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战略)产业开放促进产业发展

(发展战略)产业开放促进产业发展

(发展战略)产业开放促进产业发展
(发展战略)产业开放促进产业发展

产业开放促进产业发展

(一)产业开放促进产业发展

一,产业开放与资源转换

对外开放是我国已确立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扩大开放则是我们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必然趋势的明智选择。这里,本文将从一般的开放中聚集眼光,考察“产业开放”这一角度,将扩大开放问题集中在产业扩大开放问题上。

产业开放的基本内容为:⑴,将该产业的各种产品市场对外开放,允许外国同类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在国内市场产生国际商品竞争。⑵,将该产业的各个企业产权市场对外开放,允许外国资本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在国内市场产生国际产权竞争。⑶,本国企业跨出国门到国外开展跨国经营,进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吸收资金与各生产要素,投入国际市场当中的国际要素竞争。⑷,已经在产业中起作用的人才允许跨国流动,吸收外国同行业人才在中国任职。

产业扩大开放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对我国各产业会发生重大的发展效应。但同时,产业扩大开放意味着我国产业进入更激烈的国际竞争。

为什么产业开放会对该产业产生发展效应?其原因,用最简单的表述就是:产业开放便于一国的经济资源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资源进行转换。在各种资源转化当中,不断发生竞争、激励、对比、择优过程,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效益与企业的微观经济都有促进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要注重吸取国际高位经济资源——科技、管理、人才。

二,产业开放与产业升级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由于比较利益原则的作用,必然会出现国际分工与专业化趋势。对此,将出现产业重组问题。参与国际竞争就要求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优势,但对任何一国来说,都不可能、也不需要在所有的产品上都占有优势。当一国某一产业不能维持其竞争力时,让资源流向效率更高的产业,这样对提高整个国家的生产率是有益的,这就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资源优化配置。

问题在于,一国所放弃的产业与所力争占有世界市场更多份额的产业,在产业发展的阶梯上处于什么位置?哪一个产业的发展更能充分调动最积极的要素或最高位的资源?凡能正确确立主导产业,并及时培育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国家,都有着强大的经济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后劲。由此,产业重组只有服从于国家产业升级的目标,才是从宏观上有利于产业发展。

产业升级包含以下内容:①,在按照要素密集型来划分的各产业中,高位资源占有更大比重的产业更快发展,使整个国民经济当中产业结构发生更能体现现代化的变动。比如,自然资源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后者比重增大,就是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相比,后者比重增大,就是产业升级;资本密集型产业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相比,后者比重增大,就是产业升级。②,现有产业的技术基础有根本性的提高,使产业发生转型(如由资本密集型产业转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半转型的变化,也称为产业升级。③,某一产业中存在不同的技术层次,如果高技术层次部分显著增长、大量取代中低技术层次,也是产业升级。

为了产业升级,进行产业开放是不可回避的选择。①,产业开放通过与外国资本分享市场,吸引国际上的高位资源输入到本国,促进本国产业发展。②,产业开放扩大了国际分工,从而扩大了资源利用、选择的天地,在本国闲置或半闲置的资源,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在一国条件下只能低效利用的资源,可以取得功能放大的效果,实现高效利用。③,产业开放使不同国家的经济资源以一产业为载体,进行优势互补、有机结合,产生新的优势。

(二)产业开放的冲击涉及产业安全

在产业开放中,不但可能获得产业发展的机会,也会遇上产业受冲击的风险,处理不好,就会危及产业安全。

一,导致产业萎缩的两种最基本的冲击

关于产业安全,这是一个含义复杂的概念,要专门加以讨论。这里暂且以最直观的“产业萎缩”来代替。

上一节谈到产业发展时,我们可以撇开产业的民族性问题,只从生产力角度来观察。只要在中国国土上建立的生产基地,向中国政府登记注册并取得中国法人资格的企业,都可算是国内产业。国内产业的发展,必定会利用中国的经济资源,使用中国的劳动力,向中国市场提供产品,向中国政府缴纳税收。为此,我们完全将国内产业的发展视为对外开放的成就。

然而,产业安全问题却必定与民族产业相联系。只要我们肯定民族产业这个概念,就会看到对外开放会造成对民族产业的各种冲击。

有两种最基本的冲击:一是在商品市场上,外国输入的商品占领本国市场,会导致一些竞争力不够强的中资企业破产倒闭。二是在资本市场上,外商投资企业不仅可以挤占中资企业的市场,还可以从企业资产产权市场上并购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对前一个冲击,超过一定限度将危及产业安全,这一点大家都承认,因为大批企业纷纷破产与产业的萎缩是一致的。对后一个冲击,认识就不一样了。大批中资企业被收购并不等于在国内该产业会萎缩,可能还会更加繁荣兴旺。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仅仅站在“国内产业”的立场上,只考虑其领土属性,不考虑其民族属性,那么,后一种冲击就不值得关注,就可以视为对产业安全不起很大作用。对国内产业而言,产业安全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照我们分析,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要比较利益在发挥作用,只要国内投资环境改善,只要国家的经济正常发展从而形成越来越大的市场,总会有资本输入,萎缩意义上的产业安全就没什么问题。于是,我们对于对外开放的观念意识也将成为一个程度很高的乐观主义者,观察问题的客观性也就减少了。

显然,我们不能这样看问题。应当站在民族产业立场上关注后一种冲击,承认这种冲击超过一定限度必定危及产业安全。换句话说,本文的主要问题的立足点在于民族产业。

二,民族产业概念

要谈论产业安全问题,前提之一是民族产业概念本身是否成立。这个问题分为三点:

1,是否有必要保留“民族产业”概念?

以对外经贸大学薛荣久教授为代表的观点认为,民族产业已经是过时的概念,应当以“境内产业”概念取而代之。在加入世界多边贸易体系后,我们不要再提什么“保护”,而是要注重权利与义务的一致。即使要保护,也只是“境内产业”而不是“民族产业”。清华大学的魏杰认为境内产业就是民族产业,在本土生产、进入本国进出口贸易体系的产品及其所联系的生产场地和技术,都算民族产业。如日本的松下公司在中国生产的产品,进入中国的贸易进出口体系,就是中国的。按国际惯例,民族产业标准在于标识生产场地国的国别。这一观点与薛荣久的观点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实际上都是民族产业概念取消论。

本文认为民族产业概念不能取消。理由有两点:

⑴,在实践上,当前国家实行的对外经济政策和行为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民族产业概念基础上的,如果取消了民族产业概念,这些经济政策和行为岂不都成了无意义的事?打击走私,难道首要目标不是保护民族产业吗?难道是仅仅为了关税收入,或是为了保护“境内产业”?境内产业当中,不属于民族产业的外商所属企业不需要我国政府来作市场保护。就外国公司而言,它对东道国既可资本输入,也可商品输入,它可以根据进入目标国是否实行保护来选择。我国政府为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之所以艰难,就是在保护民族

产业问题上要跟人家讨价还价。让谈判对手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进入我国市场,关系到民族产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生存发展。要是连民族产业概念都取消了,这些谈判也都不必要了。

⑵,在理论上,民族产业概念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仍有重要意义。所谓境内产业,大体上可分为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尽管这两类企业的边缘越来越难以区分,中间状态越来越宽,但还远未到这两个概念消失的时候。从总体上来说中资企业与境内的外资企业对国家产业发展目标的利益关系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与国家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其利益是一致的,而后者就不同了。部分外资企业在外商控股条件下,只服从母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它的战略意图未必与东道国的国家产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相当多的跨国公司只想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加工场所,成为他们的专利、专有技术、商标等无形资产的应用场所,这些知识资产的所有、培育、发展都掌握在母国手中,而外资企业贯彻着这个意图,必然与国家产业发展目标格格不入。这就告诉我们,并非境内企业、或中国法人,都是实现国家产业发展目标的可靠力量。

2,民族产业概念能否界定?

