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0.24 KB
- 文档页数:1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负责进行失地农民现状调研的小组成员,特此向您汇报调研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多个农村地区的失地农民,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们当前的生活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意愿。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结果:一、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1.经济状况: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主要依靠务农和打零工维持生计。
由于缺乏稳定收入来源,他们生活十分困难,并且很难确保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2.住房条件:失地农民普遍面临住房问题。
因为土地被征用,他们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房子,而在迁入城市的过程中,很多失地农民只能居住在简陋的出租房或临时搭建的棚户区。
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社会保障:失地农民普遍感受到社会保障的缺失。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他们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项福利,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这使得他们的未来更加不确定,难以面对突发的风险和挑战。
二、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1. 就业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市场中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相关经验,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简单的零工,收入较低。
并且,他们在城市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资格认证、户籍等问题,很难融入城市社会。
2. 教育问题:失地农民的子女在城市教育体系中面临着较大的障碍。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他们的子女往往无法享受优质的教育。
这使得他们难以通过教育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3. 社会融入问题:失地农民往往面临着与城市居民的融入问题。
由于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问题,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常常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缺乏社会关系网络也使得他们难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三、失地农民的发展意愿1. 培训机会:失地农民希望能够得到专业培训,提高自身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他们认识到自身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局限性,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接受培训,提高自身竞争力。
2. 农业转型:部分失地农民表达了希望能够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意愿。
他们希望能够从传统的农业种植转向特色农业或者农产品加工业,以期实现更高的收入和发展空间。
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灵山卫窝洛子村任伟近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农民的土地权益经常受到侵害。
土地被征用后,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生活艰难,缺乏基本的最低生活保障,其中一部分沦为城市贫民,成为城市中新的边缘群体,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已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应引起社会各界切实关注。
一、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意义在现行的土地制度和政策安排下,农民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丧失。
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未来的生活前景必然令人担忧。
目前一个庞大的利益受损人群——失地农民群体已经形成,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一)“失地”等于“失业”。
在我国现阶段,土地是农民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生存基础,来自土地的收入是农民最基本、最可靠的收入。
土地也是国家赋予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是农民家庭保障最基本的经济基础。
农民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稳定、可靠的谋生渠道。
在国内耕地资源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分配给失地农民新的土地,除了一部分农民到异地承包耕地,大部分农民已经无田可种,必须自谋生路。
目前,由于生活观念、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在其他工作岗位上的竞争一般又处于弱势,往往难以找到工作。
政府和土地开发商本来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府经常工作不到位,只有少数失地农民获得了就业安置。
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文化程度不高、未经过专门的就业培训、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民显然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年老体弱的农民,他们打工没人要,经营无门路,办厂缺本钱,就业问题特别突出。
(二)目前农民失地现状。
据《部分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简析》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的115户失地农户共303个劳动力中,只有3.6%的劳动力被有关部门安置就业,其余的只能自谋职业。
自谋职业的劳动力中,有40.9%找不到工作,目前基本赋闲在家。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状况及解决途径失地农民是相对于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而遭受土地征收、征用等行为所致的农村居民群体,他们因征地而失去生产生活来源,社会保障难以得到保障,社会地位降低,生活质量难以维持。
在当前国家进一步加强土地征收,开展规划建设的背景下,失地农民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状况及解决途径进行分析。
一、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状况1.就业岗位少失地农民由于失去了土地资产,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又因为缺乏相关技能,难以进入城市工作市场,造成他们就业的难度较大,就业岗位较少。
2.生活水平降低失地农民在征地补偿后,往往无法再有一个固定的收入来源,许多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大幅度下降,生活水平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许多人的社会保障难以得到保障,许多失地农民因为没有社会保障,生活中发生了疾病等不幸事件,往往承担不起治疗费用,最终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4. 土地保障问题征地补偿给失地农民带来了一定的补偿,但在实际操作中,头绪不清的程序化,强行要求信访部门办理或是要通过诉讼解决的情况主要还是存在的。
土地已经是关系农民衣食住行,社会安全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因此失地农民的土地保障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二、失地农民权益保障解决途径1.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政府可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强化对失地农民的保障责任,提高社会救助标准,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让失地农民有更好的医疗保障和更稳定的养老金。
2.拓宽就业渠道对于失地农民,可以发挥其劳动力,并向社会提供服务。
可以从建设农产品加工厂、环境维护清理、统计调查、中介服务等多方面扩大居民的就业渠道。
3.加快土地承包流转土地承包流转是解决失地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合理的土地承包流转,保护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
在流转中可以让失地农民受益,获得红利,由此得到宽限和帮助。
4.鼓励创业探索立足农村、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拓宽农民的经济来源。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6-177-02摘要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文中通过分析“南海模式”“芜湖模式”“嘉兴模式”等三种失地农民安置保障方法,提出了失地农民保障体系的新探索,着重强调社会保障基金筹集、运营和监管等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有效的维护失地农民的相关权益。
