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与建筑特点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与建筑特点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与建筑特点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与建筑特点

寺,在古代是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的,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干什么的呢?大理寺在中国古代掌管审谳平反刑狱的官署。最早是从北齐开始设立,以后历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

双清大理寺三塔

且“寺”在古代汉语里有“持续,相续”的意思。意思是说,皇帝设立的这个机构是个永久性的机构,不是临时性的机构,是要国祚绵绵、代代延续下去的。

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因此中国的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希望这个场所能够永久的存在下去。所以寺是办事的机关,教育的机构。

因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

杭州西湖灵隐寺

潭柘寺塔林

寺的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佛寺在佛殿之前还建佛塔,供奉佛舍利,汉语称为“浮屠”。汉族工匠用汉式楼阁建筑的构架技术修成佛塔式样,称为汉式塔,有木塔、石塔、砖塔、铁塔等。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

孟姜女庙

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字的俗称。

兰州龙王庙

“庙”在中国的历史可能比“寺”更长远,象大家都知道的:武侯庙、关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屈原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等。我们没有听说供关帝的叫“关帝寺”的。因为功能不一样,所以称谓也就不一样。

杭州岳王庙

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充分体现了汉族作为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坛庙建筑的布局与构建原构与宫殿建筑一致,只是建筑体制略有简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黄色。

香港黄大仙祠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武侯祠

先蚕祠

包公祠

祠堂建筑的组织和布局是有规制的,只是规模大小各有不同,但总体布局有共同之处,大体上可分为门前广场、戏台、大门、围墙、天井、享堂、拜堂、寝堂、辅助用房等几个部分。

观,道教宫庙称“观”而不称“寺”或者“庙”,与道教夜观天象的传统或许有最为直接的关联。道教为什么重视天文学,主要原因是受先秦道家遗风之影响,对天体极为崇拜与敬畏。

道教从道家“天人合一”、“身国同治”的思维模式出发,认为了解天象有助于求道证道,得道成仙。所以称为“观”,取观星望月之意,所以常建于山顶。

圆玄道观

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罗通山道观

道观的建筑原则与平面布局也都同于宫殿建筑,只是规模较小,并且在装饰及室内摆设上带有各自的宗教色彩。观内建有对称的钟楼和鼓楼。

平顺天台庵

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高台庵

黄梅芦花庵

肇庆梅庵

八仙庵

微信shjrsc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询免费鉴定评估湖北省武汉市的莲溪寺,是武汉的四大佛教丛林之一,也是武汉市唯一的一座佛教"女众丛林"--尼姑庵。莲溪寺创建于元末明初,占地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所存主要建筑大都为元明时所建。莲溪寺整个院落结构严谨,布局得当,具有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风格,古朴典雅、玲珑清秀,颇接近民居情调。

