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旋转》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67.54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数学下册旋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旋转的定义、性质和变换规律,能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2. 旋转的性质:(1)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2)旋转中心确定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相同时,图形的变换效果相同。
(3)旋转前后,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夹角等于旋转角度。
(4)旋转前后,对应线段的长度、对应角的大小保持不变。
3. 旋转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图案、制作模型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如风扇、车轮等,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旋转现象?它们有什么特点?2. 探究旋转的性质(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相同的图形,一个静止,一个绕某一点旋转,让学生观察旋转前后的变化。
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到旋转前后的图形有什么变化?有什么不变的地方?(2)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画出两个相同图形旋转后的位置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旋转的性质,学生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应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对称的图案,让学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最后,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大家共同评价。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掌握了旋转的哪些知识?你们觉得旋转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拍摄照片或绘制图案,下节课分享。
第二十三章旋转第1课时旋转的概念及性质【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它的根本性质.【过程与方法】在发现、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旋转这一图形变化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开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学生在实验探究、知识应用等数学活动中,能体验数学的具体、生动、灵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教学重点】归纳图形的旋转特征.【教学难点】旋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性质的探究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以前我们学过图形的平移、轴对称等变换,它们有哪些特征呢?想想看,并与同伴交流.问题2 请观察以下图形的变化〔教师展示实物或图片或用课件展示〕:〔1〕时钟针面上时针的转动〔顺时针方向旋转和逆时针方向转动〕;〔2〕风车的转动;〔3〕电扇上扇叶的转动;〔4〕小朋友荡秋千;〔5〕汽车雨刷的转动;以上图形的转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呢?你还能举出这样类似的生活中的情境吗?【教学说明】问题1的回忆,可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平移,轴对称变换,结合问题2,可进一步感受生活中存在着旋转变换,增强探究欲望,进而导入新课.对于问题2,应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现象的共同特征,初步感受到旋转的根本性质是绕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 如图,用一根细线一端拴住小球,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教师事先准备好实物〕,当小球绕点O由A摆动至B,由B摆动至A的过程中,试问:小球绕着哪个点转动?它们转动方向如何?转动的角度是哪个角?探究2 如图,用一根较长细线系住木棒AB的两端,再将细线固定于支架上的点O〔教师事先准备好实物〕,再将木棒提取使之自然摆动至A′B′位置.试问:在转动过程中,木棒AB绕着哪一点在转动?木棒AB的长度发生了变化吗?A和A′到点O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吗?B和B′点呢?由此你能发现哪些重要结论?【教学说明】1.在演示探究2中,应将细线缠绕在支架上点O处,使之不能滑动.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过程中,教师可适时予以点拨,从而引出旋转的相关定义,并初步感受旋转的性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旋转: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平面内某一个点〔如点O〕旋转一个角度,就叫做图形的旋转.点O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称为旋转角.〔注意突出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方向〕对应点: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对应线段:如果图形上的线段AB经过旋转变为线段A′B′,那么这两条线段称为对应线段,同样地,如果图形上的一个角∠A经过旋转后变为∠A′,那么∠A和∠A′称为对应角.对应点和旋转中心之间的夹角称为旋转角.【教学说明】给出相关概念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图形让学生明确旋转中的对应点、对应角、对应线段、旋转中心等,及时稳固旋转及其相关概念,同时简要说出一些简单的旋转性质,为后面探索旋转的性质作铺垫.探究3 如图,在硬纸片上,挖一个三角形ABC,再挖一个小洞O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再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O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DEF〕,移开硬纸板.试问:在旋转的过程中,线段OA与线段OD的大小关系如何?∠AOD与∠BOE及∠COF有什么关系?旋转前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改变吗?【归纳结论】旋转的性质: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即它们是全等的.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将图形绕点O旋转,且图形上点P、Q旋转后的对应点分别为P′、Q′,假设∠POP′=80°,那么∠QOQ′=____,假设OQ=2.5cm,那么OQ′=____。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旋转》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旋转现象,理解旋转的特征。
2.培养学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旋转的特征,掌握旋转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旋转卡片3.学生练习册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特点。
2.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旋转吗?谁来说说旋转的特征?”(二)探究旋转现象1.学生分小组,每组发一张旋转卡片,要求学生在卡片上画出一个图形,然后进行旋转。
2.各小组展示旋转后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旋转前后的变化。
(三)学习旋转的基本方法1.老师示范旋转一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旋转的方法。
2.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旋转图形,体验旋转的过程。
3.老师讲解旋转的基本方法:确定旋转中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角度进行旋转。
(四)运用旋转知识解决问题1.老师出示一道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
例:一个正方形花园,要在花园中心位置建一个圆形喷泉,如何设计才能使喷泉覆盖到整个花园?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旋转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旋转练习题。
2.老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3.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旋转知识设计一个作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了旋转的特征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但课堂练习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充分,部分学生未能完成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理解旋转的特征,掌握旋转的基本方法1.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当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时,哪些部分是保持不变的,哪些部分是发生变化的吗?”学生回答:“大小和形状不变,位置和方向变化。