关键词失地农民权益受损保障模式一、失地农民的相关界定失地农民是指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由于非农建设需要(农民住宅用地除外)国家依法征收而完全失去或大部分失去农业用地份额的农民。
从法学角度而言,失地农民是指因失去土地而失去土地上包括财产权利、就业机会的权利、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以及与土地相关的一系列相关权利的一类特殊法律主体。
从社会分工的一般规律来看,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农民自愿离开农业转向其他产业时才会产生产业结构的变化,但我国目前的农民失地绝大多数不是生产力充分发展基础上的一种自发选择,而是在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相当水平时伴随城市化而导致的农民从农业中的被动退出。
失地农民利益受损一般是指与失去土地前相比,农民在财产、收入、就业、社保等与切身直接相关的利益。
农民一旦失去土地,丧失的不仅仅是土地权利,农民的生存权、经济权、就业权、社会保障权以及政治、文化、受教育权等方面的权利利益,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失地农民权益受损是指失地农民应该享受的权利和应该获取的利益未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包括经济权利的渐进式缺失(包括农地流转中的权利缺失和农地非农化的权利缺失)、政治权利的剥夺性丧失和社会权利的弱化性消失等各个方面,包括附着在土地上的一切权益损失,是一种全方位、综合性的权益受损。
二、失地农民安置保障典型模式分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地根据城市化发展的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了适合地方情况失地农民安置保障办法,目前对失地农民比较成功的安置模式主要有“南海保留产权型模式”“芜湖集中开发型模式”“嘉兴土地换保障型模式”等。
黑龙江省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历经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然而,土地征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
在黑龙江省,土地征收对农民的生计和社会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研究黑龙江省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黑龙江省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提出尽可能完善的解决方案。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充分了解黑龙江省土地征收中的政策制度、机制、实践情况,同时分析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需求和期望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将为黑龙江省土地征收政策和制度的改善提供有益的建议,为改善农村土地征收面临的困境,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供参考。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1. 主要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黑龙江省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问题,旨在通过研究,为完善黑龙江省土地征收政策和制度提供有益的建议。
2. 研究内容(1)黑龙江省土地征收政策制度的行政程序;(2)黑龙江省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3)黑龙江省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机制建设;(4)黑龙江省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风险控制和保障;(5)黑龙江省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维权的机制与途径;(6)基于黑龙江省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案例分析。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
主要的数据来源包括:政府部门、专家、失地农民及其家属、征地补偿相关文件等。
在方法上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征地补偿以及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为关键变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五、研究预期成果(1)明确黑龙江省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2)评估目前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和政策;(3)提出改进和创新土地征收机制的政策建议;(4)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的土地征收实践,为其他省份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土地的征收和城市化建设导致了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土地征收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他们通常面临着生活水平下降、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
在我国,失地农民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其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
(一)生活水平下降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往往无法获得足够的补偿和安置,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由于缺乏其他生活技能和就业渠道,失地农民往往只能从事低收入、高强度的工作,生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二)就业困难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农业产业逐渐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
然而,失地农民往往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难以适应新的产业需求,导致就业困难。
同时,由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失地农民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较弱。
(三)社会保障不足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往往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
他们的医疗、养老、失业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给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土地政策不完善土地政策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
然而,我国土地政策存在不完善之处,如土地征收程序不透明、补偿标准不统一等,导致失地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城乡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发展滞后,农民的就业渠道有限,生活水平较低。
当土地被征收后,他们往往无法适应城市生活,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三)教育培训不足失地农民普遍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无法适应新的产业需求。
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培训不足所导致的。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日期:从XXXX到XXXX,中国人口城镇化率从37.7%上升到51.3%,年均增长1.36%。
它被联合国称为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以下是农用地转用范围的逐步扩大。
政府需要征用农民的土地资源并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
越来越多的农民被剥夺了土地。
一些农民成为“无地农民”,因为他们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失地农民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群体。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国家政策取向明显失衡,导致失地农民权益保护存在诸多问题。
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等相关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关注的焦点。
“为失地农民提供一定程度的制度保障”已被广泛视为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一大难题。
制约中国内需型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土地这一最重要的资源要素必须充分流通。
人们观念的改变,接受新系统能力的提高,理论和实践中系统知识的积累,都降低了系统创新的成本,提高了预期效益。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公平的“减震器”和“调节器”,应充分发挥其维护失地农民权益的作用,消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了解中央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的土地流转制度是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向其他农民或经济组织转让土地经营权(使用权),即保留承包权和转让使用权。
