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灾害第二课时学案

气象灾害第二课时学案

气象灾害第二课时学案
气象灾害第二课时学案

第二单元第二节气象灾害(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台风、寒潮、沙尘暴影响严重的地区。

2.分析台风、寒潮等、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重点、难点】分析台风、寒潮、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学习过程】

一、台风灾害:

【自主探究】

1.概念:台风是在洋面上形成的巨大的空气旋涡,是发展的强烈形式。形成于的强热带气旋称台风,形成于、和的强热带气旋称飓风。

海域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区。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月,都可能有台风登陆我国,尤其以月登陆的次数最多。2.热带气旋的强度是根据其来确定的,只有当风力达级以上,才能称为台风。

3.台风结构

【合作探究】

1.看台风与气旋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

(1)甲乙两图中是气旋示意图,是台风示意图。

4.台风的形成条件

①广阔的洋面;②合适的流场;③合适的力。

5.台风的时空分布

(1)时间:多发生在两季。

(2)空间:多出现在纬度带洋面。

【合作探究】2.为什么在高纬度和赤道附近没有台风?

3.为什么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生成热带气旋最多的海区?

6.台风的发生过程和路径

每次台风活动都有一个从、、甚至最后的过程。

7.台风的危害

台风伴有、、和,常常从侵入地区,有着强大的破坏力。

8.我国的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

(2)我国台风发生的时间:至

(3)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台风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受其影响程度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呈现重,内

陆轻;重,北方轻的特点。

(4)影响我国台风的路径

①西移路径:从源地一直朝方向移动,在我国、和越南一带登陆。

②西北路径:从源地向方向移动,在、、登陆;或向西北方向移动,在和沿海登陆。一般来说,台风多属于西北路径。

③转向路径:从源地先向方向运动,然后转向朝日本方向移去。

【合作探究】

4.台风对我国沿海地区农业和城市有什么影响?

5.台风是否有百害而无一利呢?

二、寒潮灾害

1.概念:

由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并伴有、、等现象,这样的冷空气过程称为寒潮。从天气系统看,寒潮实质是一种天气。

2.分布:

(1)空间分布:北半球纬度地区。

(2)时间分布:到季节。

3.影响寒潮强度的因素:

取决于冷空气的温度和将要影响地区的温度,二者的越大,强度。

4.我国寒潮的定义

24小时内气温下降℃以上,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在℃以下,为寒潮;而24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下,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在5℃以上,则为强冷空气。

5.寒潮的特点

(1)降温速度、幅度、温度,易引发霜冻、大雪等天气。

(2)风力,势力。

(3)影响范围大、并发、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和生产活动。

6.寒潮的危害

(1)寒潮使农作物、果木和热带作物遭受严重害,主要在季和季最为严重。

(2)大雪、冰冻造成牲畜死亡.

(3)大雪造成堵塞,以及电力、通信中断。

(4)沿海地区大风造成及海上翻船事故等.

【合作探究】

6.寒潮是不是只能给我们带来危害呢?

7.寒潮的防御措施

对寒潮,我们目前缺少有效的防御措施,只有加强天气,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做好准备,以减少损失。

8.我国的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每年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

图2.35表明:侵入我国的寒潮都是的极地冷气团向南爆发的结果。有时,在西伯利亚西部和蒙古等地区也会有堆积的冷气团向南爆发,形成寒潮。

(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及东海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侵入。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受到寒潮影响。

(5)寒潮的影响地区:

除、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地区最多,次之,再次为和,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

北方主要表现为、、、等;南方主要表现为、、等。【合作探究】

7.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三、沙尘暴

1.概念: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2.沙尘天气分类: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1)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2)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3)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4)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模糊不清,浑浊不堪,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3.沙尘暴发生时间:季节

4.沙尘暴形成的条件

(1)地面上的物质——物质基础;

(2)——动力条件;

(3)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利于加大、强对流发展

5.沙尘暴主要危害方式:、、、。

6.人类活动与沙尘暴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破坏植被、开挖矿山、过度农垦、过度放牧等,加剧了,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尘物质来源;而近年来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也为沙尘暴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7.防治沙尘暴:

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来源条件。

【合作探究】

8. 沙尘暴真是“百害而无一利”吗?

