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淋巴瘤晚期下肢严重水肿怎么办

淋巴瘤晚期下肢严重水肿怎么办

淋巴瘤晚期下肢严重水肿怎么办
淋巴瘤晚期下肢严重水肿怎么办

淋巴瘤是对人体伤害极大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一旦发现此疾病就要积极接受治疗。一旦淋巴瘤到了晚期,意味着病情加重,患者会出现各种并发症,而水肿就是其中的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那淋巴瘤晚期下肢严重水肿怎么办呢?

淋巴瘤晚期患者下肢水肿可能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患者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肝肾功能受损容易引起水肿的情况;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压迫下腔静脉,引起下肢血液回流障碍,也会引起水肿。当出现水肿的情况时,可以给患者进行按摩,经常活动四肢,把患者的腿稍微抬高,缓解水肿的情况。患者在饮食方面也要多加注意,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控制盐的摄入量,多吃富含蛋白、热量和维生素的食物。如果是肿瘤压迫造成的,应积极进行肿瘤的治疗,控制病情发展,缓解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对于淋巴瘤晚期的治疗,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很小,放化疗虽然能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但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需要慎重选择。中医治疗淋巴瘤副作用小,基本上不会损伤患者机体,像年龄大、身体弱、广泛转移的患者也能耐受。中医治疗淋巴瘤从整体出发,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发展,抑制扩散转移,还能调理患者机体,恢复气血的平衡,缓解水肿的情况,改善患者的饮食、睡眠、精神状况,减轻患者痛苦,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中医治疗与阴阳、五行相结合,注重调节患者全身机制的平衡,提倡标本兼治,三联平衡理论是我国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在传统中医理论及袁氏“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30余年恶性肿瘤的中医临床经验,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提纲挈领,高度概括,并涵盖了当代免疫理论、细胞分化增殖及基因理论等,用于治疗各种肿瘤的中医药新思路、新理论。

三联平衡理论的实质内涵是:针对“虚”、“瘀”、“毒”三大病机,统筹兼顾,采取“扶元”、“通瘀”、“排毒”三大治疗措施,有的放矢,重点用药。目的在于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功能,使人体紊乱的内环境重新得以平衡,此时五脏六腑都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疾病亦趋康复。以该理论为指导用药时注重从患者整体入手,采用中草药,通过对不同病人,病因病机的辩证治疗,起到“培元固本”“化痰散结”“排毒减毒”的功效,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多年来,已帮助众多肿瘤患者减轻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有部分患者实现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部分参考案例:

李连禹(化名),男,非霍氏T细胞淋巴瘤,河南周口人

2013年,24岁的李连禹陪母亲去郑大一附院治疗食管癌,在陪诊的过程中,他突然开始牙痛,起初还没在意,过了几天情况越发严重,口腔都肿了起来。2013年5月31日,口腔肿物被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被送到北京分析,查出“非霍氏T细胞淋巴瘤”。医院建议他尽快化疗,因给母亲治病,家中积蓄几乎消耗殆尽,实在是拿不出治疗费用,没办法只得返回老家。2013年8月,勉勉强强凑了一笔费用,李连禹就近在县医院开始了三周期化疗。未料到化疗后,下巴肿块变得更大了。

后经人介绍,李连禹于2013年9月14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求诊。初诊时,他的情况并不好,消瘦、乏力,纳食无味,睡眠差。左颌下淋巴结肿大,右锁骨下淋巴结肿大,下嘴唇及右口角整片都肿了起来,嘴巴向右歪斜。袁希福依据三联平衡理论为指导进行中医治疗,服药20剂后,情况便有所好转,自诉:

吃中药期间肿块变软,体力较前明显恢复。2014年1月3日复诊时,下巴肿块明显减轻。2014年9月12日复诊时,精神、面色均可,面部、眼部肿胀明显减轻。此后,李连禹间断用药,每逢有症状反复,也能及时复诊,由袁希福调整药方改善。截至2019年10月28日,李连禹的病情在中医的帮助下,已经逐渐稳定了六年有余。

(以上为真实治疗案例,在实际治疗中,由于患者病情、体质不同,治疗效果因人而异,望广大患者与家属谨慎选择,理性就医。)

淋巴瘤晚期出现水肿病情是比较严重的,此时的治疗应是在确保患者生存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控制病情发展,延长生存时间。提示:淋巴瘤如今仍属医学难题,目前中医治疗也主要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为主。由于患者病情、体质差异,疗效会因人而异,患者及家属需理性看待,切勿盲目选择就医。

Tag:淋巴瘤下肢水肿|淋巴瘤会引起下肢水肿吗|淋巴瘤双下肢水肿|淋巴瘤下肢水肿的原因|淋巴瘤水肿|淋巴瘤晚期手脚水肿|淋巴瘤已经引起水肿|淋巴瘤晚期全身水肿|淋巴癌下肢肿

下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下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方法 导语:下肢淋巴水肿这种疾病我们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可以多去了解它的治疗方法。因为下肢淋巴水肿主要是因为体内存在太多的湿 下肢淋巴水肿这种疾病我们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可以多去了解它的治疗方法。因为下肢淋巴水肿主要是因为体内存在太多的湿气导致的,所以我们建议可以多进行体育锻炼。然而,我们想要治疗下肢淋巴水肿这种疾病,我们可以采用体位引流或者加压包扎等方法去除水分。 急性期淋巴水肿,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1.体位引流:肢下下垂状态使组织间隙中淋巴液滞留加重,抬高患肢30~40cm利用重力作用可促进淋巴液回流,减轻水肿。此未能简单有效,但作用不持久,患肢下垂水肿再度加重。 2.加压包扎:在体位引流基础上,在患肢指高事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挤压组织间隙,协助淋巴回流。弹力绷带松紧应适宜。也可用间隙加压器(intermittent compression pumps)多次和长时间使用,对改善水肿有一定疗效。文献报道国外目前采用淋巴加压器(lymha-press)一种更为先进有效的加压充气装置,充气装置分9~12块,每块可以单独充气加压,加压从肢体远端逐渐向近端进行,一个循环周期为25少。 这种淋巴加压顺较其他简单加压装置的充气加压时间大大缩短(简单加压充气装置循环周期100秒左右),同时可产生较高压力达15.6~20.8kPa(120~160mmHg),比外科手术和单纯弹力袜在消肿方面更为有效。但它的使用较复杂,也不能减少组织间隙中的蛋白成份,只适用于急性期及术前准备等短期治疗。

