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9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理学答: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2.综合自然地理学答: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3.自然环境答:自然环境是指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综合体。
其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另一部分是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那些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干扰的方式和强度,而其本身的演变和作用过程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
因此,无论是人为环境还是天然环境都属于自然地理环境。
4.经济环境答: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生产力实体具有二重性,从自然属性来评价,这种地域特征属于人为环境;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这种地域则属于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
二、简答题什么是地理环境?答:地理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球表层环境。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自然综合地理》期末测试复习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与综合自然地理学两部分。
P122.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和大气环流是决定气候的重要自然因子。
P243、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4、带段是带和大区叠置后得出的最高级带段性单位,其区划标志和指标与带和大区相同。
P1225、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四个方面。
P2086、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有:土地生产性、生产稳定性、经济可行性、资源的保护性、社会的可接受性。
7、无论是土地潜力还是土地适宜性,都取决于土地组成要素的性质和土地的区位条件。
因此,土地评价因子包括地形、气象气候、水分状况、土壤、区位。
8、土地覆被变化现象可归化为三类:土地覆被的退化土地覆被的转换、土地覆被的改良。
9、土地利用系统的自立性指该系统自我供给、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能力。
10.自然土壤是生物、母质、气候和地貌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11.世界性的五大社会问题包括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自然资源与能源渐趋枯竭和环境保护。
(P337)12.综合自然地理学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并强调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地理环境。
P36113.人类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向大气中释放热能、改变地表反射率及进行人工降水等方式来实现对气候的影响的。
P34914、自然区划主要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统一性原则、空间联系性原则、综合原则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15、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生物等是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16、综合自然地理学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并强调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地理环境。
二、选择题。
(每题2分,共10分)1、( B )是强调地表的地域分异和特征的学派。
综合自然地理学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整体研究______________ 的科学。
2.自然地理环境是由______ 、______ 和________ 组成的。
3._______ 是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_________ 是地表自然界发生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
4.目前,一般采用的地带性单位等到级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 。
5.北美洲可分为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 等四个大区。
6.地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组成陆地地形的地形要素可分为_______ 、______ 和_______ 三类。
8.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分为_____ 、_____ 、____ 、____ 四个层次。
9.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_____________- 。
10.从系统组成要素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系统是由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组成。
11.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 和______ 两大类。
12.自16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将近400年时间内,法国哲学家_____ 、____ ,德国地理学家____ ,美国地理学家____ 等成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13.人类对地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2.地区:3.景观:4.土地质量指标:5.土地利用: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简述垂直带谱的特征?2.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3.简述山地自然区是怎样划分的4.土地评价要遵循哪些原5.地块的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是什么?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试述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2.试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在经济方面的表现?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自然地理环境结构2.各种物质、物质体系、能量3.太阳辐射、地球内能4.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5.极地岛屿大区、东部大区、科迪勒拉山地大区、中美洲大区6.比地块更高级和更复杂的土地分级单位7.面要素、线要素、点要素8.纲、级、亚级、单元9.如何综合判定和度量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10.自然-生态子系统、经济驱动子系统、社会驱动子系统11.自然因素、人文因素12.博丁、孟德斯鸠、拉采尔、森普尔13.对地表或近地表物质的机械搬运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40页2.地区:115页-116页3.景观:126页4.土地质量指标:248页5.土地利用:282页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简述垂直带谱的特征?74页-79页2.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98页3.简述山地自然区是怎样划分的?133页4.土地评价要遵循哪些原则?223页5.地块的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是什么?189页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试述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88页-90页2.试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在经济方面的表现?279页。
