,如Lindberg等[39]估算了1995~2005年欧洲城市区域平均人为热通量在1.9~4.6W/m2变化,但是其日均人为热最大值可达185W/m2;韩国京畿道地区年均人为热为55W/m2,最大值出现在冬季,达120W/m2[40];广州市一天中人为热最大值出现在11:00左右,为72.3W/m2[41].由于本研究并没有考虑人为热通量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只是统计估算了人为热年平均排放量,所以热通量值较其他研究结果会偏低.另一方面,从统计数据看,杭州和宁波市区的GDP占全省的17.5% 和11.3%,两市的人为热排放量分别占全省的18.7%和11.1%,地级市中的温州、台州以及县级市中的慈溪、义乌、诸暨、温岭也是经济发达、人为热排放相对集中的区域.从人口分布看,杭州、宁波、温州和绍兴的总人口都超过了百万, 这4个城市排放的人为热总和超过全省人为热排放量的1/2.从以上分析看,人为热的大小和研究区域地理位置、当地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关系,人居指数模拟出的人为热空间分布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空间格局.地形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42],同样对人为热排放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利用人居指数进行电力消费量、人口等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化时并没有考虑海拔高度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杨续超等[22]利用经过海拔修正后的人居指数对浙江省人口进行了空间化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精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本研究中并没有考虑海拔因素的影响,原因在于经过夜间灯光阈值(DN≥9)设定之后提取得到的区域多为低海拔城市地区,可以将海拔的影响忽略不计.从各土地利用类型上的人为热排放量来看,耕地上的人为热占总排放量的比重约为49%,其原因可能在于能源消耗大的工厂企业多分布在郊区,1k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并不能有效的区分出工业用地和耕地,夜灯像元值高于9的区域中,约有51%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所占比例在各土地利用类型中最高,导致耕地类型上人为热排放量也最高;浙江省林地面积所占比重很高,夜灯像元值高于9区域中各类林地占26.3%,林地人为热排放量所占比重为23.5%;建设用地占夜灯值高于9区域的17.4%,人为热排放量比重则为23.3%,其中城镇用地面积占8%,人为热排放量所占比例为13.4%.从以上分析来看,由于基于夜灯等多源遥感数据的空间化并不能有效区分工业和其他途径消耗产生的人为热,土地利用数据也不能准确的反映出耗能大、独立于城镇用地之外的工业、厂矿用地,从而导致人为热排放量空间定位的精确度不高.在以上几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只有城镇建成区用地反映出人为热在空间上集中分布的特点.虽然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对DMSP/OLS夜灯数据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了一定的订正,但是在进行人为热模拟时依然存在空间定位不足的问题,未来可以考虑使用新的NPP(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卫星可见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夜间灯光数据[43]并融合其他GIS数据来提高人为热栅格数据空间定位的精确度.2.3 讨论人为热排放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的特点,本文仅讨论了年平均人为热通量数据的获取,今后需要进一步分析人为热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另外,设置单一的阈值也会造成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人居指数像元的丢失,导致模拟结果偏小,如何更为合理的设置阈值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利用能源清单法,估算了2010年浙江省68个县市的人为热排放总量为469.7×1016J.通过设置夜灯阈值提取出人为热主要排放区域的面积,得到浙江省平均人为热排放通量为5.5W/m2.结合基于多源遥感信息构建的人居指数对人为热排放量进行空间化处理,得到了空间异质性的人为热通量栅格数据,大部分地区人为热排放通量介于4~10W/m2,浙北杭嘉湖平原、宁波、东部沿海的台州和温州以及中部金华、义乌等经济较为发达区域的人为热排放量较大,介于10~40W/m2.【相关文献】[1] Oke T R.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anopy and boundary-layer urban heat islands [J].Atmosphere, 1976,14(4):268-277.[2] Block A, Keuler K, Schaller E.Impacts of anthropogenic heat on regional climatepatterns [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4,31(12).[3] 何晓凤,蒋维楣,陈燕,等.人为热源对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J].地球物理学报, 2007,50(1):74-82.[4] 王频,孟庆林.城市人为热及其影响城市热环境的研究综述[J].建筑科学, 2013,29(8):99-106.[5] Fan H, Sailor D J.Modeling the impacts of anthropogenic heating on the urban climate of Philadelphia: a comparison of implementations in two PBL schemes [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5,39(1):73-84.[6] 佟华,刘辉志,桑建国,等.城市人为热对北京热环境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4,9(3):409-421.[7] 顾莹,束炯.上海近30年人为热变化及与气温的关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8):1105.[8] Makar P, Gravel S, Chirkov V, et al.Heat flux, urban properties, and regional weather [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6,40(15): 2750-2766.[9] Zhang Ning, Wang Xuemei, Chen Yan, et al.Numerical simulations on influence of urban land cover expansion and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on urban meteorological environment in Pearl River Delta [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15.[10] Yu M, Carmichael G R, Zhu T, et al.Sensitivity of predicted pollutant levels to anthropogenic heat emissions in Beijing [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4,89(2):169–178.[11] Sailor D J, Georgescu M, Milne J M et al.