长江三峡地区桥梁的分布及其古今功用

109 长江三峡地区桥梁的分布及其古今功用 郑敬东 重庆社会科学 2005年第6期(总第126期)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No.6,2005(Serial No.126) 摘 要:长江三峡是名副其实的桥梁王国,桥梁数量之多、类型之全、形态之异、质量之优举世罕见。其桥梁分布主要呈现以下特征:江河之上巨虹飞跨,溪流河汊索桥棋布,土苗地区廊桥居多,深峡幽谷石拱密布,旅游景区奇桥著称,都市圈内立交称雄;三峡桥梁究其古今功用主要表现在:人类交往的原始功用,进行战争的军事功用,发展经济的现实功用,景观建设的美学功用,健智益心的教化功用。 关键词:长江三峡;桥梁;分布;功用 中图分类号:G127.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86(2005)06-0109-04作者简介:郑敬东(1949- ),男,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重庆 400067)。 “三峡是世界桥梁博物馆”,不少到过三峡的外宾、专家、学者都曾发出过这样的慨叹。由于我国长江三峡地区90%以上地域都是丘陵或山地,江湍、河渊、山险、谷深,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恶劣。为了打通与外界的联系,三峡人以其天才的创想和惊人的毅力,刷新了人类建桥史上的一项项纪录,创造了一桩桩奇迹,不少桥梁的中国之最、亚洲之最、世界之最都诞生在这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热土上。三峡地区的桥梁不仅年代久远、数量巨大、门类齐全、分布广泛,更重要的是多数桥梁品质卓越、蕴意深刻、科技含量高,且极具观赏价值。它们不仅是人类冲破闭塞、开拓境界、渴望交往、企盼沟通、向往未来的实物载体和历史见证,也是人类与大自然抗争、开拓、创造、奋斗等人文精神的真实写照,更是人类意志、知识、智慧、想象和审美追求的缩影和结晶。本文仅就三峡地区桥梁的分布及古今功用作一些探讨。 一、三峡地区桥梁的分布状况 长江三峡地区桥梁的数量是十分惊人的。据重庆和宜昌两市2002年底的统计,该地区的桥梁总数就达5647座。其中,重庆拥有4416座,[1]宜昌拥有 1231座。[2] 这数以千计的形态万千的桥梁散落在渝鄂 两地近700公里长江干流及其众多支流上,其分布状况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江河之上巨虹飞跨 在三峡地区的长江干流及嘉陵江等主要支流上,有几十座大型、特大型现代桥梁飞跨两岸。以长江重庆至宜昌近700公里江段为例,迄今已有十六座特大型桥梁横卧江面,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重庆境内的江津长江大桥、江津白沙沱长江大桥(铁路)、马桑溪长江大桥、李家沱长江大桥、鹅公岩长江大桥、重庆长江大桥、大佛寺长江大桥、长寿长江大桥(铁路)、涪陵长江大桥、丰都长江大桥、忠县长江大桥、万县长江大桥。湖北宜昌境内有西陵长江大桥、夷陵长江大桥、葛洲坝三江大桥、宜昌长江大桥、枝城长江大桥(公路铁路两用桥)。而就在这一江段上已经开工和即将建成的长江大桥还有:重庆地维长江大桥、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宜昌长江铁路大桥等十一座。而在重庆境内的嘉陵江江段上,还横卧着云门、沙溪庙、东阳溪、渝澳、牛角沱、黄花园等十一座嘉陵江大桥。除长江、嘉陵江外,三峡地区的乌江、清江等长江的重要支流上,同样有许多大型桥梁飞跨两岸。 (二)溪流河汊索桥棋布 三峡地区的溪流河汊众多,宽的数十米、窄的七

长江三峡库区

长江三峡库区 香溪河航道建设工程 质量监督报告 宜昌市交通基本建设质量监督站

2006年12月29日 三峡库区长江三峡库区香溪河航道建设工程 质量监督报告 一、概述 1、建设规模、技术标准及完成投资 香溪河干流自北向南流经兴山县的高阳镇、峡口镇,于游家河处进入秭归县境内,经贾家店、官庄坪、向家店等集镇,在秭归香溪镇注入长江。干流长37公里,支流建阳河发源于空树坪,长52.6公里,自东向西在峡口镇汇入香溪河,其中建阳坪至峡口段长7公里。 为保证三峡工期蓄水达到135米后,能快速发挥效益,2001年11月8日,湖北省交通厅以鄂交计[2001]669号文下达《关于香溪河、沿渡河航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2002年7月24日,湖北省交通厅以鄂交基[2002]366号文下达《关于香溪河航道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同意香溪河航道工程设计建设河口至峡口20公里Ⅲ(3)级航道,通航1000吨级1顶4驳船队,航道尺度为2.5×90×500米(水深×航宽×弯曲半经);建设峡口至响滩17公里Ⅳ(3)级道,通航500吨级1顶2驳船队,航道尺度为2.0×50×330米;建设建阳河峡口二桥至建阳坪7公里Ⅳ级航道,通航500吨级机驳,航道尺度为2.5×40×150米。其设计高水位为175米,设计低水位为145米。 香溪河航道建设工程上起响滩,下至香溪河口,全长37公里,其水位涨落受控于三峡大坝蓄水水位,工程主要措施是对局部弯曲半径小,航宽、航深不足的河段采取爆破土石方进行裁弯拓宽,同时辅助布设航行标志。建设重点是香溪河干流平邑口爆破工程、建阳河门坎石爆破工

