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健康素养释义

小学生健康素养释义

小学生健康素养释义
小学生健康素养释义

小学生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释义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载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的这个定义,提示人们健康不仅仅是无疾病、不虚弱,它还涉及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

身体健康表现为体格健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

心理健康指能正确评价自己,应对处理生活中的压力,能正常工作,对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是指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每个人都有获取自身健康的权利,也有不损害和(或)维护自身及他人健康的责任。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采取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取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预防为主越早越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人生投资。

提高每个公民健康水平,需要国家和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健康的支持性环境。

3.每天保证9~10小时睡眠。

睡眠不足可影响生长发育,使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影响学习效率。有规律的睡眠对保证睡眠质量,维护健康有很大益处。一般小学生每天要保证9~10小时睡眠。晚上10点至早晨7点,这段时间睡眠质量较高。

4.不吃早餐会影响生长发育及学习。

不吃早餐,不仅容易引起能量及营养素的不足,降低上午的学习效率,而且易患胆结石、结肠癌等消化道疾病。所以每天都应该吃早餐,并且要吃好早餐。

5.膳食应清淡少盐,摄入食盐过多会引起高血压。

膳食中食盐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的患病率密切相关。高盐饮食可以改变血压昼高夜低的变化规律,变成昼高夜也高,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就大大增加。超重和肥胖者的血压对食盐更敏感。

6.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疫苗指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相对于患病后的治疗和护理,接种疫苗所花费的钱是很少的。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疫苗分为两类。一类疫苗,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规定受种的疫苗;二类疫苗,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疫苗。

预防接种效果与接种起始时间、接种间隔、接种途径、接种剂量等均有密切关系,需要按照一定的免疫程序进行,因故错过接种的要尽快补种。

7.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蚊子可以传播疟疾、乙脑、登革热等疾病。要搞好环境卫生,消除蚊子孳生地。根据情况选用纱门、纱窗、蚊帐、蚊香、杀虫剂等防蚊灭蚊用品,防止蚊子叮咬。

苍蝇可以传播霍乱、痢疾、伤寒等疾病。要使用卫生厕所,管理好垃圾、粪便、污物,使苍蝇无处孳生。要注意保管好食物,防止苍蝇叮爬。杀灭苍蝇可以使用苍蝇拍、灭蝇灯等。

老鼠可以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多种疾病。要搞好环境卫生,减少老鼠的藏身之地;收藏好食品,减少老鼠对食物的污染,减少老鼠的食物来源。捕捉、杀灭老鼠可以用鼠夹、鼠笼等灭鼠工具,也可以利用蛇、猫、猫头鹰等老鼠的天敌灭鼠,还可以使用安全、高效的药物灭鼠。要注意灭鼠药的保管和使用方法,防止人畜中毒。

蟑螂可以传播痢疾、伤寒等多种疾病。要搞好室外卫生,减少蟑螂藏身的场所。还可以使用药物杀灭蟑螂。

8.当你心里难受或不开心时,应主动向家人、老师和朋友寻求帮助。

寻求情感交流和心理援助是积极解决心理卫生问题的正确方法。生活和学习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及时向家人和亲友倾诉,可以使压力和消极情感及时发泄,从而舒缓压力和紧的情绪。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劝导,重获心理上的平衡。宽容和理解是消除隔阂、沟通感情的法宝。理解他人,豁达大度,就能保持心理的平衡,在生活和工作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9.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艾滋病、乙肝和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途径传播,不会借助空气、水或食物传播。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乙肝、丙肝病人或感染者的一般接触不会被感染。艾滋病和乙肝、丙肝不会经马桶圈、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不会通过一般社交上的接吻、拥抱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蚊虫叮咬等方式传播。

10.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

肺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结核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痰中有结核菌的病人有传染性。具有传染性的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结核菌会通过喷出的飞沫传播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飞沫的空气,结核菌就会进入体。如果此时抵抗力低或结核菌毒力强就可能得结核病。

为了预防结核病,儿童出生后应及时接种卡介苗。平时要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工作、生活场所要注意通风。具有传染性的肺结核病人应当积极治疗,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必须外出时应佩戴口罩。在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或手绢捂住口鼻。

