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统计学统计第四章(2)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30
第四章一.思考题1、一组数据的分布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测度?答: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测度和描述:一是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各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各数据远离其中心值的趋势;三是分布的形状,反映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态。
2、怎样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地位?答:平均数在统计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推断的基础。
从统计学思想上看,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重心所在,是数据误差相互抵消后的必然结果。
3、简述四分位数的计算方法。
答:四分位数是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25%和75%位子上的值。
四分位数是通过3个点将全部数据等分成4分,其中每部分包含25%的数据。
中间的四分位数就是中位数,因此通常所说的四分位数是指处在25%位置上的数值和处在75%位置上的数值。
它是根据为分组数据计算四分位数时,首先对数据进行排序,然后确定四分位数所在的位置,该位置上的数据就是四分位数。
4、对于比率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采用几何平均?答:几何平均数是适用于特殊数据的一种平均数,主要适用于计算平均比率。
当所掌握的变量值本身是比率的形式时,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比率更为合理。
5、简述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答: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
主要应用于分类数据。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变量值,其适用于顺序数据。
平均数也称均值,它是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是集中去世的主要测量值,它适用于数值型数据。
6、简述异众比率、四分位差、方差、标准差的使用场合。
答:异众比率主要适合测度分类数据的离散程度,对于顺序数据以及数值型数据也可以计算异众比率。
四分位差主要用于测度顺序数据的离散程度。
方差和标准差适用于测度数值型数据的离散程度。
7、标准分数有哪些用途?答:首先是比较不同单位和不同质数据的位置。
其次是和正态分布结合起来,求得概率和标准分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还有就是在假设检验和估计中应用。
《社会统计学》课程大纲课程介绍统计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社会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按照变量的四个测量层次(定类、定序、定距和定比),课程详细阐述了统计描述和统计推论的操作程序和具体方法,并结合生动的实例说明了统计分析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作为一门初中级社会统计学课程,本课程内容限定在单变量和双变量统计范围之内。
教学大纲指导思想:社会现象的独特性和社会研究方法的特点决定了统计在社会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统计也因此而成为社会研究的重要工具和重要手段。
近十几年来,统计理论、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迅速发展,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深入这一领域建立一个基础和平台,即对统计的基本概念、原理、类型、方法、程序、作用等有基本的和概括了解与把握,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对研究问题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本课程的教与学强调:第一,社会研究是一项系统的和严谨的工作,从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各个步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统计分析作为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放在社会研究过程的背景之下,注重其与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的联系,才能更准确地掌握每一种统计类型和统计方法的特征,才能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
第二,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本课程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列举和分析大量研究和应用实例,深化学生对统计原理的和统计思想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不断运用到对实际社会问题的分析中去。
为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课程讲授的知识的同时,认真完成每一讲后面所指定的“实践性”的练习。
第三,在实际的社会研究中,资料的统计分析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的。
各种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方法被制作成用于计算机的专门的和通用的统计软件,如SPSS、SAS、STATE等。
