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考试 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考试 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A卷
一、 填空题
1.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2.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定向、调控、评价等功能。
3. 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和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4. 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有:讲授策略、对话策略和指导策略。
5. 班级管理的内容包括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和班级活动管理四个方面。
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二、 名词解释题
1.教育 2. 教育策略 3. 教育制度 4. 教育目的 5. 班级管理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时间活动。
(2)教育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3)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4)教育目的是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
(5)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和教师以关注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参与和成长为宗旨,以开放的而非外在控制的方式推进班级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和谐与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组织。

三、 简答题
1. 如何正确理解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2. 简要分析教育理论知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为什么说“教师即研究者”?
4. 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级组织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1) 答:促进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所预期的正向功能,即显性正向功能。这一功能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也被称为教育个体发展功能。该功能包括: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即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从而获得谋生条件以及求知欲实现后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从而获得自由和幸福;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即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关系失调所致,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伤害。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也叫做本体功能,成为派生其他功能的源泉,在教育功能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
(2) 答:教育理论知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扮演着“指导者”的地位。而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教育学起到了“中介”或“桥梁”的最用。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如下:(一)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二)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四)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

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五)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3) 当人类社会出现了以教育和教学为职业的教师后,人们对教师的角色认识观点众多,而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念的提出却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由于以前教育研究和教育教学被分裂开来,导致了教师只顾机械传授知识,对教育研究漠不关心。但伴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要求的提高,“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化”要求的核心内容之一。教师作为有自己特定思想和认识能力、思考能力的人,应该结束长期被动的“教书匠”形象,代之以积极主动的“教育家”形象。与此同时,相比较于专业的教育研究者来说,教师在教育研究上具有突出的优势和素养,能够立足教学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进行的研究的意义在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使课程和教学与老师融为一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主要策略如下:1. 创造性地规划班级发展目标;2. 合理地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地位;3. 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4.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5. 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四、 论述题
1. 试论述校本课程的利弊并分析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2. 论述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 所谓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优点:校本课程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也给老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机会。
弊端:在校本开发的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很多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都缺乏长远的系统规划,都是教师有什么特长就开什么课,缺乏对校本课程的系统设计和长远规划。
教师在其过程中的作用: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挖掘自己的智慧,对课程重新认识、理解,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
(2) 基本策略:1. 了解和研究学生;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五、 材料分析题
1. 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经常听到送孩子的家长对老师这样说:“我把孩子交给您了,请您严加管教,孩子不听话,要打要骂随您的便。”
请用所学教育学理论分析这一现象,看看它在哪些方面违背了现代教育思想。

2. 我

原来在小学是个爱提问的人,可是每次提问都被否定了。记得有一次,甲老师在教古诗《春晓》时,我觉得有以为,就问:“老师说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到风雨声呢?”甲老师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一看不就知道了吗?”我还想问,老师挥手让我坐下,环视一下全班同学,多少带点嘲笑口吻说道:“大家说说看,他对还是老师对?”同学们毫不犹豫地回答:“老师对!”当时我感到很尴尬,竟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我上了中学以后,就很少提问了。
下面是阅读课《灰姑娘》的一个片段。在课堂上,乙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请大家独立思考回答。她所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
“。。。。。。。,这个故事里有一处错误,谁能把它找出来?”
大家纷纷打开课本,开始认真地阅读,过了一会,一个孩子高高举起手说:“老师,我发现了错。明明说好到午夜十二点的时候,一切东西都变回原来的样子,可灰姑娘的水晶鞋却没有变,就是错误。”“太棒了!”老师示意他坐下后,对全班同学说:“孩子们,你们看,伟大的作家会犯错误。我敢肯定,将来你们中间如果有人成为作家,一定比他更棒,我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同学们频频点头。
运用所学教育学理论分析甲乙两位老师的做法。


教育学B卷
一、 填空题
1. 我国古代也是世界最早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著作是《学记》。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1806年赫尔巴特著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正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从作用的对象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方向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4. 我国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政策上实行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
5. 教师的教育研究从研究范式(研究活动类型)上属于教育行动研究。

二、 名词解释题
1. 教育 2. 学制 3. 师生关系 4. 教学策略 5. 课程标准
(1)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时间活动。
(2)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以及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4) 教

育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5)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 简答题
1. 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 谈谈你对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理解。
3. 简要谈谈你的学生观。
4. 何为教育行动研究?简述教育行动研究过程。
(1) 教育构成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以及教育影响。关系:教育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有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开展,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体。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2)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上,学科课程又与活动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1. 从目的来看,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历史上创造和积累的精华,而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个体教育性经验;2. 从编排来看,学科课程注重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而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3. 从教学方式来看,学科课程主要是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而活动课程则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为主导;4. 从评价来看,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学科课程的优点在于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在于并不考虑学科间的交叉性联系。活动课程相比较学科课程来说,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动手机会,但是也带有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3) 此题为主观题(详见P149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4) 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由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教育工作情境中的教育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教育活动的一体化,使教育工作者从教育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

试和解决问题。
过程: 1. 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2. 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 3. 拟订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与策略; 4. 实践尝试行动策略; 5. 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 6. 归纳总结。

四、 论述题
1. 分析说明我国的教育目的,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促进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2. 有人说“学者即良师”,有人说“能者即良师”,你是怎样理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的?
(1) 我国的教育目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的实现:主观题
(2)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它需要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训练、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是专业性和以教书育人为职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最终体现在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上,其表现为: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

五、 案例分析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班,在平时的各项工作中总是落在后面,常常一个学期也搞不出一个成功的活动,遇到问题需要班级同学共同协商策划时,往往各持己见,相互争论埋怨,半天也拿不出一个主意。同学平时对班集体毫不关心,备行其是,人心涣散。
试分析该班集体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谈谈班主任该如何建设班集体?

2. 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一个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坐井观天》一课,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该老师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让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学生们畅所欲言,许多学生都说出了青蛙跳出井后的情景,只有一位学生说青蛙跳出来看了看世界还是觉得跳回井里更好。老师打断他的话,问同学们:“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学生们异口同声说井外好。老师让持异见的学生坐下,并随口说到:“我看你时一只青蛙,坐井观天。”之后,该老师又让学生们把更多的话写下来并交给他。在批改作业时,该老师发现了持异见同学的理由是青蛙跳出来看到井外是污水泛滥,人类猎杀动物,还有买卖青蛙肉等等。该老师到这时才发现在课堂上打断该生的发言是一种错误,并在该生的作业本上批写:“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
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运用所学教育学理论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及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师素质和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