11.连续看电视、使用电脑超过1小时容易损害眼睛、影响健康。

电视/电脑屏幕上除了可见光图像外,还有少量紫外线,长时间接受紫外线照射,可引起角膜刺激症状。连续长时间看电视/使用电脑会大量消耗视杆细胞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可使视力暂时减退,造成视疲劳,导致泪膜不完整,容易造成干眼症和视疲劳。

12.吸烟和被动吸烟易引起多种疾病,少年儿童吸烟危害更大。

烟草燃烧时,释放的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尼古丁等多种有害成分。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吸烟和被动吸烟所带来的危害更大。吸烟对少年儿童健康的危害主要有:影响大脑机能、性发育、呼吸系统发育,易引发肺癌、冠心病及产生毒品依赖性。被动吸烟的少年儿童,烟草中的有害成分会在其血、尿液和唾液中出现,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并且智力发育会受到影响。

13.经常服用止咳露、镇静催眠药和镇痛剂等成瘾性药物会严重损害健康。

止咳露、镇静催眠药和镇痛剂等大部分都含有磷酸可待因和盐酸麻黄素成分。连续多次服用后,身体逐渐对其产生精神上的依赖和病态的嗜好,此时一旦停药,即会出现主观上的严重不适症状。例如精神不振、打哈欠、流泪、流涕、出汗、全身酸痛、失眠、呕吐和腹泻等,严重时还会发生休克。经常服用止咳露、镇静催眠药和镇痛剂等成瘾性药物等于慢性自杀。

14.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人类所患的许多疾病都与环境污染有很大的关系。无节制地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每个人都有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责任。

要遵守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遵守讲求卫生的社会公德,自觉养成节约资源、不污染环境的良好习惯,努力营造清洁、舒适、安静、优美的环境,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

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15.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

勤洗头、理发,勤洗澡、换衣,能及时清除毛发中、皮肤表面、毛孔中的皮脂、皮屑等新代产物以及灰尘、细菌,维护皮肤调节体温等功能,防止皮肤发炎、长癣。

勤剪指甲,能及时清除指甲缝里的灰尘、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防止用手拿食物时污染食物、传播疾病、危害健康。而且指甲过长容易划伤身体。

16.不与他人共用水杯、毛巾和洗漱用具。

洗头、洗澡和擦手的毛巾,必须干净,并且做到一人一盆一巾,不与他人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防止沙眼、急性流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等接触性传染病传

播;也不要与他人共用浴巾洗澡,防止染上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

17.饭前便后要洗手。

人的手最容易被细菌、病毒、化学有害物质等污染。用正确的方法洗手能有效地防止感染及传播疾病。每个人都应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习惯。用清洁的流动水和肥皂洗手。

18.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提倡每天早、晚刷牙。用正确方法刷牙,不共用牙刷。牙刷要保持清洁,最好每三个月更换一次牙刷。

吃东西后要漱口,以便清除口腔食物残渣,保持口腔卫生。

19.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

肺结核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等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随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随地吐痰时产生的飞沫进入空气,传播给他人。所以不要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要注意遮掩口鼻。这也是当今社会文明素养的表现。

20.便后冲水,保持厕所清洁。

每个人应从自身做起,文明如厕。应正确使用便池,切勿将不能冲走的物品抛入便池,便后及时清洗,保持厕所清洁。

21.不乱扔垃圾,不高空抛物,不往车窗外乱扔东西。

乱扔垃圾、高空抛物、往车窗外扔东西都是不文明的行为,而且高空抛物、往车窗外扔东西也是非常危险的行为,极有可能引起事故,既害人又害己!

