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联动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古蔺县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作者:梁陶刘羽来源:《旅游纵览》2020年第08期旅游精准扶贫,指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采取精准有效的扶贫措施,通过旅游产业开发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开发方式。
旅游扶贫作为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中国扶贫攻坚的崭新力量,上升到国家扶贫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古蔺县是川黔渝生态旅游“金三角”、中国白酒“金三角”和长征丰碑红色旅游专线核心腹地,旅游资源富集,组合优势明显,同时,古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
在国家精准扶贫的背景下,研究古蔺县如何抢抓机遇,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采取精准有效的旅游扶贫措施,开发带动区域发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优势分析1.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区位优势明显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西与叙永接壤,东南北三面与贵州毕节、金沙、仁怀、习水五县(市)毗邻,是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核心腹地、四川南向的出川通道。
古蔺正在建设以叙古高速、赤水河环线为骨架的旅游大通道,建成投用黄荆老林、太平古镇、双沙、水口、马蹄等旅游内环线,并形成景区游步道网络系统,现已基本形成外联内通、“四横四纵一环一铁一航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随着叙古高速、国道352、省道312、摩尼—仁怀公路、省道442、古金高速、赤水河环线公路、叙大铁路、赤水河航道等重大交通路网工程的建设,极大提升了古蔺县旅游的便捷性,为古蔺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和活力。
2.古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产品不断丰富近年来,古蔺县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及资源条件,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先后创建了2个国家4A级景区(黄荆老林、太平古镇)、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黄荆老林)、1个2A级景区(大黑洞)、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双沙镇、水口镇、大寨乡、马蹄乡、马嘶乡)、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箭竹团结村、大寨富民村)、1家4星级旅游饭店(兰尊大酒店)、28家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以及35家旅游标准化企业,为古蔺县旅游精准扶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金寨县大湾村精准扶贫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各地区各部门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扶贫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金寨县大湾村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村庄之一,也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对金寨县大湾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提供借鉴和经验。
一、大湾村的基本情况大湾村位于安徽省金寨县西北部,地处大别山腹地,山高地势险峻,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村民以种植水稻、茶叶和果树为主要生计来源,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市场信息闭塞,长期以来一直是金寨县的贫困村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落实,大湾村的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二、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2013年以来,国家不断推出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大湾村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
村委会与相关部门对全村的贫困户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并建立了精准扶贫档案,明确了扶贫对象和脱贫标准。
根据扶贫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了扶贫方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实施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产业发展等,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
政府还加大了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通过资金、物资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帮助贫困户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努力实现稳定脱贫。
三、产业扶贫的探索与实践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大湾村采取了产业扶贫的措施,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积极推动村民增收脱贫。
村委会帮助村民成立种养大户,组织村民集中规模种植水稻、茶叶和果树,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模式。
村委会引进了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基地建设,帮助村民提高了种植和养殖技术水平,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村委会还积极引导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产业,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四、教育和健康扶贫的有效推进在发展产业的大湾村还积极推进教育和健康扶贫工作,为贫困户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机会。
2312017年5月下半月刊一、苍溪县旅游精准扶贫概况苍溪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幅员2330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802个村(社区)。
总人口79 万,其中农业人口66.3万。
截止2015年6月30日,全县有贫困村214个,贫困户23196户,贫困人口67946人。
在贫困特征上,既有量大面宽、程度深的全省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有边远分散、底薄灾多、巩固脱贫成果较艰巨的个性问题。
二、苍溪县旅游精准扶贫SWOT分析(一)苍溪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1.区位优势苍溪县位于川东北深丘,跨东经105°43′—106°28′,北纬31°37′—32°37′,周邻5县(市)1区;处于广元、绵阳、巴中、南充四市的中心腹地,三小时内可达到成都、重庆,四小时内铁路、航空游可到达国内绝大多数省会城市,是四川旅游北环线上的重要节点。
2.资源优势作为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的纪念地、黄猫垭战役纪念地的苍溪县,是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和全国性的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示范基地,这里物阜天华,生态优良,特产富饶,具有特色的红色资源、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和水利资源。
3.文化禀赋古有“玉女凿溪”、“火烧怪兽”的神话传说;近有唤马剪纸、川北灯戏的民间艺术;今有每年举办的 “中国·苍溪梨花节”。
在境内留下过足迹的有杜甫、陆游、张道陵等著名历史文化人物,存有临江寺、云台山、西武当、白塔山等著名历史文化景点,其中红军文化更是享誉全国。
(二)苍溪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1.产品过于单一,特色氛围不浓乡村有乡村的气息,有乡村的人物,有田园的风光,有乡土的风情,要充分体现出人文、艺术、风土景观等乡村特色,并以乡村特色吸引客源,以乡土文化促进发展,以乡土风情提升魅力,推动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
2.认识片面,主体作用不足在旅游业扶贫开发的过程中,人口的参与度直接决定了扶贫效果的好坏。
苍溪县在乡村旅游的特色资源和客源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估,破坏了乡村旅游特有的乡土人情,失去了乡村性和乡村意识,更谈不上积极性。
乡村振兴战略下望奎县精准扶贫路径研究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随着政策的逐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乡村振兴路径。
其中,精准扶贫一直是乡村振兴中的关键。
一、了解望奎县的贫困状况望奎县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著名的苹果之乡。
但这个曾经富裕的县城,如今却成了黑龙江省的贫困县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努力,望奎县的贫困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望奎县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其中以五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要区域。
这些地区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一直是望奎县贫困问题的难点地区。
此外,由于这些地区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导致农民种植效率低下,收入难以提高。
二、分析当前的精准扶贫路径目前,望奎县开展的精准扶贫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制定扶贫计划,根据贫困人口、资产、产业等情况,制定具体的扶贫措施。
2. 加强教育扶贫力度,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教育资助,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3. 加强红色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4. 发展特色产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针对望奎县的贫困状况,提出以下可行的精准扶贫路径:1. 成立专业的农业科技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现代化的科技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效率,增加收入。