初中数学下册图形旋转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图形旋转的基本方法。
2. 能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旋转的定义和性质2. 图形旋转的基本方法3. 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风车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是如何实现的?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2. 讲解旋转的性质: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3. 讲解图形旋转的基本方法:以某一点为旋转中心,将图形绕该点旋转指定角度。
4. 示例讲解:如何将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如何确定旋转后的位置?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四、应用拓展(15分钟)1.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如:如何设计一个旋转楼梯?如何布局旋转型的园林?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
3. 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旋转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2. 强调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旋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应用拓展: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创新能力和发展空间。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和应用拓展环节,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旋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能够熟练地进行旋转问题的求解。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旋转在几何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知和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旋转性质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妙和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1.教学内容:旋转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重点:旋转的性质及其应用。
3.教学难点:对旋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探究、练习相结合。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互动式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实例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讲解新课:通过具体实例,讲解旋转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旋转的性质及其应用。
3.练习巩固:通过具体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旋转问题的求解,巩固所学知识。
4.归纳小结:总结旋转的概念和性质,强调旋转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评价与反馈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互动交流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2.在课后练习中,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3.在评价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和提高。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1.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在讲解旋转性质时,应注重对性质的推导和理解,让学生明白性质的来龙去脉。
3.在实际应用中,应注重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旋转问题的求解方法和技巧。
七下数学旋转对称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七下数学旋转对称教案(人教版)教案目标:1. 理解旋转对称的概念,并能够辨别旋转对称和非旋转对称的图形。
2. 学会使用旋转对称的特性解决问题,如找出旋转对称的中心和旋转角度。
3. 运用旋转对称的知识进行图形的绘制和变换。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些具有旋转对称性质的图形,引发学生对旋转对称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提问: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是旋转对称?旋转对称的图形有哪些特点?教学内容:1. 概念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旋转对称的概念和特点。
强调旋转对称的中心和旋转角度的重要性。
2. 实例分析:选择一些简单的旋转对称图形,与学生一起分析其旋转对称的特点,并找出其旋转对称的中心和旋转角度。
3. 练习演练: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找出图形的旋转对称中心和旋转角度。
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旋转对称的知识,设计并绘制自己的旋转对称图形。
巩固与评价: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检查并评价彼此设计的旋转对称图形。
2. 综合练习:提供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旋转对称的知识解决问题。
3. 反思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强调旋转对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1. 教材:《数学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相关教材。
2. 图形素材:提前准备一些具有旋转对称性质的图形,用于引入活动和实例分析。
3. 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包括找出图形的旋转对称中心和旋转角度的题目,以及设计旋转对称图形的题目。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对旋转对称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评价:评价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解题能力和对旋转对称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对他人设计的旋转对称图形的评价能力。
教案扩展: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旋转对称的性质,如旋转对称的次数和旋转角度的关系等。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旋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基本定义。
2.能够进行简单的旋转操作,如将一个图形按照一定角度旋转。
3.能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旋转的定义和基本属性。
2.旋转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难点1.进行旋转操作时,如何准确地确定旋转的中心和角度。
2.将旋转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进行解答。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旋转相关的教学资料、实物模型等。
2.学生每人准备圆规、直尺等绘图工具。
3.教室黑板准备好白板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旋转吗?”第二步:讲解旋转的定义和基本属性1.介绍旋转的概念:旋转是图形或物体绕着一个中心轴旋转。
2.讲解旋转的基本属性:旋转包括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等要素。
第三步:进行简单的旋转操作练习1.教师示范如何绘制和旋转一个图形。
2.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
第四步:讲解旋转的应用1.介绍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园艺设计、建筑设计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步:课堂练习1.布置几道与旋转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自行解答。
2.教师巡视学生的解答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六、教学延伸1.将旋转与其他几何知识结合,如平移、镜像等,进行综合练习。
2.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并解决新颖的旋转问题,提高灵活思维能力。
七、教学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旋转知识点。