下肢静脉炎病人腿肿的原因是什么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https://www.doczj.com/doc/729074695.html,/ 下肢静脉炎病人腿肿的原因是什么 1、心力衰竭及腿部静脉炎是造成腿部慢性(长期)肿胀的两大主因。据临床实践表明,静脉炎只会造成患者—的腿肿胀,而造成充血的心力衰竭则会使得两条腿都肿胀起来;静脉炎会引起疼痛,心力衰竭引起的肿胀则不会痛;造成腿部肿胀的各种疾病都有各自不同的发病机制及特征。 2、患有严重肾脏疾病的人,全身各处都会出现肿胀的现象,腿部、脸部或是手指无一幸免,之所以会发生全身性的肿胀,是因为蛋白质从尿液流失太多所致。 3、心脏病、高血压、病毒感染或是心瓣膜病变等等疾病使心肌变得衰弱无力,这时心脏无法将血液顺利送入肺部,血液便开始倒流入静脉当中,然后就会汇流入位于心脏下面的器官——肝脏,使得肝脏充血而肿胀起来。如果情形未见改善,最后血液甚至会回流腿部的静脉里而形成腿部肿胀。 4、饥饿造成腹部肿胀及腿部现象是因为饮食中缺乏蛋白质,造成血液里的液体从血管中渗出、进入身体的组织中,当腹部肿胀时,就是腹腔里容纳有这类的液体,这和肾脏、肝脏发生病变时的情况相同。 5、后期阶段较严重的肝病,会因两种机制而引起腿部肿胀。一种是因为肝细胞受到破坏无法制造足够的蛋白质,所造成的结果就像肾脏病变致使蛋白质流失所引起的状况一样;为了平衡血管内和血管外围组织的蛋白质含量,血液里的液体会流入组织内而造成组织肿胀。另一种就是肝脏有瘢痕(结疤),使得从腿部流往心脏的血液无法通过肝脏,造成血液回流的现象。另外,腹腔里肿大的腺体或是肿瘤也可能会压迫到静脉,因而造成腿部的肿胀。 6、严重的甲状腺机能不足也会引起全身性的身体浮肿,当然也包括了腿部。形成此种症状的原因和前述肾脏及肝脏发生病变时的情形一样,都是为了平衡蛋白质在血管及组织内的含量,使得液体自血管中流出,进入组织内而引起肿胀。 7、药物引起腿部肿胀:甲睾酮(Testosterone,最常用作治疗阳痿的药物);长期使用类固醇(治疗关节炎、气喘、癌症等);雌激素;口服避孕药;某些抗抑郁剂(硫酸苯乙Nardil);降血压药剂,甲基多巴(AIdomet);以及最近新发明的,用以治疗心脏血管病变的钙离子封阻剂等等。 8、心包膜受到病毒或其他感染,或是施以心脏手术之后而发生病变,变得又厚又硬,就像是为心脏穿上—套胄甲一样,这种情形会阻碍心肌的正常收缩与放松。结果造成血液无法充分流回右心室而溯流进入静脉,造成颈部静脉及腹部的肿大、最后则是造成腿部的肿胀。 9、如果肿胀的腿部有棕色的色素沉淀现象,尤其是沉淀的位置是在脚踝周围时,则这种肿胀情形通常是慢性静脉曲张所造成的某种长期性疾病所引起的。棕色的色素沉淀是因为血液经过血管壁进入附近的组织里所形成的。10、如果脸部和腿部同时都有肿胀的现象,那可能是由于:甲状腺功能不足、某些导致全身性不适的过敏反应、心包病变而压迫到心脏、吃了经旋毛虫感染却又因烹煮不当的肉而引起的旋毛虫感染(旋毛虫病),或是肾脏方面的疾病。

水肿(淋巴水肿)中医临床路径

水肿(淋巴水肿)的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西医诊断为淋巴水肿的住院患者 一、水肿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水肿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淋巴水肿(ICD-10编码:L03.1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初期患肢或患处呈凹陷性水肿,抬高局部可减轻肿胀。经过一段时间,水肿逐渐变成非凹陷性,且皮肤变厚、毛孔增大、角化粗糙。病久者肢体明显增粗或阴囊肿大,可妨碍运动功能。有的淋巴水肿可并发感染,表现近似丹毒或蜂窝织炎,有局部红肿、疼痛、皮温和(或)体温升高。。 (2)CT与MRI检查:淋巴水肿的皮下组织,呈粗糙的蜂窝样改变,尚有可能发现与淋巴水肿相关的其他病变。 参照《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主要临床表现:①水肿,自肢体远端向近端扩展的慢性进展行无痛性浮肿,可累及生殖器及内脏。②皮肤改变,色泽微红,皮温略高;皮肤日益增厚,苔藓状或枯皮样变;疣状增生;后期呈“象皮腿”。③继发感染,多数为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蜂窝织炎或

淋巴管炎,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感染症状④。溃疡,轻微皮肤损伤后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⑤恶变。少数病例可恶变成淋巴管肉瘤。 2. CT与MRI检查:淋巴水肿的皮下组织,呈粗糙的蜂窝样改变,尚有可能发现与淋巴水肿相关的其他病变。 2.疾病分期 (1)Ⅰ期:呈凹陷性浮肿,抬高肢体可大部分或完全缓急,无明显皮肤改变。 (2)Ⅱ期:肺凹陷性浮肿,抬高肢体不能缓解,皮肤明显纤维化。 (3)Ⅲ期:肢体不可逆性浮肿,反复感染,皮肤及皮下组织纤维化和硬化,呈典型“象皮腿”外观。 3.症候诊断 湿热下注证:急性淋巴水肿,发于下肢,局部水肿,皮色微红,皮温略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瘀互结证:慢性淋巴水肿,非凹陷性水肿,皮肤改变,日益增厚,苔藓状或枯皮样变,疣状增生。舌质紫暗,苔腻,脉弦。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下肢淋巴水肿的患者。 2.适用于下肢淋巴水肿的患者。