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anthropogenic heating database with an extrapol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ities [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5,118:7-18.[12] Smith C, Lindley S, Levermore G.Estimat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urban anthropogenic heat fluxes for UK cities: the case of Manchester [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09,98(1/2):19-35.[13] Sailor D J, Brooks A, Hart M, et al.A bottom-up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latent and sensible heat emissions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J].Seventh Symposium on the Urban Environment, 2007.[14] Flanner M G.Integrating anthropogenic heat flux with global climate models[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9,36(2).[15] Ichinose T, Shimodozono K, Hanaki K.Impact of anthropogenic heat on urban climate in Tokyo [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9,33(24):3897-3909.[16] Elvidge C D, Baugh K E, Kihn E A, et al.Mapping city lights with nighttime data from the DMSP 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 [J].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1997, 63(6):727-734.[17] Chen B, Shi G, Wang B, et al.Estimation of the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distribution in China from 1992 to 2009 [J].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12,26:507-515.[18] 陈兵,石广玉,戴铁,等.中国区域人为热释放的气候强迫[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16(6):717-722.[19] Letu H, Hara M, Yagi H, et al.Estimating energy consumption from night-time DMPS/OLS imagery after correcting for saturation effect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10,31(16):4443-4458.[20] Lu D, Tian H, Zhou G, et al.Regional mapping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southeastern China with multisensor remotely sensed data [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8,112(9): 3668-3679.[21] Weng Q, Lu D, Schubring J.Estimation of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vegetation abundance relationship for urban heat island studies [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4,89(4): 467-483.[22] 杨续超,高大伟,丁明军,等.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及DEM的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22(6).[23] 杨续超,康丽莉,张斌,等.基于多源遥感信息的电力消费量估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J].地理科学, 2013,33(6).[24] 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25]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0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26] Grimmond C S B, Oke T R.Heat storage in urban areas: Local-scale observations and evaluation of a simple model [J].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1999,38(7):922-940.[27] Quah A K L, Roth M.Diurnal and weekly variation of anthropogenic heat emissions ina tropical city, Singapore [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2,46:92-103.[28] Zhao N, Ghosh T, Samson E L.Mapping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Chinese electric power consumption using night-time imager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12,33(20): 6304-6320.[29] Yang W, Chen B, Cui X.High-resolution mapping of anthropogenic heat in China from 1992 to 2010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4,11(4): 4066-4077.[30] Yue W, Gao J, Yang X.Estimation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using multi-sensor remote sensing data: A case study in Zhejiang Province, East China [J].Remote Sensing, 2014,6(8): 7260-7275.[31] Pigeon G, Legain D, Durand P, et al.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in an old European agglomeration (Toulouse, Franc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07,27(14):1969-1981.[32] 戎春波,朱莲芳,朱焱,等.城市热岛影响因子的数值模拟与统计分析研究 [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0(6):718-728.