四、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

1.华北地区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

和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读图2、36,了解以下内容:

(1)是华北地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

(2)导致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①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严重;

②的通道;

③接近;

④强烈,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用水增加;

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资源匮乏;

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水资源缺乏。

3.华北地区缺水的表现及原因:

华北地区严重缺水,主要表现为性缺水,即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且地表径流少;人口密集、有超大城市群,生活用水多;国家商品粮基地,灌溉用水多;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

用水多等;还表现为性缺水,即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农药与化肥污水、海水倒灌等一系列污染水增多,导致清洁淡水减少。

4.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是。

【合作探究】

9. 分析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巩固练习】

材料一2000年8月,在我国东南沿海刮起了强热带风暴,称为“玛莉亚”,尽管她姗姗来迟,却从正南袭击了我国福建和广东一带,并带来了大暴雨和10级以上的强风,使当地出现了洪涝灾害,仅韶关市的损失就超过了3亿元,难怪人们称这位美国小姐为“温柔杀手”。

材料二2000年入夏以来,因受下沉气流的影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出现了“热

浪”,造成大范围的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超过35℃,有的

地方高温持续天数达45天,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少有的炎

热夏季。完成1~3题。

1.表示“玛莉亚”登陆时的气流运动形式是

2.“热浪”控制时的气流运动形式是图中的

3.这次“热浪”来自

A.太平洋的赤道低压B.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

C.印度洋的赤道低压D.印度洋的副热带高压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出现的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4~5题。

4.这种气象灾害有可能同时具备的“身份”是

A.台风、洪涝B.寒潮、沙尘暴

C.沙尘暴、台风D.干旱、洪涝

5.甲地受该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是

A.地形为盆地B.受盛行西风影响小

C.距离海洋较远D.纬度较低

6.20XX年我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下列各种自然灾害中,成因

相同的是

A.地震与台风B.台风与洪水

C.“非典”与高温D.高温与干旱

7.寒潮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危害最大的季节在( )

A.夏秋季节

B.春冬季节

C.夏冬季节

D.春秋季节

8.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所造成。台风的最大风速和最强暴雨出现在

A.台风中心(台风眼)

B.环状区域区(台风中心附近)

C.过渡区(外围区)

D.任何一个部分

9.前几年我国北方蝗灾十分严重,与其相关联的另一灾害是( )

A.寒潮

B.干旱

C.暴雨

D.台风

10.若冬季冷锋快速南下,则我国大部分地区常出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是

A.寒潮

B.台风

C.干旱

D.洪涝

11.我国北方秋季的天气特点是“秋高气爽”,主要是由于此时这些地区

A.受台风控制

B.受气旋控制

C.受反气旋控制

D.受冷锋控制

12.下列天气现象,哪些与冷锋有关

A.长江流域的梅雨 B.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C.东南沿海的台风 D.冬半年爆发的寒潮

13.占我国各种气象灾害受灾面积比例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是()

A.台风 B.寒潮 C.干旱 D.暴雨

14.某灾害性天气系统从珠江口附近过境,如图甲所示;A、B、C三地观测到过境时的气压与平均风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示意图分别如图乙、图丙所示。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此天气系统的名称是________。

(2)这一天气系统中心是从A、B、C三地中的____地过境的。

(3)B地在12时风速突然很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在当天12时,A地的方向为_____风,C地的方向为_____风。

(5)试分析该天气系统给我国工农业生产带来的利与弊?

15.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联系20XX年元旦前后上海

市经历的一次寒潮过程,回答问题。

⑴.读“上海市气温、气压变化示意图”,分析这

次寒潮过境前后天气变化情况:

过境前:_______,

过境时:________,

过境后:________。

⑵影响上海市的寒潮大多源于______一带。

⑶下列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反映寒潮源地近地面气流状况的是____(单项选择)

A. B. C. D.

⑷下列选项中,与寒潮天气有关的是____(多项选择)

A.感冒患者数量猛增

B.交通事故频发

C.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

D.羽绒服装热销

E.病虫害减少,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

参考答案

1.B

2.A

3.B

4.B

5.A

6.D

7.D

8.B

9.B 10.A 11.C 12.BD 13.C 14.(1)干旱(2)东北、西南、华南

(3)每年3—6月份(春季)伏天7—8月

(4)群发季节地域

15. (1)过境前:气温较高气压较低;过境时:气温骤降风力加大;过境后:气温降低气

压升高天气转晴

(2)北极地区(3)B (4)ABDE

【合作探究】1.(1)甲,乙

转偏向力较小。

3.这是因为西北太平洋有全球最大最广阔的洋面,热带气旋有更长时间可以停留其上发展;同时热带西北太平洋也是全球大洋最暖的地方,有“暖池”之称。夏季强烈的东亚夏季风环流在此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既容易形成热带扰动,也有利高温高湿的水汽从海洋向大气输送,为热带气旋生成提供有利条件。

