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复习之中国近代史
- 格式:doc
- 大小:80.49 KB
- 文档页数:12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知识点在高三历史学习的二轮专题中,我们将深入学习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的历史考试非常关键。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并给出相关的例子和案例,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中国近代史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为中国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倡“三民主义”,追求中国的独立、民主与富强。
例如,辛亥革命期间爆发了南京光复,南京成为辛亥革命的政治中心。
2. 中共成立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并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例如,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二、世界史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一场全球冲突。
它的爆发导致了全球各大国之间的战争,同时也为一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军事失败和国内政治动荡为纳粹党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2. 冷战与美苏两极格局二战后的世界分为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种对抗关系被称为冷战。
冷战导致了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紧张局势。
例如,在冷战期间,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导致了美苏之间的全面核战争。
三、思想文化史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一场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世纪封建制度的瓦解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文艺复兴时期,许多重要的艺术家、科学家和学者涌现出来。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达·芬奇创作了《蒙娜丽莎》等众多杰作。
2. 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发生在16世纪到17世纪,是一场对传统科学观念的革命性突破。
科学革命的先驱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理论,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9)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1、第一次鸦片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⑵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⑶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⑷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⑵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 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⑶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内容: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⑷影响:①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3、甲午中日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⑵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⑶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①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⑷影响:①《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国近代史(1840—1949)二轮复习高考选择题考查:28、29、30题★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分期:1、按照中国革命的性质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840-1894: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2)1894-1919: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3)1919-19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按照政权更迭顺序划分:(1)晚晴时期:1840—1912,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近代中国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一、时空坐标二、阶段特征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政治上:(1)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列强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不断抗争与探索: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抗争: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甲午战后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义和团运动。
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1859)、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地主阶级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结束。
2.经济上:经济结构发生变动:(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外企,在华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资本输出);(3)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5)“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近代史【历史阶段特征】1.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①政治:列强的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②经济:自然经济的瓦解,洋务运动近代企业的诞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③思想:西方科学、民主思想、文化的传播,人们思想的启迪。
④文化: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⑤对外: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期:社会的转型时期①政治: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封建制度的解体,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推动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②经济:自然经济的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思想:封建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冲击,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的解放。
④文化: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社会习俗礼仪的西化。
〒同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帝国主义阶段〒①政治: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广泛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②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③思想: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文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文学、美术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主线】两个时期: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两条主线:1.西方列强的侵略(详见下)2.中国各阶层人民反抗列强的斗争和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详见下)【历史主体】1.外国列强的侵略:①政治(军事):鸦片战争(原因、条约―内容、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条约―内容、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条约―内容、影响)→八国联军侵华(原因、条约―内容、影响)→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日本侵华罪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陆。
②经济:鸦片战争后商品输出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输出为主→抗日战争日本经济掠夺→解放战争美国经济掠夺。
③文化:传教士传教,日本同化政策。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一、中国近现代史各单元导言第五分册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连续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从此,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催生了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
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然建立“理想天国”的努力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无奈失败。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刺激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相号召,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步履蹒跚的近代化之路。
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民族的命运。
甲午战争后,面对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继续探索救亡图存的出路。
无论是鼓吹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还是以“扶清灭洋”相号召的义和团运动,以王朝自救为目标的清末新政,均以失败而告终。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终结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民主共和的始基。
由此,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辛亥革命后,民国取代了专制王朝,但共和政体并未真正建立。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几度余波显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落幕。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礼教的批判清扫了旧文化的地基,为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做了重要准备。
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推进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中国共产党联合“以俄为师”的国民党,进行了北伐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第七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导致大革命的夭折,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以血与火的抗争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讲义(2)·中国近代史一、阶段特征二、主题探究(一)屈辱史1、基础梳理:(1)外国侵华的阶段特征(2)了解主要侵华事件的背景(3)了解主要侵华事件的重大过程性事件(4)区分主要条约的内容及影响(二)革命史1、基础梳理:(1)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与阶段(2)中国各革命阶级的指导思想、土地纲领(3)各革命阶段转折性革命事件的时间、结果(4)不同时期革命军队名称(5)革命中心区域的转移(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与曲折2、知识应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见右侧示意图)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光辉业迹,已成定论。
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
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
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第一章中国近代史宏观概要1、中国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更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2、中国近代史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产封建社会的历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再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
可以说整个近代中国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同时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中国近代中是中国人民反抗西方外来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历史。
从鸦片战争中的三元里人民抗英,到义和团运动,以及清政府中的爱国官兵抵抗西方列强的斗争,日本侵华战争中自发的抵抗和政府的抵抗。
反是非曲直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4、中国近代史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
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辛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的探索精神。
5、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西方列强侵略、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在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几经曲折。
6、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由传统科学向自然科学转变的历史。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国门被打开。
西方的思想、科技、文化也伴随而来,逐渐影响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年)阶段特征1840—1860年,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处于萌发状态,中国人民一方面抵抗外国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另一方面,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开启了民智。
但由于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专制主义势力仍然强大,广大的中国人的思想仍然僵化,加上外国势力的阻挠,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仅仅出现了一些有利于近代化的因素,近代化历程的并没有真正开始。
知识整合一、政治1、鸦片战争1840年,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
1842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产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3、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
前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革命纲领,后期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救国方案《资政新篇》二、经济与社会生活1、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侵入,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经济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近代工业出现(外商企业)2、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开始变化。
二、文化1、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开始了开眼看世界的历程。
2、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知识拓展运用多种史学范式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从革命史范式角度: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从现代化范式角度: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从整体史范式角度: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被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明史范式角度: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从社会史范式角度: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第二节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0——1901)阶段特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走向深入,并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古老的中国走了了“器物变革”的重要一步,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在此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行了戊戌变法。
知识整合一、政治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定《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1894年,孙中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5、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6、1898年,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势力发展迅速,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并加速他的灭亡。
7、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二、经济:1、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推动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化。
2、民族资本主义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资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一批近代民族工业在东南沿海诞生。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3、社会生活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序幕;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
轮船、铁路,四通八达的电报网形成,近代报刊产生。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三、文化1、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出现。
他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在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否定了君主专制,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合理性。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君主专制,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思想。
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知识链接——戊戌变法:1、背景(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加深。
(2)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早期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理论准备。
(4)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
(5)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2、内容(1)政治:鼓励官民上书言事;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等。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等。
(3)文教:废除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遣留学生;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等。
(4)军事:建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等。
3、评价(1)爱国性: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2)进步性: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启蒙性:它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猛烈抨击,为近代思想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第三节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时期(1901——1927)阶段特征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国跨越了清末、民初(北洋军阀统治)两个阶段,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在一战期间有了长足的进点。
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下层代表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开创性地建立了共和政体,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
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这一时期,近代化的“整体发展”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知识整合: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1901——1912年)1、政治: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
1912年春,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2、经济与社会生活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
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3、文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1905年,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理论。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没落(1912年——1919年)1、政治:(1)列强与北洋军阀公开勾结,近代中国两大社会主要矛盾合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
(2)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连遭挫败,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困境。
(3)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2、经济与社会生活(1)经济:1912—1919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
轻工业发展较快,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出现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