2.强调旋转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加练习。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认真思考,掌握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接下来的练习中,请大家多动手实践,加深对旋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图形旋转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旋转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旋转的性质进行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旋转的定义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旋转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结合动画欣赏,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时钟的秒针、大风车的转动、电风扇的旋转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旋转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2. 讲解旋转的基本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旋转前后的图形。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旋转的性质。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 教师挑选几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旋转对称的图案等。
2.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解题过程,分享彼此的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旋转的定义、性质及运用。
2. 教师强调旋转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运用旋转现象。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旋转概念和性质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3. 拓展与应用: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旋转性质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旋转的定义及其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旋转(1)》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旋转(1)》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旋转,探究旋转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知识,他们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旋转作为一个新的几何变换,对学生来说还需要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旋转的性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操作活动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旋转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旋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旋转的性质: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实物模型,运用几何画板等手段,探索旋转的性质。
3.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旋转的概念,并通过几何画板演示旋转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旋转。
4.练习与应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旋转知识。
5.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体会,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概念:图形绕某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1.旋转前后图形形状、大小不变2.旋转前后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的夹角相等3.旋转前后对应线段的长度相等4.旋转前后对应角的大小相等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初中数学旋转备课教案图形旋转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旋转的概念和旋转的基本性质。
难点:旋转性质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风车、地球自转等,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旋转的定义(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旋转?”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结出旋转的定义。
(2)引导学生理解旋转的中心、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角度。
3.探究旋转的性质(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图形在旋转过程中,有哪些性质保持不变?”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结出旋转的性质。
(2)教师进行验证,确保学生理解旋转性质的正确性。
4.运用旋转性质解决问题(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5.巩固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旋转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巩固知识。
五、教学策略1.采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通过验证旋转性质,确保学生理解知识的正确性。
4.运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5.课后巩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旋转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运用能力。
3.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第3单元图形的运动(一)第3课时旋转【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例3,以及练习七第7~9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种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现象,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一、体会感受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像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们叫做什么呢?判断: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呢?能不能举例呢?二、感受旋转的方向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小结:像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巩固拓展1.完成教材练习七第7题。
师: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你们知道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吗?同学们先独立看看,再想一想。
学生独立看题,并判断、思考。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判断,哪些是平移现象,而哪些又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旋转现象,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8题。
谈话:你瞧,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时间吗?课件出示3个钟面图。
分针走到“3”的时候是几分?(15分)分针走到“1”的时候是几分?(5分)那么分针走到“10”的时候又是几分呢?(50分)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9题。
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小组合作,用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
两人一组游戏,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乘积,比比谁的积大。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出示紫荆花图,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对旋转现象有了那些了解呢?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总结:旋转是在生活中不同与平移的另一种现象,他们的特点是围绕一个点转动。