2. 加强农产品加工的建设和管理,为农民提供实现二次加工的机会,推广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3.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业态,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
4. 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交通、通讯等条件,加速贫困地区发展进程。
总之,望奎县的精准扶贫路径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制定,遵循科学、可行、动态的原则。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努力,才能够让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Consumption Economy消费经济 2017年6月037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研究综述①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常嘉佳 陶维摘 要:旅游精准扶贫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扶贫攻坚的新路径和重要举措。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从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扶贫效应、路径选择等方面对旅游扶贫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代表性观点进行概述,并结合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精准扶贫 旅游扶贫 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6(b)-037-02 贫困既是一个普遍而常见的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涉及社会、精神、人文、健康、知识等诸多方面的社会现象。
为减缓甚至消除贫困,各国或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财政扶贫模式,或采取以产业化带动为核心的开发式扶贫模式。
继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了扶贫旅游(Pro-poor Tourism)的概念之后,以旅游业为支撑的旅游扶贫备受国内外学术界、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作为一种能够促进减轻贫困、提高贫困人口净效益的旅游发展方式,我国旅游扶贫主要源自于旅游业的发展实践,在经历了从1984年~2012年自发阶段、旅游促进阶段、实施操作阶段后,逐步进入了多措并举促进旅游扶贫阶段。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要不断创新扶贫模式、进行精准化扶贫,改变以往“漫灌”式的扶贫方式,采取“滴灌”式深挖贫困地区发展潜力,实现贫困地区以自我“造血”的形式彻底摆脱贫困。
随着精准扶贫思想的不断升华和精准扶贫理论框架的进一步完善,学者们从旅游精准扶贫路径选择、机制构建、扶贫效应、资金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确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本文将从 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扶贫效应、路径选择等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
1 旅游精准扶贫识别“精准识别”是实现精准扶贫最为重要的一步,是研究贫困问题的首要问题。
邓小海等(2015)指出要准确区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哪些贫困人口是否能在旅游开发中直接受益,进而准确识别旅游扶贫目标人群。
《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执行研究》篇一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其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旨在研究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扶贫政策的执行情况,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呼和浩特市地处内蒙古高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包括草原、湖泊、沙漠、古村落等,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呼和浩特市还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三、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执行现状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政策执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二是提供政策支持,如税收减免、土地使用优惠等;三是加强宣传推广,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四、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呼和浩特市在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执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部分地区对政策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三是缺乏专业人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四是宣传推广不够,导致游客对乡村旅游的认知度不高。
五、对策建议
针对。
农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一、乡村旅游开发的发展现状近五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扩大,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大亮点。
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并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养、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
当前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休闲光观、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且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是我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新时期旅游扶贫工作重点之一,充分体现了“造血式”扶贫方式。
乡村千亩基地的打造更大程度也是为了响应当前脱贫攻坚的号召,以农旅融合发展的方式,带领群众持续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
幅员面积2.3373平方公里,全村10个社,总户数459户,总人口1296人,人均纯收入1500元左右,村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以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
目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数有41户112人,以疾病、缺乏劳动力、缺乏资金为主要致贫原因。
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贫困人口旅游参与意愿强,希望通过旅游改变现状。
在旅游开发扶贫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这部分有意愿、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扶贫。
村千亩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中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基地打造存在的问题(一)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基地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旅游可进入性较差。
村基地距离县城区车程约1个小时,公共交通工具班次少,如遇梅花观赏旺季日均上千人无法满足游客需求。
而基地现有停车位规划有限,自驾游的游客有时候无法找到停车位而导致小汽车占用公路停车,从而进一步导致出入基地交通不畅通、摩托车横冲直撞乱停乱放等交通秩序混乱现象。
二是基础设施与游客需求不配套。
基地内公共厕所、饭店等基础配套几乎没有,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利于及时解决。
三是休闲设施尚未配套规划。
旅游是一项耗体力的活动。
游客在长时间的步行观赏美景或参加活动后需要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而在基地环线暂未规划适合歇脚的长椅、长凳或休息区。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5/2019乡村振兴视角下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研究——以山东省临朐县为例徐晓婧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振兴乡村的高度重视。
而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扶贫举措和战略,旅游业又被称为“无烟产业”,其在扶贫方面有着很强的优势。
[1]通过选取山东省临朐县为研究对象,结合临朐县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良好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现状以及近年来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加快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不断开发新项目发展新业态等成效,深入剖析得出临朐县存在投入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旅游形式缺乏特色等问题。
因此,贫困地区要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特色扶贫旅游资源开发、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以期为到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旅游精准扶贫;临朐县作者简介:徐晓婧,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邮政编码 100091)中图分类号:F592.7.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9)05-0088-05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了扶贫攻坚的具体任务。
