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第2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232.00 KB
- 文档页数:63
第二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城市的定义和特征,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熟悉城市化的概念、衡量指标、动力和类型,明确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特点和方针。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城市概说(一)城市的定义和特征1、城市的一般定义: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2、城市的特点:第一、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第二、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第三、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第四、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
2、城市形成的历史条件:战争性质的变化、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
3、城市的发展阶段:古代城市阶段、中世纪城市阶段、近代城市阶段现代城市阶段4、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一、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集区;第二、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第三、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第四、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第五、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第二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1、城市化的内涵: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也包括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进入乡村,以及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2、城市化的特点:第一、增长迅速而持续;第二、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第三、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第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劳动力构成、城市三类产业的产值构成、城市人口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教育水平等。
4、衡量城市化速度的指标:人口向城市迁移、集中的速度;城市数量增长的速度。
5、衡量城市化质量的指标:测量城市化的一个侧面,而非城市化的整体,一般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八个方面。
第一节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单选]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
[多选、简答]城市与农村相比具有以下本质特征:高度的聚集性、社会性、经济性、系统性、开放性、复杂性。
[单选]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是聚集。
[单选]作为城市的原始和低级形态,却包含着城市最基本的内容和功能的是集市。
[简答]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3)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总而言之,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是历史前进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现象。
[单选]在早期城市中,城市人口的主体是农民。
[简答]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城市职能从综合性到专业性;城市规模从几万人口的小城市到千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城市分布集中化与分散化并存,小城镇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城市类型从单一城市发展到城市群、城市连绵带。
(2)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3)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
第二节政的含义和特征[单选]狭义的市政认为,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
[多选]市政管理手段主要包括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道德手段。
[单选]1955年1 1月,中国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改变了仅以人口和政治为标准设立市的观念,突出强调了设市的经济条件。
[多选、简答]市政的特征有历史性、公共性、双重性、系统性、综合性、动态性。
第三节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简答]市政学的研究对象。
市政学是研究市政主体对市政客体如何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涉及谁来管理、管理什么、怎样管理等基本问题。
市政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1)市政主体。
市政主体是体现城市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是进行和参与市政活动的各种组织。
市政学必须研究市政组织、市政体制、市政职能、市政过程等具体问题。
(2)市政客体。
市政学主要研究市政主体对城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管理。
第二章城市产生和发展基本知识点: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动力和类型,我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和方针。
第一节城市一.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城市的定义: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特征:(1)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
(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
(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二.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由原始居民点演变而成的城市,有其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稳定的、区域性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使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的重大意义在于:制造劳动工具的行业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扩大了劳动生产规模及其成果的总量;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对城市历史的生成,具有“促生”作用。
二.城市与区域1.城市与区域区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地域空间,一般具有同质性、内聚性、层次性和动态性。
城市与区域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的关系是点和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一方面,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和焦点;另一方面,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腹地和基础。
2.城市与区域的关系:(1)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2)城市之间的关系。
3.城市与区域的密切关系具有以下作用:(1)它是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2)它能促进城市内部的戏称代谢。
(3)它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前提。
(4)它是形成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
三.城市发展阶段及特征1.城市发展阶段(1)古代城市阶段。
城市成为国家或地方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的中心(2)中世纪城市阶段这一阶段的背景是封建社会,城市作为区域性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的地位上升,城市成为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城市的功能日趋多元化(3)近代城市阶段这一阶段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其显著特征有:城市规模迅速扩张、数量激增;城市成为以及七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技的中心;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剧烈冲突与各种文化汇集的区域;城市是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为集中之地。
市政学第一章绪论市政主体:1、广义的市政主体为城市的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包括城市中的政党组织、各种国家机构和现代城市中广泛存在的非国家权力组织,特别是各类社区组织,如我国城市中的居民委员会、工会、妇联等。
2、狭义的市政主体仅指城市中的行政机关,包括人民政府,市辖区人民政府,市、区人民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及不设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市政客体:1、广义上的市政客体包括市辖区域内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规划、管理和建设,还包括城市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科技管理和文化卫生管理等各项专门的管理活动。
2、狭义上的市政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城市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
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
1、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2、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市政的特征?1 政治性;2 历史性;3 整体性;4 综合性;5 动态性。
市政学的研究方法?1 系统的研究方法;2 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3 静态的研究方法和动态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4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5 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1 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我国城市化到1997年城市化率上升到30%,我国城市居民的数量将首次超过农村居民,进入名副其实的城市时代;2 加强市政学的研究,也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迫切需要;3 加强市政学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批现代城市管理人才。
第二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和一定层级或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特点?1 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2 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3 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4 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现代市政学重点第一章 市政学概论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最主要有两件大事:1、“中国的城市化” 2、“美国高科技产业 ”(美国 斯蒂格利茨) ❖ 1.1 市政的含义和特征1.1.1 城市的形成与设置古代:城——四周有城墙围护、具有防守保护的区域;市——集中起来进行产品交换、物资交流的场所。
现代:城市——是农村的对称,指那些人口集中稠密,工商业发达,居民 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中心地位的区域,属于社会、经济、地理概念。
市——是与省、县等行政建制对应的一个政治、法律概念,是指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按照法定程序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
我国的城市建制我国现行设市的标准:人口、经济、基础设施;我国的市建制层级:直辖市 副省级市 省辖市 县级市1.1.2 市政概念的界定1.市政的范围市政的主体:①大范围:城市的所有利害相关者②中范围:广义的城市政府,包括城市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③小范围:城市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市政的客体:①大范围:城市的各项管理活动和服务工作②中范围:城市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的 行政管理活动③小范围:市政工程、市政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的管理2、市政的含义广义:所有城市参与者,为协调和整合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行动,处理城市居民面临的问题,实现城市自身的政治、经济、 文化和生活的发展,打造更具有竞争力、更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而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相互影响的过程。
狭义: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我们的定义:城市的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促进城市发展、解决各种城市公共问题、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 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市政的内涵(1)市政的主体是公共权力主体; (2)市政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公共政策;(3)市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4)市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