也就是说,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者之间流动。
其实质是在明确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稳定农民承包权的基础上,通过租赁、转包、作价入股等多种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提出要关注十七大以来土地制度改革下农民的民生和社会保障。
温总理还提出,解决土地流转和农民生存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
XXXX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坚持自愿和依法补偿的原则,尊重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流转或阻碍补贴的流转。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进行研究综述。
在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指出失地农民面临的养老困境。
接着明确了研究目的,即探讨当前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最后阐述了研究意义,强调改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必要性。
在首先对我国失地农民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他们面临的养老风险。
然后探讨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演变历程,重点关注政策变迁及影响因素。
接下来研究了现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分析其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完善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提供参考。
在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展望未来,指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应不断改进和完善。
最后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为进一步促进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研究综述、现状分析、制度演变、政策探讨、政策效果评估、问题、建议、总结、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始于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建设和完善的需求。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失地农民是指因国家建设需要,被征用土地而无法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或生活的农民。
他们往往面临着养老保障的空白和不确定性,需要社会给予特殊关注和支持。
研究背景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是一个具有特殊背景和需求的群体养老问题。
传统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无法完全覆盖失地农民,而他们又因失地而无法享受传统涵盖范围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如何为失地农民建立适合其特殊身份和需求的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课题。
对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升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合程度。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发展历程,分析现行政策的优缺点以及效果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导致许多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这一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现状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失地农民利益诉求的产生原因及现状1. 产生原因(1) 土地征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为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大量征用农村土地,导致农民失去土地。
(2) 补偿制度不完善:土地征用后,农民的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制度不完善,导致农民利益受损。
(3) 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有限,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得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诸多困难。
2. 现状(1) 利益诉求多样化: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包括土地补偿、就业、社会保障、居住环境等多方面。
(2) 诉求表达渠道不畅:农民的诉求往往难以得到有效表达和解决,导致矛盾激化。
(3) 社会影响: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将影响社会稳定和城镇化进程。
三、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的影响1. 对农民个人: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将导致其生活水平下降,心理压力增大。
2. 对社会: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将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3. 对城镇化进程:失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问题将阻碍城镇化的顺利进行,影响城市化质量。
四、解决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的策略1.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制定合理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标准,确保农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
2. 优化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3. 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使农民的诉求能够得到有效表达和解决。
4. 加强政府与农民的沟通:政府应积极与农民沟通,了解其真实需求和关切,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
5.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其对土地的依赖。
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探讨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地方政府征收农村集体土地也日益频繁。
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同时,如何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有效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成为当前新的“三农”问题。
文章试图在目前我国征地现状和现有征地制度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关键词:集体土地;土地征收;权益保障我国《宪法》规定,农村土地属于村集体所有。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在当前形势下,城市建设需要土地,农业增收困难也有必要让渡集体土地的相应权属,本应能实现“双赢”,但事实又是另外一种情形。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建设。
同时,《土地管理法》也限制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流转。
因此,农村集体土地既无法进入全国的土地市场并通过自由交易而直接实现其价值,也很难实现其使用价值,体现了农村集体土地权能的残缺。
一、农用地征收中的是与非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
在目前农村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农用地仍然是农民最主要的保障,除非因公共利用之需方可被征收。
但农用地被征收后,不少地方政府仍然沿用《土地管理法》有限的补偿标准,但农用地被变更用途进入一级土地市场后,将大幅升值。
事实上,在土地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农村和城市成为割裂的两个世界,农用地和城市土地不可能在同一个市场上交易。
同时,农村城市化以后,原先农地的大幅度升值意味着农村面临着巨大的城市化压力,失地农民如果没有相应的谋生技能,而当地政府也没建立起相应合理的保障体系时,农民将有限的征地补偿款吃完后将会迅速返贫,陷入新一轮的“三农”问题。
事实上,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政府在城乡土地二元体制下,通过征地获得大量资金,政府和农民间因土地冲突和阶层矛盾也愈演愈烈。
失地农民及其保障分析【摘要】失地农民是指因为征地拆迁等原因丧失土地而无法自给自足的农民群体。
他们面临着生计困难、社会排斥、权益受损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政策,包括提供就业培训、社会保障、住房补贴等措施。
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导致部分失地农民无法享受到应有的保障。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建议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执行机制,提升保障水平和覆盖面。