乡村要振兴,农村脱贫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精准扶贫已成为新形势下的一种新型扶贫方式,旅游精准扶贫是推行精准扶贫极为重要的举措。
首次完整提出“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是在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第七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中的“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2]旅游精准扶贫就是针对不同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条件、不同贫困人口的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旅游扶贫目标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从而实现旅游扶贫“扶真贫”和“真扶贫”目标的扶贫方式。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根据当地的旅游资源和实际环境,因地制宜地确定旅游精准扶贫开发项目,使旅游精准扶贫“行可扶之事、帮可扶之人”,进而全面改善地方经济的落后局面。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实施精准扶贫措施是为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顺利推动农村脱贫攻坚战略。
以下是三篇有关农村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1为进一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纵深开展,不断做好贴近群众,体察民意,全面提升工作实效和为民服务水平。
我局自20xx 年驻马良镇鹫峰村和扁洞河村开展挂点扶贫工作以来,党员干部多次深入到马良镇扁洞河村、鹫峰村开展工作。
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入户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两个村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查找问题,寻求对策,经过认真梳理汇总后,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蹲点村基本情况介绍扁洞河村共有125户,445人,其中男性273名,女性172名,劳动力223名,党员17名,其中60岁以上的老党员8名,年轻党员9名。
拥有耕地面积801亩,林地面积7882亩。
鹫峰村147户,488人,其中男性254名,女性234名,劳动力254名,党员26名,其中60岁以上的老党员13名,年轻党员13名。
拥有耕地面积1192亩,林地面积7230亩。
这两个村自然条件基本相同。
都是地处高山,自然条件差,人口偏少,村集体经济没有主要项目支撑,农民主要收入一是打工,二是种地,三是种植部分烟叶、蔬菜,四是培植袋栽香菇,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差。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由于这两个村没有主导产业,单靠传统种地和散户养殖,只能保证农民有饭吃,自给自足,没有什么积蓄。
村级集体经济更没有积累,导致整村各项事业发展进程缓慢。
虽然党的惠民政策多年向农村和农民倾斜,农民和农村经济状况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全县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相比差距太大,主要是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发展生产的项目单一等,这些都是障碍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制约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因(一)产业无支柱。
两个村情况基本相同,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产业布局、人平收入状况也相似。
就拿鹫峰村来说,该村去年总收入为86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56万元,养殖业收入343万元,打工收入99万元。
INTERPRETA TION区域治理旅游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北京理工大学 樊洁,谭小淞摘要:脱贫攻坚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民幸福的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了解旅游脱贫,总结出旅游脱贫进程中旅游扶贫项目单一、旅游扶贫产业化不足、旅游扶贫项目宣传力度不够等现存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相应提出加强脱贫能力培养、促进旅游扶贫产业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旅游扶贫;现存问题;解决思路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51-0047-0001一、旅游扶贫概述为了实现全社会协调发展和全民幸福,国家实施了多种多样的扶贫政策、激励政策、税收优惠等。
而我们惊喜地发现,旅游业犹如星星之火,近年来迸发出了强大的带动经济发展的潜力。
旅游扶贫不同于之前的普遍的扶贫方式,不是简单地给予实物,“一次用尽”,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脱贫思路,构建了一个可靠的脱贫产业,创造了一个脱贫致富的机会,开辟出一条可持续的、可复制的脱贫之路,人人可以参与,人人可以争取,人人可以进步。
只有这种“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的方式,才能持续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旅游扶贫现存问题(一)旅游扶贫项目单一贫困地区人民长期处于传统式劳动的社会环境,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知之甚少。
贫困地区一般处于边缘地带,对于市场需求、社会热点、商业新机的信息获取困难,因此贫困地区的人民很难转变思路,缺乏对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可利用、可发展的旅游资源的认知和捕捉能力,同时也缺乏顺应消费者需求的灵活、新颖的旅游项目设置能力。
不难发现,目前贫困地区的旅游项目大多仍是农家乐、果林游览、果实采摘等,这些项目性质单一,给游客的体验相近,缺乏创新,伴随着游客们的审美疲劳,旅游扶贫的效果也不容乐观。
(二)旅游扶贫产业化不足基于上述旅游扶贫项目单一的讨论,我们发现,大多数贫困地区旅游扶贫项目设计都存在相似的问题:要么单一开发旅游资源,要么单一发展农业资源,要么单一发掘传统工艺,而忽视了该地区多种资源的关联性,忽视了产业化的效力。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家对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扶贫方式,在我国的民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特别是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这里聚居着大量的苗族和侗族人民,他们世代相传的丰富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文旨在通过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的旅游扶贫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旅游扶贫的有效途径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地理位置、民族构成、文化特色等,为后续的分析奠定基础。
随后,文章详细分析了旅游扶贫的实施策略和具体措施,如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旅游产品开发等,并通过实例展示了这些措施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方面取得的成效。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在旅游扶贫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挑战,如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民族文化的商业化倾向、旅游市场竞争加剧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文章总结了旅游扶贫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的成功经验和启示,强调了政府、企业、社区和游客等多方参与和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旅游扶贫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旅游扶贫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扶贫手段,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的案例为我国其他民族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也为我国扶贫工作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概况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贵州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
黔东南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被誉为“多彩贵州”的缩影。
该地区地势复杂,多山地和丘陵,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农业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活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不仅是苗族和侗族的主要聚居区,还居住着汉族、布依族、瑶族等多个民族,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在这里交融共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陕西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个案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精准扶贫政策被广泛采纳,并得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其中,陕西省作为中国贫困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地域、历史、民族等因素,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准扶贫战略,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就陕西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
一、洛南县:将产业扶贫与生态补偿相结合洛南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国家级贫困县。