4.我国沿海地区是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渔业区,人口密集,城市港口众多的地带。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并且可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会造成城市、港口以及生命线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坏等,以及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建筑物破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从而直接威胁着我国沿海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

5.台风有过也有功。盛夏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严重威胁着旺盛生长的水稻等农作物。这时,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可以解除或缓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这是台风对农业生产有利的一面。

6.寒潮带来的大雪可保护农作物安全越冬,春暖融化又可减轻大田春旱,强烈低温可以冻死一些害虫。

7.第一,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骤降。

第二,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8.(1)沙尘暴带来的风沙、尘埃,可以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起到降低温度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全球变暖的趋势起到缓解作用。

(2)风沙、尘埃能有效的中和酸雨,减少其发生。

(3)沙尘天气造成了黄土高原。

9.①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疏松干燥,风力对土壤的侵蚀越来越严重。

②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使得森林覆盖率降低。

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教学案中图版

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与危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春雨贵如油”“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思考探究:上述谚语主要反映了我国哪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分别对应我国的哪些地区? 提示:干旱。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台风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源地:菲律宾群岛以东太平洋洋面(西太平洋)。 (2)移动路径: ①西移路径:从生成地向偏西移动,在广东、海南沿海登陆。 ②西北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登陆。 ③转向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方向。 (3)影响范围: 主要在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区域,其中广东、海南、福建、台湾、浙江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2.危害 (1)构成因素:主要有强风、暴雨和风暴潮。 (2)强风危害: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 (3)暴雨:巨大洪涝灾害。 (4)风暴潮: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 二、寒潮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时间分布:9月到次年的5月,其中3~4月最强。

(2)空间分布: ①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②侵入路径: 西路:从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动。 中路:从西北进入新疆北部,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 东路:从北方直接南下。 2.危害 (1)使农作物、果木等遭受严重冻害。 (2)大雪、冰冻会造成牲畜死亡,交通堵塞,电力、通讯中断。 (3)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等。 三、旱灾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空间分布:形成了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2)时间分布:持续时间长,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 2.危害 是我国范围最广、历史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影响工农业生产、城市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对比我国的台风与寒潮灾害 灾害 路径 灾害 名称 台风寒潮→天气 系统 气旋冷锋 成因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 发展的热带气旋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 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

33盐类的水解(导学案)

3.3 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导学案) 连山高级中学高二化学备课组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盐溶液酸碱性的规律。 2.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 3.正确的书写盐类的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探讨不同盐类的酸碱性。 2.归纳总结,能将信息有效的分类和提炼。 3.类比分析,将盐类的水解的知识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体会表象与内在的联系,透过现象看本质。 3.运用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分析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认识从个别到一般的演绎推理方法在分析事物本质问题上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初步根据盐的组成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学习难点】 掌握盐类水解的实质和规律。 【旧知回顾】 溶液呈酸性,则c(H+)____ c(OH-),pH____7;呈中性,则c(H+)____ c(OH-),pH____7;呈碱性,则c(H+)____ c(OH-),pH____7。常见的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见的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见的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 2 0的电离方程 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H 3 COOH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H 3·H 2 0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探究】 1.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下表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象灾害》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象灾害 教学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2,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气象灾害多发区 的成因。 3.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灾情特点及发生原因 难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原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图片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气象灾害是影响面最广的灾害。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沙尘暴、浓雾等气象灾害,其中干旱、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 一、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9 月至次年5 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 月和10~11 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图2.35 表明:侵入我国的寒潮都是北冰洋的极地冷气团向南爆发的结果。有时,在西伯利亚西部和蒙古等地区也会有堆积的冷气团向南爆发,形成寒潮。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 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

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主要表现为降 温、冻害、雨雪等。 探究活动: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第一,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 骤降。第二,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 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 1 千米的天气现象。 (2) 发生与防治 图 2.38 表明:2000 年沙尘暴发生次数最多的不在西北沙漠区,而是在内蒙古中部。 图 2.39 显示:沙尘暴的沙源地分布。 探究活动:结合图、文给出的资料,说明沙尘暴发生的时间、条件和防治措施。 1)沙尘暴发生时间: 冬春季节 (2) 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 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3) 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 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 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1. 搜集资料,分析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的侵蚀越来越严重。②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使得森林覆盖率降低。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沙化土地面积