22.不咬手指和铅笔。

咬指甲或铅笔是一种不良习惯,会使细菌、病毒或有害的物质从口进入身体。铅笔外面油漆含有铅等有害物质,儿童长期咬铅笔,很容易引起血铅超标,损伤大脑神经,阻碍中枢神经传导,影响大脑发育。此外,铅对儿童的消化系统和免疫功

能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23.公共场所不高声喧哗、追逐打闹,上下楼梯靠右走。

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所制造的噪音声会影响其他人的学习、工作或生活。在公共场所追逐打闹容易发生摔倒、跌落等伤害。上下楼梯时如果没有秩序,容易引起楼梯拥挤踩踏事故。因此,上下楼梯应靠右慢慢行走,不拥挤打闹,不追逐起哄,不骑跨栏杆、扶手,不将身体过多探出栏杆。

24.经常开窗通风。

和新鲜的空气是维护健康不可缺少的。

中的紫外线,能杀死多种致病微生物。让经常照进屋,可以保持室干燥,减少细菌、霉菌繁殖的机会。接受照射能提高人体对钙的吸收能力。

通风不好的屋子,会增加病菌、病毒在室传播的机会。勤开窗通风,保持屋里空气流通,就可以避免呼吸污浊、有毒的空气,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发生,维护健康。

25.不挑食,不偏食。

挑食、偏食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对生长发育极其不利。

由挑食、偏食所引起的某些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过量可导致人体体质虚弱、抵抗力差,容易生病或是过度肥胖,严重影响生长发育。所以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

26.多吃蔬菜和水果,经常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青少年正值生长旺盛时期,加上活动量大,学习负担重,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都超过成年人,也可因活动量的大小而有所不同。

蔬菜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的重要来源。蔬菜、水果对维护身体健康,保持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罹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成年人应每天吃蔬菜300~500克,水果200~400克。

奶类食品营养成分齐全,营养组成比例适宜,容易消化吸收,是膳食钙质的极好来源。儿童青少年饮奶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骨骼健康,从而推迟其成年后发生骨

质疏松的年龄。建议每人每天饮奶300克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对于高血脂和超重肥胖倾向者应选择减脂、低脂、脱脂奶及其制品。

大豆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且含有磷脂、低聚糖,以及异黄酮、植物固醇等多种人体需要的植物化学物质。适当多吃大豆及其制品可以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也可防止过多消费肉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每人每天摄入30克~50克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

27.少喝含糖饮料,少吃油炸食品。

含糖饮料如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等含糖分,有较高能量,长期或过量饮用会增加患龋齿、超重与肥胖等危险。

油炸食品含有较多的脂肪,多吃会增加能量的摄入,从而增加超重、肥胖的危险。油炸食品在经过煎、炸、烤等高温加工处理后,容易产生毒性物质、甚至致癌物质,长期食用会对人体有害。此外,食品经高温油炸,使蛋白质炸焦变质而降低营养价值,还会破坏食品中的维生素,妨碍人体对它们的吸收和利用。

28.注意用眼卫生,做到“三要三不要”。

不注意用眼卫生是学生近视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预防近视应做到

“三要”:看书写字时,眼睛要离书本一尺;胸离课桌一拳;握笔离笔尖一寸。看书写字一个小时后,要休息几分钟,看看远的或绿的地方。要做好眼保健操。

“三不要”:不要在光线太强或太暗的地方看书或写字。不要在走路、坐车的时候看书。不要躺在床上或伏在桌上看书。

29.养成良好的坐立行姿势,使用双肩背书包。

长期不良的坐立行姿势,容易造成颈项肌的疲劳,引起颈肩痛、项肌痉挛,导致脊柱弯曲,生长畸形,影响身高和外形;此外,久而久之,会在成年之后过早地出现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颈椎病。用双肩背包,双肩部能平均承受重量,减少肘外侧的用力,避免过度牵拉。保持良好的坐立行姿势,能预防脊柱弯曲,促进人体各部骨和肌肉的健康发育。

30.拒绝吸烟,远离毒品。

青少年正在成长发育时期,对有害有毒物质比成年人更容易吸收,受到毒害也更深。吸烟还会影响青少年品德的培养。拒烟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文明的体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中华人民国刑法》所称的毒品,包括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吸毒非常容易成瘾,有的人只吸一支含有毒品的香烟就会上瘾。成瘾者应尽快戒毒。

毒品严重危害健康,吸毒危害自己、危害社会。预防毒品危害,应当严格要求自己,绝对不要尝试毒品。

31.加强体育锻炼,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以上。

适宜的体育锻炼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可以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和形体健美,增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与健康,促进智力开发,增强人对环境的适应力和抗病能力,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锻炼可以包括体育课、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等,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以上。