由于该县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农业产业发展缓慢,造成了广泛贫困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洛南县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将产业扶贫与生态补偿相结合,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一方面,该县建立了红枣、牛肉、苹果等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为当地农民提供销售渠道,同时引进了优质品种,提升了产业品质。
另外,该县还开展了“合作社+基地+农民”模式的农业园区建设,提高了农民生产效益。
另一方面,该县大力开展生态补偿,积极保护当地水土流失情况,制定了生态保护工程计划,加强了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提高了乡村生态环境。
同时,该县还制定了产业发展与自然保护相结合的做法,助力贫困人口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条件。
二、岚皋县:探索特色旅游扶贫岚皋县是陕西省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五彩缤纷的人文景观。
该县因生态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对欠佳,贫困人口比例较高。
为了解决当地贫困问题,当地政府将特色旅游与扶贫相结合。
一方面,该县积极推广乡村旅游,发展本土酒店、民宿、园区等旅游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一村一品”民宿,如:洛河溪的“渔乡别墅情人屋”等。
作为为了推行乡村旅游计划提供的良好住宿条件,为岚皋县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景观和风俗文化,受到广大游客欢迎。
另一方面,该县注重开发旅游资源,重视旅游人员素质和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当地居民发展旅游产业。
同时,该县还积极开展环保运动,大力清洁河道、保护生态环境。
农村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农村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扶贫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农村地区是中国扶贫的重点区域,而精准扶贫则是一种针对性更强、措施更为精细、效果更加突出的扶贫方式。
本文将从农村精准扶贫的现状和对策两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农村精准扶贫以其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从国家层面看,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国策,大力推进着精准扶贫这一工作。
在政策方面,政府加大了扶贫政策的力度,完善了扶贫体系,建立了扶贫工作机构,压实了各级政府的扶贫责任。
在扶贫对象上,逐步明确了扶贫对象的范围,对困难群众、特困群众等更加困难的群体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在扶贫方式上,也加大了对精准扶贫和因地制宜扶贫的力度。
这些政策的落实,为农村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农村贫困人口众多,扶贫目标不断拓宽,扶贫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由于地区差异性等原因,扶贫的成效也出现了很大的不一致性,有些地方将资源投入的效果不理想,有些地方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在扶贫资金使用方面,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风险的管理也需进一步完善。
这些问题对于农村精准扶贫的进一步推进带来了挑战。
为应对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有效的对策。
以下是本文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一)逐步完善扶贫体系在政策落实过程中,逐步完善扶贫体系,做到扶贫政策全覆盖、覆盖面广泛,对贫困地区进行全面梳理和调研,掌握其扶贫需求,针对其特点细化扶贫措施,进一步提高扶贫效率。
(二)加强扶贫脱贫监测体系加强扶贫脱贫监测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机制,确保政策和措施的切实落地,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管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困难,确保扶贫成果可持续。
(三)建立扶贫资金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制度,严格落实审批程序,进行账务核对和余额管理,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投入监督,严格控制资金流向,确保扶贫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和乱花钱的现象。
区域发展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21期16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F T Y 018)㊂作者简介:易灵芝(1995-),女,湖南怀化人,硕士,主要从事社会体育与管理研究工作㊂我国精准扶贫研究脉络、热点及展望基于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易灵芝(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 要:精准扶贫是我国进行扶贫工作的关键措施与热点领域,本文借助C i t e S pa c e 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的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3817篇核心㊁C S S C I ㊁C S S C D 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从2014年起,我国精准扶贫相关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快速上升趋势,综合类高校是研究的主力军;农业经济学科是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的热点学科,热点关键词主要为贫困户㊁精准扶贫㊁ 互联网+ ㊁反贫困以及区块链等㊂研究认为:应加大基层㊁社会等多元研究平台的构建,促进社会有效合力的形成;同时,着力满足贫困人群对于美好生活的新追求,构建建跨学科参与贫困治理的多元体系,推动扶贫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㊂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治理;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C i t e S pa c e 中图分类号:F 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3198.2021.21.0080 引言最早在2013年11月提出精准扶贫 的思想,2014年1月详细规划了精准扶贫模式,助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落地㊂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推进,我国贫困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故采用C i t e s p a c e 5.5.R 2(32-b i t)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核心期刊㊁C S S C I ㊁C S S C D 期刊中3817篇精准扶贫领域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研究,通过C i t e S p a c e 软件生成的图谱,进行年发文量㊁研究机构发文㊁研究热点学科和研究热点关键词分析,透视我国精准扶贫研究领域的脉络传承和研究热点,总结经验,助力 后精准扶贫时代 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㊂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源是基于中国知网(C N K I)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20年4月㊂遵循的检索流程如下:进入高级检索,选择文献类别为 期刊 ,输入检索主题词为 精准扶贫 ,得出相关文献26448条㊂为提高相关文献研究的参考价值和准确性,设置期刊来源类别为 核心期刊 C S S C I C S C D ,以上述设置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去除 通知 简介 等部分与本研究无关的文献,共检索到与精准扶贫主题相关的文献记录3817条,以此作为文章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的最终样本㊂1.2 研究方法基于C i t e s pa c e 5.5.R 2(32-b i t )软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㊁词频统计法㊁共现分析法等方法对本文的主题研究展开了系统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在中国知网(C N K I)数据库中,检索关键词 精准扶贫 ,依据上述操作流程获得数据与图谱结果,结合我国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实施和研究实践进行综合分析,探索我国精准扶贫研究脉络传承和研究热点㊂2 我国精准扶贫研究脉络可视化分析2.1 年发文量分析年发文量的发展规律是该研究领域研究态势㊁水平的直观反映,研究精准扶贫领域文献年发文量的发展趋势(见图1),可促进了解我国精准扶贫研究发展总体趋势,更全面的掌握我国扶贫工作开展状况和理论水平㊂2014年学者何柳提出:着力搞好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是我国精准扶贫研究有记载刊登的最早核心文献㊂图1 精准扶贫主题年发文趋势注:作者根据中国知网(C N K I)提供数据统计㊂通过对中国知网(C N K I )收录文献的年发文量的统计,发现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年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4 2019年分别为:8篇㊁72篇㊁522篇㊁940篇㊁1053篇和993篇,2020年预测值为1428篇㊂2014年是我国精准扶贫高水平研究的开端,年发文量为8篇,2014 2015年对其研究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2015年共发文72篇,同比2014年增翻9倍之多,拉开我国精准扶贫研究快速增长的序幕㊂2015 2018年与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数量稳中有增,到2018年达到第一个高峰,共发文1053篇㊂2018 2019年对其相关研究达峰后稳中有降,但年发文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共993篇㊂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关于精准扶贫相关文献的年发文量预测值为1428篇,这要求我们持续关注扶贫㊁脱贫的工作开展,更加重视对扶贫㊁脱贫的相关研究,以防止减少 返贫 现象的发生㊂2.2 研究机构发文分析研究机构通过获取科研信息㊁共享研究资源等途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21期17径,为重要研究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动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㊂研究精准扶贫领域研究机构发文量网络共现分布特征(见图2),有利于了解我国研究机构关于精准扶贫研究分布规律,进一步推动高水平研究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为我国扶贫工作深化开展提供平台保障㊂图2 