气象灾害学案

气象灾害 主备人:许占雷张改审核人:毛洪珍张桂英孙晓英时间:2012-3 编号:10 【学习目标】 1.掌握各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和治理措施; 2.运用地图,指出我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3.分析旱灾、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在我国的分布、灾情特点和形成原因; 4.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学习重、难点】 1.中国旱灾、寒潮和台风灾害的地理分布及其原因; 2.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气象灾害灾情特点。 【自主学习】 一、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 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 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B. 促使空气上升及凝结致雨。 2、台风的结构 台风的结构,由内至外,可分为、和三部分。台风中心就是台风眼。外围大风区的风速;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 3、台风发生的时间: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多发于。 4、台风的分布 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 。是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 5、台风主要的危害有: 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可达到或超过12级,具有很大的摧毁力,台风主要的危害有:①; ②;③。 6、中国的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台风灾害损失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7、防灾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与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二、干旱 1、干旱:干旱是因而造成、的一种现象。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 2、旱灾的特点:、、的特点。 3、旱灾的分布:旱灾常常发生在 ,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 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4、中国的旱灾-------我国发生、 、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和地区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不同区域,旱灾的特点不尽相同: ①东北地区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②华北地区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 ③长江地区,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④华南地区。 ⑤西南地区。 (3)旱涝关系 ①旱灾和涝灾在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 ②旱灾和涝灾在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4)我国旱灾灾情严重:旱灾导致的农牧业灾情重,工矿、城市受旱灾危害巨大。 5、预防措施:○a加强水资源的管理,节约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b加强水利工程建设。○c因地制宜,综合发展农业生产,改进生产方式,培育抗旱品种。 三、寒潮 1、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 2、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时,就爆发寒潮。 3、中国的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和,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 (3)路径:偏西路径------- ; 偏北路径-------; 东北路径-------。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 。

第十章 学案47 盐类的水解(2)

学案47盐类的水解 [考纲要求] 1.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2.了解盐类水解的应用。 知识点一盐类水解的原理 1.定义 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生成____________的反应。 2.实质 问题思考 1.怎样证明Na2CO3溶液呈碱性是由CO2-3水解引起的? 3.特点 4.规律 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问题思考 2.同浓度的Na2CO3和CH3COONa溶液相比,谁的pH较大?为什么?

知识点二水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1.书写形式 盐+水 盐中的离子+水 2.书写规律 (1)多元弱酸的正盐(如Na2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要)。 (2)多元弱碱的正盐(如AlCl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双水解反应(如Na2S与AlCl3溶液混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错警示一般盐类水解程度很小,水解产物很少,不标“↑”或“↓”,不把产物(如NH3·H2O、H2CO3)写成其分解产物的形式。 问题思考 3.下列离子方程式中,属于水解反应的是() A.HCOOH+H2O-+H3O+ B.CO2+H2O-3+H+ C.CO2-3+H2O-3+OH- D.HS-+H2O2-+H3O+ 知识点三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内因 酸或碱越弱,其对应的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的水解程度________,溶液的碱性或酸性________。 问题思考 4.在CH3COONa溶液中,加入少量冰醋酸对CH3COO-的水解平衡将产生什么影响? 5.(1)为什么热的纯碱液去油渍效果会更好? (2)配制FeCl3溶液时,常加入少量的盐酸,为什么?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的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的优秀教案 篇一:《离子反应》优秀教案 高xx级化学《离子反应》教案 (第一课时)(李季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3)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得到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条件,并能分析离子共存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和设想验证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现象出发探寻反应本质。 (2)通过分析离子共存问题,让学生形成从现象到本质再到运用的思维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二.教学重点、 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离子的共存问题。三.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实验四.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在学习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时,简单介绍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生成了离子的知识。那么,请问:是不是所有的酸碱盐都能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呢?哪些物质能发生电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学习新知识——离子反应。要学习离子反应的知识,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解质的问题。 〔讨论〕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概念: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分析:1.强调关键字。2.强调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讨论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那些是非电解质? 稀硫酸、氯化氢气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钙、铜、石墨、氧化镁固体、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小结:化合物: 1、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和许多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常见的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 讨论2:二氧化碳、氨气是否电解质?强调电解质必须自身电离而导电。 讨论3: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6.1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学案

6.1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学习目标: 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点。2.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实例或材料,认识不同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自主学习 1.判断正误。 (1)台风是旋转的。( ) (2)台风中心降水强度最大。( ) 2.下列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强烈发展的温带旋涡 B.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 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危害大 D.西北大西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3.台风是否百害而无一利?试举例说明。

