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_中和_的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_中和_的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理论探讨1996年第2期
孔子“中和”的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刘英裴桂青
关于“和”的思想,在孔子之前论述颇精到的是周太史史伯。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断”((国语·郑
语”的思想,并指出“以他平他谓之和”(同上),即把不同元素的相互配合,求得矛盾的均衡统一,称之为
“和”,只有“和”事物才能发展。孔子继承和发挥了史伯的这一思想,他讲的“和”,乃和谐之意,这种和谐
是包含着差别、对立和矛盾的和谐,我们称之为“中和”,“中和”观是孔子的基本价值观念,这一价值观集
中体现在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中.
首先,孔子主张德治。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他反对单纯用刑罚政令的手段治国,认为它是治表不治里,无法解
决民心知耻的问题,不能消除犯上作乱的根源,要从根本上解决民心知耻的间题则必须实行德礼之治。
其次,他主张贤治,这是德治的组织保证。孔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是贤德之人,才能立身中正,给臣民
百姓作出榜样,使人民争相效仿,“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堰”(《颜渊》)。贤德之人具有一种
道德上的感召力,能够感化人心,使人自觉自愿地服从统治者的统治。同时.只有统治者是贤德的人,才
能以爱心来对待臣下和百姓,才能使德治的实施得到保障。
再次,孔子主张礼治.他十分推崇周礼,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借》).礼是一种
社会典章制度,是人的行为规范,礼包含着差别和区分。应该说,在孔子所生活的时代,礼所规定的差别
是十分必要的,它使孔子以德和民的思想得以现实化,而不至流于空谈.
如果说孔子的德治贤治思想体现了“和”的精神,礼治则是对“和”的制约,这种有礼制约的“和”就不
是毫无节制的绝对的“和”,而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和”。关于“和”与“礼”的关系,孔子曾讲过这样一段
话:“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
而”。礼的作用以和谐为贵,礼虽表现为差别和区分,但其目的和精神实质则是“和”;但若一味追求和
谐,而不用礼的差异来节制也是不行的。礼与“和”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其中和观.
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建设。孔子道德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用意就在于追求人际和谐,
在于从一般的伦理原则上保证人际的和谐,体现了“和”的精神。但仁的“

和”必须有“礼”的节制。“知和而
知,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作为道德范畴的礼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之礼是指恭敬、谦让的
表现,类似于今人所讲的礼貌之义。广义之礼,则是指一切道德行为规范化的表现。
首先,仁以礼为外在表现形式。“颜渊间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孔子认为一个仁人的标准,是看其行为是否符合礼的要求。仁以礼为标准和外在表现。因此孔子
要求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如此才能成为仁人。恭敬是一种美德,但若
不符合礼,恭敬过渡,就会造成劳顿;谨慎过度,不以礼为标准,会导致畏缩,也是不好的;勇而无礼则致
乱;直率而不合礼仪,则会造成唐突的场面。可见,礼在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仁是礼的内容。孔子认为,用礼来作为仁的标准,还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即只重视礼的形式,而
忽视内心仁德的培养。在孔子看来,礼不是一种空洞的形式:“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
乎哉?”(《阳货》)礼乐不是指玉帛、钟鼓这些器物,而是有其精神内容的,其内容就是仁。“人而不仁,如礼
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情》)若失去了仁德这一内容,则礼乐就成了空洞的形式。在孔子看来,仁的内
容比礼的形式更加重要。弟子子夏讲“礼后乎?”孔子大加赞赏说:“起(启发)予者,商也!”(《八情》)因此,
75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情》)在行礼时,与其铺张浪费追求表
面形式和排场,不如一切从俭,而又足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在举行丧礼时,与其礼仪周到毫无真情,还不
如有悲伤的情感而礼仪不足。这就是说,礼之根本不在礼本身而在于仁。
总之,在仁与礼的关系上,仁是核心内容,礼是外在表现形式,二者缺一不可。无仁则礼失去意义;无
礼,则仁也不成其为真正的仁。仁的精神体现为“和”.而礼对仁的规定则体现了“中”。礼是根据社会和人
情的实际制定出的行为规范,仁的爱人精神只有在礼的制约下才是人们行为的“中道”。所以《礼记》说:
“礼夫礼,夫礼所以制中也。”((仲尼燕居”仁与礼的对立统一关系,体现了其“中和”精神。
为礼所制约的仁爱,表现在种种人伦关系方面,则分化为种种相互对待的道德规范。
首先在父子关系上,主张父慈子孝。孔子十分重视孝德,认为孝是道德修养的首务。孔子所讲的

孝德
有要求子对父恭顺服从的一面,但这种恭顺、服从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若父母做事不公正或有错误,
则应讲求方式地提出批评,“事父母1L谏”(《仁礼”。而且孔子强调子孝的前提是父慈,要求父亲对儿子能
养、能教。孝慈之德体现了父子之间互尽义务,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和谐相处。
其次,在君臣关系上主张君礼臣忠。这种相互对待的关系要靠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维持其和谐,而
其中君主的作用是关键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悄》),君主首先要以礼来对待臣下,臣下才能
反过来事之以忠.这里讲的忠,是指竭尽全力为君主办事,并非愚忠。他要求臣下保持独立的见解和人
格,对君主的错误要谏净。“勿欺也,而犯之”“宪间》)。这种君臣关系,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绝对恭顺服
从,而是以“义”为上的人格平等的互尽义务的关系。这一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十分可贵。
此外,孔子还强调在君民关系上.君首先要有仁爱之心,要能利民、惠民、听民、保民等等,朋友之间
相待要有信,兄弟之间要梯等。
以上诸种道德范畴。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对待,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各尽义务,反对无条件地绝对
顺从,体现了人际关系上的仁爱有礼,致和有度,和而有中。
孔子的“中和”的价值观念,在他所生活的变革时代具有保守倾向,起到了维护旧制度和旧事物免遭
灭亡的消极作用,这一理论缺乏斗争精神,在需要斗争精神的变革时代尤其显得不合时宜。然而这一思
想仍有其不可磨灭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看,中和观要求平衡矛盾,在承认矛盾的基础上,找到平衡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它揭示
了解决矛盾的真理的一个侧面。在一个新事物刚刚形成时,有相当一段时期需要矛盾双方的平衡,孔子
的中和观不失为解决矛盾的方法之一,其理论意义不可忽视。
同时孔子的中和思想,在社会生活中也不失为处事的有效手段之一。它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
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中和”思想亦有其积极意义。第一,发展生产力,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倡导和平,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是
我国一贯的政治主张。第二,现代化的生产越来越要求人们之间的协调、合作。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每一商品从生产到流通,都需要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第三,从社会生活领域中看,人们也越来越需要协
调合作的人际关系,因此.在人格独立基础上的和谐相处更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第四,礼治所要求

的差
别、有序,也仍是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其所倡导的各守其位,各尽其职,忠于职守,竭尽全力的敬业精神,
对于现代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有资料表明,协调合作精神已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孔子“中和”的价值观念是我们应该继承的精华。
(作者单位刘英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政教系
裴桂青黑龙江青年干部学院专业基础教研室)
(责任编辑刘晓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