精准扶贫研究机构共现图谱注:作者根据中国知网(C N K I)提供数据统计㊂通过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发现,精准扶贫领域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名前10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98篇),武汉大学(90篇),中国农业大学(85篇),华中师范大学(68篇),北京师范大学(67篇),西北农业科技大学(52篇),西南大学(51篇),四川大学(45篇),中央民族大学(42篇)和中共中央党校(40篇)㊂从排名前10发文机构类型上看,有4所机构为综合类大学,发文量占44.51%,有3所机构为农业和民族类大学,发文量占28.06%,有2所机构为师范类大学,发文量占22.16%,有1所机构为中共中央党校,发文量占6.27%,从中可以看出综合类大学是从事我国精准扶贫领域研究的主力军㊂从地理位置分布上看,有5所机构位于北京市,其余分别位于湖北省2所㊁陕西省1所㊁重庆市1所㊁四川省1所,从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是我国精准扶贫科学研究的主要集中地,华中和西南地区亦是推动我国精准扶贫研究发展的坚实基础㊂3 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3.1 研究热点学科分析学科分类的发文量统计,有利于从侧面了解该研究领域研究切入点与理论基础,故将中国知网(C N K I)收录关于精准扶贫领域发文量排名前20的学科进行分类统计(见表1),深入了解和掌握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热点学科结构体系特征㊂表1 精准扶贫研究热点学科分类序号学科分类文献数(篇)序号学科分类文献数(篇)1农业经济237511财政652教育35912商业经济593金融27313文化524政治21714理论经济学505公共管理20115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496社会17516法学477旅游经济12117保险458国民经济11718区域经济439图书情报档案8619工商管理3010新闻传播7920民族25注:作者根据中国知网(C N K I)提供数据统计㊂在精准扶贫领域发文学科分类表中,排名前5的学科分别是:农业经济(2375篇),教育(359篇),金融(273篇),政治(217篇),公共管理(201篇);前5名占前20名发文量总和比重分别为:农业经济53.15%,教育8.03%,金融6.11%,政治4.86%,公共管理4.50%;前5名发文量总和占前20名发文量总和比重为71.80%,6-20名发文量总和占前20名发文量总和比重为28.20%㊂从中可以看出农业经济㊁教育㊁金融㊁政治和公共管理是精准扶贫研究的重点学科,其中,农业经济学科方面研究的发文量远超其他学科,农业经济发展推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其占据主导地位㊂新时代,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农村经济贫困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与此同时也给我们提出新的变化与挑战㊂在保持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发展的同时,也应重视其他学科对于精准扶贫研究的开展,进一步优化我国扶贫工作开展优化配置,从而建立贫困治理长效机制,从经济㊁精神㊁制度和医疗等多维学科保障贫困问题得到长期有效的解决㊂3.2 研究热点关键词分析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研究主题和内容的概括和提炼,通过关键词研究分析可以了解和判断该领域的研究热点㊂对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有关精准扶贫的核心期刊㊁C S S C I ㊁C S C D 文献关键词进行统计和整理(见图3),发现我国学者对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主要以贫困户㊁精准扶贫㊁ 互联网+ ㊁反贫困以及区块链等方面为切入点㊂综合这些关键词分析发现,现阶段精准扶贫研究涵盖了扶贫措施㊁扶贫区域以及跨学科理论运用至扶贫工作等研究热点㊂图3 精准扶贫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图谱注:作者根据中国知网(C N K I)提供数据统计㊂目前,我国关于精准扶贫领域研究分别以精准措施扶贫研究㊁精准区域扶贫研究和跨学科理论精准扶贫三大研究热点为主㊂精准措施扶贫主要包括:异地扶贫搬迁㊁改革开放㊁乡村旅游㊁产业扶贫㊁金融扶贫和乡村治理等研究关键词㊂精准区域扶贫主要有:贫困户㊁深度贫困地区㊁农村㊁贫困村和农村贫困等研究关键词㊂跨学科理论对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有:大数据㊁职业教育㊁ 互联网+ ㊁区块链㊁网络扶贫和农村体育资源开发等研究关键词㊂其中,区块链技术在扶贫中的运用是我国精准扶贫领域的新兴热点,区块链技术作为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底层技术,将全面助推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效能有效提高,并完善扶贫工作中的精准识别㊁实施效益有机衔接,有效形成合力㊂随着区块链技术的逐渐成熟,其运用于贫困治理将是今后我国现代物流与采购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21期18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校级2018年教学科研改革项目(D F K Y 2018010)㊂作者简介:刘泽(2000-),男,汉族,山西阳泉人,福州工商学院2018级物流管理本科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㊂扶贫工作开展的长期热点之一㊂4 我国精准扶贫研究趋势及展望精准扶贫研究是我国扶贫工作开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知网核心期刊㊁C S S C I ㊁C S S C D 期刊收录的精准扶贫领域文献是对扶贫工作理论发展历史轨迹的重要见证,通过对我国精准扶贫研究脉络㊁研究热点的统计分析,较为明了地掌握其基本现状和趋势,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年发文量的统计分析,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的年发文量从2014年至2019年总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预期在 后精准扶贫 时代仍将保持稳态增长趋势㊂第二,通过研究机构发文分析发现,综合类高校是从事我国精准扶贫领域研究的主力军,北京市是我国精准扶贫科学研究的主要集中地,华中和西南地区亦是助推我国精准扶贫研究发展的坚实基础㊂第三,通过研究热点学科分类分析发现,农业经济学科是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的热点学科,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主导因素㊂第四,通过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我国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户㊁精准扶贫㊁ 互联网+㊁反贫困以及深度贫困地区等关键词,涵盖了措施㊁区域以及跨学科理论等研究热点㊂5 结束语基于对我国精准扶贫研究脉络㊁研究热点的统计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建议:第一,构建多元研究平台,推动扶贫工作稳定深入开展㊂我国精准扶贫研究高水平文献发文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并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但研究机构多以高校为主,区域分布较为不均,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研究机构参与度不高,因此,需加大基层㊁社会等多元研究平台的构建与保障,推动社会多元有效合力的形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注入新型动力㊂第二,构建多元研究理论,推动扶贫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贫困问题不单单局限于经济贫困,在推动农业经济持续㊁健康㊁稳定发展的同时,应着力满足贫困人群对于美好生活的新追求,积极运用新技术㊁新理念㊁新产业,构建跨学科多元参与扶贫工作的治理体系,从经济㊁精神和医疗等多维度构建扶贫长效机制,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㊂参考文献[1]曾莉,周浩男,王寅,等.中国农村扶贫政策范式的变迁与未来趋势 基于305份国家层面政策文本的分析[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9,21(04):27-35.[2]何柳.深入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若干思考[J ].农业经济,2014,(05):35-36.[3]张艳,张越.农业经济研究领域高频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研究:前沿热点与未来展望 基于17种农业经济领域核心期刊的C i t e S pa c e 分析[J ].农业经济,2020,(02):142-144.[4]胥爱欢,李红燕.区块链技术在我国金融精准扶贫领域的应用[J ].金融理论探索,2017,(05):34-40.5G 时代邮政提升物流竞争力对策研究刘 泽 魏秀林(福州工商学院,福建福州350715)摘 要:邮政物流作为我国物流产业中的国有独资企业,在带动物流行业发展㊁提升物流行业发展能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㊂在当今新时代的发展下,物流市场竞争加剧,众多企业纷纷开始利用新技术提升企业自身能力,争夺市场㊂因此本文以邮政物流目前发展的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邮政物流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㊂关键词:5G ;邮政物流;智慧物流中图分类号:F 2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3198.2021.21.009 当前物流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巨大㊂据‘2019年中国物流年鉴“中指出,2018年,我国全年快递业务量突破500亿件,连续5年保持全球快递业务量第一的地位㊂虽然市场发展迅速,但是随着国内外许多企业能力的增强,市场竞争已愈演愈烈㊂邮政物流在经过前期快速发展后,许多问题也随之逐渐暴露出来,使得邮政物流没办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物流行业竞争的需要,加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邮政物流出于产业自身动能的培育㊁供给质量的提升也不得不进行新时代的改革㊂1 我国物流产业总体特点1.1 总体运行趋势趋于稳定201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83.1万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 D P 的比率为14%;物流业总收入为10.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快递业务量连续4年稳居第一,年业务量占全球45%以上,可见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保持平稳,物流产业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求进的基本趋势㊂1.2 物流企业集中度增强由于我国物流产业仍属于新兴产业,并且随着电商资源优势对快递价格的 打压 ,加之各类中小型企。