主张取消民族产业概念的一个理由,就是民族产业概念已无法界定。我们承认,当前界定这个概念是有难度。它已经含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一个部门或行业,凡是本国境内未被外国资本控制、垄断的部门、行业,算是民族产业。二是指一个企业的归属,用于表明本国境内的企业是否属于民族产业。两重含义是相通的,当一个部门、行业的骨干大企业主要是归属于中资企业时,它无疑是民族产业。后一个含义具有基础意义,如果企业的归属清楚了,部门、行业的归属也就不难判定了。因此,理论界基本上是从后一种含义来提出对民族产业进行界定的意见的。

本文先从不同学者的定义见解介绍开始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金碚研究员对“民族工业”定义为:“由中国个人、法人或政府所有或控股的企业,以中国技术人员可以掌握的设备和技术所生产的、生产和销售零部件达到一定的国产化率、通常标有中国品牌商标的产品的企业,在严格意义上属于民族企业。”(注①)

对外经贸大学的夏有富教授对该定义这样质疑:①,以股权为标志,市场经济条件下,股权交易是企业间的正常交易行为,可变性太大;股权控制仅是对企业控制的一个方面,中方控股但实际被外商控制的企业是否也是民族企业?有时中方为了长远利益(如引进技术),有意让外方占51%的股份,但中方对该企业有实际控制权,这是外国企业吗?如何看待股权平等企业?②,技术控制权的归属与技术的掌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目的是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在实践中,许多外方以技术和设备投入,但中方控股,中方技术人员掌握了设备和技术,而技术控制权归属于外方,这是外国企业吗?③,以国产化率衡量更易引起争议,一是国产零部件的质量问题,二是进口零部件与外方控制没有必然联系,三是国产化要求与国际规则相违背。④,品牌问题,有的是新创品牌,共用双方品牌。

上述质疑要说明的是:在当今开放经济条件下“民族产业”的定义是无法下的,不管怎样下定义都不合适。因此主张淘汰保护民族工业概念,代之以保护主导产业和幼稚产业概念。(注②)

本文认为,对金碚定义的质疑是对的,但所导致的结论不对。民族工业这个概念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民族国家,有民族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差别和矛盾,就会有这个概念。但是,夏友富的质疑也说明,民族工业概念的界定是复杂的。

王林生教授(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认为,判断企业或行业是否民族产业的标准是:①,与国民经济的联系和依存度,如企业产值中的国内净增加值比重要大于在国外净增加值;②,股权比例,外方控股的不能算;③,品牌的文化内涵;④,从法律角度,是否在本国注册。国家科委金履忠、贾蔚文还加一条:中方必须掌握关键技术,掌握技术自主权。

本书不赞成这种多元化的界定标准,因为这样一来事情就搞复杂了,无法操作。上述观点可以理解,它实际上是从企业的属性与其对民族经济的作用相统一的角度提出来的。其实,应该把企业的属性与它对民族经济的作用分开,这是两回事。也就是说,属于民族产业的企业未必都能对我国国民经济起到好作用,而有的境内的外资企业反而会起好作用。

界定民族产业的标准是不能由我们任意选择的,只能按照商品市场经济的通常基础,企业的经济成份属性是取决于所有权归属的。因此,只能用所有权及其派生物——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作为划分民族产业与非民族产业的界限。

民族工业概念必须是一元标志,就是用所有权为标志,为此,从企业的角度就可以定义为“由中国个人、法人或政府所有或控股的企业”。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按此标准来划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难以划分。产权交易的频繁发生使企业股权归属的可变性很大。尽管这样,我们也要清楚,经济全球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就谈取消民族产业这个概念,还为时过早。

由于开放经济的复杂性,民族企业与实际经济控制权,与它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都发生了不对称的情况,也出现了质疑中所提到的种种情况。对于国家的产业发展,一个中资企业尽管有属于民族产业的属性,却并未保证它一定会对民族经济起好的作用。有的国有企业长期亏损,有的中资控股企业在技术上受制于人,有的本国企业产品只用外国商品品牌。提出后两种情况,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都予以否定,一些企业在其具体情况下使用外国技术或品牌是有好处的,但毕竟不是根本性的好处。这些企业对民族经济的作用,就是不如人意的。相反,有的外资企业搞技术当地化、人才当地化,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都大有好处。这就说明,应当把属性与作用分开。

所以,关于技术控制权、品牌问题,都只能看作是对民族工业概念地位、作用所产生的冲击,而不是对概念本身的否定(例如,有的民族企业对中国经济的作用还不如外资控股企业更大),因此,民族工业概念已不能是国家产业政策的全部出发点,而只能是一个重要参考。但必须是一个重要参考,如果取消了这个概念,也就无所谓参考了。

3,民族产业保护的含义应当如何理解

提出民族产业的意义与保护民族产业是不可分的。实际上这是一个产业安全的问题。

不同意民族产业概念的观点理由之一,就是无法对保护进行操作。是的,在经济开放的环境中,不可能对国土上的企业来个“查户口”、界定归属后对民族工业企业发放“良民证”,赋予受保护的特权,这样既不可能又不必要。因此,所谓保护民族工业,只能是国家制定涉外经济政策中的一个战略性考虑,而不是针对具体企业进行区别对待的行政行为。可以说,只要采取保证措施以避免出现危及国家产业安全问题,就是对民族产业的保护。

为此,对民族产业保护的新界定要确立三个要点:

⑴,保护的宗旨是国家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凡不利于这个总目标的各种具体的开放措施或者保护措施都不该实施。

⑵,如何在产业开放中让市场,是保护的题中之义。有的市场可以敞开开放,有的可以较多地让出,可以少许让出,有的不让出,有的现在多让出将来拿回……,等等具体考虑,相对于一律无条件开放,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保护”。当然,现在各国的保护,只能在世界多边贸易体系的规则之内,中这一点上说,主权国家的自由选择余地是大大缩小了。

⑶,保护的对象主要有两个,一是商品市场,这是从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角度出发;二是资本市场,其角度比较复杂,但至少是不要让国家经济命脉受外国资本控制。由此可见,无论我国将如何开放,外国的商品与资本总不会没有任何限制进来。这也许是国际

上的常识了。但这与国家鼓励外商来华投资是不矛盾的,国家一方面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外资流入,另一方面在欢迎外资进入的同时设定适当的限制条件,例如有的领域只能让中资控股等。要是外商盘算起来,只要进入中国市场,不对企业控股也是有利的,他就还会来投资。

