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叙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在四库全书总目的史部总序中列举《四库全书总目》的故事可真有意思,特别是它的史部总序。
想象一下,古代的书院就像现在的图书馆,满墙的书籍,书香四溢,简直让人忍不住想翻个遍。
这部庞大的典籍,像是知识的宝库,各种文献汇聚一堂,简直就像一场盛大的文化派对。
你知道吗,康熙皇帝可是为了搜集、整理这些书籍,真的是下了不少功夫。
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咱们现在追剧,追得停不下来,恨不得一口气看完?说到史部,总序可真是个小亮点。
它的开头就像是朋友间的闲聊,带着点儿亲切感。
他开门见山,谈到了历史的重要性,真的是说得好啊!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咱们的过去。
你看,有些人把历史当成了教科书,觉得无趣,咳咳,其实那是大错特错!历史里的那些传奇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个个都精彩得很。
像是诸葛亮的智谋,刘备的情义,还有那些儿女情长,真的是让人百看不厌。
总序中提到的古今对比,像是调侃朋友,啊,你看现在的年轻人多有活力啊!历史里的那些老前辈,虽然人早已去,但他们的智慧却留在了字里行间。
哦,还有那些个书生们,读书读到天昏地暗,真是为了知识不辞辛苦。
其实嘛,咱们现在不也是在努力学习,追求梦想吗?生活就是这么简单,努力了,就会有收获。
再说说书籍的分类,那可真是眼花缭乱,五花八门。
总序里提到的,像是“经、史、子、集”四个大类,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简直是个大杂烩。
你看,书就像是调味料,有的清淡,有的浓烈,给人不同的滋味。
历史书就像是汤底,浓而不腻,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而那些散文集,嘿,简直就是糖,甜得让人心情大好。
把这些书放在一起,真的是文化的盛宴,令人流连忘返。
总序里还提到,书籍能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的风风雨雨,让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老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就是这么个理儿,过去的教训能让我们更加智慧,像是在玩游戏,打过的关卡才能闯得更远。
历史就像一位老爷爷,给我们讲述那些个精彩的故事,而我们正是那些好奇的小孙子,听得津津有味,真是乐在其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邦计汇编》·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旧本题宋李维撰。
维字仲芳,肥乡人。
雍熙二年进士,召试中书、知制诰,历翰林学士、工部尚书、柳州观察使。
事迹具《宋史》本传。
是书载曹溶《学海类编》中,实《册府元龟》“邦计”一门之总叙。
案,晁公武《读书志》载,修《册府元龟》时,预修者十五人,维居第四。
又载初撰编叙,诸儒皆作。
真宗以体制不一,遂择李维、钱惟演、陈彭年、刘筠、夏竦等,付杨亿窜定。
其剽刂此叙,诡题书名,而以为维之所撰,盖以此云。
△《拯荒事略》·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旧本题元欧阳玄撰。
玄字原功,浏阳人。
延二年进士,除同知平江州事。
调芜湖、武冈二县尹。
召为国子博士,迁翰林待制。
天历初,授艺文少监,纂修《经世大典》。
至正初,以学士告归。
诏修宋、辽、金三史,起为总裁官,拜翰林学士承旨。
至正十七年卒,谥曰文。
事迹具《元史》本传。
是书前有自序,称“芜湖本南方泽国,比邻数邑,并在水乡。
每当春夏之交,阳侯不戢,遂成饥岁。
余忝为令长,因辑《拯荒事略》一编”云云,与本传称尝知芜湖县语相合。
然其书但引故实二十二条,无一字之擘画。
其“唐天复甲子竹放花结米”一条,尤不近理。
竹米偶生,非人力可致。
采食竹米,亦何需官为经理耶?《学海类编》所载诸书,十有五伪。
此书殆亦托名於玄也。
△《宝钞通考》·八卷(永乐大典本)元武祺撰。
祺里贯未详。
至正十三年为户部尚书,因当时钞法渐坏,浮议者但以不动钞本为名,而不详流通之实。
乃历考中统以後八十馀年中钞法,撰为此书。
大旨谓自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至武宗至大四年,二十五年中印者多,烧者少,流转广而钞法通。
自仁宗皇庆元年至延七年,共九年,印虽多而烧亦多,流转渐少,钞法始坏。
自英宗至治元年至三年,共八年,印虽多而烧者寡,流转愈多,钞法愈坏。
自泰定元年至至顺三年,印者少而烧者多,流转绝无,钞法大坏。
复合计六十四年中,总印钞五千九百五万六千馀锭,总支五千六百二十馀万锭,总烧三千六百馀万锭,民间流转不及二万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古言六书,後明八法,於是字学、书品为二事。
左图右史,画亦古义,丹青金碧,渐别为赏鉴一途。
衣裳制而纂组巧,饮食造而陆海陈,踵事增华,势有驯致。
然均与文史相出入,要为艺事之首也。
琴本雅音,旧列乐部,後世俗工拨捩,率造新声,非复清庙生民之奏,是特一技耳。
摹印本六体之一,自汉白玄朱,务矜镌刻,与《小学》远矣。
射义投壶,载於《戴记》,诸家所述,亦事异体经。
均退列艺术,於义差允。
至於谱博奕,谕歌舞,名品纷繁,事皆琐屑,亦并为一类,统曰杂技焉。
△《古画品录》·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南齐谢赫撰。
赫不知何许人。
姚最《续画品录》,称其写貌人物,不须对看,所须一览,便归操笔。
点刷精研,意存形似,目想毫發,皆无遗失。
丽服靓妆,随时变改。
直眉曲鬓,与世竞新。
别体细微,多自赫始。
委巷逐末,皆类效颦。
至於气韵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雅壮之怀。
然中兴以来,象人为最。
据其所说,殆後来院画之发源。
张彦远《名画记》,又称其有安期先生图传於代,要亦六朝佳手也。
是书等差画家优劣,晁公武《读书志》谓分四品。
今考所列,实为六品,盖《读书志》传写之讹。
大抵谓画有六法,兼善者难。
自陆探微以下,以次品第,各为序引,仅得二十七人,意颇矜慎。
姚最颇诋其谬,谓如长康之美,擅高往策,矫然独步,终始无双,列於下品,尤所未安。
李嗣真亦讥其黜卫进曹,有涉贵耳之论。
然张彦远称谢赫评画,最为允惬。
姚、李品藻,有所未安,则固以是书为定论。
所言六法,画家宗之,亦至今千载不易也。
△《书品》·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梁庾肩吾撰。
肩吾字子慎,新野人。
起家晋安王国常侍。
元帝时官至度支尚书。
事迹具《梁书·文学传》。
是书载汉至齐、梁能真草者一百二十八人,分为九品。
每品各系以论,而以总序冠於前。
考窦皋《述书赋》,称肩吾通塞,并乏天性,工归文华,拙见草正。
徒闻师阮,何至辽?使铅刀之均锋,称并利而则佞云云。
其於肩吾书学,不甚推许。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通会要》·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陆深撰。
深有《南巡日录》,已著录。
深尝以唐刘知几《史通》刊本多误,为校定之,凡补残元刂谬若干言。
又以其《因习》上篇阙佚,乃订正《曲笔》、《鉴识》二篇错简,类为一篇以还之。
复采其中精粹者,别纂为《会要》三卷。
而附以後人论史之语,时亦以己见参之。
深集中别载《史通》二跋,大略言,知几是非任情,往往捃摭贤圣,是其所短。
至於评骘文体,亦可谓当。
又言,知几尝谓国史叙事,以简为主,而其书之冗长乃不少。
观其议论,可以见其去取之旨矣。
△《史通评释》·二十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明李维桢评,郭孔延附评并释。
维桢字本宁,京山人。
隆庆戊辰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事迹具《明史·文苑传》。