程以及配套的码头、管理站房和航标工程。经调整后的概算投资1352.93万元,其中:交通部投资760万元,湖北省交通厅投资280万元,其余为地方自筹资金。 2、主要工程量 航道工程:香溪河航道建设工程共完成石方爆破77471.47 m3,清碴工程量102776.2m3, 完成砼挂网喷浆护坡工程228.7 m3,以及配套的航道管理码头、站房、航标、航道维护艇和趸船等工程。其中:平邑口爆破工程位于香溪河干流平邑口航段,通过采取爆破土石方进行裁弯拓宽,按施工图设计完成爆破、清渣工程42422.7 m3,护坡挂网喷浆228.7 m3;后经设计变更,增加爆破工程18366.4 m3,清渣工程40184.5 m3,累计完成爆破工程60789.1m3、清渣工程82607.2m3,护坡挂网喷浆228.7 m3。 门坎石爆破工程位于建阳河门坎石航段,通过采取爆破土石方进行裁弯拓宽,按施工图设计完成石方爆破14750 m3,陆路清渣工程15586 m3,水运清渣4583 m3。 水工结构:航道专用码头1座。 生产生活辅助建筑:航道管理站房1185m2,香溪河河口至峡口段的航标工程20公里。 航道维护艇:1艘。 趸船:1艘。 3、建设及管理 2001年11月8日和2002年7月24日,湖北省交通厅分别以鄂交计[2001]669号文和鄂交基[2002]366号文,下达了《关于香溪河、沿渡河航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和《关于香溪河航道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施工图设计由湖北省港路勘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完成,湖北省港航

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

第!"卷第#期中国岩溶$%&’!"(%’# !))*年+月,-./01023,-/3(3,-456 7 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 ’!))* 文章编号8#))#9:;#) 谢世友#?!?袁道先#?王建力#?况明生# <#’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重庆:))@#"A!’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摘要8通过野外路线考察?典型地区填图?地质B地形图判读?航片B卫片验证B核 对及前人资料分析和年代学方法?对长江三峡地区的地貌进行了研究C结果表明8 该区现代河谷之上存在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夷面C高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 D!)))E?完成于老第三纪末A低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D#"))E?完成于上 新世末A剥夷面分布高度海拔为;))D#!))E?形成年代为+’:D#’;45F’G’C高夷 平面在地貌上表现为宽浅的坳谷洼地与低矮的缓丘相结合?呈现一派波状起伏的 老年期地貌景观A低夷平面多表现为高大的岩溶丘陵与大型洼地相组合的岩溶台 面?洼地两侧多有水平溶洞发育A剥夷面可以岩溶盆地B山间盆地B岩溶台面B河谷 盆地B岩溶洼地及河流宽谷等多种地貌形式存在?没有大范围可比性C 关键词8三峡地区A夷平面A剥夷面A形成年代 中图分类号8G H+#’"文献标识码8- I引言 李四光最早指出中国大陆地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由青藏高原向太平洋沿岸逐级下降?形成三个巨大的地形台阶8第一台阶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D ""))E A第二台阶为内蒙古J鄂尔多斯J云贵高原?平均海拔#)))D!)))E A第三台阶为中国东部丘陵平原?平原的海拔在)D!))E之间?丘陵低山的平均高度不超过#)))E C这三大台阶之间的过渡地带都是地形突变区?河床比降大?河流常深切形成峡谷C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顺地势东流入海C当它流经第一个地形陡坡带时?形成了金沙江大峡谷A当它流经第二个陡坡带时?形成了著名的长江三峡C无疑?长江是在切过三峡之后才上下贯通B形成泱泱大河的C因此?三峡地区的地貌发育与演化过程在长江河谷研究中地位十分突出?长期以来倍受关注?是我国地貌学研究的代表地区之一C 夷平面与地文期研究是揭示区域地貌演化过程的重要手段C特别在三峡地区?因隆起带抬升作用?长江及其支流强烈下切?地形十分破碎?加之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地面冲刷严重?测年材料匮乏?因此前人主要通过地形分析与区域对比的方法对该地区的地貌演化进行研究K#D:L?为我们今天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C但以往的研究受种种条件限制?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差异较大?远未取得统一认识K"D;L C本文选择长江与清江间的分水岭地块为主要研究区<图#=?根据野外实地考察B航片卫片判读B地质地貌剖面分析?结合相关沉积分析B洞穴考古及年代学研究结果?着重探讨分布于三峡地区现代河谷之上的夷平面特征及其年代问题C M夷平面分布与特征 在三峡地区?高位的平坦地面与深切的现代河谷形成明显的地形反差?是地形地貌研究的良好场所C 长江与清江在研究区内自西而东平行流动?两江间水平距离仅数十公里C三峡段的水面高程不足#))E?但它与清江间的分水岭高度差可达!)))E以上<图!=C 综合应用上述手段?分析B对比B验证结果表明?三峡地区存在三级夷平面?其分布高度分别为#@))D >基金项目8重庆市科委研究项目