这样的保护,不是开放的对立,而是开放的补充,是达到开放目标的必要条件。

三,产业安全概念

上述论证解决了产业安全的前提问题,现在要对产业安全本身进行探讨。

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种。按照传统的理解,产业不安全就是产业的萎缩或者发展停滞,造成这些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一国由于外债负担沉重,不得不强行抑制进口,对国外生产资料严重依赖的产业受到重大打击,因而处于萎缩状态;又如,民族产业受外国商品的严重冲击,大量厂家倒闭,税收锐减,失业增多,也是处于萎缩状态。产业发展的停滞状态,在现象上表现为多年得不到规模的扩大与质量的改进;在条件上,则是支撑条件的丧失:①,支撑产业发展的供给条件丧失,即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经济资源积累不起来,一时地、长期地或永久地丧失;②,支撑产业发展的需求条件丧失,即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市场被一时地、长期地或永久地挤占。

但是,产业安全问题还不仅是一个现实经济的问题,它还是一个发展战略的问题。一个以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生产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国家,安安稳稳地倚靠这个出口发展战略,就没有什么产业安全问题。但如果该国在此基础上努力推进工业化,就产生了产

业安全问题。假定该国的民族经济完全被掌握于原宗主国手中,工业化进程困难重重,难以推进,该国的民族工业就处于不安全状态。再假定一国的产业与国际经济联系十分密切,一旦遭受发达国家联合制裁,强行将其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斩断,该国的产业必定陷于不安全状态。

实施对外开放,我们的初衷是促进国家的产业发展。如果开放的战略与策略失误,对外开放引出了一系列消极效应,这些消极效应危及我国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妨碍我国产业升级,这是最重要的产业不安全问题。

在产业扩大开放的条件下,由于国际资本会注重区位的比较利益优势,注重各地的投资环境,注重占领各国市场,称之为国内产业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少了,而称之为民族产业的安全问题将越来越严峻。

从民族产业的角度,对产业安全概念就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从产业的发展支配权出发,认为产业安全是指“本国资本对影响国计民生的国内重要经济部门掌握控制权,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主要依赖本国的资金、技术和品牌,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反过来说,“极端的产业不安全表现为:本国资本对影响国计民生的国内重要经济部门丧失控制,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外国的资金、技术和品牌,支柱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注③)

另一种观点从本国产业能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产业出发,认为只有遵循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原则与比较利益规律,才能避免低效率和资源浪费。如果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来发展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盲目追求在所有的产业部门和行业形成国际竞争能力,搞大而全的产业体系,必然使得我国不能形成真正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比较优势产业,这才真正影响产业安全。(注④)

本文认为,第二个观点谈的是不对外开放情况下的产业不发展的问题。在当前对外开放已经成为我国的国策,中国已经大步走向国际分工的现实当中,这不是我们着重要探讨的问题了。而第一个观点,完全适用于“影响国计民生的国内重要经济部门”。

在探讨产业安全概念时,我们要关注这两个概念:

⑴,“三提供产业”,即能提供产品供给、提供税收、提供就业机会。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只要注重改善投资环境,发展这样的产业是有可能性的,

⑵,产业安全的相对性。在只有外国商品冲击、没有外国资本输入的国民经济中,产业安全是一个绝对性概念。在商品与资本均能流动的大开放的国民经济中,产业安全就是一个相对经济发展概念,没有绝对化的含义。即使不作任何防范,还是有可能避免绝对恶化的产业不安全状态。只要具备这些条件:合格的劳动力与相应人才市场,合格的投资环境,这就会有对外资的吸引力,被“摧毁的产业”仍然是一个可以三提供的产业。

但是,从发展战略的角度看,“三提供产业”不一定能获得产业发展的主导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的支配权。这样的产业,只是“局部生产力”、外来知识产权的应用基地,大国可不能接受。如果有个国际资本角逐的市场争夺,破产与兼并此起彼伏,就会有相当痛苦的过程。

本文认为,在开放经济当中,由于国际分工的发展,由于不能依靠本国力量来发展国民经济所有部门,总会有部分产业在产权上、技术上要由外国资本来控制。我们不能一看到出现某个产业被控制就视为全局的产业不安全。所需把握的是这两类:一是国家规划中必须要发展、并正在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发展受挫,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升级。二是国家并非大力发展,虽不具有战略意义,但仍然关联着社会相当大的市场量与就业量,不应退缩过快的产业,在外来竞争的巨大冲击下急剧丧失市场。产业安全问题就出在这两类产业上。

由此,作为一个“相对经济发展”的产业安全概念,我们势必要进入产业发展风险的论题。

(三)产业开放产生的四大问题的关系

一,产业维护

面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各国政府就需要有产业维护。产业维护既要保证战略性、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又要保持当前对社会经济有重大牵动的产业足以维持一定的供给与就业水平。

1,保证战略性、支柱性产业的发展,是从国家的动态比较利益出发的。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不能甘居落后,必须在经济技术上有重点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那些对奠定工业化起骨干作用的产业,那些体现国际产业技术发展前沿的产业,尽管我国当前没有比较优势,但我们要培育这个优势、转化这个优势。对这些产业的战略性投资或扶持,要有国民经济计划予以保证。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现有经济资源难以靠单纯的市场机制组合成世界先进产业特征的结构。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就是弥补这个不足的。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战略性、支柱性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成为吸收国际性资源的重点,还要注意保护依靠我们自己的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不受严重冲击。在这里,我们应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但是,计划性的国家产业发展目标要高于市场机制。

2,保持重要产业维持一定的供给与就业水平,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国家得以集中精力和财力发展战略性、主导性产业的基础。

但在开放经济中,着眼于维护供给与就业水平往往是违反国家的静态比较利益的。因为静态比较利益学说本身就有这一缺陷,就是它假定一国的经济资源是能够充分利用的,开展国际分工后,放弃那些比较劣势的产业所余留的资源,可以完全转移到扩大比较优势产业的领域中。实际上这个假定是不成立的,历来的贸易保护主义,都是看重国家供给与就业的需要,不那么听命于比较利益原则。我们国家更要看到产业开放可能造成的

对供给与就业的冲击,将这一冲击控制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所能承受的限度内,这是任何一个现实主义的治国领袖都不能不考虑的。而维持一定供给与就业水平的载体,就是那些与国内市场密切相关、综合就业容量大的重要产业。在一定时期保持某些重要产业的生命力——不管它的比较优势处于什么状态,也是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内容之一。

3,由于产业开放进入外国资本,从其本性来说,只愿意服从市场机制,不会自动服从东道国产业发展战略。如果东道国经济基础发达,凭市场机制可以使外资自动追求产业结构升级,那就不会有妨碍东道国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却没那么发达。这样,外国公司一旦对东道国的国民经济起举足轻重的影响,就可能成为东道国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异己力量。所以,对这种情况的防范是与扩大开放相伴随的。对外开放不是一个单向的进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进程。产业维护与产业开放在矛盾中相互制约。

二,产业对外开放四大问题的相互关系

由产业对外开放产生的产业重组、产业维护、产业升级、产业安全四大问题,大体上是这么一种关系:产业重组是“放弃一些产业、培育一些产业”,产业升级是“在符合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条件下的产业重组”,产业维护是在产业重组中维护产业升级的进程顺利进行与国民经济的基本稳定。