各型水肿的原因及特点教学教材

各型水肿的原因及特 点

浅述各型水肿的原因及特点 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水肿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 一.全身性水肿 1.肾源性水肿 各种肾小球疾病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各种肾脏病引起的肾功能衰竭等。其临床特点:水肿多从组织疏松的部位如眼睑、颜面、足踝部开始,以晨起时最明显,活动后逐渐减轻,而后逐步扩展致全身水肿;肾性水肿的性质是软而易移动,用手指按压局部皮肤可出现凹陷,临床上称之为凹陷性水肿。肾性水肿患者常同时伴有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少尿等其他肾脏疾病表现。 2.心源性水肿 各种心脏病发生右心衰竭时均可引起全身性水肿,如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心包疾病、冠心病、心肌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源性水肿是因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体循环淤血、静脉压增高及毛细血管滤过压增加而引起水肿。心源性水肿的特点是先见于下肢,卧床病人常有腰、背及骶部等低垂部位明显凹陷性水肿,重症者可波及全身,下肢水肿多于下午后出现或加重,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失,水肿常从下肢逐

渐遍及全身,严重时可出现腹水或胸水,水肿性质坚实,移动性较小。静脉压测定明显升高,常有心脏病病史和心脏病体征。 3肝源性水肿 主要见于重型肝炎、肝硬化、晚期肝癌等。肝病性水肿主要是由于肝功能障碍,肝脏合成血浆蛋白的能力降低所致,主要表现为腹水,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上肢常无水肿。水肿特点为凹陷性,常先出现踝部,逐渐向上蔓延,最后形成顽固性腹水。患者常伴有黄疸、肝脾肿大、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体征。 4.营养不良性水肿 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蛋白丢失性胃肠病,如长期腹泻既影响食欲,又妨碍蛋白质吸收的慢性痢疾、肠结核、婴儿幽门痉挛或梗阻、胰蛋白酶缺乏、脓胸、肺脓肿、严重弥漫性肝脏疾病、大量腹水、大量失血和外科伤口大量引流及重度烧伤等使体内蛋白质大量丢失致低蛋白血症等均可产生全身性水肿。水肿常从足部逐渐蔓延至全身。水肿出现前常有消瘦、肌肉松弛,贫血,面部、皮肤苍白,四肢无力,怕冷,精神不振或易激动等症状。 5.药源性水肿 引起水肿的常见药物有:肾上腺皮质激素、速尿、睾丸酮、雌激素、胰岛素、萝芙木、大剂量甘草等。药源性水肿是药物引起体液平衡紊乱,细胞外液量增多,导致组织间液增多或致血管内、外液

水肿的原因和改善、治疗的办法

水肿的原因和改善、治疗的 办法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水肿的原因和改善、治疗的办法 1.水肿的原因和针灸办法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而言。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与肺、脾、肾、三焦各脏腑密切相关。依据症状表现不同而分为阳水、阴水二类,常见于肾炎、肺心病、肝硬化、营养障碍及内分泌失调等疾病。 【病历病机】 (一)风湿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则水道不通,水液溢于肌肤,发为水肿。 (二)饮食劳倦,伤及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停聚,横溢肌肤,发为水肿。(三)房劳过度,内伤肾元,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溢于肌肤而水肿。【辨证治疗】 (一)阳水 主证:发病急,初起面目微肿,继之则遍及全身,腰以上肿甚,皮肤光亮,阴囊肿亮,胸中烦闷,呼吸急促。或形寒无汗,苔白滑,脉浮紧;或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取肺、脾经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法,以宣肺、解表、利水;表邪退后,宜参用阴水治法。 处方:列缺合谷偏历阴陵泉委阳 方义:阳水为病,系肺气失宣,水湿内停所致,腰以上肿宜发汗,故取列缺、合谷发汗解肌,通利肺气;腰以下肿宜利小便,故取偏历、阴陵泉利小便以消水肿;委阳为三焦下合穴,功可调三焦气化功能以消水肿。 (二)阴水 主证:发病较缓,足跗水肿,渐及周身,身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复平较慢,皮肤晦暗,小便短少。或兼脘闷腹胀,纳减便溏,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或兼腰痛腿酸,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取足太阴、少阴经穴为主。针刺用补法,并用灸法,以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处方:脾俞肾俞水分复溜关元三阴交 方义;阴水病因脾肾阳虚,针灸脾俞、肾俞、复溜可温脾肾元阳,促三焦气化;灸水分利水以消水肿;灸关元培补元气以温下焦;补三阴交健脾利湿,通利小便。 【其它疗法】 耳针 取穴:肺脾肾三焦膀胱皮质下 方法: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隔日一次。也可用耳穴埋豆法

治疗淋巴水肿(1)

Recognizing Lymphedema Is Vital in Assisting Oncology Patients 认识淋巴水肿有助于肿瘤患者治疗 January 21, 2009 —Oncologists who are alert to the signs and symptoms of cancer and cancer-treatment-related lymphedema can have a large impact on its course, because the chronic condition can be minimized if recognized and treated early, according to a review article on lymphedema published in the January/February issue of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依据2009年1月21日发表在《临床癌症杂志》1/2月刊上关于淋巴水肿的一篇回顾性文章,提醒肿瘤专家警惕癌症和癌症治疗相关的淋巴水肿的体征和症状可以影响癌症的进程,因为如果尽早的认识和治疗,这种慢性过程可以最小化。 However, oncologists are generally too busy to oversee the care of lymphedema themselves, and hence should become familiar with resources that can help connect patients with lymphedema-management specialists, said lead author Brian D. Lawenda, MD, clinical director of radiation oncology at the Naval Medical Center, in San Diego, California. 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海军医疗中心放疗主任Brian D. Lawenda博士说:“肿瘤专家往往由于过于忙碌而忽视淋巴水肿的治疗,因此应该帮助病人联系处理淋巴水肿的专家。” "We don't have the time to manage the care for lymphedema. Therefore, my colleagues and I recommend that clinicians be aware of referring specialists in their area who are expert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lymphedema," Dr. Lawenda said in an interview with Medscape Oncology。 Lawenda博士在肿瘤学医学网景的一次采访中说:“我们没有时间去处理淋巴水肿。因此,我同事和我建议临床医生要意识到向善于诊断和处理淋巴水肿的专家咨询。” Dr. Lawenda also noted that oncology patients at risk for lymphedema should receive pretreatment evaluation that includes baseline girth and volume measurements of limbs. 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prevention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a discussion of risk factors, and arm and leg care guidelines. Lawenda博士同时也提到存在发生淋巴水肿危险的肿瘤患者应该进行包括淋巴的基线长度和测量体积的治疗前评估。他强调治疗前评估的重要性,包括风险因素的讨论和四肢的护理指导。Pretreatment patient evaluation and education are not well used by clinicians, suggested Dr. Lawenda Lawenda博士谈到临床并没有很好的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教育。 "Oncology patients are left with a lot of side effects of treatment. We commonly see lymphedema, but unfortunately it does not get a lot of discussion [by oncologists]. As result, it can be a surprise to patients," he said. 他说:“肿瘤患者的治疗会遗留很多副作用。我们通常会看到淋巴水肿,但不幸的是它未得到肿瘤专家的大量讨论。因此,对于病人这会成为一个意外。” Who's Most at Risk? 谁是最危险的呢?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lymphedema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surgery and radiation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The most common etiology is the impaired flow of lymph fluid through the draining lymphatic vessels and lymph nodes, write Dr. Lawenda and his