[33] 陆燕,王勤耕,翟一然,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为热排放特征研究 [J].中国环境科学,2014,34(2):295-301.[34] 石广玉,戴铁,檀赛春,等.全球年平均人为热释放气候强迫的估算 [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2):119-122.[35] 陈曦,王咏薇.2001年至2009年中国分省人为热通量的计算和分析 [C].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城市气象精细预报与服务, 2011.[36] 谢旻,朱宽广,王体健,等.中国地区人为热分布特征研究 [J].中国环境科学, 2015,35(3):728-734.[37] Oke T R.The urban energy balance [J].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1988,12(4):471-508.[38] Lee S H, Kim S T.Estimation of anthropogenic heat emission over South Korea using a statistical regression method [J].Asia-Pacific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5,51:1-10.[39] Lindberg F, Grimmond C S B, Yogeswaran N, et al.Impact of city changes and weather on anthropogenic heat flux in Europe 1995–2015 [J].Urban Climate, 2013,4:1-15.[40] Lee S H, Song C K, Baik J J, et al.Estimation of anthropogenic heat emission in the Gyeong-In region of Korea [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09,96(3/4):291-303.[41] 王志铭,王雪梅.广州人为热初步估算及敏感性分析 [J].气象科学, 2011,31(4):422-430.[42] Yue T X, Wang Y A, Chen S P, et al.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China [J].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2003,25(2):141-163.[43] Christopher D E, Kimberly E B, Mikhail Zhizhin, et al.Why VIIRS data are superior to DMSP for mapping nighttime lights [J].Proceedings of the Asia-Pacific Advanced Network, 2013,35:62-69.。
基于夜间灯光遥感的人口空间化研究现状及热点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夜间灯光遥感技术概述 (2)1.2 人口空间化研究的重要性 (3)1.3 文献综述的目的与意义 (5)2. 夜间灯光遥感技术在人口空间化研究中的应用 (6)2.1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7)2.2 灯光强度与人口分布的关系探讨 (8)2.3 夜间灯光数据分析方法 (10)3. 人口空间化研究现状 (11)3.1 地区级人口分布研究 (12)3.2 局部人口空间分布研究 (13)3.3 城市与农村人口分布差异分析 (15)4. 热点问题探讨 (16)4.1 夜间灯光数据质量对人口空间化研究的影响 (17)4.2 夜间灯光遥感在人口普查中的应用 (18)4.3 国际合作与交流现状 (19)5. 技术挑战与对策 (21)5.1 数据同化与融合技术 (22)5.2 模型与算法优化 (23)5.3 时空分析方法的拓展 (24)6. 应用案例分析 (25)6.1 某城市人口空间化研究实例 (26)6.2 某区域夜间灯光遥感人口分布分析 (28)6.3 案例研究讨论与总结 (30)7.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31)7.1 夜间灯光遥感技术的进步 (32)7.2 人口空间化研究的创新方向 (33)7.3 跨学科合作与集成应用 (35)1. 内容概述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夜间灯光遥感技术的人口空间化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现状,同时整理归纳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
夜间灯光遥感作为一种有效的地球观测手段,具有不受天气条件限制、时空分辨率高、信息丰富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人口分布研究。
该段落将首先介绍夜间灯光遥感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人口研究中的优势,随后围绕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进行概述。
此外,还将讨论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技术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1 夜间灯光遥感技术概述夜间灯光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地理信息获取手段,近年来因其独特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
基于理论模型与多源数据的智慧旅游景区产品层次和游客体验探究——以杭州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为例徐敏铭 王涵莹 郑冰艳 宋雨荷 吴华锦 包亚芳*(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杭州 311300)摘 要: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以在携程网、马蜂窝、美团网和去哪儿四大旅游平台抓取的网络评论为数据样本,通过产品层次理论和体验经济模型,运用文本分析法分析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智慧产品现状与旅游者对智慧旅游产品的体验,最后提出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智慧产品和游客体验优化路径,希望能够为智慧景区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智慧景区;产品层次;体验经济;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旅游景区智慧化、数字化发展进程不断加速。
然而,目前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对智慧景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质量、管理模式、发展前景等理论研究方面,尚未展开对智能技术在景区的应用现状及其对游客体验的影响研究。
另外,从体验经济理论角度出发的智慧景区研究也尚有探讨空间,因此结合产品层次与游客体验经济两大理论模型对智慧景区旅游产品的探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文本挖掘的方法,通过运用SPSS、Python等工具,采集各大在线旅游平台网站、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上的顾客评论数据和以神秘顾客购物(mystery shopping)、员工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所得的数据,对智慧技术在西溪湿地景区产品各层次的运用和游客体验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为智慧景区的进一步完善优化提供参考。