没有产业重组的产业维护,将会走向封闭和停滞。当年搞完全内向型的进口替代,国内所建产业,都没有外来的任何冲击,也就没有国际市场上的任何生命力。这样的产业维

护,只能短期奏效。所以,有一定的对外开放冲击,从产业发展的经济规律出发,适当放弃一些产业,集中力量新建或扩展另一些产业,是明智的。

不体现产业升级的产业重组,只能得到静态比较利益。缺少战略性的产业发展目标,缺乏赶超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理想,只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自发趋势,我们所能发挥的只是静态比较优势,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不要看到有的微型国家(地区)能够依靠这种比较优势致富,比如自然资源丰裕的小国,具有区位和自然地理方面的运输优势条件的地方。一个大国要是不顺应产业经济发展的世界潮流,不断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是发展不起来的。

没有产业维护的产业重组,就可能丧失产业安全。这是因为对外开放既引进了发展因素,也引进了风险因素。在国际竞争当中把握不好,战略性产业被放弃,能保证国民经济所需的供给与就业水平被冲垮,就没有产业安全可言。不管国际上贸易投资自由化如何发展,从国家自身的产业安全出发,有一套产业维护办法,这是现实主义的方针。将四者恰当地结合起来,放在最佳位置上,这是产业发展的理想状态。

五年发展战略规划书范文文本

f分享中 XX有限公司 五年发展战略规划书(规划时限:2010年-2014年) 编订时间:2010年月

实施时间:2010年月 目录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则编制背景 (二)规则指导思想及原则 (三)规划时限 二、公司概况 三、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一)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二)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 (三)客户力量的分析 (四)供应商力量的分析 (五)企业现状分析 四、企业总体战略规划 (一)企业五年发展总目标 (二)阶段发展目标 五、战略实施 (一)人力资源战略 2

(二)经营管理战略 (三)品牌营销战略 (四)财务管理战略 六、战略控制 (一)事前控制 (二)事后控制 (三)随时控制 XX有限公司 2010-2014年发展战略规划 【摘要】: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与纲领,指引企业发展方向,明确企业的业务领域,指导企业资源配置,指明企业的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措施。制订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有利于建立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愿景,使员工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和奉献精神,从而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现结合行业及公司当前发展趋势,制定某某公司2010—2015年五年发展战略规划。 【关键词】:XX公司五年发展战略规划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则编制背景 XX有限公司(下简称“XX公司”)创立于XX年XX月,成立到现在短短几年时间的市场竞争洗礼,已迅速发展成为攀枝花地区较具规模的钒钛

铁精矿、钛精矿生产企业之一,业务范围涉及原矿开采、深加工、货物运输等各个方面。 经过X年的经营,公司管理已相对稳定,并逐步进入发展期,为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凝聚力,通过企业五年发展战略规划的设立,为企业和员工树立共同发展目标和愿景,指引企业和员工朝着共同的方向和目标迈进。 (二)规则指导思想及原则 以《XX企业发展宪章》为指导思想,以《某某文化精粹》为指导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拓展目标区域市场,稳定和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整车销售、维修服务、配件供应、信息反馈“四位一体”的经营格局;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提升员工素质,增强员工和客户的满意度,在业内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价值,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三)规划时限 2010—2015年五年发展规划 二、公司概况 某某公司成立于200X年X月,注册资金X万元,主要经营XXXX。公司坚持“诚信、高效、创新、共赢”的经营理念,管理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集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于一身的营销服务模式,配备具有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攀枝花地区和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公司以管理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形象统一为目标,全面贯彻“客户至上”的营销理念作为公司的服务宗旨,逐渐建立经销服务品牌,综合实力稳居同行业前列。 4

全球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和大事记

全球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和大事记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半导体点接触式晶体管,从而开创了人类的硅文明时代。 1956年,我国提出“向科学进军”,根据国外发展电子器件的进程,提出了中国也要研究半导体科学,把半导体技术列为国家四大紧急措施之一。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首先举办了半导体器件短期培训班。请回国的半导体专家黄昆、吴锡九、黄敞、林兰英、王守武、成众志等讲授半导体理论、晶体管制造技术和半导体线路。在五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大学联合在北京大学开办了半导体物理专业,共同培养第一批半导体人才。培养出了第一批著名的教授:北京大学的黄昆、复旦大学的谢希德、吉林大学的高鼎三。1957年毕业的第一批研究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北京大学微电子所所长)、工程院院士许居衍(华晶集团中央研究院院长)和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俞忠钰(北方华虹设计公司董事长)。 1957年,北京电子管厂通过还原氧化锗,拉出了锗单晶。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和二机部十局第十一所开发锗晶体管。当年,中国相继研制出锗点接触二极管和三极管(即晶体管)。 1958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和仙童公司各自研制发明了半导体集成电路(IC)之后,发展极为迅猛,从SSI(小规模集成电路)起步,经过MSI(中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LSI(大规模集成电路),然后发展到现在的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最近的ULSI(特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发展到将来的GSI (甚大规模集成电路),届时单片集成电路集成度将超过10亿个元件。 1959年,天津拉制出硅(Si)单晶。 1960年,中科院在北京建立半导体研究所,同年在河北建立工业性专业化研究所――第十三所(河北半导体研究所)。 1962年,天津拉制出砷化镓单晶(GaAs),为研究制备其他化合物半导体打下了基础。 1962年,我国研究制成硅外延工艺,并开始研究采用照相制版,光刻工艺。 1963年,河北省半导体研究所制成硅平面型晶体管。 1964年,河北省半导体研究所研制出硅外延平面型晶体管。 1965年12月,河北半导体研究所召开鉴定会,鉴定了第一批半导体管,并在国内首先鉴定了DTL型(二极管――晶体管逻辑)数字逻辑电路。1966年底,在工厂范围内上海元件五厂鉴定了TTL电路产品。这些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集成电路主要以与非门为主,还有与非驱动器、与门、或非门、或门、以及与或非电路等。标志着中国已经制成了自己的小规模集成电路。 1968年,组建国营东光电工厂(878厂)、上海无线电十九厂,至1970年建成投产,形成中国IC产业中的“两霸”。 1968年,上海无线电十四厂首家制成PMOS(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路(MOSIC)。拉开了我国发展MOS电路的序幕,并在七十年代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现电子第24所)、上无十四厂和北京878厂相继研制成功NMOS电路。之后,又研制成CMOS电路。 七十年代初,IC价高利厚,需求巨大,引起了全国建设IC生产企业的热潮,共有四十多家集成电路工厂建成,四机部所属厂有749厂(永红器材厂)、871(天光集成电路厂)、878(东光电工厂)、4433厂(风光电工厂)和4435厂