下肢淋巴水肿治疗的最新进展

下肢淋巴水肿治疗的最新进展 在临床上,目前对下肢淋巴水肿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早期治疗,以预防病变的发展,而对晚期病例的治疗尚不能获得满意结果。西医治疗下肢淋巴水肿以对症处理为主,局部可用弹力绷带包扎,中医治疗下肢淋巴水肿以中药辨证论治为主,配合物理疗法。对于下肢淋巴水肿的整个疾病过程,目前临床治疗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故在临床工作中需要进行总结,以指导临床治疗。 [Abstract] In clinic,the treatment of lower limb lymphedema is mainly focused on early treatment,in order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lesions,but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cases is not a satisfactory result.Western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limb lymphedema is mainly symptomatic treatment,and it can be bandaged with elastic bandage.TCM treatment of lower limb lymphedema is mainly based o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combined with physical therapy.For the whole disease process of lower limb lymphedema,there is not a unified standard in clinical treatment at present.Therefore,we need to summarize in clinical work to guide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Limb lymphedema;Treatment;The latest progress 淋巴水肿是指因淋巴液回流障碍所引起的组织肿胀,主要是淋巴管阻塞和发育异常。常发生于小腿、上臂、生殖器和面部等处,有时可并发残肢。临床上将其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淋巴水肿两大类,而其中继发性的下肢淋巴水肿最为多见。早期病变皮肤柔软,用手指按压时可呈现明显的凹陷性压窝,抬高患处或卧床休息后肿胀可以消失或减轻。病久皮下组织发生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肢体变粗肿而硬,皮肤增厚,弹性消失,指压时凹陷性压窝不明显,休息和抬高患处都不能使肿胀消减。本病一般单侧发病,严重者可发生慢性溃疡,久不愈合。本病属于中医“大脚风”“脚气”等范畴。1983年,国际淋巴学会主席Casley-Smith估计,全世界大约有1亿4千万人患有各种类型的淋巴水肿,其中大约有4千5百万是肢体的淋巴水肿,并且人数越来越多。遗憾的是,目前从国内到国际淋巴水肿的研究没有引起医学界的重视,WHO也没有发布权威的专门的淋巴水肿性疾病的发病人数统计、分布、治疗等方面的数据,相对于其他疾病的研究,严重滞后。而目前的临床治疗更是没有太好的办法。本文将近十年来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的经验进行总结、陈述。 1 国内下肢淋巴水肿西医治疗经验 鞠伶伟等[1]报道应用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消肿疗法治疗双下肢淋巴水肿,临床效果满意;李志连等[2]观察血管化淋巴结移植术治疗宫颈癌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疗效,预后较好;陈滢滢[3]报道了吸脂减容术治疗下肢淋巴水肿;陆平等[4]应用人工肌泵治疗下肢淋巴水肿,发现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坚持人工肌泵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肢体肿胀情况,对丹毒及淋巴管炎的防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陈雷等[5]报道通过综合消肿疗法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是安全有效

下肢浮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下肢浮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文章目录*一、下肢浮肿是什么原因1. 下肢浮肿是什么原因引 起的2. 下肢浮肿如何检查诊断3. 下肢浮肿如何治疗*二、下肢浮肿如何消肿*三、下肢浮肿吃什么好 下肢浮肿是什么原因 1、下肢浮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1、心源水肿 主要是右心衰竭的表现,发病机制主要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以及静脉淤血, 毛细血管滤过压减少,组织液回吸收减少所致。 1.2、肾源水肿 这种情况一般主要是各型肾炎和肾病引起的,发病机制主要 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肾排泄水钠减少,导致钠水潴留,细胞外液增多,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引起水肿。 1.3、肝源水肿 主要见于肝硬化失代偿期,主要发病机制是门脉高压症、低 蛋白血症、肝淋巴液回流障碍、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等因素。常有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两方面的表现。 1.4、营养不良水肿 主要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缺乏、蛋白丢失性胃肠病、重度烧伤等所致低蛋白血症或维生素缺乏。特点是水肿前常有消瘦、体重减轻等表现。水肿常从足部开始。

1.5、药物水肿 多见于糖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胰岛素等治疗中。 2、下肢浮肿如何检查诊断下肢浮肿临床上分为皿度, I度浮肿为足背部肿; 2度浮肿在踩骨以上;3度浮肿达膝部。对水肿患者应进行详细的全身检查,因为许多系统、器官、组织的疾患都可造成水肿。全身检查有助于了解水肿的来源及其特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端坐呼吸、心率或脉搏增快,心脏扩大,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中心静脉压增高,大静脉淤血,颈静脉怒张,肝脾淤血增大等,提示存在心功能衰竭,水肿是由心脏疾患引起的;脾脏淤血肿大,腹壁侧支循环静脉怒张,门脉高压合并腹水者,提示肝硬化;如表情迟钝,毛发稀少,皮肤粗糙,提示有甲状腺功能低下即鼓液性水肿的可能。此外,肝病患者和肾脏病患者的面容及皮肤色素等方面也有不同的表现。 3、下肢浮肿如何治疗对于心源性水肿应主要以强心、利尿及扩血管等内科治疗为主。其中强心药常用地高辛、毛花苷C,前者作为长期维持用药,后者作为临时用药。利尿剂有呋塞米及保钾利尿剂等,以减轻心脏前负荷。扩血管类药物有硝酸甘油及硝普钠等,以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等。目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