问题探究2 1.判断正误。 (1)寒潮主要发生在南半球。( ) (2)我国南方地区不会发生寒潮。( ) 2.下列地区最容易发生寒潮的是( ) A.华北平原 B.海南岛 C.南亚地区 D.四川盆地 3.哪个季节寒潮对我国北方农业危害最大? 巩固练习 2017年第20号台风“卡努”于10月16日凌晨到上午在海南文昌到广东湛江市一带沿海地区登陆。据此完成1~2题。 1台风“卡努”带来的主要灾害有( ) ①风暴潮②地震③狂风④暴雨⑤沙尘暴⑥洪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 2我国台风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是( ) A.春夏多、秋冬少B.内陆重、沿海轻 C.春夏少、秋冬多D.沿海重、南方重 中新社东京2017年10月23日电超强台风“兰恩”23日在日本静冈县御前崎市附近登陆,经过关东地区向东北海上挺进。多地大雨、强风持续,已造成5人死亡。据此完成3~4题。 3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不低于( ) A.6~7级B.8~9级 C.10~11级D.12级 4有人说台风是一种“小面积受灾,大面积受益”的气象灾害。其“益”不表现在( ) A.增加水量,利于捕捞B.解除或缓解旱情 C.增加水库蓄水量D.调节气温,降温消暑 2018年1月2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警报,强冷空气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寒潮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暴发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B.寒潮影响的范围一般较小,此次例外 C.寒潮可能会引发多种自然灾害 D.寒潮一般只影响陆地,不影响海洋 6受寒潮影响,华北地区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①大风、降温天气②暴雨频发③河运翻船④农作物遭受冻害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公开课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公开课盐类的水解教学 设计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集体备课教案高2020级化学组

教材先提出盐溶液的酸碱性的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其组成的关系,再通过微观分析得出其本质原因。针对这一内容组织形式、结合学生已经基本具备解决问题的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知识和平衡移动原理知识,本节课适合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同时,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是形成盐类水解的概念,根据概念的分类和学习的认知学心理,概念的形成要通过具体的例证进行概念感知、对例证进行分析、比较、辨别,在此基础上舍弃非本质特征、提取其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综合上述两点,我设计了如下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质疑――理论讲解――交流应用 教学环境、教学媒体选择 教学场地:高2020级(17)班 实验器材:试剂瓶、烧杯、玻璃棒、pH试纸等 本节课将用到 白板,白板笔,计算机,投影仪,图片,课件PPT等。 板书设计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强酸强碱盐:中性 强酸弱碱盐:酸性 强碱弱酸盐:碱性 二、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原因 1、理论分析:CH 3 OONa溶液(显碱性): CH 3OONa=CH 3 OO—+Na+ + H 2 OH++OH— CH 3 COOH 2、盐类水解的定义 3、实质 4、规律 5、条件 6、特征 三、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①一般用,不用气体或沉淀符号; ②多元弱酸根分布写,以第一步为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被蜂蛰伤莫大 意——大妈差点送了 命! 某日上午10点左右,家 住市区的李大妈与邻居 一起到附近山上采槐花 时,不慎被蜜蜂蜇伤, 当时她并未在意,以为 没什么大碍。 回家后,李大妈感到被 蜇处疼痛加剧、呼吸困 难、意识模糊,家人急 忙拨打急救电话,医生 对症处理,经过治疗, 李大妈才脱离危险。 【问】为什么Na2CO3溶 液、NaHCO3溶液、肥皂 水可以消除疼痛? 探究2:盐溶液是否一定 呈中性? 【演示探究】实验内 容:室温下,用PH试纸 测以下5种盐溶液的pH 值,确定它们的酸碱 性。 【质疑】盐,既不会电 离出H+,也不会电离出 OH-,为什么也会显示出 不同的酸碱性?这就是 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 题:盐类的水解 【质疑】如果盐不同, 则情况可能不同,我们 就先以CH 3 OONa溶液(显 碱性)为例来分析。在 溶液中,存在两种电解 质CH 3OONa和H 2 O,所以 存在两个电离: NH 4Cl=NH 4 ++Cl-,H 2 O H+ +OH-,电离之后,按理说,也应该有[OH -]=[H+],最终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思考回答: Na2CO3溶液、NaHCO3溶 液、肥皂水可能显碱性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 析得出结论: 盐溶液不一定都是 中性,有的呈酸性,有的 呈碱性 思考,回答:只能来自 离子之间的反应,溶液 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 出的H+或OH-反应。 思考,回答:H+与CH 3 OO- 反应能结合成弱电解质 CH 3 COOH,才能不断地反 应,所以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 习兴趣,轻松进入学习 状态。 , 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 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过渡自然 不断地设置台阶,由学 生熟悉的旧知识入手, 逐渐由旧知识引出新知 识。经过层层分析,最 后找到本质原因——盐 类水解。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22离子反应第二课时实用教案设计