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地球上最长的山脉是()A. 安第斯山脉B. 喜马拉雅山脉C. 科迪勒拉山脉D. 阿尔卑斯山脉答案:A2. 下列哪个地区不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A. 亚马逊河流域B. 刚果盆地C. 澳大利亚北部D. 中国南方答案:D3. 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是()A. 撒哈拉沙漠B. 戈壁滩C. 澳大利亚沙漠D. 草原沙漠答案:A4. 下列哪个国家位于南美洲?()A. 加拿大B. 美国C. 墨西哥D. 阿根廷答案:D5. 地球上最深的海沟是()A. 马里亚纳海沟B. 智利海沟C. 阿塔卡马海沟D. 马来西亚海沟答案:A6. 下列哪个气候类型的特点是干燥、高温、少雨?()A. 热带雨林气候B. 热带草原气候C. 沙漠气候D. 温带海洋性气候答案:C7. 地球上最高的山是()A. 珠穆朗玛峰B. 喜马拉雅山脉C. 埃及金字塔D. 阿尔卑斯山脉答案:A8. 下列哪个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A. 澳大利亚B. 南非C. 加利福尼亚D. 中国南方答案:C9. 下列哪个国家位于非洲?()A. 埃及B. 印度C. 巴西D. 加拿大答案:A10. 地球上最大的高原是()A. 巴西高原B. 西伯利亚高原C. 青藏高原D. 安第斯山脉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上最长的河流是______。
答案:尼罗河2. 地球上最大的陆地是______。
答案:亚洲3. 下列气候类型中,属于温带气候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4. 地球上最深的海沟是______。
答案:马里亚纳海沟5. 地球上最高的山是______。
答案:珠穆朗玛峰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上最长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
()答案:错误2. 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
()答案:正确3. 地球上最高的山是珠穆朗玛峰。
()答案:正确4. 地球上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
综合⾃然地理学复习综合⾃然地理学1、古希腊罗马的埃拉托⾊尼,地理学家、天⽂学家,创⽤“地理学”⼀词,在西⽅被称为“地理学之⽗”。
奠定了数理地理的初步基础。
计算得出地球圆周的长度。
⾸次测量黄⾚交⾓。
与实际情况⼗分相近。
埃拉托⾊尼《地球⼤⼩的修正》⼀书包括以下各⽅⾯的研究:⾚道的长度、回归线与极圈的距离、极地带的范围、太阳和⽉亮的⼤⼩、⽇地⽉之间的距离、太阳和⽉亮的全⾷和偏⾷以及⽩昼长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
,著有《地理学》。
把世界分成3个主要地区:欧洲、亚洲和利⽐亚(⾮洲);5个⽓候带:⼀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
2、墨卡托:16世纪地图学家。
致⼒于地理制图,制造了⼀个地球仪和⼀个天球仪。
1569年,⾸次采⽤正轴等⾓圆柱投影编制了航海图,使航海者能运⽤直线航海,不需要转换罗盘⽅向。
这种投影后称墨卡托投影,⾄今为中纬度和低纬度航海图所采⽤。
3、麦哲伦:葡萄⽛航海家。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完成历史上第⼀次环球航⾏,以实践证明了⼤地球型说的正确。
4、《尚书·禹贡》以⾃然地理实体如⼭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的疆域、⼭脉、河流、植被、⼟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然和⼈⽂现象,作了简要描述和⽐较。
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区划著作之⼀。
5、《⼭海经》:《⼭经》分为5 卷《海经》13篇。
全书内容庞杂,⾃然⽅⾯包括⼭、川、泽、林、野、动物、植物、矿物、天象,⼈⽂⽅⾯的邦国、民族、民俗、物产、信仰、服饰、疾病医药、以及古代帝王世系、葬地和发明制作,⽆所不包。
6、《⽔经注》以河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然和⼈⽂地理的各个⽅⾯,特别是⾃然地理中的⽔⽂地理、地貌和⽣物地理;⼈⽂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化地理和农业地理等。
此外,也有较多的沿⾰地理和地名资料。
7、《梦溪笔谈》:是⼀部有关⾃然地理现象综合观察与探索的科学著作,内容⼴博,是反映我国当时科学⽔平的⼀部巨著,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程碑”,该书提出了河流侵蚀、搬运和堆积作⽤,推断出海陆变迁的普遍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期末复习题综合自然地理期末复习题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到地球的物理特征、气候、地形、水文、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期末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和总结,也是检验自己掌握程度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综合自然地理的期末复习题,希望对大家复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它们分别对地球产生了哪些影响?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沿着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24小时。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即365.25天。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的交替和地球的赤道膨胀,而地球的公转则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2. 什么是地壳构造?列举并解释一下地壳构造的几种类型。
地壳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壳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
几种常见的地壳构造类型包括:板块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和火山构造。
板块构造是指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它们以板块边界相互交错和相互作用;褶皱构造是指地壳受到挤压力而发生的褶皱变形;断裂构造是指地壳受到剪切力而发生的断裂变形;火山构造是指地壳上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地形。
3. 什么是气候?气候受哪些因素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要素。
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海陆分布、地形等。
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如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4. 什么是水循环?简述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它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下水的流动等环节。
水循环的过程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维持了地球上的水资源供应、调节了气候、影响了农业和能源生产等。
5.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解释一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一、名词解释1、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上的烙印。
3、土地的构造土地构造是指土地个自然属性以及各种土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组成构造、演替构造、空间组合构造、土地单位部构造四个方面。
泛指土地的组成、发生开展等自然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土地构造,是确定自然区划的起始单位。
因此,土地分类/类型和土地构造与自然区划的联系十分密切。
4、地带性即纬度地带性。
是指地球上生物的分布,大致呈带状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地变化。
生物的这种地带性分异规律,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的梯度变化,引起气候(温度、降水)呈带状分布,从而使动、植物也相应地呈带状分布。
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从赤道向极地应该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
5、风化作用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不断地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大气、水以及生物的作用,在原地经过崩解、破碎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学过程,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和土层。
岩石的风化是地表常见的一种自然地理现象,几乎到处都可以发生。
风化作用的实质是岩石脱离地下深处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为了适应地表常温、常压的新环境发生的一种变化过程。