家用淋巴水肿治疗仪的选择

家用淋巴水肿治疗仪(上肢、下肢治疗淋巴水肿)的选择 家用淋巴水肿治疗仪适应症及应用: 上、下肢体淋巴水肿,肢体静脉回流不好,预防深静脉血栓,静脉曲张,偏瘫瘫痪长期卧床,防治肌肉萎缩,间歇性跛行,糖尿病足,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老年病人动脉硬化所致缺血性疾病。 对于上,下肢体水肿: 上、下肢体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淋巴水肿,慢性静脉源性水肿,脂性水肿,混合性水肿等。特别针对乳腺术后的上肢淋巴水肿,效果显著。 偏瘫,截瘫,瘫痪,长期卧床的患者,因血流缓慢,肌肉无收缩力,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瘫痪,脊髓损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高级风险因素,有50-100%的机率会形成。预防治疗不当可能会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或者会导致下肢肿胀,溃疡,皮肤色素沉着。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反复对肢体进行加压后再卸压,从而产生如同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作用,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并取得充分按摩效果,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和防治下肢肌肉萎缩有重要意义。 对于糖尿病足,糖尿病末梢神经炎: 应用家用淋巴水肿治疗仪循序加压于病肢上,在加快静脉血液和淋巴组织液回流的过程中,可迅速地将淋巴液及静脉血液驱向肢体近心端,减低了肢端组织内压力,在气体排空的时间内,动脉供血迅速增强,这样就迅速改善肢体组织的供血供氧,并使代谢产物和炎性致痛物质得以清除,更加有利于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糖尿病足,糖尿病末梢神经炎,间歇性跛行)的康复。 对于肢体血液循环不好: 家用淋巴水肿治疗仪运用间歇压力,通过空气波的反复膨胀和收缩作用,可以达到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皮肤表面温度,扩展活化血管的效果,有助于抗血栓形成和改善循环,清除血液中代谢废弃物,加强肢体氧合度,有助于解决因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 对于静脉功能不全: 对于静脉曲张,静脉溃疡等静脉回流不好的情况,此家用淋巴水肿治疗仪产品相当于一个静脉回流泵,采用梯度压力,远端的压力大,近端的压力小,就把淋巴水肿,以及一些引起疼痛,不舒服的代谢物质都挤到主循环里清除掉。 一.家用淋巴水肿治疗仪的选择: 在家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气囊的选择。 在选择治疗气囊时应选择前、后气室相互叠压的气囊。因为如果前后气室不是采用叠压方式的气囊在使用中其对肢体的挤压是不连续的。同时还会在两个相邻气室间造成肿块。 2 充气(加压)模式

下肢淋巴水肿(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下肢淋巴水肿(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由于淋巴液回流障碍引起局部水肿,称为淋巴水肿。由于某些原因可导致淋巴液在皮下组织积聚,继而引起纤维增生,脂肪硬化,后期出现肢体肿胀,皮肤增厚、粗糙,坚如象皮,故又称“象皮肿”。可发生于外生殖器和四肢,而以下肢最多见。 二病因1.原发性淋巴水肿 由淋巴管发育异常所致,大多数为淋巴管发育不良,少数为淋巴管异常增生扩大。 2.继发性淋巴水肿 因某些疾病原因造成淋巴管阻塞。常见的丝虫感染现已少见,链球菌感染及因癌症施行放射治疗和淋巴结清扫术后等,乃是造成淋巴水肿的主要原因。 三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肿胀,开始于足踝部,以后涉及整个下肢。早期富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积聚,形成柔软凹陷性水肿,皮肤尚正常。晚期由于组织间隙中积聚的蛋白浓缩,皮下组织的炎症和纤维化等原因,水肿呈非凹陷性,皮肤增厚、干燥、粗糙、色素沉着,出现疣或棘状物。 淋巴水肿的程度分为: 1.轻度 肢体水肿呈凹陷性,抬高肢体后,水肿可减退或消失,皮肤无纤维化样损害。 2.中度 水肿压之不再凹陷,抬高肢体水肿消退不明显,皮肤有中度纤维化。 3.重度 出现象皮肿样皮肤变化。 继发性淋巴水肿常有复发性淋巴管炎和逐渐加重的淋巴水肿。淋巴管炎发作时,局部红肿、疼痛,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常伴有突发性寒战和高热。 四检查对下肢肿胀原因不明者,为了排除或区别淋巴病变的原因,可以做放射性核素淋巴管造影和淋巴管造影检查。后者又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法是从趾蹼皮下注入亚甲蓝使淋巴管显示,经皮肤浅表切口暴露后直接穿刺注入含碘造影剂;间接法是在水肿区域的皮内注入可吸收造影剂,然后摄片。

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水肿的10种情况

水肿为组织间隙过量积液的一种病理现象,临床尤以下肢水肿最为常见。下肢水肿在 高血压、肾病患者以及一些老年患者身上时常发生,但并非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症状。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水肿时,大多与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有关,一些常见的原因你能想到哪一些呢? 以下总结10种情况,欢迎拍砖和补充: 1.糖尿病并发肾功能不全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下肢水肿的最常见原因。肾脏损害时,由于尿蛋白大量漏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以及严重低蛋白血症而引起双下肢、眼睑及颜面水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水肿。患者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与管型,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 升高。 2.糖尿病并发心脏病 糖尿病很容易并发冠心病、心肌病等血管疾病,病情严重者可因心功能不全(尤其是 右心功能不全)引起体循环淤血及水钠潴留,导致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及双下肢对称性 水肿。患者同时还伴有心慌、胸闷、气促等症状,心电图结果显示缺血性改变。