离子反应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通过实验和分析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能够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3.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 4.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 1.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学习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温故知新】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①NaCl固体、②磷酸、③硫、④蔗糖、⑤氨 水、⑥铜、⑦盐酸、⑧酒精、⑨NaOH溶液、⑩CO2 弱电解质:强电解质:电解质:非电解质: 【新知探究】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一)离子反应:有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实验2-1】(填写P31表格) (二)离子方程式: 符号表示反应的式子。参加反应的 1、离子方程式:用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依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把物质离子形式。把物质仍 用表示。 (3):去方程式两边反应的离子,并使方程式中系数为。 守恒和:根据(守恒,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4) 和是否相等。【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向Ba(OH)溶液中滴加

稀硫酸 1、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CO222 O 4、向碳酸钙中加入盐酸↑+4HCl== MnCl+Cl+2HMnO3、△2(浓)222 5、单质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6、醋酸溶液与氨水反应 7、氧化铜放入稀硫酸 8、澄清石灰水与碳酸钠溶液混合 3、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注意事项 (1)不是在进行的反应,不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如:KClO的加热分解3 澄清溶液: (2)易电离的微溶物作反应物“” 浑浊状态: (3)可写成离子的物质: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课堂练习】下列四个图示中,能表示向澄清石灰水中通CO气体至过量的是()2 写出变化过程中发生的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讨论】请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 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1)揭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 H+OHO 表示:=H)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例如:(22-+H【练习】下列各反应中,能用离子方程式 H+OH=O表示的是()2、硫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 A B、盐酸和氨水反应、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C D、醋酸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实验】2-3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6.1 气象灾害 学案

气象灾害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识记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 2.结合地图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3.通过地图和图像材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学习重难点】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过程】 一、知识体系导引 二、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洪涝灾害 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洪涝灾害的分布 (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知识链接: 1.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如何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如下图所示: 学法指导: 1.分析雨涝原因的技巧 2.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 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 ↓

《盐类的水解》学案.doc

《盐类的水解》学案 考纲要求:1、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 2、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 一、盐类水解的概念及实质 1.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醋酸钠在溶液中的变化 二、盐类水解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解程度一般,不能进行到底。 (2)________________ 水解可水的电离。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解可看作的逆向反应,所以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三、水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⑴多元弱酸的正盐(如Naz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要). (2)多元弱碱的正盐(如AlC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盐类水解的规律: 1、(1)无弱不水解:强酸强碱正盐:不水解,溶液显_____ 性。如NaCl、K2SO4等。(2)有弱才水解:①强碱弱酸盐: 如CH3COONa水解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____ 性Na2CO3水解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____ 性 ②强酸弱碱盐: 如FeCh水解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 ___ 性。 NH4C1水解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 ____ 性。(3)越弱越水解 比较均为0.lmol/L 的NaCl、C6H5ONa> CH3COONa> Na2CO3> NaHCO a溶液的pH 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离子反应》属于高一课本第一章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又没有学习,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本节分三次课完成,本次课是学习离子方程式书写后的第二课时。 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情况分析:对于离子反应,学生基本上理解准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也清楚,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写法也基本掌握了。但学生因为初中基础薄弱,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如复分解反应性质掌握不牢,常见的难溶物、易溶物记忆不清,书写时不太细心如化学符号写错等。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采用练习-错例分析-重点讲解-纠错-重写-总结-系统化,让学生感受化学用语的生成过程,巩固理解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并理解其重要性。 并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技术准备:电脑、无线鼠标、多媒体投影仪 前期准备:预习完成如下问题: 1.将下列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2.如何判断一个离子反应方程式是否正确?