长江三峡导游词(完整版)

长江三峡导游词 长江三峡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 长江三峡旅游,可以从重庆顺流而下,快镜头地观赏三峡奇特风光,也可以从上海、南京或武汉逆流而上,慢节奏地饱览长江沿途美景。然而,从长江三峡门户宜昌出发,畅游神奇美丽的长江三峡,是长江三峡旅游最佳起始点。长江三峡东起湖北宜昌南津关,西至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193公里。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中的瑰宝,古往今来,闪耀着迷人的光彩,无数中外游客为之倾倒。朋友,让我们开始神奇壮丽的三峡之旅吧。。西陵峡风光绮丽的西陵峡,西起秭归县香溪河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全长76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宜昌古称)的西边,故得名。西陵峡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美。西陵峡中有三滩(泄滩、青滩、崆岭滩)、四峡(灯影峡、黄牛峡、牛肝马肺峡和兵书宝剑峡),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滩多水急,自古三峡船夫世世代代在此与险滩激流相搏。西陵峡中行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随着葛洲坝工程的建成蓄水,回水白里,水位上升,险滩礁石永睡于江底,加上解放后的航道整治,西陵峡中滩多水急的奇观、船夫搏流的壮景不复见了。今天我们沿途可欣赏博大恢弘的三峡工程及西陵峡两岸的美妙景色。南津关这就是南津关,长江三峡的起始点,长江上游的分界线。这里有著名的西陵峡口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旅游渡假区。主要景点有嫘祖庙、桃花村、白马洞、三游洞、下牢溪、

龙泉洞、仙人溪和五洲休闲乐园等景点。穿过南津关后,江面由201X 多米骤然左右变窄到300米,展现在你眼前的便是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壮丽画卷。灯影峡过南津关西行约10公里,就到了灯影峡。灯影峡又名明月峡,峡虽不长,但景致不凡,可谓无峰非峭壁,有水尽飞泉。峡壁明净可人,纯无杂色,如天工细心打磨而出。当这明净的峡壁被明净的天空映衬着时,酷似一幅水墨国画,崖壁映入江水中,静影澄碧;江水瑟瑟,更添明丽之趣。若晚间过此,月悬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种净界,难以言喻,所谓明月峡,由此得名。灯影峡得以以形取景,船左方(南岸)的马牙山上有四块奇石,酷似《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高兴归来的生动形象:手搭凉蓬、前行探路的孙悟空;捧着肚皮、一步三晃的猪八戒;肩落重担、紧步相随的沙和尚;安然座骑,合掌缓行的唐僧。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妙不可言。每当夕霞晚照,从峡中远望。极似皮影戏(当地人叫灯影戏),故名灯影峡。仙人桥船继续西行不久,在江北可见一跨径15米,宽仅1米有余的天然石桥,这就是仙人桥。这里是欣赏西陵秀色的最佳点,站在仙人桥上俯视,上下百里的西陵峡里大半尽收眼底,但见,云卷细浪,雾散轻烟,千轮万舟,形如柳叶,使人仿佛置身天上。传说有一樵夫为仙女所爱,但仙凡路隔,难结连理,仙女乃抛下裙带化为仙人桥,引渡樵夫登台而上。宋代诗人田钧有诗云: 仙人桥上白云封,仙人桥下水汹汹,行舟过此停桡问,不见仙人空碧峰!黄牛峡乘船继续西上约10公里,翘首南望,便可于彩云间见一排陡峭的石壁,绝壁下九条蜿蜒下垂的绿色山脊,宛如九龙奔江,气势十分雄伟壮观。那横空出世的石壁便是黄牛岩,岩下河谷便