二、填空题1、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构造:分层构造、渗透构造、地域构造。
2、地域分异主要指: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地带性及其他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主要的原那么有:发生统一性原那么、相对统一性原那么、空间联系性原那么、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结合原那么。
4、地带性区划单位从高级到低级为: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5、山坡面按其形态可分为直坡、凸坡、凹坡和凹凸坡6、影响土地评价的因子有地形、气象气候、水分状况。
第一章一、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二、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大气、水、岩石、生物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耗散结构)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1、广义的地球表层: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层底部2、狭义的地球表层: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3、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和地貌四、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
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1、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②研究经济地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③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自然地理学。
2、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一级综合);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一级综合。
3、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②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③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具三重性。
4、从研究阶段分为三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时间地理学。
第二章一、系统的定义: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元素集合,每一个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组成。
二、系统分类1、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宇宙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3、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自然系统、人造系统、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1)功能整体性:是系统对外界和内部所表现的效应(包括物质和能量、信息等的传输和转换)。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种情况: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五、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1)属于自然地理学(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答: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答: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答: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第一章地球1、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大小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什么影响?答:(1)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温度适中,不至于过冷或过热。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适中使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小适中。
①使地球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
②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补充:三分海洋七分陆地使地球的表面温度变化小。
2、试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效应。
答:(1)自转的地理效应:①【昼夜更替】使地表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出现昼夜节律性变化, 并且调节了热量在地表的分配,使热量在两半球分布平衡,减少冷热差别。
②【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③【地方时】地球自转使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④【潮汐】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⑤【局部运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关系。
(2)公转的地理效应:①太阳的周年视运动(简称为太阳周年运动,把地球看作不动,太阳绕地球转)轨迹:黄道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角速度:近日点大,远日点小周期:一年②使地表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出现四季变化③昼夜长短变化④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3、什么是地理坐标?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是如何划分的?答:(1)地理坐标:是用经度、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
地理坐标系以地轴为极轴,所有通过地球南北极的平面,均称为子午面。
(2)经度:某一地点的经度,即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即经度的零度线。
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和西经。
东经和西经180°线是重合的。
(3)纬度: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都和地表相交而成圆,就是纬线,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一地的纬度即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如何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但与部门自然地理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部分)不同,综合自然地理学是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或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⑴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
自然地理环境由4大圈层组成:气体为主的大气圈、以液态水为主的水圈、以固体岩石为主的沉积岩石圈、以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受重力作用影响,4大圈层在垂直方向上成层分布,由上到下依次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沉积岩石圈;各圈层又具有自己的结构和特征。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在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作用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综合体);没有一个部分是孤立的,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部分的相应变化,乃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