本研究对提升顾客体验和促进智慧景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概念综述(一)智慧景区智慧景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信息科技紧密接轨,不但能够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而且能够对旅游产业链上的其他部分产生相应的连锁反应。
《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出,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应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优势和带动作用,积极运用互联网推动旅游业产品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变革、服务效能提高,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1]。
基于DEM的甘孜县土地利用格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基于DEM的甘孜县土地利用格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旨在探讨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异质性。
首先对DEM数据进行处理,然后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
结果显示甘孜县土地利用格局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
结论指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异质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为了解甘孜县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特征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DEM数据处理、土地利用分类、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甘孜县土地利用格局、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空间异质性分析、土地利用格局、空间自相关性、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甘孜县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处川藏交界地带,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环境保护区。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土地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对甘孜县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基于DEM的土地利用格局分析已经成为研究土地利用格局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利用DEM数据,可以较为准确地提取地形信息,进而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相关性程度,为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安排提供参考。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甘孜县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空间规律,为地方政府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基于DEM的甘孜县土地利用格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揭示土地利用与地形的关系,为甘孜县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标包括:1. 借助DEM数据处理方法,获取甘孜县地形信息,为后续土地利用格局分析提供基础数据;2. 利用遥感技术对甘孜县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实现土地利用格局的定量化描述;3. 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甘孜县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分布规律,揭示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相关性强弱;4. 结合实地调查验证与分析结果,验证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5. 总结甘孜县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自相关性特点,为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
《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典型草原遥感估产研究》篇一一、引言草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独特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近年来,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利用多源卫星数据进行草原估产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典型草原遥感估产方法,以期为草原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草原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人为破坏等原因,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准确估测草原产量和植被覆盖度,对于科学制定草原保护与恢复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草原估产方法主要依靠地面调查和统计数据,但这些方法费时费力,且难以全面反映草原的实际情况。
而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时效性强、数据获取方便等优点,为草原估产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源卫星数据,包括光学卫星数据和雷达卫星数据。
首先,对卫星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步骤,以提高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然后,利用遥感技术提取草原植被信息,包括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生物量等参数。
在此基础上,建立遥感估产模型,对草原产量进行估算。
四、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本研究以某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该地区近几年的多源卫星数据。
光学卫星数据主要包括Landsat、Sentinel-2等系列卫星数据,用于提取草原植被的光谱信息;雷达卫星数据主要包括Sentinel-1等系列卫星数据,用于提取草原植被的雷达信息。
此外,还收集了该地区的地理信息数据、气象数据等辅助数据。
五、结果分析1. 植被信息提取通过对卫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成功提取了草原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生物量等参数。