长江三峡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

长江三峡——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秦为胜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位于中国重庆市、恩施州、宜昌市地区境内的长江干流上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3公里。长江三峡位于中国的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跨重庆奉节、重庆巫山、湖北巴东、湖北秭归、湖北宜昌。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的瑰宝,古往今来,闪烁着迷人的光彩。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长江三峡,人杰地灵;这儿,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奇光异彩。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公元221年爆发的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700余里,刘备最终逃亡白帝城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夷道(今湖北宜都)、建平(今巫山北)、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巫峡、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均在长江三峡附近地区。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可以认为是重要转折,这既是刘备最大的军事失误,也是陆逊军事谋略的重要体现。当魏文帝曹丕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就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

1943年5月,为保卫陪都重庆的石牌保卫战也发生在长江三峡地区,石古镇牌在宜昌市(今宜昌市夷陵区)境内,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右岸,是长江南岸的一个小村庄,依山傍水。1938年10月,日军侵占武汉,中央被迫迁都重庆,险

浅谈长江三峡地质地貌与旅游景观规划

浅谈长江三峡地质地貌与旅游景观规划 刘军 (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162092) 摘要:旅游地质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长江三峡旅游地质资源十分丰富,对其科学分类,适度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地质与旅游两大主题入手,对三峡旅游的知识、意境、环境、吸引力和感染力等几方面做整体的规划,以供大家借鉴。 关键词:三峡地质地貌;三峡人文;景观规划 1.长江三峡地质地貌概况 1.1 地质概况 长江三峡地区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距今18亿年前的元古宙到距今百万年前的新生界 之间的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均有分布,且发育完整,出露齐全。北部地层主要出露震旦系下古生代石灰岩,南部地层主要由震旦系、二叠系与三叠系板页岩、石灰岩组成。侵入岩(主要包括花岗岩等)则集中分布于东部的黄陵庙背斜及神农架一带,用地质力学的观点分析,三峡地区为新华夏一级构造第三隆起带与淮 阳山字形构造体系以及南北经向构造体系的 复合部位。地层展布和地貌格局深受地质构造的制约,过渡性与分异性特征明显。尤其是区域的西南部新华夏构造体系十分完整,山脉多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岭谷相间分布,大部分地域为平行排列的隔挡式褶皱带所构成,背斜紧凑,多形成低山;向斜宽敞,多形成丘陵、谷地或平原。本区由于深受白蟹纪后期的燕山运动等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有众多的糟皱与断层,在分布上西部比东部多而密集,其共同特征为褶皱大致彼此平行,多为东北一西南走向,两端延伸很远,两翼一般较陡,构造一般呈弧形。本区的断层数目和种类较多,且多为正断层,逆断层仅有局部出现,并有一些深大断层。由于受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影响,在恩施、黔江及神农架等地区出现有一些冰川遗迹和 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由于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石断裂发育,加之山高坡陡,地形崎岖及植被较少,暴雨较多,崩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比较频繁,是我国地质灾害的高发区之一。 1.2 三峡地区的地貌特征 1.2.1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差异显著。 三峡地区在地势上处于我国第二级阶梯 的东部边缘地带,在地质构造上处于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带三大构造单元交汇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多在500~1500m之间.西连华燕山地及四川盆地,东接江汉平原·大巴山脉横贯西北部,武陵山、大娄山的余脉斜贯南部,中部为巫山山脉横断。在地貌区划上,奉节以东属力,东鄂西山区,奉节以西属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西南部高原属于云贵高原东北的一部分,西部丘陵、平原属四川盆地东缘的一部分,东部平原属江汉平原西缘的一部分。山区面积广大,地势巍峨高峻,山地约占64.1%,丘陵约占27.4%,平地(含平原、盆地及河谷阶地)约占8.5%。地表高差悬殊.最高处神农顶海拔高达3105.4m,最低处枝江市的杨林湖海拔仅35m。地势差异非常显著。地形态势上,大致以长江为界,东部地区北高南低,西部地区南高北低。境内峡谷众多,著名的长江大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江小三峡(猫儿峡、铜锣峡、明月峡)以及大宁河小三峡、嘉陵江小三峡、清江三峡等均位于本地区。 1.2.2 山脉平行延伸,岭谷相间分布。 三峡地区的地貌发育深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山脊线与构造线基本一致,多呈东北一西南走向,背斜多发育成条状山脉,向斜多发育