3.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性水肿多见于双下肢,与体位、活动有关。这是由于植物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受损,引起末梢血管扩张充血,双下肢静脉淤血而水肿;此外,神经营养障碍引 起局部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也会导致下肢浮肿。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的水肿,大多伴 有肢端麻木、疼痛等症状。 4.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 当患者下肢静脉出现病变(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而引起静脉高压时,可出现下肢水肿,但往往呈单侧水肿。 5.糖尿病合并足感染 患者足部皮肤损伤感染,局部炎症反应也可导致水肿,患者往往还伴有局部皮肤温 度升高、发红、疼痛等急性炎性表现。 6.糖尿病合并严重营养不良 有些患者由于长期过度节食,热量以及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导致低蛋白血症性及营 养不良性水肿。 7.药物因素 某些降糖药物如胰岛素、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罗格列酮、吡咯列酮);某些降压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氣地平等)均可引起水钠潴留,导致下肢水肿。停药后即可消退。 8.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低 某些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同时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后者可引起下肢或颜面黏液性水肿,其特点是用指头按压水肿部位不出现凹陷性改变,此外,甲减患者往往 有倦怠无力、嗜睡、怕冷、心动过缓、便秘等伴随症状,化验显示甲状腺功能(FT3、FT4 )低下。 9.特发性水肿

下肢浮肿的病理和偏方

下肢浮肿的病理和偏方 一、双下肢浮肿最常见的病理原因有: 1、心源性浮肿:当各种心脏病发生右心衰竭时,由于静脉血液不能顺利回流心室,引起静脉内压力升高并可使体液漏出进入组织间隙,引起浮肿,最早出现于踝部,最后遍及全身。这些患者通常还会出现胸闷、尿少和不能平卧等症状。 年青患者,主要应除外风心病、先心病、心肌病的可能; 2、营养不良性水肿:营养障碍时血浆白蛋白降低而出现水肿,最早出现在下肢,逐渐向上蔓延并遍及全身。浮肿前,先有营养不良、吸收障碍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低下,也可出现下肢浮肿、疲乏、无力的症状。 3、其他如肾性浮肿,虽可出现下肢浮肿,但首先出现于眼睑和面部,然后波及下肢和全身。而肝性水肿除下肢浮肿外,则以腹水最为明显。可能性不大。 二、功能性下肢浮肿的原因有: 1、超重或肥胖患者,尤其是女性,易出现下肢浮肿。这里主要是指功能性浮肿,也就是无脏器功能衰竭的表现。 肥胖病人的下肢浮肿与血管滤过压升高、静脉回流受阻有关。肥胖者皮下脂肪组织增多,可减弱对浅静脉的支撑作用,使之易于扩张,血管外压力减低;肥胖者因多不爱活动,故减少了肌肉运动对静脉血回流的协助作用,使下肢静脉压升高,组织间液积聚,出现浮肿。女性

浮肿,还与雌激素促进血管内液体向组织间隙转移的作用有关。上述情况在减轻体重、增加运动后都能改善或消失。 2、女性特发性水肿 特发性水肿,特点为无明确原因可查,虽然它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弄清,但从病生理的角度上说是一种水盐代谢紊乱,使细胞外液在皮下间隙有异常增多。 特发性水肿大多无严重后果,也不会有明显的进展。此病多偏爱女性,发病女姓多处于育龄期,年龄20~50岁。水肿多为轻中度,经休息、平卧后水肿可减轻。 你可做心电图、心脏B超、肝功、尿常规、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如确无明显的病理或器质性原因存在,可考虑为特发性水肿。 治疗:对于特发性水肿,可采取限制食盐、适当休息、穿弹性袜、用醛固酮抑制剂、配合利尿药等进行治疗。良好的心境、愉快的情绪在该病的治疗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每日食盐不超过5g;适当减少饮水量;争取在午间有一段平卧休息时 间等也都有助于水肿的恢复。 药物治疗:安体舒酮20mg加双氢克尿塞12.5mg(半片)日2次服,对治疗水肿有效,可间断应用,无明显副作用。 浮肿未必都是病 浮肿常是心脏病、肝病、肾病、内分泌等疾病的信号,但有些浮肿并非是疾病的表现,而是一种生理反应。

下肢水肿的分类

下肢水肿的分类 1.心源水肿。主要是右心衰竭的表现,发病机制主要 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以及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滤过压减少,组织液回吸收减少所致。水肿特点是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常合并右心衰竭的其他的表现。 2.肾源水肿。主要见于各型肾炎和肾病,发病机制主要 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肾排泄水钠减少,导致钠水潴留,细胞外液增多,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引起水肿。水肿特点是疾病早期晨间起床时有眼睑与颜面水肿,以后发展为全身性水肿。常有尿改变、高血压、肾功能损害。 3.肝源水肿。主要见于肝硬化失代偿期,主要发病机制 是门脉高压症、低蛋白血症、肝淋巴液回流障碍、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等因素。常有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两方面的表现。 4.营养不良水肿。主要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缺乏、蛋白丢失性胃肠病、重度烧伤等所致低蛋白血症或维生素缺乏。特点是水肿前常有消瘦、体重减轻等表现。水肿常从足部开始。 5.特发水肿。多发生于妇女,主要发生在身体下垂部位,原因不明,可能是内分泌失调与直立体位的反应异常所致。 6.粘液水肿。多由于组织液中蛋白含量过高引起,多见

于甲状腺机能减低,颜面及下肢明显。 7.药物水肿。多见糖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胰岛素等治疗中。 8.淋巴水肿。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前者是正常淋巴管发育障碍所致,临床上较少见。后者常由复发丹毒、丝虫病感染或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等引起,较多见。 淋巴水肿尽管病因不同,但病理变化大致相似:发病初期,淋巴回流受阻致淋巴管内压增高,淋巴管扭曲扩张,瓣膜功能逐渐丧失致淋巴液逆流,最终影响毛细淋巴管吸收组织间液和大分子物质而使液体和蛋白在组织间隙积聚,皮下组织增厚,此时皮肤尚光滑柔软,指压有凹痕。 9.静脉水肿。多由于深静脉血栓或静脉瓣功能不全导致深静脉压力增高、回流不畅,血液中小分子物质渗透至血管周围的组织间隙,形成低蛋白水肿。