失地农民保障的重要性在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和建设和谐社会。
目前仍存在着政策实施不力、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让失地农民得到更多关爱和支持。
未来,应该注重提高保障水平、加强监督和评估,实现失地农民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失地农民、保障、分析、定义、特点、问题、政策、落实、改进建议、重要性、不足、发展方向1. 引言1.1 失地农民及其保障分析失地农民是指因征地、拆迁或其他原因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失地农民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有效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和福利,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围绕失地农民及其保障展开深入分析,从失地农民的定义及特点、面临的问题、保障政策分析、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制度的改进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失地农民保障的全面剖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失地农民问题的本质和关键,为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矛盾,亟待解决。
只有充分认识失地农民保障的重要性、不足之处及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确保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并促进社会的共同繁荣与进步。
2. 正文2.1 失地农民的定义及特点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建设或工业化发展而导致土地被征收或开发,从而丧失耕地和生计来源的农民。
他们通常流转于城市周边地区或乡村,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和社会边缘化问题。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引言•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现状分析•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方案设计•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实施效果预测•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01引言1研究背景和意义2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对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政策层面对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关注和需求增加研究目的探究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问题如何完善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其养老保障水平研究目的和问题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研究范围以某地区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对其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方法和范围02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现状分析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演变历程01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经历了从人民公社制度下的集体养老保障到家庭养老保障的转变。
0220世纪90年代,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国家开始对失地农民进行征地补偿和养老保障。
032008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03参保意识不强由于宣传不到位、参保意识不强等原因,部分失地农民对养老保障制度缺乏了解,参保意愿不高。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01保障水平较低目前,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老年生活的基本需求。
02保障资金来源单一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土地补偿款和集体经济组织的积累,来源单一,难以形成有效的养老保障体系。
与城市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与城市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参保对象、资金来源、保障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与相关制度的比较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参保对象、保障水平、缴费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现象,导致了大量农民被迫失去了其土地,失地农民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
失地农民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收回农村或者城市建设用地的农民。
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与热点问题之一。
然而,在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方面,相关政策和制度还未能完善,导致了很多失地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实证研究,探索如何加强和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从而更好地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3.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针对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展深入地探究和实证分析,研究内容包括:
(1)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定和土地补偿标准的问题。
(2)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
(3)失地农民居住和生活环境的问题。
(4)失地农民维权渠道和法律援助体系的问题。
(5)相关政策和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综述等方法,对失地农民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掌握相关问题的真实情况,以便更好地提出解决方案。
5.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实证研究,更好地了解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帮助相关部门完善政策和制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同时,本研究的研究成果也将为类似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在于土地,而由于城市的扩张、工厂的建设,导致土地的征收规模不断扩大、征收数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如果没有做好此项工作,将会直接影响到失地农民的老年生活质量。
由此可见,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做出分析,改善其养老保障措施与制度,是推动失地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
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一)补偿标准不合理《土地管理法》中提出“在补偿征收的耕地费用方面,应该超过耕地被征收前三年产值的6~10倍,其他土地征收的安置补助费以及补偿费标准,由直辖市、自治区、省依据耕地征收的安置费、土地补偿费相关规定标准执行”[1]。
现如今,我国直辖市、自治区、省市均未采取地方性法规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几乎都是由省级政府部门或者是下放到市政府、县政府来明确相应的标准规定,如此,地方政府同样也属于征地的开展主体,不仅能够参与征地活动,又能够决定征地活动。
在制定标准方面,所谓的年产值倍数法,是指将传统的粮经作物作为依据,同测定前3年的农业产值相比。
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如今的城郊集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为一体,土地在产出价值方面,已经远超于蔬菜或者是粮食的价值。
除此以外,补偿的标准是将土地原用途作为依据进行计算的,无法对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以后的土地不合理增值分配问题做出有效处理。
(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不足造成资金来源不足问题的发生,极有可能,是因为出让土地的资金总量过低,或是因为内部分配出让金不合理。
一方面,地方政府存在“零招商”问题或者是开发商故意降低土地出让金,致使土地出让金总额大幅度下降。
另一方面,在确定一定的土地出让金情况下,如果政府所保留的土地存在过高的增值收益,则会造成农民得到的份额降低,这同样也会造成“土地财政”问题的发生,一是失地农民在养老保障方面,存在严重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二是地方政府始终无法满足的“用地饥渴症”。
(三)失地农民缺乏自我保障的意识与能力就当前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现状而言,绝大多数的农民依然崇尚传统的货币补偿、安置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