本课程将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上述统计软件作为本课程教与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单项选择题1.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D )A受各组次数f的影响最大B受各组标志值X的影响最大C只受各组标志值X的影响D受各组次数f和各组标志值X的共同影响2,平均数反映了( B )A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B总体中总体单位分布的集中趋势C总体分布的离散趋势D总体变动的趋势3.在变量数列中,如果标志值较小的一组权数较大,则计算出来的算术平均数( B )A接近于标志值大的一方B接近于标志值小的一方C不受权数的影响D无法判断4.根据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C ) A各组次数递增B各组次数大致相等C各组次数相等D各组次数不相等(未做)5.已知某局所属12个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要求计算该局职工的平均工资,应该采用( A)A简单算术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加权调和平均法D几何平均法6.已知5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5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该采用( C) A简单算术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加权调和平均法D几何平均法7.计算平均数的基本要求是所要计算的平均数的总体单位应是(B )A大量的B同质的C差异的D少量的8,某公司下属5个企业,已知每个企业某月产值计划完成百分比和实际产值,要求计算该公司平均计划完成程度,应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其权数是( B )A计划产值B实际产值C工人数D企业数9.中位数和众数是一种( A)A代表值B常见值C典型值D实际值10.由组距变量数列计算算术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代表组内标志值的一般水平,有一个假定条件,即( C )A各组的次数必须相等B各组标志值必须相等C各组标志值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D各组必须是封闭组11.四分位数实际上是一种( C )A算术平均数B几何平均数C位置平均数D数值平均数12.离散趋势指标中,最容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 A )A极差B平均差C标准差D标准差系数13.平均差与标准差的主要区别在于( D )A指标意义不同B计算条件不同C计算结果不同D数学处理方法不同A 7万元B 1万元C 12 万元D 3万元15.已知某班40名学生,其中男、女学生各占一半,则该班学生性别成数方差为( A )A25% B 30% C 40% D 50%17.方差是数据中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 B)A离差绝对值的平均数B离差平方的平均数C离差平均数的平方D离差平均数的绝对值18.一组数据的偏态系数为1.3,表明该组数据的分布是( D )AlE态分布B平顶分布C左偏分布D右偏分布19.当一组数据属于左偏分布时,则( )A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是合而为一的B众数在左边、平均数在右边C众数的数值较小,平均数的数值较大D众数在右边、平均数在左边20.四分位差排除了数列两端各( C )单位标志值的影响。
《社会统计学》全书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社会统计学社会统计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统计学的对象与特点·社会统计的方法·社会统计工作的程序第二节社会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与单位·标志与变量·指标与指标体系第二章社会统计资料的搜集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方法及种类原始资料与次级资料·静态资料与静态资料·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一般调查与专项调查·经常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第二节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第三节概念的操作化与测量概念的操作化·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第四节统计误差登记性误差·代表性误差·抽样误差第三章社会统计资料的整理第一节统计分组的原则与标准“穷举”与“互斥”·频数(或次数)分布数列·品质数列与变量数列第二节统计表统计表的格式、内容与种类·统计表的制作规则第三节变量数列的编制对于离散变量·对于连续变量·组距和组数的确定·累计频数第四节统计图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累计顿数分布曲线·洛仑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第四章集中趋势测量法第一节算术平均数对于未分组资料的算术平均数计算·对于分组资料的算术平均数计算·算术平均数的性质第二节中位数对于未分组资料的中位数计算·对于分组资料的中位数计算·中位数的性质·其他分割法第三节众数对于未分组资料的众数计算·对于分组资料的众数计算·众数的性质第四节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及其他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各种平均数的关系第五章离中趋势测量法第一节全距与四分位差全距·四分位差第二节平均差对于未分组资料A·D的计算·对于分组资料A·D的计算·平均差的性质第三节标准差对于未分组资科S的计算·对于分组资料S的计算·标准差的性质·标准分第四节相对离势变异系数·异众比率·偏态系数第六章概率与概率分布第一节概率论随机现象和随机事件·事件之间的关系·先验概率·经验概率第二节概率的数学性质概率的数学性质·排列与样本点的计数·运用概率方法进行统计推断的前提第三节概率分布、期望值与变异数离数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分布函数·数学期望·变异数第七章假设检验第一节二项分布二项分布的数学形式·二项分布的讨论第二节统计检验的基本步骤建立假设·求抽样分布·选择显著性水平和否定域·计算检验统计量·判定第三节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数学形式·标准正态分布·正态曲线下的面积·二项分布的正态近似法第四节中心极限定理抽样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第五节总体均值和成数的单样本检验σ已知,对总体均值的检验·学生t分布(小样本总体均值的检验)·关于总体成数的检验第八章常用统计分布第一节超几何分布超几何分布的数学形式·超几何分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关于超几何分布的近似第二节泊松分布泊松分布的数学形式·泊松分布的性质·关于泊松分布的近似第三节卡方分布(2 