淋巴水肿

慢性淋巴水肿的手术治疗 (1)促进淋巴回流手术 Handely(1908年)首先在患肢皮下埋人多根丝线,期望淋巴液通过毛细管的虹吸作用流入埋线近端的淋巴管。此后有人埋入细橡皮管(Walther,1919年)、聚氯乙烯管(Hogemann,1955年)。皆因疗效不佳而弃用。 (2)病变组织切除术 Charles(1912年)根据淋巴水肿的病变只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而深筋膜深面的组织则未受累的理论,采取切除患肢病变组织、创面植皮的手术方法治疗淋巴水肿。以后这种手术有不少改进,概括为三种:①切除所有浅层组织直至深筋膜,利用原皮或从自身另处切取断层游离皮片覆盖创面。②掀起薄层带蒂皮瓣,切除水肿的皮下组织及筋膜,然后将掀起的皮瓣重新覆盖创面,皮瓣下置负压引流3~5天,弹力绷带包扎,患肢抬高数周。术后7~10天开始活动。③分次切除病变的皮肤及皮下组织,逐渐缩小肢体周径,创面一期直接缝合。 病变组织广泛切除、断层游离皮片覆盖手术,不仅手术创伤大、失血多、易感染,而且术后瘢痕明显,甚至溃破、苔藓样增生,但对重症淋巴水肿,患肢高度增粗、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的患者,仍然有较好的疗效。 (3)显微外科手术 ①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1977年首先报道用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四肢阻塞性淋巴水肿。国内朱家恺(1979年)、黄恭康(1980年)应用此项手术治疗下肢、乳房及会阴等处淋巴水肿,疗效较满意。 ②淋巴结静脉吻合术 将淋巴结横剖开与静脉吻合可重建新的淋巴回流通道。临床上常选用腹股沟淋巴结与大隐静脉及其属支作端侧吻合或端端吻合。 ③淋巴管移植术 淋巴管移植是治疗淋巴水肿的另一种显微外科手术。Baumeister(1980年)经过动物实验后,已用于临床。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小静脉与淋巴管在胚胎起源及组织学结构上都是相类似的,具备了小静脉桥接淋巴管的条件;移植静脉段可与淋巴管愈合并代替淋巴管;血栓形成仍然是引起管腔阻塞的主要原因。因此,这种治疗淋巴水肿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淋巴水肿手术适应证:①肢体功能损害:由于肢体粗重易疲劳和关节活动限制。②过度肿胀伴疼痛。③反复发作的蜂窝织炎和淋巴管炎经内科治疗无效。④淋巴管肉瘤:长期淋巴水肿

淋巴水肿诊治指南

淋巴水肿诊治指南 淋巴水肿(lymphedema)是指机体某些部位淋巴液回流受阻引起的软组织液在体表反复感染后皮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脂肪硬化,若为肢体则增粗,后期皮肤增厚、粗糙、坚韧如象皮,亦称“象皮肿”。 淋巴水肿分期方法照WHO推荐淋巴水肿分期方法,将肢体淋巴水肿分为Ⅶ期。 Ⅰ期淋巴水肿的特征:肿胀经过夜间卧床休息后可消退,极少发生急性细菌感染或少有难闻的气味。 Ⅱ期淋巴水肿的特征:肿胀经过夜间卧床休息后不能消退,偶然有急性细菌感染、皮肤破损或有轻度臭味。 Ⅲ期淋巴水肿的特征:肿胀经过夜间卧床休息后不能消退,肿胀的皮肤上有一个或多个皮肤皱褶,偶然有急性细菌感染,常有皮肤破损和明显的臭味。 Ⅳ期淋巴水肿的特征:肿胀经过夜间卧床休息后不能消退,并伴有瘤状突出物。肿胀的皮肤上有凹凸不平的硬结或瘤状结节,部分病人偶然有急性细菌感染,常有皮肤破损和臭味。 Ⅴ期淋巴水肿的特征:肿胀经过夜间卧床休息后不能消退,并伴有皮肤深皱褶。偶然或经常发生急性细菌感染,大多数病人在脚趾或皮肤深皱褶间有皮肤破损和臭味。肿胀可扩展到膝以上。 Ⅵ期淋巴水肿的特征:肿胀经过夜间卧床休息后不能消退,并伴有苔藓样足。在足(特别是脚趾)有许多很小、集聚成片的长形或圆形结节,形成苔藓样表现,称为苔藓样足。有急性细菌感染,几乎所有的病人在脚趾间有皮肤破损和臭味,常伴有皮肤裂口。 Ⅶ期淋巴水肿的特征:肿胀经过夜间卧床休息后不能消退,并伴随病人生活自理障碍,经常有急性细菌感染,巨大的下肢或上肢皮肤深皱褶,在深皱褶内和脚趾间有持续的皮肤破损和明显臭味。大多数病人的肿胀可扩展到膝以上。此期的病人不能独立进行日常活动。 病因学淋巴水肿的病因分类众多,兼顾病因及临床类型,主要分为原发性及继性两大类。原发性淋巴水肿大多是淋巴管扩张、瓣膜功能不全或缺如等先天发育不良所致。根据淋巴管造影,原发性淋巴水肿可分型如下: ① 淋巴发育不全,伴皮下淋巴缺如; ② 淋巴发育低下、淋巴结和淋巴管小而少;