其中,光学卫星数据主要用于提取植被的光谱信息,雷达卫星数据则可用于提取植被的雷达信息,两者相结合可更全面地反映草原的实际情况。
2. 遥感估产模型建立根据提取的植被信息,建立了遥感估产模型。
遥感在人口估算中的应用【摘要】遥感技术在人口估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遥感影像获取人口数据,可以实现更准确的人口普查。
遥感技术能够辅助人口普查工作,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遥感数据分析人口密度变化,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更科学的人口政策。
在灾难事件中,遥感还可以帮助进行人口疏散和救援工作,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遥感在人口估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未来,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望实现更精准、实时的人口估算,为社会发展和应对多种挑战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遥感在人口估算中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将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福祉。
【关键词】遥感,人口,估算,影像,技术,普查,数据分析,密度变化,灾难事件,疏散,救援,总结,展望,未来发展,价值,意义1. 引言1.1 遥感在人口估算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人口估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应用正在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
遥感技术通过获取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可以有效地帮助人口普查工作,并实现人口数据的精准估算和监测。
借助遥感技术,人口普查可以更加高效、准确地完成,同时也可以使人口数据的更新和调整更加方便快捷。
遥感技术在人口估算中的应用不仅局限于人口普查领域,还涉及到人口密度变化的监测和分析,以及灾难事件中的人口疏散与救援工作。
通过分析遥感数据,可以及时了解人口密度的变化趋势,为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在灾难事件中,遥感技术可以定位受灾人口的位置,为救援工作提供重要信息支持,提高救援效率和成功率。
遥感在人口估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未来随着遥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在人口估算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遥感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将为人口估算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帮助,为人口管理和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准确和可靠的数据支持。
2. 正文2.1 遥感影像获取人口数据遥感影像获取人口数据是目前人口估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信息,包括建筑物分布、道路网络、土地利用等,从而推断人口分布情况。
《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典型草原遥感估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多源卫星数据在草原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以及草地估产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典型草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生产力和资源状况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典型草原遥感估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多源卫星数据,对典型草原进行遥感估产研究,为草原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典型草原是指在我国特定地区形成的独特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遥感技术以其大范围、快速、动态的特点,为典型草原的监测和估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多源卫星数据包括光学和雷达数据,可以提供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信息,为典型草原的估产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依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源卫星数据,包括光学卫星数据和雷达卫星数据,通过遥感技术对典型草原进行估产研究。
具体方法包括:1.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收集光学卫星数据和雷达卫星数据,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预处理工作。
2. 植被指数计算:利用预处理后的数据,计算植被指数,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等。
3. 草地类型分类:根据植被指数和其他辅助数据,进行草地类型分类,识别不同草地类型的空间分布。
4. 草地生产力估算:结合草地类型分布和植被指数,估算草地生产力,包括生物量和产量等指标。
5. 结果验证与分析:通过地面调查和统计数据对估产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评估估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研究结果1. 草地类型分布:通过草地类型分类,得到了典型草原的草地类型分布图,包括草甸、草地、荒漠等类型。
2. 草地生产力估算:结合草地类型分布和植被指数,估算了典型草原的生物量和产量等指标,并得出了估产结果。
3. 结果验证与分析:通过与地面调查和统计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估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基于夜光遥感的人口空间化估算
檀成龙
【期刊名称】《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年(卷),期】2022(45)5
【摘要】精细的空间化人口数据能够充分展示人口的空间分布和人口密集程度。
本文利用珞珈一号夜间灯光数据,通过人口格网化和区域化两种空间化处理方法得到沈阳市不同尺度大小的格网人口数据和区县人口数目。
对利用130 m空间分辨率的珞珈一号影像进行人口数目空间化的格网大小进行试验,得出结论:人口数目估算精度随着格网尺度的增大而变低,250 m大小的格网能够较好地描述市级人口空间分布和估算人口数目。
根据处理结果的精度可以得出利用珞珈一号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市级人口空间化是可行的。
【总页数】4页(P103-105)
【作者】檀成龙
【作者单位】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37
【相关文献】
1.夜光遥感与人口空间化的相关性研究初探--以成都市为例
2.夜光遥感与人口空间化的相关性研究初探——以成都市为例
3.基于NPP-VIIRS夜光遥感的江苏省人口
数据空间化研究4.基于夜光遥感影像的贵州省人口估算模型构建研究5.基于"珞珈一号"夜光遥感数据融合的乡村人口空间化方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