(3)区域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同时由于长期的发展演化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不同部分的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分异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归纳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各级自然综合体的形成,就是地域分异的结果。
3、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答:长期以来,不少地理学家就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直今仍不断有新的观点提出。
所有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包括三类:①着重“自然地理环境与外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趋向于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范围,下限在地球固体表面以下100—200km深度(构造力停止作用之处),上限为臭氧层。
②着重“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主张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以伊萨钦科为代表。
综合自然地理试题1.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2.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空间上分布的规律,亦称空间地理规律。
3.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共轭性:可以根据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即构成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复杂相互联系,从某个自然要素的特征顺序推导出其他自然要素的特征。
4.纬度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对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布。
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5.自然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限,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
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法,就是自然区划。
6.空间连续性原则:每个区划单位(无论是高级还是低级)都必须是一个连续的区域,不能存在独立于连续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域单位的地域单元,区域的这一属性称……(区域共轭性原则)7.相的特征:(1)“相”是最低级、最简单的地域个体单位,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地域划分的下限;(2)在“相”的空间范围内,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具有最一致的性质,即相当于组成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3)“相”是综合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其范围内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基本相同;(4)与其他土地分级单位相比,“相”存在的历史最短,抵御外部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稳定性最小。
8.土地评价:又称土地资源评价,是依据科学的标准,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进行的综合鉴定,旨在阐明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的过程。
9.土地适宜性:既指在土地属性不致恶化或退化的前提下,土地适宜采用一种或多种利用方式的广度;也指土地对各种利用方式适宜的程度。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建立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等级体系,以及对其动态、发展历史、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
三、综合自然地理的任务?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质联系和作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阐明他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预测他的继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划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协调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探索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1)积累古代地理知识从古代到18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收集和积累资料的阶段。
这一阶段是古代地理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过程。
原始社会——所有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都被误认为是神圣的行为,并被神秘的色彩所覆盖。
这一时期被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得到了显著发展,地理应运而生。
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厄拉多塞、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厄拉多塞(古希腊)——地理之父的代表:“地理”讨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将地球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区域,并绘制了世界时间地图——代表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解释了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雨量充沛托勒密(古罗马)地理分为地理和地理。
地理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
综合自然地理期末考试复习题整理一、综合自然地理1、自然地理系统: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总体规律,探讨系统结构与功能及结构形成规律,物质交换、能量循环,并寻求控制和调节途径。
(2)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和空间分异规律,根据地域分异规律的不同尺度及从属关系,划分出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进行多种等级的地域系统和类型系统研究,即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类型、土地评价研究。
(3)研究各级自然综合体的综合特征,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评价,探讨合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途径。
(4)揭示人类生活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关系,谋求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3、现代地理主要特征:(1)强化学科系统化、理论化、模式化(2)加强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3)注重应用研究4、新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主要工作内容:综合考察、综合自然区划、土地资源研究、基本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实际应用研究5、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特征: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系统的层次有序性、自然地理系统的开放性、自然地理系统的稳定性与变动性。
6、水循环:指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水圈的内部及其与外部圈层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
7、生物循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间物质往返流动的过程。
8、地域分异: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
9、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异差异的各种原因及因素,称为地域分异因素。