初中旋转整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2. 能够识别和描述简单的图形旋转;3. 能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旋转的概念及性质;2. 图形旋转的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1. 旋转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2. 图形旋转的描述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几何图形模型或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或几何模型,展示一些旋转的例子,如风车、地球自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2. 引导学生回顾平移的概念,对比旋转和平移的异同。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引入旋转的概念,讲解旋转的定义和性质;2. 通过示例,讲解图形旋转的描述方法,如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等;3.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2.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巩固提高(15分钟)1. 通过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问题;2. 引导学生思考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旋转的概念和性质;2. 提醒学生注意旋转和平移的区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和几何模型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旋转的现象,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旋转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认识。
《旋转》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1.掌握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能灵活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1.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能够准确的绘制出物体的旋转图形。
教学难点:如何将物体旋转一个特定的角度并能准确绘制出图形。
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学习旋转的兴趣(10分钟)1. 呈现一些形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正方形、三角形等,提问学生这些图形如何进行变换。
2. 引导学生想出可能的变换方式,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对图形的变化有哪些影响。
3. 以此为引,引出本课将学习一种图形变换方式,即“旋转”命名。
二、旋转的基本知识(15分钟)1. 通过实例,给学生展示旋转的基本内容,向学生展示旋转的过程。
2. 介绍旋转的概念和基本术语,如基准点、旋转角度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3. 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旋转的基本操作方法。
三、旋转图形的绘制(30分钟)1. 引导学生在黑板上熟练绘制旋转图形。
2. 设计一些绘制题目,并让学生分组讨论解答。
3. 让学生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评价。
四、应用与拓展(20分钟)1.设计一些趣味性质的练习题,考验学生的旋转技能。
2. 让学生通过旋转操作,还原你提前设定好的一些图形。
3. 软件互动,让学生通过软件软件进行旋转操作,加深学生对旋转操作的理解与记忆。
五、作业布置(5分钟)利用所教知识解决以下问题:1. 旋转盘(图中)现需旋转多少度,才能使左半圆上的三个黑点位于右半圆的一条直径上?2. 如图所示,红线段 BC 绕 A 点顺时针旋转 90°得到虚线段 CD,那么请写出虚线段 AB 的长度。
六、板书设计:旋转的基本知识- 旋转的概念和基本术语- 旋转图形的绘制- 应用与拓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旋转》教案一. 教材分析《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旋转的概念,认识旋转现象,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并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通过日常生活和上册的学习,他们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旋转现象的理解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进一步感受和理解旋转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旋转的概念,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旋转的概念,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现象。
2.难点:掌握旋转的特点,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际为背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旋转现象。
2.采用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体验旋转的特点。
3.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提高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图片和实物,如风扇、车轮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用于巩固和拓展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物,如风扇、车轮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现象。
让学生初步感受旋转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旋转现象,如旋转向量图、旋转的物体等。
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这些旋转现象,进一步理解旋转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如折纸、拼图等,体验旋转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旋转的问题,如“什么是旋转?”“旋转的特点是什么?”等。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旋转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旋转的图案、计算旋转后的位置等。
5.2 旋转
1.理解并掌握旋转的定义及其性质;(重点、难点)
2.会作简单的旋转图形.
一、情境导入
观察下列三幅图形,它们在旋转过程中都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旋转的概念
能由左图中的图形旋转得到的图形是()
解析:根据旋转的概念可知,把已知图形顺时针旋转180度,可得到选项B中的图形,故选B.
方法总结:(1)根据旋转的概念知,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2)旋转的三要素:①定点——旋转中心;②旋转方向;③旋转角度.
探究点二:旋转的性质
【类型一】利用旋转的性质求角度
如图,三角形OAB绕点O逆时针旋转80°得到三角形OCD,若∠A=110°,∠B=40°,则∠C+∠D的度数是________.
解析:由旋转的性质可知,∠C=∠A=110°,∠D=∠B=40°,所以∠C+∠D=110°+40°=150°.故答案为150°.
方法总结:(1)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2)旋转中的相等角包含两类:①旋转前后图形中的对应角;②各对应点与旋转中
心的连线的夹角.(3)旋转中相等的线段包含两类:①旋转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线段;②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
【类型二】利用旋转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2015·钦州中考)如图,在4×4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将△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得到△COD,则旋转过程中形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
解析:根据OA=3,再根据△OAB所扫过的面积=S扇形AOC+S△DOC-S△AOB=S扇形AOC求解即可.解:将△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得到△COD,所以S△DOC=S△AOB.所以旋转过程中形成的
阴影部分的面积=S扇形AOC+S△DOC-S△AOB=S扇形AOC=1
4π×3
2=
9
4π.故答案为
9
4π.
方法总结:利用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是解题的关键.
探究点三:旋转的作图
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三角形ABC的顶点都在格点(小正方形的顶点)上,将三角形ABC 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三角形AB1C1.请你作出三角形AB1C1.
解析:作∠CAC′=90°,且AC=AC′,得到C的对应点C′,由同样的方法得到其余各点的对应点.
解:如图所示:
方法总结:(1)画旋转后的图形,要善于抓住图形特点,作出特殊点的对应点;(2)旋转作图时要明确三个方面: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及旋转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
三、板书设计
旋转⎩⎪⎨⎪⎧旋转的概念旋转的性质旋转作图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旋转的概念、旋转的性质、旋转作图.结合身边的旋转实例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可类比轴对称的性质与作图学习旋转的性质与作图.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大胆质疑、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