孔延始末未详。
《史通》旧刻,传世者稀。
故《永乐大典》网罗繁富,而独遗是书。
其後有蜀本、吴本,文句脱略,互有异同。
万历中复有张氏刻本,增七百三十馀字,删六十馀字。
复於《曲笔》、《因习》二篇补其残阙,遂为完书。
不知其所增益果据何本。
然自是以後,皆以张本为祖矣。
维桢因张氏之本,略为评论。
孔延因续为评释,杂引诸书以证之。
凡每篇之末标“评曰”字者,皆维桢语;标“附评”字者,则孔延所补也。
维桢所评,不出明人游谈之习,无足置论。
孔延所释,较有引据,而所徵故事,率不著其出典,亦颇有舛漏。
故王维俭以下注《史通》者数家,皆嫌其未惬,多所纠正焉。
△《史通训故》·二十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明王维俭撰。
维俭字损仲,祥符人。
万历乙未进士,官至山东巡抚。
事迹具《明史·文苑传》。
是编因郭孔延所释重为厘正,又以华亭张之象藏本参校刊定。
卷端有维俭题识,称“除增《因习》一篇,及更定《直书》、《曲笔》二篇外,共校正一千一百四十二字”。
然以二本相校,惟《曲笔篇》增入一百一十九字。
其《因习》、《直书》二篇并与郭本相同,无增入之语,不知何以云然也。
孔延注本,漏略实甚。
维俭所补,引证较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经部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散,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维。
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学脉旁分,攀援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夏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承中《四书通证》即缺此一条,以讳其误,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材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未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
空谈臆断,考证必疏,于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源,国初诸家,其学征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要其归宿,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
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
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
盖经者非他,既天下之公理而已。
今参稽从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孝经、曰五经总类、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易类·小叙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以风谣,《礼》寓以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瑷、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宁藩书目》·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不著撰人名氏。
初,宁献王权以永乐中改封南昌,日与文士往还,所纂辑及刊刻之书甚多。
嘉靖二十年,多求得其书目,因命教授施文明校刊行之。
所载书凡一百三十七种,词曲、院本、道家、炼度、斋醮诸仪,俱附焉。
前有多序,及启一通,後有施文明跋。
多启中所称父王者,乃弋阳端惠王拱贵,以嘉靖初受命摄宁府事。
多後亦袭封,谥曰恭懿,见《明史·诸王世表》。
△《秘阁书目》·(无卷数,两淮盐政采进本)明钱溥撰。
溥有《使交录》,已著录。
是编前有自序,盖其致仕归里後所作。
称自选入东阁为史官,日阅中秘书凡五十馀大橱,因录其目,藏以待考。
近儿子山自京授职回,又录未收书目,芟其重复,并为一集。
所载书只有册数而无卷数,大抵多与《文渊阁书目》相出入。
正统六年杨士奇等奏疏一篇,亦附於後。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此书为马愉撰,而溥别有《内阁书目》一卷。
然溥序实载此书卷首,疑虞稷所记误也。
△《べ竹堂书目》·六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叶盛撰。
盛有《叶文庄奏议》,已著录。
此其家藏书之目。
中为《经》、《史》、《子》、《集》各一卷,首卷曰《制》,乃官颁各书及赐书赐敕之类。
末卷曰《後录》,则其家所刊及自著书。
前有成化七年自序,谓先之以《制》,尊朝廷也。
叶氏书独以为《後录》,是吾一家之书也。
其叙列体例,大率本之马端临《经籍考》。
然如《集部》别出《举业类》,而无《诗集类》,亦略有所增损矣。
盛之书凡为册者四千六百有奇,为卷者二万二千七百有奇。
在储藏家称极富,故於旧书著录为多。
独其不载撰人姓名,颇伤阙略。
又别有《新书目》一卷附於後,中载夏言、王守仁诸人集,皆不与盛同时。
盖其子孙所续入也。
△《文苑春秋叙录》·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崔铣撰。
铣有《读易馀言》,已著录。
是书自序称,夫子删书百篇,以寓惩劝。
後来选文家未有继夫子之志而法《尚书》者,乃录汉诏疏以迄明太祖檄元文,共为百篇,名曰《文苑春秋》。
四库提要叙讲疏国学《四库提要叙讲疏》是在课堂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
其自序称:“往余为大学文科讲授‘国学概论’,即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叙》四十八篇为教本。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推荐了四库提要叙讲疏国学,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四库提要叙讲疏》内容提要本书是在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张舜徽先生课堂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
其自序称:“往余为大学文科讲授‘国学概论’,即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叙》四十八篇为教本。
”张先生言本书旨在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必读历史书籍,替有志研国史的青年们指出一些读史门径和研究方法。
介绍常见的必读的书籍,要求作者有广涉博览的'本钱;指点读史门径和研究方法,要求作者有度人金针的诚意,出语不玄。
而在这两方面,张先生都堪称出色当行。
《四库提要叙讲疏》作者简介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长于校勘、版本、目录、声韵、文字之学。
出生书香世家,自幼由父亲自授业,后又转益多师,从小到大,走的是自学之路。
在华中师范大学执教40年之久,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是中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