地貌 长江三峡

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的地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河流作用方式的变化 一般来说,河流上游多以侵蚀为主,下流则以堆积作用为主,但由于长江三峡堤坝的阻拦,上游处变为泥土泥沙的堆积,而在下游,由于水势的骤然加剧,加上江面变宽,波浪的侵蚀作用加强。另外,由于长江三峡工程的蓄水,加剧了长江入海泥沙的减少,然而,入海泥沙减少是长江三角洲从淤积转为侵蚀的又一主要原因。入海泥沙减少和河口口门区出现的冲刷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因于三峡工程的运行。并且我们可以说,河口滩地的逆势淤积是包括长江三峡水库等一系列河口重大工程影响的结果。 第二:对入海口的河流地貌的巨大影响 河口是陆地与海洋、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在上文我们提到,三峡工程令入海水沙量显著变化,长江又是世界级大河,其径流量和输沙量巨大,居世界第四位。现代长江口口门宽约90 km,自徐六泾以下出现三级分叉、四口入海的格局。所以,这些因素将对河口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的剧变及河口环境产生显著影响。随着流域来沙的减少,入海口区域的河流地貌整体呈冲刷的状态,冲积扇地貌将会更显著,江心沙洲缩小,河道主槽容 积扩大;随着流域来沙的减少,拦门沙区域涨潮含沙量虽然变化不大,但长历时的流域来沙量的持续减少仍然会使拦门沙区域整体淤积速率下降,反而有侵蚀作用加强的势头。另外水环境河流型变为湖泊型,有可能改变原来的化学物质的迁移、累积方向和强度,而按新的环境条件重新分布、聚集和迁移。 第三:增加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 长江在三峡地区冲破高山的阻挡,形成著名的大河峡谷地貌。长江冲出三峡之后,进入平原,最后东流入海。为什么长江在三峡地区能够冲破高山的阻挡?这是因为长江三峡库区,山多坡陡,地少人密,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本身生态与环境背景脆弱(这里的岩层最为破碎和脆弱),所以将导致山崩灾害有增无减。因为三峡地区地质环境是十分破碎和复杂的,经过专家的研究、考察和统计,确认的库岸崩塌、滑坡残体和危岩体多达404处,其中长江干流滑坡残体283处,支流滑坡残体121处。随着三峡水库水位的继续升高,使得原来处于比较干燥状态的岩土变为饱和状态,导致力学强度降低。三峡水库水位变化幅度和变化的强度也将增大,在海拔145米至海拔175米之间反复变动,这也促使古老滑坡重新复活。并且,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库区地震次数大为增加,不断发生的微震,使得两岸岩土更加松动,更加容易失去稳定。在这样情况下,三峡库区崩塌、滑坡体的数量将增加。三

浅谈长江三峡的形成与演化

浅谈长江三峡的形成与演化 xbs 摘要: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和世界第三大河,其何时形成一直为我国地学工作者所关注。近年来,众多学者用地层学、古地磁测年、热释光测年、14C测年、特征矿物示踪法、单颗粒碎屑矿物微区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对长江流域的形成与演化,尤其是“三峡”的形成与演化进行了长期研究,已取得可观的成绩。本文分析了前人的工作,并就目前研究态势及成果做了粗浅的总结,介绍长江三峡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并窃自将其分为形成之前、形成早期、三峡贯通以及第四纪(更新世)演化四个阶段。 关键词:长江三峡;三峡贯通;第四纪 一、三峡现状简介 长江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2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除了著名的长江三峡外,全国各地多条河流上都有名为三峡的景点。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县,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长192千米。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因此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自白帝城至黛溪称瞿塘峡,巫山至巴东官渡口称巫峡,秭归的香溪至南津关称西陵峡。两岸山峰海拔1,000到1,500公尺,峭崖壁立,江面紧束,最窄处是长江三峡的入口夔门只有100公尺左右。水道曲折多险滩,舟行峡中,有“石出疑无路,云升别有天”的境界。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3多公里,也就是常说