XX控股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瑞今控股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序言 经过对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研究,明确了公司发展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公司未来5年发展战略报告纲要》,从整体思路和战略的角度对公司未来作出主动的、系统的规划。借以明晰目标,统一认识,整合资源,优化行动,以期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引。 一、发展的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公司概况 公司成立于1998年4月,注册资金人民币5000万元,经营范围:实业投资、项目管理、投资咨询服务。主导产业为城市制水及其与水务相关的水泥制品生产,以及正在筹备投资的农业项目。公司处于投资期,尚未产生稳定的经营性收入,水泥制品生产业务主要依赖公司水务项目投资及少量市场竞争业务,经营规模小,利润总量小,勉强支撑公司日常经营开支,资金十分短缺。 经过五年的艰苦创业,公司初步完成了盈涛水厂项目一期建设投资,奠定了公司主营业务的基

础,基本实现了公司一次创业的发展目标;截至2007年6月,公司总资产达(见财务报表)亿元,净资产达(见财务报表)亿元,初步形成公司盈利能力。 (二)主要业绩和竞争优势 五年的创业历程,公司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万吨/日供水规模的制水企业,年产值(见财务报表)万元的水泥制品企业,并获取了较大的社会知名度。为公司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为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按未来30年投资价值计算,2007—2037年公司总资产由亿增加到(见财务报表)亿元,增长(见财务报表)倍,年均递增%;净资产由(见财务报表)亿元增加到(见财务报表)(见财务报表)亿元,增长,营业收入由(见财务报表)亿元增加到(见财务报表)亿元,增长倍,年均递增%;实现利税由(见财务报表)万元增加到亿元,增长倍,年均递增%;净利润由(见财务报表)万元增加到亿元,增长倍,年递增%;净资产收益率由2007年

最新保利、远洋、绿城等企业发展养老地产战略、模式、思路

保利、远洋、绿城等企业发展养老地产战略、模式、思路

养老地产:“钱”景大盈利难 地产调控下,房企向多元化突围,“银发经济”的养老产业被房企视为新金矿,一些嗅觉敏锐的地产商早在2010年就入场,万科、保利、绿城、万达等大房企都已提前布局,高投入、慢产出的养老产业看起来很美,但其盈利成为房企最大的挑战 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金的缺口、公办养老院的一床难求、高端养老院的天价消费等新闻经常见诸报端,“银发经济”被视为未来20年内经济增长最大的一块蛋糕,开发商也“无利不起早”,纷纷涉水养老地产。 截至2014年,包括保利、万科、远洋、绿地、合生、万达、绿城等企业在内,全国已有超过80家房企进入养老地产领域。 “房企做养老地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楼盘的规模化发展将是养老项目落地的重要保障。”保利地产副总经理胡在新介绍,目前保利在全国5个城市有6个养老地产项目,未来10年内计划打造50个养老机构。 “房地产并不是一个万年长青的产业,所有地产当中最有前途的就是养老地产。”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表示,养老地产一定是地产业今后突围转型的一个主要方向。高端私人医生服务微号kgn091,专注医疗健康养老地产行业。2013年12月,万达与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养老地产以及商业地产方面展开合作,但目前还未披露具体的项目。 2013年,国家推出多项鼓励民间资本发展养老产业的政策后,如首创、华业等中型房企也快速进入市场想分一杯羹。据悉,华业地产近期也宣布拟出资1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北京华业康年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公司养老事业及托老所的运营与管理。 盈利模式难解 房企开始加速布局养老地产,期望从中国社会老龄化率升高的现状中寻找商机。虽然抢滩房企众多,但对于高投入、慢产出的养老地产而言,如何盈利成为每个房企操作养老地产项目的难题。 胡在新表示,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弱。在国外,养老地产的投资总回报在10%左右,但在国内还无法作出适当的预测。

《房地产企业发展战略与战略规划》

课程一、《房地产发展战略与规划》培训大纲 (1天-2天)讲师:范宁 课程培训具体内容大纲: 第一章、战略管理概述: 战略理论发展概述、战略及其体系、战略管理的概念和基本程序。 第一章、战略管理战略环境分析 外部战略环境分析:外部战略环境的内容和分析技术、一般战略环境分析、产业战略环境分析、企业战略环境分析、外部战略环境评价技术。 ★内部战略环境分析:企业内部战略环境的内容和分析方法、资源和能力分析、管理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内部战略环境评价。 ★公司战略:公司愿景和目标、产业范围组合、产业发展方向组合、产业时间组合。 ★业务单元战略:业务单元整体战略、业务单元基本竞争战略、不同产业阶段的竞争战略、不同地位的竞争战略、核心竞争力营造。 ★职能战略:职能战略概述、企业文化战略、营销战略、品牌战略、产品战略、技术发展战略、物流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财务战略、成本战略。 ★战略投资项目:战略投资项目的概念和发展周期、战略投资机会研究、战略投资项目建议书、战略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战略投资项目决策。 ★战略实施方案:战略实施的基本思路、战略导向管理整合、战略导向人力资源整合、战略导向投资项目、战略预算。 第三章战略管理概述 第一节战略理论发展概述 一、结构学派 二、能力学派 三、资源学派 第二节战略的概念与体系 一、战略 二、战略体系 第三节战略管理的概念和基本程序 一、战略管理的概念 二、战略管理的特点 三、战略管理的原则 四、战略管理基本程序 第四章房地产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第一节外部战略环境的内容和分析技术 一、外部战略环境的内容 二、外部战略环境的分析技术 第二节一般战略环境分析 一、一般战略环境的内容 二、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某某控股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瑞今控股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序言 经过对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研究,明确了公司发展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公司未来5年发展战略报告纲要》,从整体思路和战略的角度对公司未来作出主动的、系统的规划。借以明晰目标,统一认识,整合资源,优化行动,以期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引。 一、发展的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公司概况 公司成立于1998年4月,注册资金人民币5000万元,经营范围:实业投资、项目管理、投资咨询服务。主导产业为城市制水及其与水务相关的水泥制品生产,以及正在筹备投资的农业项目。公司处于投资期,尚未产生稳定的经营性收入,水泥制品生产业务主要依赖公司水务项目投资及少量市场竞争业务,经营规模小,利润总量小,勉强支撑公司日常经营开支,资金十分短缺。 经过五年的艰苦创业,公司初步完成了盈涛水厂项目一期建设投资,奠定了公司主营业务的基础,基本实现了公司一次创业的发展目标;截至2007年6月,公司总资产达(见财务报表)亿元,净资产达(见财务报表)亿元,初步形成公司盈利能力。

(二)主要业绩和竞争优势 五年的创业历程,公司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万吨/日供水规模的制水企业,年产值(见财务报表)万元的水泥制品企业,并获取了较大的社会知名度。为公司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为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按未来30年投资价值计算,2007—2037年公司总资产由亿增加到(见财务报表)亿元,增长(见财务报表)倍,年均递增%;净资产由(见财务报表)亿元增加到(见财务报表)(见财务报表)亿元,增长,营业收入由(见财务报表)亿元增加到(见财务报表)亿元,增长倍,年均递增%;实现利税由(见财务报表)万元增加到亿元,增长倍,年均递增%;净利润由(见财务报表)万元增加到亿元,增长倍,年递增%;净资产收益率由2007年的%提高到2037年的%,提高个百分点。稳定持续的经营收入来源,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2、形成了以水务经营产业为主导,水泥管道制品产业为 辅助的实业基础 经过五年的努力,公司依托水务项目建设培育出水泥管道制品产业,在海南区域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形成了产能达(见财务报表)(见财务报表)亿元 /年的生产规模,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水泥制品产业近三年累