《四库提要叙讲疏》本书目录自序经部总叙易类叙书类叙诗类叙礼类叙春秋类叙孝经类叙五经总羲类叙四书类叙乐类叙小学类叙史部总叙编年类叙纪事本末类叙别史类叙亲史类叙诏令秦议类叙传记类叙载记类叙时令类叙地理类叙職官类叙政书类叙目录类叙史评类叙子部总叙儒家类叙兵家类叙法家类叙農家类叙医家类叙天文算法类叙術类类叙艺术类叙谱录类叙杂家类叙……集部总叙附录初学求书简目【四库提要叙讲疏国学】。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差异[摘要]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并非完全一致,其差异表现主要有体例不同、书名卷数不同、排序不一、评价不一,本文将其差异按成因进行分类,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差异《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纂修的大型丛书,于1772年始修,阅十年而成,先后抄有七阁。
馆臣于每书之前撰有提要,称之为阁本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则将这些提要汇集编成一部目录,如《总目》凡例所云:“今于所列诸书,各撰为提要。
分之则散弁诸编,合之则共为《总目》。
”(1)由此观之,《总目》提要应与阁本提要一致才是,但由于种种原因,两者竟不相同。
笔者比勘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总目》提要发现有大量的差异,现将二者差异分类简述如下,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对象不同造成的差异对象不同造成的差异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体例上的不同。
《总目》凡例中明确规定:在提要之首,先云某朝某人撰,再详作者爵里生平,后点评文章得失。
而阁本提要之首皆云“臣等谨案,某书多少卷”,末尾皆云“乾隆多少年多少月恭校上,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墀”,校之《总目》皆无此语。
又《总目》凡例规定,如某人已有某书被《总目》著录,则不再详其爵里,仅云其有某书,已著录。
校之阁本提要,则与此不同。
如《敬乡录》,阁本提要云:“元吴师道辑。
师道字正传,婺州兰溪人,至治元年进士,仕至礼部郎中。
”(2)而《总目》仅云:“元吴师道撰。
师道有《战国策校注》,已著录。
”(3)第二类:书名的不同。
《总目》提要与阁本提要著录书名不一致者颇多。
如阁本著录《前汉书》、《前汉纪》、《唐创业起居注》、《资治通鉴外纪》、《纲目分?拾遗》、《九朝编年备要》、《资治通鉴前编》、《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平定两金川方略》、《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钦定平定台湾纪略》、《钦定重订契丹国志》、《钦定重订大金国志》、《萧氏续后汉书》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序读后感英文回答:The "General Preface to the Historical Section" of the Siku Quanshu Zongmu Tiyao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writings included in thisvast compendium. It begins by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of history in understanding the past and guiding the future, emphasizing that the rulers of ancient China recognizedthis significance and established a system for recordingand preserving historical events.The preface then discusses the various types ofhistorical works included in the Siku Quanshu, including official dynastic histories, comprehensive histories, and specialized histories focusing on particular periods, events, or aspects of society. It explains the criteriaused to select these works, ensuring that they metstandards of accuracy, comprehensiveness, and historical insight.The preface also acknowledg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 recognizing that some events and perspectives may have been obscured or distorted over time. It encourages readers to approach historical texts with a critical eye, considering biases and limitations while also seeking out diverse viewpoints to gain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t.Overall, the "General Preface to the Historical Section" serves as a valuable introduction to thehistorical works included in the Siku Quanshu. It provides guidance on how to navigate this vast collection, highlighting key works and offering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and limitations of historical writing.中文回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序》通览了这部浩瀚巨著中的史传著作,首先强调了历史对认识过去、指导未来的重要性,历代中国统治者对此均有认识,并建立了严密的史料记录和保存制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者:永瑢纪昀清本作品收录于:《四库全书》维基百科条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首一卷首一·圣谕卷首二卷首二·进表卷首三卷首三·凡例二十则卷首四卷首四·门目卷一卷一·经部一卷二卷二·经部二卷三卷三·经部三卷四卷四·经部四卷五卷五·经部五卷六卷六·经部六卷七卷七·经部七卷八卷八·经部八卷九卷九·经部九卷十卷十·经部十卷十一卷十一·经部十一卷十二卷十二·经部十二卷十三卷十三·经部十三卷十四卷十四·经部十四卷十五卷十五·经部十五卷十六卷十六·经部十六卷十七卷十七·经部十七卷十八卷十八·经部十八卷十九卷十九·经部十九卷二十卷二十·经部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一·经部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二·经部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三·经部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四·经部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五·经部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六·经部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七·经部