三峡地区地质的形成

三峡地区地质的形成 大自然力量的神奇伟大,在中国这片神州大地上历经多年的地质演变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三峡是大自然留下的一幅秀丽的丹青画卷,那么这幅秀丽的画卷是如何绘画出来的呢?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由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构成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壳的出现,相应的就出现了海洋和陆地,这时,在地球表面保存了大量的地质记录,,于是有了地球的地质年代。国际地质学界根据地层顺序和古生物发展的阶段,把相应的地质年代划分为六个阶段:即远太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而我们的长江三峡地质的演变历史也就是从元古代开始。在距今八亿年前的元古代时期,由于几次大的构造运动的发生,在我国东部出现了具有原始稳定地核的大片古陆,如华北古陆,淮阳古陆等。于此同时,在南方辽阔的海洋中,亦出现了“扬子古陆”于是,三峡地区就在这种南海北陆的原始景观中,随着“扬子古陆”第一次露出海面。其后,南方也发生了一次较强的晋宁运动,晋宁运动发生的褶皱,变质,使大量酸性岩浆侵入到陆相碎岩层中,形成了侵入岩。这不仅使长江流域的地壳基本固结,为后来的地质构造发展奠定基础,而且,还为我们今天建造巨型三峡大坝提供了优良的坝基条件。在距今6亿年左右的古生代早期,经历了最古老的大冰期——震旦记冰期后,地球上发生了普遍的海侵,扬子古陆又重新沦为浅海,成为所谓的“上扬子海”,三峡地区亦随着扬子古陆而沉入上扬子海中。直到4亿年前的古生代志留纪末期,加里东构造运动使三峡地区的大部分随“上扬子古陆”再次露出海面,而其他部分继续浸泡在海水之中。到了古生代二叠纪时期,又一次以大规模海水浸泡为特征的“海西运动”再次将这片上扬子古陆变为内海“上扬子黔桂海”。整个三峡地区在早二叠纪时期已是再次随上扬子古陆全部沉入海中。三峡地区在古生代前后两次沉入海底,在距今约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的“印支运动”使海槽全部褶皱隆起,同时使华南地盘上升,海水退出,基本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局面。三峡地区亦随之再次升出海面。 中三叠纪时,三峡地区周边古陆扩大,使海盆封闭更趋完善,发育了蒸发式建造。而自三叠纪晚期开始,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秦岭地槽上升,海水完全退出,秦岭南北形成了两个大盆地——陕西盆地和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没有在受到海水的浸没,成为了一个内陆湖盆。在炎热的而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四川盆地及渝东三峡地区,由于周边隆起日盛,已逐渐变成了局限盐化的海盆。三峡地区腹心地带的万县——云阳盐盆作为四川盆地中第二个大型盐盆是上天对三峡地区腹心人民的慷慨赠于。燕山运动在三峡地区的升降运动,使该地区原有老地层包括形成于三叠纪的岩层盐发生了褶皱。在三叠纪之后的侏罗纪、白垩纪这一地质历史阶段,此时四川盆地和三峡地区总的地理环境而言,是河流——洪泛盆地环境,并就地堆积了灰质砾岩、含砾砂岩,且含植物茎干和龙骨碎块,具有交错的板状层理。 喜马拉雅运动第二幕则是从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初期,是形成目前我国地势差异的最重要的因素,它造成的断裂活动却几乎遍及全国。三峡地区现代地貌的基本骨架——渝东鄂西褶皱带、盆边中山地以及鄂西山地,就是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完成的。当今所见之连绵起伏的铁凤山山脉、方斗山山脉、七曜山山脉、巫山山脉以及黄陵庙背斜山脉等的原始锥形,及至更新世初期都是矮小的丘陵地貌直到新生代才逐步隆起。 在我国西部不断升高的过程中,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古长江河源水系,顺着早在印支——燕山运动中形成的原始低凹地带向东流去,猛烈的冲刷七曜山、巫山、黄陵庙三大背斜山地。又由于这三大背斜山地主要由坚硬致密、抵蚀力强的石灰岩构成,因而汇集全川流水的长江只好顺着背斜山地较发育的垂直裂隙向下侵蚀切割,随着河床逐渐加深,致使两岸谷坡岩层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