“互联网+”背景下兰州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时代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在这一大背景下,兰州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兰州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能够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当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一、问题1.乡村旅游规模小,发展不够成熟兰州市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住宿、饮食等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乡村旅游的规模相对较小,发展不够成熟。
导致游客前来观光的热情不高,很难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
2.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但兰州市乡村地区却存在着人才匮乏的问题。
缺乏旅游相关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导致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3.宣传力度不够大兰州市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大,导致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不高。
很多游客并不了解兰州市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从而选择前往其他地区旅游,使得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对策1.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2.加强人才培训,打造专业团队为了解决乡村地区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的问题,可以加强人才培训,打造专业化的团队。
鼓励乡村地区的青年学生就读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培养一批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才,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为了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可以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互联网+的方式,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开展网络推广、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提升兰州市乡村地区的旅游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乡村旅游。
三、结语“互联网+”背景下,兰州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面临着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才培训,打造专业团队,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等对策,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兰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希望兰州市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当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注入新的动力。
衡阳地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的现状及脱贫攻坚策略研究衡阳地区是湖南省中部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典型的“南方丰产区”的代表之一。
在全国脱贫攻坚工作中,衡阳地区一直是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
随着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不断深化和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衡阳地区的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围绕衡阳地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的现状及脱贫攻坚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一、衡阳地区乡村旅游建设的现状1.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衡阳地区地处湘粤赣交界处,自然风光优美,山水相依,是典型的南方丰产区。
在这片土地上,农耕文化、客家文化、革命文化深厚丰富。
衡阳地区还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如南岳衡山、西湖风光、南太平岭风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地泉湖等。
这些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足尽管衡阳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但是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农家乐、度假村、旅游驿站等乡村旅游设施相对滞后,配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交通、餐饮、住宿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衡阳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地域不平衡的现象。
一些地区由于资源禀赋、政策支持等原因,乡村旅游业发展较快,吸引了大批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群众脱贫致富;而另一些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滞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成效不明显。
二、脱贫攻坚策略研究1. 挖掘乡村旅游资源衡阳地区应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线路,提升景区品质,加强宣传推广,形成差异化的旅游产品。
要重视保护、修缮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加强乡村旅游设施的打造,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2.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衡阳地区应大力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加大对农家乐、旅游客栈、景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餐饮、住宿、交通等基础设施水平。
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推进景区卫生、环保和安全管理工作,提升游客体验。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涪陵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探究一、涪陵区乡村旅游的背景和现状分析涪陵区是重庆市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重庆市城市中心以西、两江汇合处,是通往保护区的重要路径。
如果从农村建设的角度看,涪陵区则是一个大村庄,其中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和幅员辽阔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赏景。
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涪陵区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目前,涪陵区的乡村旅游业已初步建立起来。
一方面,区内的金鸡山石窟、白马寺、西陵峡等旅游资源已经先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一方面,涪陵区在建设旅游度假区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增加了旅游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同时,涪陵乡村旅游也在不断完善,如宝顶山乡村旅游、富岭镇生态旅游等,使得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涪陵区是重庆市的老区,同时也是全国贫困地区。
根据涪陵区的经济发展指数,该区均收入水平仅为4800元,大大低于重庆市的平均水平。
此外,涪陵区的自然植被和农业资源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再加上目前全球疫情的影响,导致芋头、青菜等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旅游可以成为涪陵区的精准扶贫产业之一,对于改善区内农民的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乡村旅游可以利用区内大量的农业资源,挖掘出一定的附加值,为农民增加额外的收入。
其次,乡村旅游可以推动区域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供水系统等,进一步提升区域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
最后,乡村旅游可以有效缓解区内的就业压力,提高区内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涪陵区的乡村旅游产业比较分散,要打造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特色旅游品牌并不容易。
因此,我们建议涪陵区可以结合区内自然环境和文化历史特色,以清流、清幽、清洁的环境作为切入口,推出创意文化旅游产品。
例如宝顶山寺景区可以推出“海拔五千莲花诞”、“观音菩萨佛诞”等节庆性旅游产品,白马寺景区可以推出“唐僧西行记”主题旅游产品,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涪陵区的文化历史,同时也为游客提供精神上的满足。
“美丽乡村”建设下的古村旅游扶贫开发研究——以会同高椅古村为例作者:黄旋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第3期高椅近年来连续获得中国十佳古村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其知名度逐渐在省内、周边地市提高。
目前,高椅村的旅游资源还处于未开发、配套不齐全、景点零散未整合的状态,开发前景优劣共存。
一、高椅村扶贫旅游开发优势首先,高椅村的旅游资源丰富且集中。
高椅村境内还保存有明洪武13年(1380)至清代光绪年间近60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建筑群”104栋19 416平方米,为江南所罕见。
与古民居建筑群交相辉映的还有民间收藏展馆,侗乡特色食品“杨家黑米饭”、放养型“野牛肉”、红坡“贡米”、国大竹雕、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椅傩戏”等民俗特色。