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八·经部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二十九·经部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经部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一·经部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二·经部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三·经部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四·经部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五·经部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六·经部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七·经部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八·经部三十八卷三十九卷三十九·经部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经部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一·经部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二·经部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三·经部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四·经部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五·史部一卷四十六卷四十六·史部二卷四十七卷四十七·史部三卷四十八卷四十八·史部四卷四十九卷四十九·史部五卷五十卷五十·史部六卷五十一卷五十一·史部七卷五十二卷五十二·史部八卷五十三卷五十三·史部九卷五十四卷五十四·史部十卷五十五卷五十五·史部十一卷五十六卷五十六·史部十二卷五十七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卷五十八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卷五十九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卷六十卷六十·史部十六卷六十一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卷六十二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卷六十三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卷六十四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卷六十五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卷六十六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卷六十七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卷六十八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卷六十九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卷七十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卷七十一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卷七十二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卷七十三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卷七十四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卷七十五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卷七十六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卷七十七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卷七十八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卷七十九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卷八十卷八十·史部三十六卷八十一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卷八十二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三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卷八十四卷八十四·史部四十卷八十五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卷八十六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卷八十七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卷八十八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卷八十九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卷九十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卷九十一卷九十一·子部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二·子部二卷九十三卷九十三·子部三卷九十四卷九十四·子部四卷九十五卷九十五·子部五卷九十六卷九十六·子部六卷九十七卷九十七·子部七卷九十八卷九十八·子部八卷九十九卷九十九·子部九卷一百卷一百·子部十卷一百一卷一百一·子部十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二·子部十二卷一百三卷一百三·子部十三卷一百四卷一百四·子部十四卷一百五卷一百五·子部十五卷一百六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卷一百七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卷一百八卷一百八·子部十八卷一百九卷一百九·子部十九卷一百十卷一百十·子部二十卷一百十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卷一百十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卷一百十三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卷一百十四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卷一百十五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卷一百十六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卷一百十七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卷一百十八