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25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指南质控环节一、检验申请规范填写检验申请单,项目填写齐全,用词规范、字迹清楚、避免涂改。对于被检者的特殊情况,应当在申请单上注明,供检验人员判断结果参考。检验科要求检验人员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及时解决检验项目申请和送检标本存在的问题及疑问;二、病人准备医护、检验人员指导病人做好准备。考虑饮食、运动、生理周期、疾病及药物等对检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指导病人正确采集标本。
(一)控制饮食
(1) 大多数检验项目都要求在早晨空腹采血,咖啡、浓茶、高糖及可乐类饮料也应禁食。
(2) 肝功、血脂、凝血项目要求禁食12-16小时,且提前一天的晚餐应当避免饮酒、禁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
(3) 饮食对血脂检验影响重大,至少应当在抽血前的3天以内注意保持正常饮食。
(二)避免药物影响
许多药物(如VitC、雌激素、降血脂药等)对检验结果尤其是血、尿、便的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抗生素应用将对微生物培养检验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申请检验前医生应该了解待检者近期及当前相关药物使用情况并给予适当指导,在对检验结果可能产生明显的影响时,应当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如不能停药,应记录用药情况,恰当评估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三)避免运动影响
(1) 剧烈运动可以使许多血液成份发生改变,甚至持续24小时以上,因此剧烈运动之后不应立即抽血;快步行走之后,至少应休息
10~15分钟然后再抽血。
(2) 应在平静状态抽血,避免情绪激动。
(四)注意生理差异
临床医生申请检验项目及评估检验报告时,应考虑性别、年龄、昼夜节律、季节变动、生理周期(如怀孕、月经)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给予必要指导。
(五)注意体位要求
(1) 许多血浆生化成份在站、坐、卧三种不同体位时有明显的浓度差异。
(2) 静坐5~10分钟后以坐位(从肘静脉)采血为最佳。
(3) 卧床患者可卧位采血。
三、器材选择
(1) 一般采血可采用质量合格的一次性塑料注射器。从动脉采集血气标本,以采用玻璃注射器为佳,可以减少血液中氧气的弥散。
(2) 采用注射器采血时,7号(22G)或8号针(21G)为标准抽血用针,针头过细容易产生溶血。
(3) 采用真空采血管-采血针已成为国际标准,可以有效减少溶血、凝集及采血量不准的差错。
(4) 采集抗凝血液标本时,血标本管采用的抗凝剂的种类及浓度、体积必须正确无误。
四、采血操作
(一)正确选择血标本种类
(1) 大多数检验项目(生化、免疫、凝血、血培养、交叉配血等)采用静脉血标本。
(2) 血气分析最好采用动脉血标本,也可从动脉化毛细血管采血(如新生儿)。
(3) 血常规检验(血细胞分析)可以采用静脉血或手指末梢血,但除非静脉抽血确实存在困难者(如:新生儿、幼儿、老人、肥胖者、严重烧伤患者、出血倾向严重的患者、病危患者),或者必须为治疗保留静脉者(如肿瘤化疗患者)可考虑采用手指末梢血外,其他人应采用静脉血。
(二)正确选择采血部位
(1) 末梢血标本可从手指采集,采用耳垂末梢血作为血常规检验标本的做法已经废止。新生儿可以从足跟、大趾采集。
(2) 动脉血标本常从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采血,新生儿及婴儿可从头皮动脉或脐动脉采血。
(3) 静脉血标本常从肘前静脉、腕背静脉采血,小儿和新生儿有时从颈静脉和前囟静脉采血。
(4) 禁止从输液三通管采血(输液成份回流、输液管内残留输液成份都将极大地影响检验结果)。
(三)尽量避免输液时采血
(1) 一般应在输液结束30分钟以后再采血。
(2) 抢救过程中必须一边输液一边采血时,应避免从正在输液的肢体上采血,应避免输液成份混入血液标本。
(3) 输液时采血应当遵从“远端原则”:
a 选择在输液的对侧肢体或无输液的其他肢体(如足部)静脉采血。
b 在四肢静脉都输液时,可以选择在输液静脉的远心端(静脉血流的上游)采血。
(4) 急诊、抢救过程中在输液的同时采血,应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
(四)避免消毒酒精引起溶血
静脉穿刺处消毒酒精未干就采血,容易引起标本溶血。
(五)合理使用止血带
(1) 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使用时间应尽量缩短。抽血时,见到回血应立即松开止血带,减少血行阻滞时间(也不应鼓励被抽血者长时间、用力攥拳)。
(2) 血脂项目、出凝血项目、血常规项目抽血时止血带使用应限定在1分钟以内。
(3) 止血带束缚太紧、时间过长(如超过3分钟),会造成血行阻滞时间过长,因溶血、血小板激活、纤溶系统激活等原因将使以上检验项目的结果产生偏差,甚至诱导错误诊治。
(4) 需要重新采血时,在止血带束缚时间太长的情况下,应当在对侧手臂重新采血。
(六)“一针见血”、抽血顺畅
(1) 许多检验项目,尤其是涉及出凝血机能的项目(如血小板计数、出凝血项目等)均要求做到“一针见血”、抽血顺畅。
(2) “一针见血”、采血顺畅,可以有效防止溶血、减少血管及组织细胞损伤导致血液成份改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溶血造成红细胞内成份的释放、血管损伤导致凝血机制的激活,对很多检验项目将产生明显影响。
(七)控制抽血力度
(1) 用注射器抽血应避免大力拉、推针拴,以免血细胞因受过度挤压而增加溶血。
(2) 抽血时大力抽拉针拴,还易使血液产生气泡。气泡是导致溶血、蛋白酶失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3) 从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应让血液自动流入针筒,不要用负压抽取血液,以免增加血液中气体挥发及产生溶血。
(八)血液标本采集顺序
(1) 注射器采血可以一次采集足量血液,然后立即依如下顺序分装各标本管:血常规、出凝血、生化、免疫。
(2) 使用配套的真空采血管-采血针时,第一管最好不作为凝血检验标本(最大限度降低血管及组织细胞损伤造成血液成份改变对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