半导体产业现状、发展路径与建议

半导体产业现状、发展路径与建议 摘要:在当前数字时代、智能时代,半导体无处不在,对科技和经济发展、社会和国家安全都有着重大意义。半导体产业属于高度资本密集+高度技术密集的大产业,经历了由美国向日本和美日向韩国、中国台湾的两次产业转移,每次转移均伴随着全球消费需求周期变化以及产业垂直精细化分工。而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国,同时也是全球消费电子制造中心,这会推动半导体产业进一步向中国移转。在已经到来的半导体行业第三次产业转移中,中国将成为最大获益者。准确把握半导体行业发展趋势,正确制定支持策略,对于半导体行业业务机遇、加强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半导体产业;现状;发展路径;建议 1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现状 1.1技术处于追赶期,仍有相当差距 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中国半导体呈现“设计-制造-封测”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分领域看,国内芯片设计业增速最快,为27%,与美国等全球先进企业差距不断缩小。封测业因成本和市场地缘优势,发展相对较早,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在制造方面,国内企业与全球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元件,生产线采用的技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至少一代,核心技术甚至要落后三代。例如,台湾地区就明令禁止向大陆相关工厂提供最尖端的生产工艺,只允许引进落后一代的技术。从芯片制造领域细分来看,目前处理器市场已有中国公司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但在存储芯片市场,国内企业几乎是一片空白。目前中国三大存储芯片企业——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福建晋华等正加紧建设存储芯片工厂,最快在2018年开始投产,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与日韩比肩的存储芯片生产地。其中,规模最大的为紫光集团旗下的长江存储,主要采用3DNANDFlash技术;合肥长鑫、福建晋华则以DRAM存储芯片为主。 1.2中国半导体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从行业趋势判断,中国半导体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首先是摩尔定律已近极限,为后来者提供了追赶的空间。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尽管这种趋势已经持续了超过半个世纪,摩尔定律仍应该被认为是观测或推测,而不是一个物理或自然法则。由于硅半导体的发展趋近物理极限,芯片性能不可能无限制翻番,其性能的提升越来越困难。当芯片发展到7纳米以后,发展速度会降低。在2013年年底之后,晶体管数量密度预计只会每三年翻一番,该定律一般预计将持续到2015年或2020年。而在向新的发展方向和领域突破时,半导体行业重新划定了新的起跑线,这为后来者提供了追赶的时机。其次,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芯片不仅仅应用于电脑、手机,还包括云计算服务器,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上,以及物联网上的芯片,芯片应用领域的迅速扩大,为后来者站稳市场脚跟创造了新的机会。地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本土化、国产化需求成倍增长。同时,中国芯片制造领域也在持续发力,经过多年自主创新和国际并购,在半导体行业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人才,在产业布局和个别环节上出现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为后续实现赶超和跨越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人和,中国具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政策基础,支持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出台了明确的发展规划,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 1.3国家战略支持

保利集团战略分析

目录 1公司简介 2 2 组织架构 3 3保利2003—2005年的主要财务指标 3 4保利大事纪5

保利集团 1公司简介 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保利集团控股子公司,是保利集团房地产业务的主要运作平台之一。保利房地产集团已进入规模经营的阶段,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发展潜力,目前在全国十大城市同期运作40余个项目,坚持以中高端精品住宅为主,辅之以城市地标性商用物业等,业务涵盖房地产开发、设计、建筑、销售、物业管理等全过程。 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1992年正式进入房地产行业,迄今已发展了整整14个年头。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见证人,保利地产随着行业的不断规范和完善,自身也在不断进步和壮大。2005年,在国资委属下的房地产企业中,保利综合实力排名第一;2005年保利地产荣获全国房地产公司品牌价值五强,2006年度保利地产集团成功入选中国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前五强,保利地产集团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经营原则,是国家建设部首批授予的"放心房"履行承诺企业,中国工商银行授予最高信用等级(AAA)企业,广东省消委会首批房地产诚信企业,广东省资信20强和广州纳税最高信用等级企业。 保利地产集团在房地产开发中一贯主张“和谐生活,自然舒适”,保利地产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一部打造先进性和谐人居的历史。保利地产专注于项目的开发,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为老百姓建造高素质的精品住宅,从上个世纪开发保利花园开始,保利地产对于和谐、自然、舒适的产品特色营造,代表了一个新居住时代的发展方向,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赏。 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确立“务实、创新、规范、卓越”为企业经营理念,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房地产为主业,积极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目前拥有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务实、高效、诚信的稳健风格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广泛认同,保利地产品牌已深入人心。随着公司规模不断壮大,保利地产将继续打造精品,创造和谐生活,依法经营,规范管理,以行业旗舰的风采打造中国地产长城

区域产业的发展战略的基本模式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第三节战略抉择 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

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第四节优势区规划 第五节土地保护 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

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 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第十三章区域环境规划 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 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著作出版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亦广泛开始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这个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1)全局性。研究对全局发展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影响总体目标实现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长远性。不仅要研究全局整体的发展方向,而且要研究自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过程。 (3)综合性。任何一种战略谋划都不是单一的,都必须综合考察社会经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科技、经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问题,整个发展潜力问题等。 (4)层次性。事物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决定着为其发展服务的战略研究具有结构层次性,对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因此,一个战略方案常常是具有多层次结构(子战略)的有机整体。各个子战略服从于整体战略。

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书

青岛隆赛航机械有限公司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书(规划时限:2010年-2014年) 编订时间:2009年12月 实施时间:2010年01 月

目录前言 战略纲要 战略目标 第一章、战略总则与分析 一、战略总则 (一)规则编制背景 (二)规则指导思想及原则 (三)规划时限 二、战略分析 (一)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二)客户分析 (三)供应商分析 (四)企业分析 第二章、战略实施与控制 一、战略实施 (一)品牌战略 (二)营销战略 (三)企业文化战略 (四)人力资源战略 (五)财务战略 二、战略控制 (一)事前控制 (二)事后控制 (三)随时控制

前言 【战略纲要】: 青岛隆赛航以优质的模具产品和完善的服务为先导,提供系统的模具设计解决方案,搭建健康良好模具设计制造平台,通过精诚合作,铸就卓越的品牌。 【战略目标】 (1)销售目标 公司五年内将抓住市场机遇,通过稳妥经营,实现销售快速增长。 20102011201220132014 (2)利润目标:到2012 年主线业务实现的净利润占到公司净利润的70%左右;辅线实现的净利润占公司净利润的30%左右。 (3)拓展目标:力争五年时间实现上市,到2024年,企业产值达100亿。