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卷一百十九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卷一百三十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卷一百三十一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卷一百三十二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卷一百三十三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卷一百三十四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卷一百三十五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卷一百三十六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卷一百三十七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卷一百三十八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卷一百三十九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卷一百四十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卷一百四十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卷一百四十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卷一百四十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卷一百四十四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卷一百四十五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卷一百四十六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卷一百四十七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卷一百四十八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卷一百四十九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卷一百五十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卷一百五十一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卷一百五十二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卷一百五十三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卷一百五十四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卷一百五十五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卷一百五十六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卷一百五十七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卷一百五十八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卷一百五十九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卷一百六十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卷一百六十一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二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卷一百六十三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卷一百六十四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卷一百六十五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卷一百六十六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卷一百六十七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卷一百六十八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卷一百七十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卷一百七十五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卷一百七十六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卷一百七十七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卷一百七十八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卷一百七十九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卷一百八十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卷一百八十一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卷一百八十二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卷一百八十四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卷一百八十五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卷一百八十六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卷一百八十七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卷一百八十八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卷一百八十九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卷一百九十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卷一百九十一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卷一百九十二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卷一百九十四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卷一百九十五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卷一百九十六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卷一百九十七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卷一百九十八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卷一百九十九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卷二百卷二百·集部五十三附录附录·四库抽毁书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目录之特点贺君【内容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中国古代目录集大成之作,其中史部目录占有重要位置,本文拟从不同角度对史部目录进行分析,探讨该目录在继承前人史书目录的基础之上,体现出那些独到之处,值得今人借鉴并学习。