10、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热力分带性、海陆分异、地表起伏分异。
11、大陆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巨大构造体系造成的分异。
12、三维地带性:是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维合并,即任何一个地带都可以同时沿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分异,其空间分异是三维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同处于一个三维空间当中,是三位一体的,即一个地带所具有的带谱是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共同作用的产物。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参考1,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人口、社会、国家和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组合结构,还涉及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心里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2,3,作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环境,根据人类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6,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在2000多年前用“地理学”一词作为署名,写了一本关于已知世界和地球基本知识的著作。
而被后人称作“地理学之父”。
7,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一是“博杂派”,二是“宇宙派”。
8,到了十九世纪后半期,随着科学的进展,对特定领域中专门对象的分析研究不断加深,于是新学科不断涌现,旧科学不断分化。
这个时期被称为“学科之母”的地理学除已分化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学科以外,自然地理学又发生更进一步的分化,如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植物学、土壤学。
9,把遥感技术和数学分析方法应用于地理研究,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
10,综合自然地理基本理论研究:①把物理和化学的有关理论引入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之中。
②以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综合研究,从而把传统的要素分析上升为系统分析。
③应用耗散结构理论,把系统论无法解决的自然地理环境进化问题和许多随机问题进行研究。
11,综合自然地理开展实际应用的研究:A,区域的研究,开展区域研究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联系实际,为建设服务的重要衔接环节之一。
B,环境问题的研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从地理学角度可归纳为由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远离研究遭到破坏和恶化了的自然环境的变化趋势,以及如何有效地改善和调控,使之达到最优状态,并能稳定地保持下去。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一、填空题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 (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自转:(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
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这样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3)地球自转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一个地方正当午时,距它180度的地方,正当午夜。
说明每隔15度精度,时差相差一个小时。
为此人们划定了地球的时区。
共24个时区。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东西经各7度30分的范围为中时区。
东西另外各15度为东一区、西一区。
自西向东,每过一个时区,要加一个小时,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要减去一日。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密切相关。
公转:(1)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被分为昼夜两个半球:向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背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
昼夜两半球之间的分界线,被叫做晨昏线,是地球的一个大圆。
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
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自3月21日(北半球春分日)至9月23日。
是北半球的夏半年。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弧大于夜弧,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黑夜越短。
北极四周,太阳整日不落,叫做极昼现象。
南半球反之。
6月22日,是北半球的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
北极圈以北,都是白昼,南半球反之。
9月23至次年的3月21是北半球的冬半年。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二)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他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规划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1、古代地理知识的积累从远古到18世纪地理大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搜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这一阶段为古代地理学时期,在社会进程中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一切地理现象和过程被误认为是神的行为,而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这一时期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奴隶社会——地理学显著发展,地志学应运而生。
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拉托色尼(古希腊)——地理学之父代表作:《地理学》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把地球表面分为五带,把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利比亚三个主要地区,并绘制了当时的世界地图斯特拉波(古罗马)代表作:《地理》阐述了尼罗河的泛滥的理由,应归因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丰富的降水托勒密(古罗马)把地理学分为地理学和地志学两部分。
地理学把地球作为整体来研究,反映的是最本质的东西,能使我们看到整个地球的一般图景;地志学则是详细描述个别国家,给我们提供的仅是个别的单一画面。
绘制了当时最为详细影响深远的世界轮廓图——“托勒密”封建社会——地理学停滞不前,借助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地理视野。