优美的环境,浓厚的民俗风情,独特的人文景观,深厚的历史积淀,是湘西南线旅游精品线路和潇湘百景之一。
可提炼的旅游产品较多,可延伸产业链较长,贫困户参与机会较多。
其次,区位优势较大,客源资源丰富。
高椅村已连接了“村村通”道路,目前正在实施进一步的道路优化。
从区域位置来看,高椅村距S222出口13km,距包茂高速公路会同出口49km,距怀化市高铁站103km,交通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可最大程度地吸引周边重要城市的客源,客源资源市场发展前景较好。
最后,规划后发优势明显。
虽然高椅的旅游发展起步晚、容量小、水平低,但目前旅游发展迅速,古村已经完成了整体规划设计,整体保护、街道改造和文物修缮等项目正按照设计顺利实施。
目前高椅村已经完成了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等场馆建设,旅游接待能力已经初具规模,同时会同县政府高度重视,正在引导各项资金和政策进入乡村旅游建设;依托大湘西旅游知名度及所处精品旅游路线节点的优势,对区域内的旅游项目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使得高椅村的旅游发展后发优势明显。
二、高椅村扶贫旅游开发存在劣势首先,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备,不成体系。
精准扶贫视野下湘西十八洞村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作者:邹欢李盼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8年第26期摘要:基于精准扶贫视野,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湘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开发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通过探究发现其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落后、产品同质化,缺乏核心竞争力、经营项目单一,文化内涵深度挖掘不够、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深挖文化内涵,开发特色化产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等意见与对策,以期为湘西十八洞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十八洞村乡村旅游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9(b)-0247-021 湘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开发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十八洞村坐落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因村内有18个天然溶洞组成的巨大溶洞群而得名,是一个山高林密、交通闭塞、人均耕地仅为0.83亩的贫困苗族村寨。
2013年11月,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提“精准扶贫”理念。
那年,十八洞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688元,是当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75%。
然而,时隔5年,在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十八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家户户全面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网,并初步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业为龙头,种植业、养殖业、手工艺加工业、劳务输出业等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的发展思路。
至2016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长至8313元,增长了近四倍。
2017年2月,湖南省扶贫办宣布十八洞村成功脱贫摘帽,成为了全国精准扶贫的一面旗帜。
乡村旅游是助力湘西十八洞村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的途径之一。
近年来,十八洞村立足苗寨特色和习近平总书记来此考察而提高的知名度,以农家乐新项目为突破口,通过全体村民集思广益共同开发推出十八洞腊肉、农家豆腐、苗鱼、苗鸭、野菜、苞谷烧等民族特色菜肴,并将乡村旅游与手工工艺、民俗活动等有效结合,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十八洞村有别于其他乡村旅游地的有效竞争力。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联动研究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扶贫重点由贫困地区向贫困人口转变,以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化程度。
因此,构建贫困人口的精准帮扶机制成为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虽然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但却具备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这为贫困地区通过旅游开发实现脱贫致富提供可能。
乡村旅游具有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等优势成为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但现行的旅游扶贫方式粗放,以“灌水式”、“输血式”扶贫模式为主,扶贫精准度不高,效果不显著。
因此,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精准化程度,探索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联动路径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1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内涵解读1.1乡村旅游世界旅游合作组织(1997)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中将乡村旅游定义为“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
Lane(1994)提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乡村旅游概念,并描述了乡村旅游的5个核心特性:①地处乡村;②旅游活动是乡村的,活动内容与传统乡村的生产、生活以及乡村自然紧密相联;③小规模化;④旅游活动受当地乡村社区控制;⑤乡村地域的复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类型的多元化。
国内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为依托,以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生态形态、乡村居所、民俗风情和乡村文化为对象,将娱乐、观光、休闲和购物融合为一体的旅游形式。
也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融合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形式。
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阐释,乡村旅游可以界定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特有的地域空间和资源为载体,以乡土为特性,以吸引城市居民为主要消费群体的旅游形式。
1.2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对以往粗放式扶贫工作的纠正与提升,是带领我国7000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战略决策,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提高资源边际效率的需要。
xxx同志在2014年10月首次提出扶贫要“注重精准发力”,并要求做好“六个精准”,这一科学体系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即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精准管理、创新精准扶贫体制机制等。
由于我国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乡村地域,因此,加快推进乡村地域经济发展是提高扶贫精准度的重要途径。
2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联动的理论模式2.1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模式随着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和闲暇时间增多,追求自然和原生态的需求日益增加。
乡村旅游以其田园风光、乡土气息、民俗文化、居住文化和生态有机食品等独特吸引物成为吸引城市居民休闲养生的好去处。
在国外,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休闲度假中最受欢迎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
在法国,33%的城市居民选择乡村旅游,仅次于海滨度假的人数比例。
随着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和发展农业庄园等政策的实施,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力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得到放大(图1)。
图1乡村旅游发展动力因素模式根据增长极理论,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的主导产业农业密切相关,乡村的发展依托于农业生产而逐渐形成的乡村人文自然环境。
乡村旅游对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如在以色列,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补充农业收入下降的一种措施。
在美国和意大利,乡村旅游在抑制农业衰退和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新西兰、前东欧以及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国家,乡村旅游有效地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多样化和经济发展,助力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也必须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实现精准扶贫和乡村旅游的联动发展。
2.2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联动作用机制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有机运行系统。
从图2可以看出,乡村旅游作用于农村、农业、农民三个方面。
在农村这个层面,生态环境的改善能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独特的旅游资源;农业层面上,乡村旅游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绿色食品;农民层面上,收入增加、就业机会的增多等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生活的富裕。