32.饭后半小时不做剧烈运动。

吃完饭后立刻作剧烈的运动,会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管道的蠕动。同时,因为作剧烈运动的时候,流往全身骨骼肌肉的血液会增加,以至于肠胃及脏的血液会相对下降,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影响吸收,甚至严重者会造成慢性消化不良。因此,饭后不宜作剧烈运动。应休息30分钟后再慢慢活动。

33.遵守交通规则,不随意横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逐玩耍。

道路交通伤害是造成少年儿童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做到

首先,要遵守交通规则。靠右行走人行道;红灯停,绿灯行。

其次,要集中注意力。应顾盼左右是否有相向急驶的高速车辆,判断能否在你穿过马路的时间围恰好驶近。

再次,看清路面是否平坦、整洁。有凹陷或凸出的障碍物应绕开避免摔倒。

34.雷雨、台风天气不在户外玩耍。

雷雨天气的时,地面高耸突出的物体最容易遭雷击,强烈的雷电会毁坏建筑物和击毙人畜,雷雨天气在户外容易遭受雷击,造成伤害。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强风容易吹落高空物品,吹倒危旧住房、工棚、临时建筑、脚手架、电线杆、树木、广告牌、铁塔等,造成砸伤砸死事故。台风来临时,必须提高自我防意识,不在户外玩耍,避免台风灾害引发人身伤害。

35.不歧视病残人员。

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要接纳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病人,不要让他们感受到任何歧视。要鼓励他们和疾病作斗争,积极参与疾病的防治工作。对精神疾病患者,要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病人的家庭成员要积极帮助他们接受治疗和康复训练,担负起照料和监护责任。对残疾人和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单位和学校应该理解、关心和接纳他们,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和学习条件。

36.多与家人、同学、老师和亲友交流,学会宽容和理解。

寻求情感交流和心理援助是积极解决心理卫生问题的正确方法。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及时向家人和亲友倾诉,可以排郁化结,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劝导,重获心理上的平衡。宽容和理解是消除隔阂、沟通感情的法宝。理解他人,豁达大度,就能保持心理的平衡,在生活和工作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三、基本技能

37.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20,需要报警时拨打110。

遇到交通、火灾、生产等事故和自然灾害,发现刑事、治安案件线索及其它事故苗头,遇到自身不能解决,需公安机关帮助的急、难、险、重等事宜时,可随时拨打110(市已实现110、119、122报警“三台合一”)。

接通后应当主动提供自己的、联系或住址,并简明、如实地讲清楚报警求助事项、时间、地点、人员、现场情况、附近明显标识及配合提供民警须了解的其他相关情况。

38.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远离危险物。

为了减少伤害,应该远离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具有生物危害等危险物。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是保护自身安全的关键。危险标识是由安全色,几何图形和图形符号构成,用以表达特定的危险信息。使用危险标识的目的是提醒人们对周围环境引起注意,以避免可能发生的危险,防止事故的发生,起到保障安全的作用。但要注意,危险标识只起提醒和警告的作用,它本身不能消除任何危险,也不能取代预防事故的相应设施。

39.遇到煤气泄露时,不打开任何电器开关,不在室打,迅速逃离现场后打报警110。

发生煤气泄漏时,要保持泄漏区域电器设备的原有状态,避免开关电器,如开灯(不论是拉线式还是按钮式)、开排风扇、开抽油烟机和打(不论是座机还是手机)等,以免产生电火花和电弧,引燃和引爆可燃气体。立即开窗开门,形成通风对流,降低泄漏出的煤气浓度并关闭各截门和阀门。同时,要离开泄漏区,在煤气浓度较低的地方迅速打给110。

40.发生火灾时,会隔离烟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会拨打火警110。

突遇火灾时,如果无力灭火,应当不顾及财产,迅速逃生。由于火灾会引发有毒烟雾产生,所以在逃生时,应当用潮湿的毛巾或者衣襟等捂住口鼻,用尽可能低的姿势,有秩序地撤离灾害现场。

到陌生场所应先熟悉安全通道。发现火灾,应立即拨打110火警报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