马可·波罗游记》2、地理大发现“三个主要事件”——东南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路的开辟以上探险活动,大大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根基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1)、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时期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4)、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博杂派”和“宇宙派”(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1、地理学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博杂派”——人文地理学代表人物:卡尔·李特尔代表作:《地学通论》主要成就:“地理环境决定论”“宇宙派”——自然地理学代表人物:亚历山大·冯·洪堡代表作:《宇宙》主要成就:奠定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创立了多种自然地理研究方法;发现了自然地理规律;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2、地理学分化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博杂派”——人文地理学——“统一地理学”代表人物:拉采尔、赫特纳“宇宙派”——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代表人物:李希霍芬、道库恰耶夫主要观点:(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1、景观学派与普通自然地理学派(1)景观学派代表人物:帕萨格主要观点:景观是个自然要素有规律结合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特性的地段;景观是自然带的组成部分,而自然带是同一类景观分布占优势的地域,亦即景观带;景观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景观学派过分强调研究地表局部的规律性——地域分异(2)普通自然地理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乌诺夫主要观点: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现在的面貌,地球表壳;地球表壳有几个同心圆组成,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研究地球表壳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是自然地理学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景观学派过分强调研究地表的一般规律性——地理环境整体性2、理论体系的形成卡列斯尼克,《普通地理学原理》,1947;伊萨钦科,来我国讲授“自然地理学基本问题”,系统提出地域分异规律、景观学说、自然区划理论等问题,1957-1959.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的三个阶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①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17世纪-20世纪60年代)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代表人物:瓦伦纽斯(B.Varenius)17C 德国洪堡(A.vonHumboldt)18C道库恰耶夫主要观点:瓦伦纽斯—把当时所有已积累的有关地球的知识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洪堡—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有机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的整体道库恰耶夫—预言会产生一门研究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的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代表人物:索恰瓦 1963年主要观点:所谓自然地理系统是指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近20-30年)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其整体性主要观点: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无论整体某一要素和部分的变化,必将导致其他要素、部分乃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①气候的冷暖变化、干湿变化导致全球海平面升降、地表径流增减、侵蚀作用的强弱、植被土壤变化及自然地带界线移动②干旱区沙漠的扩展或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加剧,其负面影响波及其他区域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一)化学元素组成气态:氮(N2 78.09%)、氧(O2 20.95%)、氩(Ar 0.93%)二氧化碳(CO2 0.03%)液态:氢和氧(H﹠O 96.5%)、若干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固态:氧(O 47.2%)、硅(Si 27.6%)、铝(Al)、铁(Fe)、钙(Ca)、钠(Na)、钾(K)、镁(Mg)等六种元素约25%,其余元素不足1%(二)圈层组成1、大气圈主要由元素状态的气体混合物组成分层:①对流层平均厚度10-12km特征:对流作用强盛,温度随高度增加递减②平流层对流层顶部至50km特征:平流运动为主,温度随高度增加递增臭氧层吸收紫外线③高层大气对无线电波有反射作用,有利于无线电通讯2、水圈主要由大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及矿物中的水分组成分类:①咸水海洋水、湖泊咸水、地下咸水(97.47%)②淡水冰川、河流、湖泊、地下淡水等(2.53%)意义:淡水是生物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是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水分循环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水分和能量的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自然带3、岩石圈(地壳)主要由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组成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火山地貌如:长白山天池升降(垂直)运动—地貌形态如:高原、盆地水平运动—地貌形态如:高山、裂谷4、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存在及生命活动影响所及的空间“生命膜”:地表上下约100m(三)要素组成——地貌1、地貌概述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内动力: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地震。
外动力: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三)要素组成——地貌2、地貌成因①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②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高纬和高山寒冷气候条件下,冰川冰缘作用是主要外动力➢温湿气候条件下地表径流丰富,流水作用是主导外动力,各种流水地貌类型普遍发育➢干旱气候条件下,风与间歇性洪流成为主要外动力,形成风蚀残丘、洪积扇等地貌➢山地气候与地貌均因高度而异➢同一地区气候变迁和外动力组合发生变化可以出现不同类型的气候地貌叠置的现象③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同④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例如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如修建梯田或水平沟使原本平滑的山坡转而具有阶状结构3、地貌类型①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崩落与崩塌地貌。
滑落与滑坡地貌)②流水地貌(坡面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貌泥石流泥石流③喀斯特地貌石芽溶岩漏斗地下河石灰岩溶洞④冰川地貌冰斗冰蘑菇⑤冰缘地貌(冻土地貌)⑥风沙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柱横向沙丘纵向沙丘⑦海岸地貌海蚀崖海积地貌1、土壤及其肥力概念土壤,是指覆盖地球陆地表面,覆盖于岩石圈之上的由风化壳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由于人类对土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对土壤产生不同的概念。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中养分、水分、空气、热量四大肥力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良好的植物生长,良好的植物生长,不仅要求土壤肥力各因素同时存在并充分供应,还必须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二、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一)热力学第二定律1、孤立系统:系统的总熵变ds等于系统内部的熵变dis,并且大于或等于零,即ds= dis≥0。
熵:系统混乱度或无序度的量度,熵变过程即系统放热或耗散过程负熵:系统有序化、组织化、复杂化状态的一种量度,负熵变过程即系统从外界吸收能量过程ds ≥0,熵值增加,系统向无序化方向发展,熵值极大,熵变等于零,系统中将瓦解毁灭(一)热力学第二定律2、开放系统:系统的总熵变ds等于系统内部的熵变dis与系统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导致熵变des之和。
即ds= dis + des。
dis与des方向相反,所以互相抵消,使系统稳定发生生变化。
当dis = -des, ds =0,系统维持稳定状当dis <-des, ds< 0,系统向有序化方向发展(二)能量基础1、地球内能:核转变能,目前仅占能量收入的0.02%;2、太阳辐射:5.53×1024J/年,占能量收入99.98%;3、其他能量:①宇宙射线②潮汐能③各种势能和动能④机械能、水能、风能节律性是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亦称周期性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