【关键字】总目史部目录特点(一)《四库全书总目》概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所产生的一部目录巨著,乾隆五十八年(1793) 编订完成,并在这年有武英殿刻版。
乾隆六十年(1795) ,浙江的地方政府又根据杭州文澜阁所藏武英殿刻本翻印,从此以后,《四库全书总目》就得到广泛的流传。
《总目》全书共200卷,按中国传统的分类法,分经、史、子、集四大部,每一大部又分若干小类,其中一些比较复杂的小类再细分子目。
同时,《总目》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优秀书目的长处, 不仅四部都有总序, 而且每一类有小序, 子目后面有案语,扼要说明此部此类著作源流及所以分这一类目的理由, 对每一书的大旨作了介绍。
还要列作者之爵里,考本书之得失, 以及辩订文字增删, 篇帙分合等等。
《总目》共收书一万余种,其中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中的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这些书籍基本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而且每一种都有介绍其大致内容的提要,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编排,这就为学者们了解古代各类著作提供了方便。
可以说,《总目》代表了我国古代目录学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典目录集大成之作。
(二)、《总目》史部目录之特点东晋初年,著作郎李充将乙丙两部互换,乙部即史部列于四部第二位,之后,《隋书·经籍志》沿袭了李充的四部分类法并将甲乙丙丁四部定名为经史子集,从此目录著作中对于史部日益重视。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大也是最后一部官修书目,史部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目》史部目录集众家之长,既有对前代目录的继承和总结,也有创新和发展,是历史学人必读的一部经典之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张衡《西京赋》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
《汉书·艺文志》载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注称武帝时方士,则小说兴於武帝时矣。
故伊尹说以下九家,班固多注依托也。
(《汉书·艺文志注》,凡不著姓名者,皆班固自注。
)然屈原《天问》,杂陈神怪,多莫知所出,意即小说家言。
而《汉志》所载《青史子》五十七篇,贾谊《新书·保傅篇》中先引之,则其来已久,特盛於虞初耳。
迹其流别,凡有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异闻,其一缀辑琐语也。
唐、宋而後,作者弥繁。
中间诬谩失真,妖妄荧听者固为不少,然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者亦错出其中。
班固称小说家流盖出於稗官,如淳注谓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
然则博采旁,是亦古制,固不必以冗杂废矣。
今甄录其近雅驯者,以广见闻,惟猥鄙荒诞,徒乱耳目者则黜不载焉。
△《西京杂记》·六卷(内府藏本)旧本题晋葛洪撰,洪有《肘後备急方》,已著录。
黄伯思《东观馀论》称此书中事皆刘歆所说,葛稚川采之。
其称余者,皆歆本文云云。
今检书後有洪跋,称其家有刘歆《汉书》一百卷。
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刘氏。
有小异同固所不取,不过二万许言。
今钞出为二卷,名曰《西京杂记》,以补《汉书》之阙云云。
伯思所说,盖据其文。
案《隋书·经籍志》载此书二卷,不著撰人名氏。
《汉书·匡衡传》颜师古注称今有《西京杂记》者,出於里巷,亦不言作者为何人。
至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篇》始载葛稚川就上林令鱼泉问草木名,今在此书第一卷中。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毛延寿画王昭君事,亦引为葛洪《西京杂记》。
则指为葛洪者实起於唐,故《旧唐书·经籍志》载此书,遂注曰晋葛洪撰。
然《酉阳杂俎·语资篇》别载庾信作诗用《西京杂记》事,旋自追改,曰此吴均语,恐不足用。
晁公武《读书志》亦称江左人或以为吴均依托,盖即据成式所载庾信语也。
今考《晋书·葛洪传》,载洪所著有《抱朴子》、神仙、良吏、集异等传、《金匮要方》、《肘後备急方》并诸杂文,共五百馀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引言《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献的宝库。
其内容包括了历代文献中的经、史、子、集四大部门,涵盖了广泛的学术领域。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四库全书》的总目提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四库全书》的背景《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皇帝发起编修的一部文献整理工程。
乾隆皇帝命令文坛名家集资和捐赠文献,汇编成这部巨著。
全书分为纂修、编修、校定、成书四个过程,历时十年才完成。
三、《四库全书》的组成《四库全书》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大部门。
3.1 经部经部是对经学经典的整理和著录,包括儒家经典、佛家经典、道家经典等。
其中包括《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等重要著作。
3.2 史部史部是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著录,包括了中国历代的史书、编年体史书、国别史书等。
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明史》等。
3.3 子部子部是对哲学、文学、政治、军事、礼仪、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文献的整理和著录。
涵盖了中国古代各个领域的重要著作,如《孔子家语》、《红楼梦》、《战国策》等。
3.4 集部集部是对诗文和杂著等文学作品的整理和著录。
它包括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诗集、文集、杂著等。
其中包括了《天工开物》、《红楼梦》、《庄子》等名著。
四、《四库全书》的重要意义4.1 文献整理与保护《四库全书》的编纂和整理工作,使得大量的古代文献得以保留和传承。
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4.2 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四库全书》记录了中国古代各个学科领域的重要文献,为后人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这些文献内容丰富、翔实,可以帮助学者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学术成就。