盐类的水解(学案)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 【考纲要求】 1. 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 2. 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 3. 盐类水解的应用。 【考点基础梳理】 一、盐类水解及规律 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 结合生 成 的反应。 2. 实质: 弱酸阴离子(结合 ) 生成弱电解质 破坏 弱碱阳离子(结合 ) 水的电离程度 C(H +)≠ C(OH -) 溶液呈酸性、碱性或中性 3. 盐类水解规律 规律: 有 才水解,越 越水解;谁 显谁性,同强显 性。 [巩固练习]1.同浓度NaX 、NaY 、NaZ 三种钠盐溶液的pH 分别为8、9、10,则HX 、HY 、HZ 三种一元酸的相对强弱的顺序应为: 2.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Na 2CO 3、NaHCO 3、Na 2SO 4、NH 4Cl 、(NH 4)2SO 4、CH 3COOH 、 HCl ,pH 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用化学式表示): 二、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规则:一般来说,盐类水解程度不大,书写时用“ ”。盐类水解所得产物的浓度很小,所以不用“ ”或“ ”表示水解产物。 a . 多元弱酸盐水解: b . 多元弱碱盐水解: 1.写出下列盐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NH4Cl AlCl3 NaHCO3Na2CO3 三、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思考:外界条件对反应Fe3++3H 2O Fe(OH)3+3H+的影响如下: 条件移动方向n(H+) pH Fe3+水解程度 升高温度 通H2O 加HCl 1.内因:酸或碱越弱,对应的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的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的酸性或碱性越强。 2.外因: (1)温度:盐类水解是反应,升高温度,平衡移动,水解程度。 (2)浓度:加水稀释,则水解平衡移动,水解程度。 (3)发生化学反应: ①强碱弱酸盐水解,加酸其水解,加碱其水解。 ②强酸弱碱盐水解,加碱其水解,加酸其水解。 [巩固练习]3.向0.01 mol·L-1 CH3COONa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NaOH固体、Na2CO3固体、NH4Cl固体,使CH3COO-水解平衡移动的方向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填“正向”、“逆向”或“不移动”) 【触摸高考】 1.判断正误 (1)升高NH4Cl溶液的温度,溶液的pH增大 (2)pH均为4的盐酸和NH4Cl溶液分别加水稀释100倍,pH均变6 (3)在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BaCl2溶液,红色逐渐褪去,说明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4)pH=5的CH3COOH和AlCl3两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5)0.1mol/L Na2CO3溶液加蒸馏水稀释,CO32-的水解程度变大,溶液的pH不断增大2.有①Na2CO3溶液②CH3COONa溶液③NaOH溶液各25 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种溶液pH大小顺序是③>②>① B.若将3种溶液稀释相同的倍数,pH变化最大的是② C.若分别加入25 mL 0.1 mol·L-1盐酸后,pH最大的是① D.若3种溶液的pH均为9,则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顺序是③>①>②

优质新教材同步教学案讲:第六章 第一节 气象灾害 教学案

第一节气象灾害 一、洪涝灾害 1.含义:洪涝灾害是因□01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02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主要影响因素及分布区 3.危害 (1)对生产、生活的危害:淹没□06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07基础设施,造成人员□08伤亡、□09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引发河流泥沙淤塞、□10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4.影响洪涝灾害损失的因素:灾害强度、□11人口密度、□12经济发展水平。5.我国洪涝灾害分布:东部季风区□13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山区。 1.判断正误。 (1)西北干旱区不会出现洪涝。(×) (2)植树造林会减少洪涝灾害。(√) 2.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是() A.内陆地区B.极地地区 C.沿海地区D.高山地区 答案 C 解析沿海地区地势低洼,易发生洪涝灾害。 3.读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说明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提示特点:东南多,西北少。 原因:我国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二、干旱灾害 1.含义:干旱是因长时期□01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02土壤缺水的 □03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2.旱灾分布

3.危害 1.判断正误。 (1)旱灾就是降水过少。(×) (2)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旱灾。(√) 2.中国旱灾发生频率高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高低B.海陆位置 C.植被密度D.气候特点 答案 D 解析中国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降水不稳定、季节变化大。 3.旱灾一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吗? 提示不一定。旱灾主要是降水异常减少形成的。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发生频率也很高。 三、台风灾害 1.定义:在热带或□01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0212级以上。 2.结构:由□03台风眼、□04旋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构成。 3.分布: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05高的海域。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06西北太平洋,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07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08夏秋季节。 4.危害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案(讲课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案) 化学组:刘永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初步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2、通过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讲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通过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课堂练习,使学生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 教学 重难点重点:离子反应及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 方法实验探究、讨论、讲授 教具准备试剂:CuSO4溶液、BaCl2溶液、NaCl溶液、NaOH溶液、AgNO3溶液、KSCN溶液、苯酚溶液、饱和CH3COONa溶液、饱和Na2S溶液、1mol/L亚铁氰化钾溶液、饱和NaOH溶液等 仪器:试管、滴管等 多媒体课件 教师的行为体现教 学技能 学生的行为 兴趣实验魔术:“空试管”,使溶液变色实验 七个空试管,分别加入少量: 1、3%AgNO3溶液 2、5%KSCN溶液 3、饱和NaOH溶液 4、饱和CH3COONa溶液 5、饱和Na2S溶液 6、1mol/L亚铁氰化钾溶液 实验观 察分析 能力 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 神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灾害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气象灾害 一、洪涝灾害 1.含义:洪涝灾害是因□ 01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02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主要影响因素及分布区 3.危害 (1)对生产、生活的危害:淹没□ 06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07基础设施,造成人员□ 08伤亡、□09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引发河流泥沙淤塞、□ 10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4.影响洪涝灾害损失的因素:灾害强度、□ 11人口密度、□12经济发展水平。 5.我国洪涝灾害分布:东部季风区□ 13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山区。 1.判断正误。