(4)模式目标: 核心业务领域和核心经营战略模式 未来3-5年内核心业务领域将从专业的模具生产加工转向包括产品设计、模具设计、产品加工、模具加工为一体的设计与服务;并最终形成“整套产品设计到模具加工”的核心业务。 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公司将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打造适合青岛隆赛航发展的"SKL"核心经营战略模式,即基于专业化设计、专业化穿创新、专业化生产。该模式有效整合企业战略、发展大纲、企业文化、品牌、产品、营销、管理体制、投资发展等核心领域。 以合作订单加工基础,通过合作企业再次开发新的服务企业,迅速的在山东范围内创下好的声誉,把专卖店做为销售核心,并最终将***打造成为“整体家居用品装修解决方案提供者”。 现依据我司2010—2014年五年发展战略规划,结合行业及公司当前发展趋势,特做如下分析并明确实施办法。 【关键词】:五年发展战略规划企业战略 第一章、战略总则与分析 一、战略总则

【发展战略】我国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五、半导体篇 ——我国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当今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最迅猛的产业,微电子技术是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另一个是软件技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发展的驱动力,来自于半导体元器件的技术突破,每一代更高性能的集成电路的问世,都会驱动各个信息技术向前跃进,其战略地位与近代工业化时代钢铁工业的地位不相上下。 当前,世界半导体产业仍由美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日本欧洲紧随其后,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也在迅速发展。台湾地区半导体工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集成电路代工中心,逐步形成自己的产业体系。 我国的微电子科技和产业起步在50年代,仅比美国晚几年。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体制的缺陷和其间10年“文革”,拉大了和国际水平的差距。进入80年代,我国面对国内外微电子技术的巨大反差和国外对我技术封锁,我们没有能够在体制和政策上及时拿出有效应对措施。国有企业无法适应电子技术的快节奏进步,国家协调组织能力下降,科研体制改革缓慢,以致1980~1990年代我国自主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努力未获显著效果。 “市场‘开放’后,集成电路商品从合法、不合法渠道源源涌入,集成电路所服务的终端产品,以整机或部件散装的形式,也大量流入,但人家确实考虑到微电子的战略核心性质,死死卡住生产集成电路的先进设备,不让进口,在迫使我们落后一截,缺乏竞争力的同时,又时刻瞄准我们科研与生产升级的潜力,把我们的每一次进步扼杀在萌芽状态,冲垮科技能力,从外部加剧我们生产与科研的脱节,迫使我们不得不深深依赖他们。……我们的产业环境又多多少少带有计划色彩,不能很快与国际接轨,其中特别是对微电子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制度、资本市场、税收政策、科研体制等,又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使得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缺乏活力”。1 20世纪90年代,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但其规模仅占世界半导体子产业的1%,仅能满足大陆半导体市场的不足10%。即使“十五”期间各地计划的项目都能如期实施,到2005年,我国半导体产业在世界上的份额,顶多占到2%~3%。自己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很大,企业规模小、重复分散、缺乏竞争力,基本上是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战略的附庸,自己的产业体系还没有成形。 我国半导体产业如此落后的现状,使得我国的经济、科技、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建筑在沙滩上”。在世界微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如不努力追赶,就会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被动,对我国未来信息产业的升级和市场份额的分配,乃至对整个经济发展,都可能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形势逼迫我国必须加快这一产业的发展。“十五”计划中,加快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被放在重要地位,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发展中国家要追赶国际高科技产业的步伐,一般都会面临技术、资金、管理、市场的障碍。高科技的产业化是一个大规模的系统工程,需要科研和产业的紧密结合,以及各部门的有效协调,而这些都不是单个企业所能跨越得过去的。在市场机制尚未成熟到有效调动资源的情况下,高层次的组织协调和扶持是必需的。构建具有较高透明度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有助于鼓励高科技民营企业进入电路设计业领域,鼓励生产企业走规模化和面向国内市场自主开发的路子,形成产业群体。 1许居衍院士,2000年。

(完整版)富力地产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富力地产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编号:2777)成立于1994年,注册资金7.6亿人民币,集房地产设计、开发、工程监理、销售、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等业务为一体,拥有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一级开发资质、甲级设计资质、甲级工程监理资质、一级物业管理资质及一级房地产中介资质,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房地产企业之一。公司于2005年7月14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为首家被纳入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的内地房地产企业,并荣登市值最高公司之一。自1994年成立以来,富力人倾尽心思与心血,从细节出绩效,终于赢得了客户的认同与赞赏。实力造就金牌品质,荣誉闪耀品牌辉煌,公司在二零零五年至二零零七年连续三年蝉联国家统计局评选及公布的中国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第一名。2007年9月10日,荣获国家税务局计划统计司权威发布的中国纳税百强排行榜房地产行业第一名。 一、富力地产发展概况 1.富力地产企业概况 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房地产企业之一,获得由国家建设部颁发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一级资质证书。2005年7月14日,富力地产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从广州起家的富力地产,经过近10年发展再进入北京后,迅速以北京富力城打开了京城房地产市场。富力地产不仅提出做“一体化地产运营商”

的企业口号,还提出“集团化、专业化、品牌化、全国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富力的产品已经涉及到住宅、商业、写字楼以及超五星级酒店等多种业态领域。从广州大本营至北京、天津、西安、重庆,富力地产已成功布局五大核心城市,目前拥有约70个物业项目,土地储备约2000万平方米,在建面积约400万平方米。而单项建筑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的全国旗舰项目更是其中的扛鼎之作。它们是:北京富力城、富力又一城、广州富力城、富力桃园、富力金港城、天津富力城、西安富力城和重庆富力城。 富力地产在继续打造理想人居的同时,开始向商业地产领域进军,全力打造21世纪优尚的商务环境。在广州,富力地产率先拿下CBD中心所在地珠江新城超过十个地块,约14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商业楼宇,另外,富力地产还与全球著名连锁酒店管理集团——万豪国际集团和凯悦酒店集团合作,共同打造两家超五星级酒店。展望未来,商用物业的投资、开发与管理将会为富力注入一股更值得期待的鲜活的生命力。在北京,富力地产也增加了商业楼宇的开发力度,商业地产的拓展,不仅能满足了企业长期投资收益的需要,更提高了国内现代化商业地产的顶级标准。 二、富力地产企业战略 1.富力地产企业总体战略目标 住宅年营销总额110亿元。 2.富力地产企业总体战略定位

关于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和趋势展望

关于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和趋势展望 摘要:步入二十一世纪的第十个年头,伴随着中国经济实体的繁荣发展,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即将进入产业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如何把握机遇更好更快的发展半导体产业成为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中国半导体设计、制造、封测共同发展,结构日渐优化,产业链逐步完善,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互动的大好局面。然而,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半导体产业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则成为了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总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半导体产业科学发展产业调整战略优化 正文: 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及分析 中国的半导体市场需求强劲,市场规模的增速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不过,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繁荣并不表明国内企业分得的份额更大,相反,中国的半导体市场正日益成为外资公司的乐土。国内半导体公司的发展面临强大的压力,生存环境堪忧。从两大分支上看,分立器件由于更新换代较慢、对技术和制造的要求较低、周期性也不明显,因而更适合国内企业,加上国际低端分立器件产能的转移,国内企业能够在低端市场获得优势。而从产业链环节上看,我们相对看好设计业,认为本土设计公司有突破的可能。基于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产能转移,我们判断半导体行业在国内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二、长三角半导体产业的集群效应 我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半导体产业在国际半导体产业转移过程中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会,半导体产业初步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大大地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镇,在国际半导体产业版图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应该认识到,长三角地区的半导体产业集群还只是如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地方政府提供的土地与财税优惠政策等基本生产要素驱动所形成的。这种低层次生产要素无法构成我国半导体产业的长久竞争优势,很快就会被以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后起之秀所取代。长三角地区目前已经具有较好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基础,国内又有极为庞大的内需市场,在国际半导体产业大转型的产业背景下,我们应转变传统靠低成本比较优势来招徕产业投资的观念,而应积极建立促进半导体产业高层次生产要素产生的机制,来提升长三角地区半导体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There was favorable opportunity for semiconductor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esp.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during the global industry transferring. There is semiconductor industrial cluster in this area and it improves the industry structures greatly and drives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has been being as the most important area of China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nd it also is important in global semiconductor market.But we have to say that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is initiated by generalized factors such as low labor cost, privilege policy of finance and landing provided by local governments. These generalized factors cannot be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in long term and will be replaced soon by other area with low-cost comparison strength.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has good foundation of semiconductor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there is a huge marketing, so we should take proactive actions to buildup the environment and system to encourage high-level factors generating for semiconductor industry, during the transforming time of industry. Only in this way, we can promote the global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三、南昌半导体照明成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