4.3 促进文化交流《四库全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的编纂和出版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通过研究《四库全书》,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五、总结《四库全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宝库,记录了丰富的学术和文化遗产。
《续修四库全书》的史部都有哪些书?中国古代学者在汇集整理典籍时,素来重视为众多典籍分类并为各书撰写提要,揭示各书的学术源流、体例、内容及学术价值等,这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优良方法之一。
前此事年,我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撰写了其中史部一千多种书的提要,正是继承中国学术的这种方法,由此呈现史部诸书的学术内容及其价值。
史部诸书类别甚多,许多书籍迄今未有专门的研究,故史部诸书提要的撰写,责任重大,且难度极大,是一种独特的学术研究工作,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工夫,仔细认真地从事撰写,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将史部诸书的提要全部撰写完毕,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顺利出版。
因撰此篇前言简述史部诸书的特色、史部提要的学术内容。
续修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一、史部收书情况《续修四库全书》的史部共收书籍1106种,清朝编的《四库全书》史部收书共2102种,其中《存目》1540种,列入正编的只有562种,《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没有存目,实际收书较《四库全书》史部多出近一倍。
《四库全书》史部分为十五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取消了载记和史钞两类,从目录类中分出了金石类,共十四类,排序也与《四库全书》史部有所不同:正史、别史、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史评、诏令奏议、传记、地理、职官、政书、时令、金石、目录。
《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的正史类收书45种,正史有《清史稿》一种,其他多为对各部正史进行考辨补正校勘的着作。
别史类收书36种,其中于宋史、元史都有大部头著作,如万斯同的《明史》416卷,这对于正史中的《宋史》《明史》均为重要补充之作。
编年类41种,其中较重要者如严衍《资治通鉴补》、章钰《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毕沅《续资治通鉴》、夏燮《明通鉴》以及蒋良骐、王先谦、朱寿朋的《东华录》。
纪事本末类共27种,在《四库全书》的基础上将历代纪事本末基本收齐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笔削,议而不辨。
其後三传异词。
《史记》自为序赞,以著本旨。
而先黄老,後六经,退处士,进奸雄,班固复异议焉。
此史论所以繁也。
其中考辨史体,如刘知几、倪思诸书,非博览精思,不能成帙,故作者差稀。
至於品骘旧闻,抨弹往迹,则才纟番史略,即可成文。
此是彼非,互滋簧鼓,故其书动至汗牛。
又文士立言,务求相胜。
或至凿空生义,僻谬不情,如胡寅《读史管见》讥晋元帝不复牛姓者,更往往而有。
故瑕类丛生,亦惟此一类为甚。
我皇上综括古今,折衷众论。
钦定《评鉴阐要》及《全韵诗》,昭示来兹。
日月著明,爝火可息。
百家谰语,原可无存。
以古来著录,旧有此门,择其笃实近理者,酌录数家,用备体裁云尔。
△《史通》·二十卷(内府藏本)唐刘子玄撰。
子玄本名知几,避明皇嫌名,以字行。
彭城人。
弱冠擢进士第,调获嘉尉,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
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累迁秘书监,太子左庶子,崇文馆学士,开元初官至左散骑常侍。
後坐事贬安州别驾,卒於官。
事迹具《唐书》本传。
此书成於景龙四年。
凡内篇十卷,三十九篇;外篇十卷,十三篇。
盖其官秘书监时与萧至忠、宗楚客等争论史事不合,故发愤而著书者也。
其内篇《体统》、《纰缪》、《弛张》三篇,有录无书。
考本传已称著《史通》四十九篇,则三篇之亡,在修《唐书》以前矣。
内篇皆论史家体例,辨别是非。
外篇则述史籍源流,及杂评古人得失。
文或与内篇重出,又或牾。
观开卷《六家篇》,首称自古帝王文籍,外篇言之备矣。
是先有外篇,乃撷其精华以成内篇,故删除有所未尽也。
子玄於史学最深,又领史职几三十年,更历书局亦最久。
其贯穿今古,洞悉利病,实非後人之所及。
而性本过刚,词复有激,诋诃太甚,或悍然不顾其安。
《疑古》、《惑经》诸篇,世所共诟,不待言矣。
即如《六家篇》讥《尚书》为例不纯,《载言篇》讥左氏不遵古法,《人物篇》讥《尚书》不载八元、八恺、寒浞、飞廉、恶来、闳夭、散宜生,讥《春秋》不载由余、百里奚、范蠡、文种、曹沫、公仪休、宁戚、穰苴,亦殊谬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叙》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
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
《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褒贬,此作史之资考证也。
丘明录以为传,后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此读史之资考证也。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此其说必不通。
其或通者,则必私求诸传,诈称舍传云尔。
司马光《通鉴》,世称绝作,不知其先为《长编》,后为《考异》。
高似孙《纬略》,载其《与宋敏求书》,称“到洛八年,始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代。
唐文字尤多,依年月编次为草卷,以四丈为一卷,计不减六七百卷。
”又称“光作《通鉴》,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
”李焘《巽岩集》亦称“张新甫见洛阳有《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按焘集今已佚,此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述其父廷鸾之言。
)今观其书,如淖方成祸水之语则采及《飞燕外传》;张彖“冰山”之语则采及《开元天宝遗事》,并小说亦不遗之。
然则古来著录,于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列目分编,其必有故矣。
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大纲也。
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
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
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
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
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于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
