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要:音乐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已成为音乐工作者探索和实践的任务。
关键词: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新课程体验设计
正文:
强调音乐的审美能体验,以苦为乐的审美价值为核心,已成为当今音乐课堂教学所应追求的首要目标。如何把音乐本质还给学生,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已成为广大音乐工作者的任务,为此在音乐课堂中作以下探索。
一、组织教学设计,欣赏音乐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心理产生一种“情感效应”,课堂与情感融为一体,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如在教学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时,播放(雨声、风声、水声、鸟叫声)让学生静静的听一听,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
学生:我听到了春雨的声音。沙沙、沙沙
我听到了春风的声音。呼呼、呼呼
我听到了流水的声音。哗啦啦、哗啦啦
我听到了鸟叫的声音。叽叽、喳喳
这样的教学紧扣住节奏的走向特点,不仅学生兴趣浓厚,爱玩好动的天性得以施展,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紧接着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启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大家争着回答问题,学生沉浸在“春天”的气息里,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只快乐的小鸟,用歌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音乐,在音乐欣赏中学生发现感受和体验了春天,感受了音乐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和表现的欲望。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体验音乐的审美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为了使全体学生亲自体验并参与其中,让学生自信地用演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作为音乐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参与歌曲的创造,表现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需要,表现应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心理学研究证明,注重过程与方法,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方式,其实质是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发展的重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把课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强调授人以“渔”。如在让学生学唱《我的小绵羊》这首歌曲时,让学生感受歌曲旋律,但每一次不让学生机械重复地倾听和歌唱,每一次都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①教师范唱学生说出歌曲的基本情绪。②播放音乐边听边欣赏音乐自由摆动肢体。③学生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④学生哼唱旋律,教师唱词,注意感受歌曲的强弱规律。⑤听歌曲录音,随教师手势一起划旋律线。通过聆听——感受——表现等活动,引导孩子们对动物的兴趣和关心。孩子们主动参与了音乐的表现,感受和体验了音乐美。
三、运用打击乐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自制乐器,使学生在自制乐器的教学中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通过自制、自编、自演的过程,通过这种创造性教学,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造就开拓型人才。如:在编钟的设计制作上,采用古代湖北随县曾侯乙编钟的结构、形式以及夏代编磬的制作思维,在空酒瓶中加入水或者其它物体,使酒瓶的音高发生变化,而调制出我们所需的音阶,这样学生不但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了我国古代的音乐发展过程和物体的发音原理,而且在乐
器的制作过程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但提高了学生动脑、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更加促进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如:利用打击乐器的外形特征教学生在家里制作。有的学生会从厨房里拿来两个锅盖当“叉”有的拿脸盆、勺子当“锣”等等,这不仅使学生认识到音乐来源于生活,而且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对音乐的美在哪里?在音乐的教学从口口相传到电教化,乐器进课堂的情况下,什么样的课堂环节才能使学生不感觉是机械的,而是深深地感觉、体会表现音乐美,并从中摄取自然渗透的音乐知识,这要求我们高度重视音乐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做到既有基本的模式。又有许多灵活的应变,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发展。诚如乐圣贝多芬所说:“没有一条规律不可以获致更美的效果而破坏。”只有超越了模仿,才能创新,教和学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生命。
四、获得美感体验,培养审美能力
美好的音乐作品能让人感到快感,但这毕竟不是音乐审美的本质表现。有的教师对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粗粗一听,简单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情绪是欢快的,乐曲是优美的,抒情的,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其音乐审美的本质是美感。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物产之一。从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不能满足于对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乐。
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是在感性直觉中沉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为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能力,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五、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舞蹈家,而是让学生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陶冶性情和品格。因为兴趣是培养学生感受力的基础,只有当学生对所欣赏的音乐发生了兴趣,才能注意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这样才能达到美育的效果。为此,认真调查了学生并分析了现行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发现,有许多内容不切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并不能为学生所接受。
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而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却特别强。音乐教师应省悟自己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感觉思想内涵,同时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的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加强美育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学习,正确地认识音乐审美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教师与新课程》湖南文艺出版社
[2]、《音乐教育》浙江文联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