中国房地产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房地产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万科、保利、龙湖为例 摘要:房地产作为如今中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行业间的竞争无疑是十分激烈的,而房地产企业要想在这激烈的房地产市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制定出适合自身企业的发展战略。本文通过对万科、保利、龙湖三大房地产企业发展战略的分析与对比,总结出其各自与其企业相适应的战略发展特点和现今中国大型房地产企业的战略管理概况,并为其它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发展战略;SWOT分析;PEST分析;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ese Real Estate Abstract: As realestate is the Chinese economy pillar industry, the competition of the industries is absolutely fierce. If the enterprises of real estate want to stand out in the market, they must develop their own developmentstrategy which is suit for theirselv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ree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strategy——Vanke, poly, Longhu and sum up the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ituation of large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in China. Besid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will als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othe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 key words: DevelopmentStrategy; SWOT Analysis; PEST Analysis 2008年10月在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受其影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毅然作出升级产业结构的重大决定。对于广大本土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尤其是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在各大行业中,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这场经济危机寻求企业的生存空间以及发展前景,是每一个房地产企业所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而纵观我国现今的房地产企业,可以发现虽然我国现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已达数万家,但从总体来看,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有着规模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区域差异巨大、级差收益明显等特点,同时追求短期利益化也已成为现今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企业缺乏长久的战略规划,无法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本文将对万科、保利、龙湖这三大中国十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与对比,总结出其各自与其企业相适应的战略发展特点,并为其它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半导体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半导体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新型计算架构浪潮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弯道超车机会来临

核心观点: ●2018,半导体市场供需两旺,中国市场迎弯道超车机遇 需求端新市场新应用推动行业成长:1)比特币市场的火爆带动矿机需求快速增加,ASIC 芯片矿机凭借设计简单,成本低,算力强大等优势被大量采用。国内ASIC 矿机芯片厂商比特大陆、嘉楠耘智、亿邦股份自身业绩高增长的同时,其制造与封测环节供应商订单快速增长。2)汽车电子、人工智能、物联网渐行渐近,带动行业成长。供给端国内建厂潮加剧全球半导体行业资本开支增长,上游确定性受益。 ● 1 月半导体行情冰火两重天 A 股市场:18 年1 月以来(至1 月26 日)申万半导体指数下跌9.03%,半导体板块跑输电子行业5.9 个百分点,跑输上证综指16.59 个百分点,跑 输沪深300 指数17.72 个百分点;其中制造(-5.59%)>封装(-5.64%)> 分立器件(-5.66%)>存储器(-5.85%)>设计(-7.34%)>设备(-9.57%)> 材料(-11.17%);估值大幅回落。海外市场:费城半导体指数上涨6.79%,创历史新高,首次超过2001 年最高值;矿机及人工智能带动GPU 需求量增长,英伟达作为全球GPU 龙头深度受益,1 月以来(至1 月26 日)股价上涨22.14%;设备龙头整体上涨。 ●12 月北美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创历史新高,存储芯片价格平稳波动 根据WSTS 统计,11 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376.9 亿美金,同比增长21.5%,环比增长1.6%,创历史新高。其中北美地区半导体11 月销售额87.7 亿美金,同比增长40.2%,环比增长2.6%,是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增长最快区域。分版块看,12 月北美半导体设备销售额23.88 亿美金,同比增长27.7%,环比增长16.35%,创历史新高;存储芯片价格1 月以来(至1 月26 日)价格 波动。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国内IC 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由市场到核“芯”突破这一准则不断延续,从智能手机领域起步,未来有望在人工智能、汽车电子、5G、物联网等新兴市场实现加速追赶。本月重点推荐卡位新兴应用市场,业绩快速成长的华天科技、长电科技,建议关注通富微电;同时下游资本开支扩张带给上游设备领域的投资机会,建议关注北方华创、长川科技。

房地产业务发展战略目标及措施

六、房地产业务发展战略目标及措施 (一)房地产行业分析 1、土地政策分析 从总体上说,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1.59亩),不足世界人均数的43%。所 以国家对土地规划、使用都有较多的法律、法规。对 经营性用地,国家规定必须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 出让。国家土地政策的变化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影响主 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土地获取的难度增加。由于国家土地供应总量将受到严格的限制,未来房地产公司获取大面积优质土 地的难度将增加; (1)促使开发商增加核心能力。土地出让方式的 转变将促使一些房地产公司从资源优势型企 业向能力优势型企业转变,能力优势的形成 与市场化进程速度相关; (2)土地价格上升。土地价格比协议转让价格总 体水平上升,长期价格趋向合理区间,但总 体价格水平将高于现在水平,这对房地产公

司未来的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 (3)行业竞争激化。房地产开发行业竞争趋向激 化,实力决定开发机会,资本运作、技术创 新、专业人才、投资策划等方面都对房地产 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房地产行业的特点及竞争态势 据近几年对房地产销售收入的统计分析和预测,房地产的市场销量将呈现继续增长的势头: 表十四:中国房地产市场销售收入预测表 单位:亿元 房地产行业是平均利润率较高的行业,达17.2%,但利润率的波动较大,表明行业的经营风险较大。 在房地产的投资方面,商品住宅投资占有较大的比重,将近70%。 房地产行业受国家经济的影响较大,它国民经济的波动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从行业的生命周期来看,我国房地产业正处于成长期。

房地产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如下: (1)整合才能发展。向集约化大型企业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通过实施资产重组、内外兼并,在短时期内快速组建成庞大的企业集团,形成开发优势;规模化产品开发趋势---考虑到开发建设房地产利润已接近社会平均值,只有开发规模化产品,薄利多销,才符合开发企业的根本利益; (2)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概括为六个要素: ?土地资源; ?市场把握; ?产品设计; ?营销管理; ?品质控制; ?资本规模。 (3)创新。定制个性化的产品---对功能性和文化性的把握和创新;管理体系创新---第一步达到科学管理,与市场经济接轨;第二步实施知识管理,与知识经济衔接;战略联盟---“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的新联盟含义正在被房地产发展商所接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