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义务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7
2018—2019学年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教学内容安排
本学年完成西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至六年级数学(上、下册)的全部教学内容。
二、教学进度安排
三、检测范围及试卷结构
(一)四、五、六年级参加上、下学期期末检测。
2018年秋期(上学期):2019年1月9日~1月11日。
2019年春期(下学期):2019年6月27日~6月28日。
(二)测试时间、分值与试卷结构
1.检测时间:80分钟。
2.全卷总分:100分。
3.试卷结构:分为基础知识版块,知识运用和能力检测版块。
基础知识版块:
(1)填空题。本题包括大约20个空,每空1分,大约20分。
(2)判断题。本题大约5个小题,每小题1分,大约5分。
(3)选择题。本题大约5个小题,每小题1分,大约5分。
知识运用和能力检测版块:
(1)计算题(共40分)。本题包括:①直接写出答案大约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大约10分。②计算题(竖式计算、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改错题等),大约10~15个小题,大约30分。
(2)操作题。本题包括画图、看图回答问题等,大约3个小题,大约10分。
(3)问题解决。本题大约5个小题,每小题4分,大约20分。
4.检测与命题
4~6年级上、下学期由市教科所组织命制试题,县(区)根据情况选用。市抽测年级由市教科所统一组织阅卷并进行成绩分析;非市抽测年级由县(区)统一组织阅卷并形成成绩分析报告上报市教科所。
四、实施策略建议
(一)教材教法指导
1.数与代数板块
(1)计算内容在小学所学知识中占有很重的比例,计算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计算内容的学习往往让孩子们感到枯燥,为了让孩子们理解算理,我们往往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降低孩子们理解的难度,所谓“形”,包括小棒,课件演示,实物拼摆,纸片的折或者涂等,只有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这样算,孩子们才能更好的掌握算法,所以算理和算法密不可分,切忌不教算理,而机械重复地进行计算练习。
如教学五(上)小数乘整数时,先引导复习整数的计算法则、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内容,再让学生主动运用这些知识于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在算理探究时,教师及时加以点拨和指导,可提问引导生思考: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因数扩大对积有没有影响?有什么影响?因数扩大了10倍,积应该做什么处理,才能使积的大小不变……,这样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得对算理的理解。
如教学六(上)分数除法例题2“把操场的
5
4平均分给两个班,每个班能分多少?”时,让学生尝试解决。如果学生的思维受阻,可以提示“把4个5
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结合画图启发学生用“平均分”得出:把4个5
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51 。并写出计算的过程:54÷2=524 =52。 (2)简便计算的教学,要注意让孩子们观察数据特征和运算符号,选择合适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确定简算方法,注重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我为什么这样计算,依据
是什么?
如教学四(上)加减法的关系和运算律中例题5“张阿姨已收电费867元,又收到电费98元,她共收电费多少元?”时,引导学生写出算式867+98,再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特点:98接近100,所以在计算时,可以先把98看成100,与867相加,再减去多加的2,这样用口算就能完成计算。再让学生讨论:这里为什么要减去2?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
如教学四(下)简便计算125×16时,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特点,根据乘号和125,可以把16分解为8×2,这时125×16=125×8×2=1000×2=2000;也可以把16分解成8+8,这时125×16=125×(8+8)=125×8+125×8=1000+1000=2000,这里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2.图形与几何板块
在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主动学习新知识。以学生的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仔细观察、判断推理为主,让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活动推导出相应的计算公式。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通过“交流、借鉴、反思、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理解几何图形的变换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一是要用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之间的变化;二是要加强几何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教学四(上)相交现象时,老师引导学生将两根小棒拼摆在一起,并将拼摆的结果抽象成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并形成4个角。然后利用例题中图二的图形,发现两条直线相交的4个角都是直角,对于4个角是直角的特点,要由学生自己发现,在此基础上,概括垂线的意义,展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图形,并介绍垂足。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垂直现象,将抽象的垂线具体化,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垂线的认识。
如教学五(上)图形的平移时,先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再有针对性地将平移现象中的某些物体抽象为平面图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提示、操作等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平移。
如教学六(上)二单元圆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和一些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知道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会计算部分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教学圆,通过对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曲线
图形与直线图形之间的关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平面图形的内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结合相关内容,教给学生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再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就蕴含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想象,继续把圆这样等分下去,如果分的份数越多,那么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高就越接近圆的半径,这就是一种极限的数学思想。这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与思想,对拓展学生的思维和促进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3.统计与概率板块
统计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确定统计任务、收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概率教学中,应设计好学生体验探索的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随机现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推理的能力。
四年级包括认识直线统计图,认识不确定现象和认识平均数。让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能恰当地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四(上)有关直线统计图的内容,能用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出现有方向标志的横线或纵线,可以一格代表一个单位,一格代表多个单位,以及数据的分段整理。四(下)把平均数做为一组数据的代表,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实际意义,能用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一组数据。
五年级包括折线统计图,可能性。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随机现象,初步了解不确定现象中,有多种可能发生的结果。设计分类标准变化,分类结果改变问题,需要学生列出这些随机现象中,所有的可能性结果。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六年级包括可能性,扇形统计图。要求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描述随机现象的基础上,增加了“偶尔”、“经常”等词语,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定性描述,感受随机现象结果有大有小(不再做定量描述)。扇形统计图主要是体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以及各部分数量之间的关系。
如教学五(下)折线统计图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趋势,不要由教师全部讲授,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折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