双下肢水肿的原因

双下肢水肿的原因 临床上经常会碰到许多病人,当他们有下肢水肿时便找寻泌尿科医师,认为是自己肾功能不佳才会引起水肿,甚至有人认为是尿毒症的先兆而紧张过度,然而下肢水肿真的就表示肾藏出问题吗? 事实上有许多疾病都会造成下肢水肿的情形,当有下肢水肿时,首先应自我捡查的是水肿只出现一侧或两侧,如果只有一侧肢体发生水肿,那么因肾脏功能不全所造成的机率就相当低了,因为即是肾脏功能不好,其所产生的尿液无法适当排出,造成水份滞留在体内,其影响多为两侧性的,不会选择性的只使左侧或右侧的下肢水肿。 相反地,如果是血管的问题所引发的水肿,就大多发生于患侧,例如深部静脉血栓症,多会患侧的下肢浮肿,而非只有水肿症状,皮肤表面较为潮红,但触摸时,并无局部温度升高的现象。 当然如果长期站立,例如外科医师做大手术时,交通警察服勤后,站柜小姐,或理发师工作完毕时,都会有两侧下肢肿涨的感觉,那是因为静脉回流因长期站立而变差所造成的现象,经充分休息,患部抬高时,这种情况会改善的。 如果心脏功能不良,例如郁血性心脏病,心肌收缩力不够,使得血液多滞留于周边血管,而下肢距离心脏较远,通常最容易引起下肢水肿的情形,这是因为静脉血液滞留,血流便慢,血管内压增加,迫使水份往管外跑而造成的,服用增强心肌收缩的药物改善血液循环,水肿情形也会获得改善。 当肝脏不好时,也会有下肢水肿,例如肝硬化的病人常见的临床表征就是黄脸、大肚子、下肢也水肿,之所以黄脸是因为胆汁滞留,血中胆黄素增加,故而沉积在脸上、皮肤或巩膜上,而肝脏失去功能时,同时也丧失制造白蛋白的能力,白蛋白是维持血管内、外压力的重要因素,当它缺乏时,血管内的水份便往管外去,组织内的水也向组织间跑,于是水肿便形成了,不论是腹内(腹水),下肢也会有水肿形成。 淋巴腺阻塞同样也会造成淋巴液回流不良而形成水肿,例如因为血吸虫侵犯淋巴腺造成阻塞,不但下肢肿大,可胀至正常的3~4倍大,连阴囊也会肿大,所幸这种情形临床上并不多见。 另外营养不良、厉害的蛋白质流失,都会使血中白蛋白减少而导致水肿,这种情形严重时甚至造成全身性的水肿,不单仅有下肢水肿而已。 在此顺便一提的就是水肿是指水份滞留在组织间,例如下肢水肿时,患部除了肿胀外,皮肤多呈紧绷,亮晶晶的,如果用手触压时,会有皮肤凹陷,有如凹洞,久久才会弹起来。这种情形与一般因外伤引起组织肿胀或发炎引起的浮肿处是不一样的,除了少有凹洞外,触碰时也多有疼痛感。 由以上观之,下肢水肿的原因不仅止于肾脏因素,其它如心脏、肝脏、血管循环等功能不佳也都可能引起。当有水肿时除了先观查是单侧或双侧外,应先看看是否合并有尿量减少的情形,然后接受肾功能测试,例如抽血看看血中尿素氮及肌酸酐是否正常,超音波看看肾脏的大小,肾皮质的厚度或有效肾血流量,24小时尿量及菊糖廓清率,肾丝球过滤率等测试,如果这些检测正常的话,就应该积极找寻其它可能引起的原因了。 一旦是因肾脏功能不良所引起的,应再看看是何原因,例如慢性肾盂肾炎、肾丝球肾炎、长期两侧性肾结石合并尿路阻塞,或因肾动脉狭窄、肾静脉栓塞、肿瘤等因素引起,然后针对原因予以内外科治疗水肿,才有消除的可能性,千万别自行乱服用利尿剂或其它偏方,以免延误病情,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洗肾度日。 平时应多喝水、勿憋尿,有病就请教医师才是。水肿如何治疗?如果是肝、心、肾等器官疾病导致水肿,先治疗原来疾病才是最重要的。

下肢浮肿的原因

下肢浮肿的原因 下肢浮肿的原因 下肢浮肿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各器官日益衰老。由于心排出量和肾血流量下降,皮下组织松弛,皮肤蒸发水分减少,从而产生生理性浮肿。病理性的浮肿多见于心、肝疾病,也可见于肾脏疾病或营养不良者。由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右心衰竭导致的浮肿,从双下肢脚踝开始,之后逐渐发展到全身,多见于冠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患有肝硬化时,也是先有双下肢浮肿,然后出现腹水,最后发展到全身浮肿。肾脏疾病引起的浮肿从眼睑和颜面开始,多见于肾盂肾炎、糖尿病性肾病等。还有不少患有前列腺肥大和膀胱肿瘤的患者也可出现下肢浮肿。 下肢浮肿的分类 下肢水肿为下肢组织间隙内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分为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粘液性水肿、药物性水肿、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性水肿、特发性水肿、淋巴性水肿、静脉性水肿等。 1、心源水肿主要是右心衰竭的表现,发病机制主要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以及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滤过压减少,组织液回吸收减少所致。水肿特点是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常合并右心衰竭的其他的表现。

2、肾源水肿主要见于各型肾炎和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肾排泄水钠减少,导致钠水潴留,细胞外液增多,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引起水肿。水肿特点是疾病早期晨间起床时有眼睑与颜面水肿,以后发展为全身性水肿。常有尿改变、高血压、肾功能损害。 3、肝源水肿主要见于肝硬化失代偿期,主要发病机制是门脉高压症、低蛋白血症、肝淋巴液回流障碍、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等因素。常有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两方面的表现。 4、营养不良水肿主要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缺乏、蛋白丢失性胃肠病、重度烧伤等所致低蛋白血症或维生素缺乏。特点是水肿前常有消瘦、体重减轻等表现。水肿常从足部开始。 5、特发水肿多发生于妇女,主要发生在身体下垂部位,原因不明,可能是内分泌失调与直立体位的反应异常所致。 6、粘液水肿多由于组织液中蛋白含量过高引起,多见于甲状腺机能减低,颜面及下肢明显。 7、药物水肿多见于糖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胰岛素等治疗中。 8、淋巴水肿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前者是正常淋巴管发育障碍所致,临床上较少见。后者常由复发丹毒、丝虫病感染或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等引起,较多见。淋巴水肿尽管病因不同,但病理变化大致相似:发病初期,淋巴回流受阻致淋巴管内压增高,淋巴管扭曲扩张,瓣膜功能逐渐丧失致淋巴液逆流,最终影响毛细淋巴管吸收组织间液和大分子物质而使液体和蛋白在组织间隙积聚,皮下组织增厚,此时皮肤尚光滑柔软,指压有凹痕。若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