图2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旅游联动作用机制图同样,乡村旅游对农村和精准扶贫等都有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形成共荣良性互动格局,农民与产业、市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分配机制。
精准扶贫层面上,可以有效缓解贫困地区脱贫压力,反过来,精准扶贫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政策和宣传导向;在消费层面上,为乡村旅游提供高附加值产品;在个人层面上,为乡村旅游提供消费支持和游客保障,反过来,乡村旅游为之提供休闲、娱乐的优美环境。
两者共同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精准脱贫,从而实现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联动发展。
3乡村旅游对精准扶贫的促进作用3.1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益提高农民收益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因此,精准扶贫的关键是构建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参考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数据,旅游业的就业乘数效应较大,每增加一个旅游业就业岗位,可为社会创造6~8个就业机会,特别是带动农民直接或间接地实现就地就业。
如对重庆市九龙坡区和南岸区的调查显示,乡村旅游带来的经营性收入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50%以上,90%的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相关产业,如销售特色农产品、纪念品、农家乐、农事采摘等多元化业态中。
可见,乡村旅游依然成为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益、促进经济的重要抓手。
3.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产业是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实现联动的物质基础,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就必须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我国农村地区普遍面临资金短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等问题,乡村旅游以农村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为吸引物,接待服务设施的专门化程度要求不高,提供的产品大多是以传统的、原生态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为主,在土地利用方式上,以耕地、林地、园地和生态用地等用地类型为主,对人工建筑的依赖度不高,具有投资少、效益高的优势。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加速城市资本向农村流转,缓解农村发展资金补助的瓶颈。
乡村旅游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良好结合方式,通过第三产业拉动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再带动第三产业,进而衍生出新的第二产业,较好地实现了产业的乘数效应。
第一产业是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特别是贫困县集中的区域,第一产业占比过大,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小且发展滞后。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带动与吃、住、行、旅、购、娱等相关的农村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农产品经营等业态的发展,有助于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实现三产的相互促进与融合,推动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转向第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优化产业结构。
3.3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旅游把大量的城市居民吸引到农村地区,这为农村地区发展带来了人才、资金、信息和商机。
一方面,城市居民把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化信息等带到农村,有助于城市居民深度了解乡情民情国情,增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乡村旅游提高了农民对外界的认知度,有助于农民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帮助农民学习精准扶贫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提升农民素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和动力支持。
3.4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美化村容村貌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较为突出。
乡村旅游需要为游客提供吃、住、游、购、娱的内外部环境。
游客所到之处应有游客接待中心、娱乐中心、商服中心、停车场、文艺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这就要求农村地区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缩小城乡生活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化农村村容村貌。
4基于精准扶贫的乡村旅游发展措施4.1精准选择旅游项目精准选择旅游项目是实现农村优势化发展和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要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独特的旅游资源,避免旅游资源的雷同性和可复制性;另一方面,要提高贫困人口在乡村旅游中的收益水平,防止因外来资本挤占本地市场造成贫困本地化。
旅游扶贫兼具产业发展以及减贫脱贫双重目标,特别强调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在选择乡村旅游项目时,要紧紧围绕农村自然风貌、民俗文化、民宿、稀缺产品等特色资源,谨慎对待外来资本进入旅游扶贫项目,防止相同的项目一窝蜂上马,导致精准扶贫成为无源之水。
4.2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科学编制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与保障。
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差异,并非所有农村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
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就是要针对区域资源的差异,科学判定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发展模式、发展定位、营销策略等内容,这样既体现区域特色,又有利于实现差异化发展。
比如,城郊结合部的乡村是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首要选择;少数民族聚集区,应依托边缘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发展民俗文化型旅游;以自然风景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可打资源组合的优势进行特色发展。
4.3部门联动形成合力一是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借鉴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管理经验,规范乡村旅游发展。
主要负责制定乡村旅游相关政策、宣传营销策略以及相关问题的协调与处理。
结合我国实际,可以考虑成立乡村旅游规划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从农业、林业、水利、文物、城建、宗教等部门中抽调相关专业人员组成,专门负责乡村旅游的规划、开发、管理与协调。
二是设立专项资金。
充足的资金扶持是初期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
允许社会资本运作乡村旅游,倡导乡村旅游开发筹资社会化。
三是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
开展乡村旅游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旅游意识、市场化服务意识、社会化管理意识的现代乡村旅游人才,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同时,政府要加强社会保障、乡村治理等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研究。
4.4建立互联网+旅游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手段,打造智慧旅游,提升乡村旅游的信息化、精准化服务水平。
政府建立智慧乡村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一是利用该服务平台实施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开通线上旅游产品预订与销售,拓宽乡村旅游营销通道,提升农村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农村休闲度假。
二是将农村贫困村、贫困户的信息与社会的扶贫资源和帮扶意见精准对接,引导社会资源向贫困地区精准配置。
[参考文献][1]陈秋华,纪金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5):196-200.[2]李佳,钟林生,成升魁.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56-162.[3]李芳菲.“精准识别”在济南市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应用[J].城市旅游规划,2016(05):65-67[4]邵云芳.大同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4):92-94.[5]吴得民.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论坛,2002(3):104-105.[6]吴冠岑,牛星,许恒周.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流转问题的文献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3(1):145-151.[7]陈绍友.发展乡村旅游与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战略[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1):64-67.[8]邱云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05(12):39-41.[9]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