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一、深刻认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意义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在经济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所谓“好”,就是要保持发展的稳定性,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就是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坚持“五个统筹”,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防止“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就是要提高发展的效益性,低投入、高产出,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防止增长代价过大;就是要实现发展的持续性,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防止发展不能永续;就是要保障发展的普惠性,坚持以人为本,使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共享,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出现两极分化。面对新时期新任务,必须加快推动国民经济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否则,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中国经济走不好,也走不远。
从近期看,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防止大起大落的需要。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生活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主要是: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压力不减,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等。以今年为例,一季度GDP增长11.1%,二季度达到11.9%。目前的增速,从增幅看,是1994年以来最高的。从趋势看,增幅呈攀升趋势,一季度比去年四季度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二季度又比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三季度虽略有回稳,但仍不巩固。尽管增幅攀升比较缓慢,但要防止由量变引起质变。从地区看,大多数地区的增长率比全国数值更高,有些甚至达到14%—15%,而且是连续多年。从结构看,工业增速偏高。1—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5%,远高于2003—2006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工业中又是重工业增长过快,1—9月,重工业增速为19.6%,比去年同期加快1.4个百分点,高出轻工业增速3.5个百分点。在重工业中,占工业能耗70%的六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又居高不下。这种增长格局使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危险性进一步加大。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付出的代价过大。按现行汇率测算,去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为此消耗的重要能源资源占世界的比重却高得多。比如,消耗能
源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消耗钢3.88亿吨,占30%;消耗水泥12亿吨,占54%。即使考虑汇率因素,我国能源资源消耗过大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而是继续比速度、拼资源,不但难以保持快速增长的好势头,还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付出更大成本。
从长远看,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完成这个新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的能源支撑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实现人均GDP再翻两番,如果也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有关专家初步测算,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将超过30亿吨标准煤。从资源条件看,我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油、气、煤炭等化石资源剩余可采储量有限,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仅从能源供给考虑,再翻两番的难度就很大。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增长偏快造成的高排放、高污染给人民安居带来了严重影响。目前,我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二氧化硫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容量,全国10%的城市受到酸雨的严重影响。由于大气污染,我国约有1亿以上的人口每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因空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1500万人患上支气管炎。今年以来,太湖、巢湖等一系列水污染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环境污染正在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给广大人民提供更优美的人居环境、更清洁的空气、更甜美的饮用水、更绿色的食品,使人们拥有更健康的身体,也必须下最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是子孙后代和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解决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化加快、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是新世纪新时期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在20世纪的100年间,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同时也加速了资源消耗。全球GDP增长了18倍,石油、钢、铜、铝的年消费量分别增加了170倍、29倍、27倍和3608倍。其中,60%以上的能源和50%以上的矿产资源是由不足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耗的。在新的世纪里,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另外85%的人口陆
续进入工业化阶段,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依旧沿袭传统工业化道路,完成工业化将会消耗大量的资源。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和政府,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要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考虑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也要考虑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虽然只是“好”与“快”两个字顺序的变化,但含义十分深刻。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从“快”字当头到“好”字当头,经历了一个实践深化、认识提高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后,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困扰我们多年的短缺局面已不复存在,社会商品实现了供求平衡或略有富余。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通过自主创新,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开拓市场,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防止大起大落的需要。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生活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主要是: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压力不减,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等。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付出的代价过大。按现行汇率测算,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为此消耗的
重要能源资源占世界的比重却高得多。比如,消耗能源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消耗钢3.88亿吨,占30%;消耗水泥12亿吨,占54%。即使考虑汇率因素,我国能源资源消耗过大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而是继续比速度、拼资源,不但难以保持快速增长的好势头,还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付出更大成本。
第三,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完成这个新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的能源支撑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仅从能源供给考虑,再翻两番的难度就很大。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增长偏快造成的高排放、高污染给人民安居带来了严重影响,环境污染正在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给广大人民提供更优美的人居环境、更清洁的空气、更甜美的饮用水、更绿色的食品,使人们拥有更健康的身体,也必须下最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是子孙后代和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解决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化加快、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是新时期人类共同面临的严歧挑战。在20世纪的100年间,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同时也加速了资源消耗。全球
GDP增长了18倍,石油、钢、铜、铝的年消费量分别增加了170倍、29倍、27倍和3608倍。其中,60%以上的能源和50%以上的矿产资源是由不足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耗的。在本世纪,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另外85%的人口陆续进入工业化阶段,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依旧沿袭传统工业化道路,完成工业化将会消耗大量的资源。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和政府,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要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考虑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也要考虑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