考私家记载,惟宋、明两代为多。
盖宋、明人皆好议论,议论异则门户分,门户分则朋党立,朋党立则恩怨结。
恩怨既结,得志则排挤於朝廷,不得志则以笔墨相报复。
其中是非颠倒,颇亦荧听。
然虽有疑狱,合众证而质之,必得其情。
虽有虚词,参众说而核之,亦必得其情。
张师棣《南迁录》之妄,邻国之事无质也。
赵与时《宾退录》证以金国官制而知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帝魁以後书,凡三千二百四十篇,孔子删取百篇。
此史钞之祖也。
《宋志》始自立门。
然《隋志·杂史类》中有《史要》十卷,注“汉桂阳太守卫飒撰,约《史记》要言,以类相从”。
又有《三史略》二十卷,吴太子太傅张温撰。
嗣後专钞一史者,有葛洪《汉书钞》三十卷、张缅《晋书钞》三十卷。
合钞众史者,有阮孝绪《正史削繁》九十四卷。
则其来已古矣。
沿及宋代,又增四例。
《通鉴总类》之类,则离析而编纂之。
《十七史详节》之类,则简汰而刊削之。
《史汉精语》之类,则采摭文句而存之。
《两汉博闻》之类,则割裂词藻而次之。
迨乎明季,弥衍馀风。
趋简易,利剽窃,史学荒矣。
要其含咀英华,删除冗赘,即韩愈所称记事提要之义,不以末流芜滥责及本始也。
博取约存,亦资循览。
若倪思《班马异同》惟品文字,娄机《班马字类》惟明音训,及《三国志文类》总汇文章者,则各从本类,不列此门。
△《两汉博闻》·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嘉靖中黄鲁曾刊本。
不著撰人名氏。
案晁公武《读书志》,乃宋杨侃所编也。
侃,钱塘人,端拱中进士,官至集贤院学士。
晚为知制诰,避真宗旧讳,更名大雅。
是编摘录前後《汉书》,不依篇第,不分门类。
惟简择其字句故事列为标目,而节取颜师古及章怀太子《注》列於其下。
凡《前汉书》七卷、《後汉书》五卷。
虽於史学无关,然较他类书采摭杂说者,究为雅驯。
《後汉书》中间有引及《前汉书》者,必标颜师古字。
而所引梁刘昭《续汉志注》,乃与《章怀注》无别,体例未免少疏。
至所列纪传篇目,亦往往多有讹舛。
然如《四皓》条下引《颜师古注》曰:“四皓称号,本起於此,更无姓名可称。
盖隐居之人,匿迹远害,不自标显,秘其氏族,故史传无得而详。
至於皇甫谧、圈称之徒及诸地理书说,竟为四人安姓字。
自相错互,语又不经。
班氏不载於书,诸家皆臆说。
今并弃略,一无取焉”云云。
明监本《汉书注》竟佚此条,惟赖此书幸存,则亦非无资考证者矣。
△《通鉴总类》·二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宋沈枢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虞先生遗文》·八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明邵圭洁撰。
圭洁字伯如,一字茂齐,号北虞,常熟人,嘉靖己酉举人。
其诗妥而乏警策,惟散文笔力颇纵宕;然史论诸篇,纵横曼衍,已启後来顾大韶等之风。
是集为其子兵部主事所编,分为二帙,前一帙凡六卷,缮写多脱误,後一帙凡二卷,与前帙间有重复,岂编次未定之本欤?△《平山文集》·八卷、《诗集》·八卷(直隶总督采进本)明何涛撰。
涛字仲平,江西广昌人,嘉靖己酉举人。
据集中所言,盖尝官於安庆,不知为安庆何官也。
诗文皆率其所欲言,诗集第五卷,有《读白集卒业》一首,可以知其宗尚矣。
△《子威集》·三十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刘凤撰。
凤有《续吴中先贤赞》,已著录。
其文皆僻字奥句,尤涩体之者,《江左脞谈》载:刘侍御子威,好为诘屈聱牙之文,吴人推服之无敢后。
袁卜士景休,字孟逸,每向人抉摘其字句钩棘,文义纰缪者以为姗笑。
子威闻之怒,诉於邑尉,摄而笞之。
尉数之曰:“若复敢姗笑刘侍御文章耶?”景休仰而对曰:“民宁再受笞数十,终不能改口沓舌,妄谀刘侍御也。
”是亦可资笑噱者矣。
△《素园存稿》·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方宏静撰。
宏静字定之,歙县人,嘉靖庚戌进士。
朱彝尊《明诗综》载,其官至南京户部右侍郎,《千顷堂书目》亦同。
《江南通志》,则载其奉使入浙,击水寨寇,论功当叙,中蜚语归,卒赠工部尚书。
据集内《山中稿小序》称,自抚浙待命凡十载,自留京归田经廿载。
叶向高《序》亦云然。
是宏静实自南京罢归,《通志》所记偶误也。
是集目录只十六卷,而书实十八卷,其目录之次序,前後参互,亦与卷内不合,皆校刊之疏漏。
又《千顷堂书目》载,是集作二十卷。
殆初刻十六卷,後增至十八卷,又增至二十卷,而目则未改欤。
△《山堂集》·六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明魏裳撰。
裳字顺甫,蒲圻人。
嘉靖庚戌进士,官至济南府知府。
《明史·文苑传》附载《王世贞传》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叙》
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
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
《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褒贬,此作史之资考证也。
丘明录以为传,后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此读史之资考证也。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此其说必不通。
其或通者,则必私求诸传,诈称舍传云尔。
司马光《通鉴》,世称绝作,不知其先为《长编》,后为《考异》。
高似孙《纬略》,载其《与宋敏求书》,称“到洛八年,始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代。
唐文字尤多,依年月编次为草卷,以四丈为一卷,计不减六七百卷。
”又称“光作《通鉴》,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
”李焘《巽岩集》亦称“张新甫见洛阳有《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按焘集今已佚,此
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述其父廷鸾之言。
)今观其书,如淖方成祸水之语则采
及《飞燕外传》;张彖“冰山”之语则采及《开元天宝遗事》,并小说亦不遗之。
然则古来著录,于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列目分编,其必有故矣。
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大纲也。
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
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
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
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
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于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
考私家记载,惟宋、明两代为多。
盖宋、明人皆好议论,议论异则门户分,门户分则朋党立,朋党立则恩怨结。
恩怨既结,得志则排挤於朝廷,不得志则以笔墨相报复。
其中是非颠倒,颇亦荧听。
然虽有疑狱,合众证而质之,必得其情。
虽有虚词,参众说而核之,亦必得其情。
张师棣《南迁录》之妄,邻国之事无质也。
赵与时《宾退录》证以金国官制而知之。
《碧云騢》一书诬谤文彦博、范仲淹诸人,晁公武以为真出梅尧臣,王铚以为出自魏泰,邵博又证其真出尧臣,可谓聚讼。
李焘卒参互而辨定之,至今遂无异说。
此亦考证欲详之一验。
然则史部诸书,自鄙倍冗杂,灼然无可采录外,其有裨於正史者,固均宜择而存之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