(1)西北干旱区不会出现洪涝。(×) (2)植树造林会减少洪涝灾害。(√) 2.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是( ) A.内陆地区B.极地地区 C.沿海地区D.高山地区 答案 C 解析沿海地区地势低洼,易发生洪涝灾害。 3.读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说明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提示特点:东南多,西北少。 原因:我国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二、干旱灾害 01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02土壤缺水的现象。 1.含义:干旱是因长时期□ 03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 2.旱灾分布 3.危害

1.判断正误。 (1)旱灾就是降水过少。(×) (2)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旱灾。(√) 2.中国旱灾发生频率高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高低B.海陆位置 C.植被密度D.气候特点 答案 D 解析中国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降水不稳定、季节变化大。 3.旱灾一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吗? 提示不一定。旱灾主要是降水异常减少形成的。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发生频率也很高。 三、台风灾害 02 1.定义:在热带或□01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 12级以上。 03台风眼、□04旋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构成。 2.结构:由□ 06 3.分布: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05高的海域。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 08夏秋季节。 西北太平洋,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07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 4.危害 1.判断正误。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学案.doc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 一、探究溶液的酸碱性 [科学探究]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下表: 1 .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思考与交流](1) CH 3C00Na溶液中存在着几种离子?写出电离方程式。 (2)溶液中哪些离子可能相互结合,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为什么CH3C00Na溶液显 碱性? ⑶写出CH3C00Na溶液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 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思考与交流]应用盐类水解的原理,分析NH4CI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并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解的规律是:。 【反馈练习】 下列物质加入水中,能使水的电离度增大,溶液的pH减小的是() A、HCI B、Al 2(S04)3 C、Na2S D、NH3.H20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2课时) 【反馈练习】 写出下列盐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CH 3C00N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2CO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eC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H4))2SO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练习】判断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若该盐能水解,写出其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KF (2)NH4NO3 (3)Na2SO4 (4)FeC^ (5)NaHC0 3 五、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归纳总结]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盐类本身的性质:这是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组成盐的酸或碱越弱,其水解程 度_____________ ,溶液的碱性或酸性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温度:盐的水解是_________ 反应。因此升高温度其水解程度___________________ . (3)浓度:盐的浓度越小,其水解程度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溶液的酸碱性:控制溶液的酸碱性,可以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如Na2CO3溶液中加碱可以_________________ 水解。加酸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 水解。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促进或抑制FeCb水解的条件,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因素。 写出FeCl3水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完成下表 [思考与交流]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方案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的知识内容,是继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习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的相关内容之后所进行教学的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以及能够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从化学反应分类来看,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新的分类方法,离子反应也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材在离子反应第一课时安排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的相关内容,从而得出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为学生在后面学习新内容-离子反应做好一定的基础和铺。纵观整个高中的化学内容,离子反应贯穿整个高中化学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在许多的地方都有所渗透。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联系着整个高中化学知识点的学习,占有基础性的作用和地位。它对于我们研究水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有重要的意,它也对于后面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经过初三化学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已经掌握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在进入到高中化学的学习以后,学生通过本册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的学习,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所以对于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学打下了基础。从离子反应本身的内容来看,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有关电解质以及电离、电离方程式的相关内容。尽管离子反应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的内容,也比较难,但是通过对前面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课堂上进行适当引导和讲解可以使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说出离子反应的概念以及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定义,了解离子反应的特点和实质;(2)让学生能够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会用其判断物质之间能否发生离子反应;(3)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能够正确书写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条件,并讨论离子共存问题;(2)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学会应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知识和内容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2)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养成务实求真、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