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12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5.大自然的语言
一、创作背景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 年第1 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气象学》《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三、重点字词
翩然(piān)簌簌(sù)孕育(yùn)
物候(hòu)
纬度(wěi)
萌(méng)发
风雪载途(zài)
农谚(yàn)
炎热(yán)
连翘(qiáo)
销声匿迹(nì)
悬殊(shū)海棠(táng)经度(jīnɡ)
草长(zhǎng)莺飞
【次第】一个挨着一个地。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孕生胎,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sù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ì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
影无踪了。
【风雪载zài 途】风雪,形容气候非常恶劣。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是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禾,这里指稻秧。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zhǎng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榆叶梅】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粉红色,核果球形、红色。可供观赏。
【连翘qiáo】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抽青】植物长出芽来。
四、文章重难点
1. 文章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能,因为“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而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
2.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 赏读文章第1、2 两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1)精读第1 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好在哪里?
第1 自然段写得很美,从春天写到夏天,然后到秋天,再到冬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唯美的四季图。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了四季景物的特征。这一段用词准确生动,例如:“萌发”一词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生动地表现了花开得有秩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贴切地表现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把风吹落叶的声音表现出来,让人感到了秋天的肃杀;“载途”形象地表现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2)精读第2 段,思考这一段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①前后照应。“草木荣枯”照应“桃花”“杏花”;“候鸟去来”照应“布谷鸟”。
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将杏花和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写布谷鸟“唱歌”,很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③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例子,很自然地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2.从文中的句子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北京的物候记录……比1961 年迟十天左右……”这句话中“左右”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左右”一词表示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若去掉了,就成了刚好十天,不太符合实际。
五、文章主旨
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创作背景
本课共分为两个小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文皆选自《新疆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6500 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 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追寻恐龙灭绝原因,写成此文。
二、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曾获代表科幻世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 岁那年开始创作,在1941 年的《理智》中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其代表作有《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三、重点字词
遗骸(hái)两栖(qī)潮汐(xī)褶皱(zhě)
鸟臀目(tún)
硅(ɡuī)
劫难(jié)
骨骼(ɡé)
携带(xié)
追溯(sù)
衍射(yǎn)
铱(yī)
【褶zhě皱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的过程。【劫jié难nàn】灾难,灾祸。
【致zhì密mì】周密,细致。
【追zhuī溯sù】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一点破绽。也比喻诗文【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团。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常寒冷。
【趋势】事物或局势发展的动向。
【携xié带】随身带着。
【舒适】舒服安逸。
【悲惨】处境或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遗yí骸hái】曾是有生命的躯体的化石骸骨(如人的尸体)。
四、文章重难点
1、《恐龙无处不在》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逻辑顺序。
短文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围绕这个问题,引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恐龙无处不在》中“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