分布)卡方分布的数学形式·卡方分布的性质·样本方差的抽样分布第四节F分布F分布数学形式·F分布的性质·关于F分布的近似第九章参数估计第一节点估计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第二节区间估计精确性和可靠性·抽样平均误差与概率度·区间估计的步骤第三节其他类型的置信区间σ未知,小样本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总体成数的估计·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第四节抽样平均误差简单随机抽祥的抽样误差·分层抽样的抽样误差·整群抽样的抽样误差·等距抽祥的抽样误差第五节样本容量的确定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确定样本容量第十章双样本假设检验及区间估计第一节两总体大样本假设检验大样本均值差检验·大样本成数差检验第二节两总体小样本假设检验小样本均值差检验·小样本方差比检验第三节配对样本的假设检验单一实验组的假设检验·一实验组与一控制组的假设检验·对实验设计与相关检验的评论第四节双样本区间估计σ12和σ22已知,对均值差的区间估计·σ12和σ22未知,对均值差的区间估计·大样本成数区间估计·配对样本均值差的区间估计第十一章非参数检验第一节符号检验配对样本的“符号检验”·符号检验与二项检验·简便检验·“符号检验”的作用第二节配对符号秩检验配对样本的符号秩检验·配对符号秩检验的步骤·符号秩检验的效力第三节秩和检验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秩和·秩和检验的具体步骤·U检验第四节游程检验独立样本的游程检验·游程·游程检验的具体步骤·差符号游程检验第五节累计频数检验独立样本的累计频数检验·累计频数检验的步骤·没有预测方向和已经预测方向·经验分布与理论分布之比较第十二章相关与回归分析第一节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程度与方向·因果关系第二节定类变量的相关分析列联表·削减误差比例·λ系数·τ系数第三节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同序对、异序对、同分对·G amma系数·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萨默斯(d系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第四节定距变量的相关分析相关表和相关图·积差系数的导出和计算·积差系数的性质第五节回归分析线性回归·积差系数的PRE性质·相关指数R第六节曲线相关与回归第十三章2 检验与方差分析第一节拟合优度检验问题的导出·拟合优度检验(比率拟合检验)·正态拟合检验第二节无关联性检验独立性、理论频数及自由度·关于频数比较和连续性修正·列联表的卡方分解·关系强度的量度第三节方差分析总变差及其分解·关于自由度·关于检验统计量F o的计算·相关比率·关于方差分析的几点讨论第四节回归方程与相关系数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检验·积差系数的检验·回归方程的区间估计第十四章动态分析与指数分析第一节时间数列及其指标分析时间数列的构成与分类·动态比较指标·动态平均指标第二节时间数列的趋势分析随手绘法·移动平均法·半数平均法·最小平方法第三节指数分析法动态指数及其分类·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用与个体指数的联系来求综合指数·其他权数形式的质量和数量综合指数·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静态指数。
第四章一、单项选择题1.由反映总体单位某一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到的指标是()A.总体单位总量B.质量指标C.总体标志总量D.相对指标2.各部分所占比重之和等于1或100%的相对数()A.比例相对数 B.比较相对数 C.结构相对数 D.动态相对数3.某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了10%,则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A.104.76%B.95.45%C.200%D.4.76%4.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品成本比上年度降低10%实际产品成本比上年降低了14.5%,则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A.14.5%B.95%C.5%D.114.5%5.在一个特定总体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存在一个单位总量,但可以同时存在多个标志总量B.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但必须只有一个标志总量C.只能存在一个单位总量和一个标志总量D.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和多个标志总量6.计算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求是所要计算的平均指标的总体单位应是()A.大量的B.同质的C.有差异的D.不同总体的7.几何平均数的计算适用于求()A.平均速度和平均比率B.平均增长水平C.平均发展水平D.序时平均数8.一组样本数据为3、3、1、5、13、12、11、9、7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A.3B.13C.7.1D.79.某班学生的统计学平均成绩是70分,最高分是96分,最低分是62分,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的测度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是()A.方差B.极差C.标准差D.变异系数10.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大小时,其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A.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应相等B.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相等C.两个总体的单位数应相等D.两个总体的离差之和应相等11.已知4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4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采用()A.简单算术平均数B.加权算术平均数C.加权调和平均数D.几何平均数12.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决定于总体次数的分布状况。
《统计学原理》第四章综合指标(2)第四章综合指标第⼀节总量指标⼀、总量指标的意义总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平。
其表现形式是绝对数,是⼀个有名数。
总量指标的作⽤:1、是从数量上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
2、是制定政策、编制计划、实⾏社会经济管理的基本依据。
3、是计算相对指标、平均指标以及其他各种分析指标的基础。
⼆、总量指标的种类1、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分为数量标志值的总和总体标志总量:各单位含的单位数总体单位总量:总体包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点指标时期指标3、总量指标按其采⽤的计量单位不同分为??劳动量指标价值指标实物指标三、总量指标的计算第⼆节相对指标⼀、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相对指标(统计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对⽐的结果。
相对指标的特点:把两个对⽐的具体数值抽象化,以集中反映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千分数百分数成数倍数、系数⽆名数有名数三、常⽤的相对指标1、计划完成相对指标%100?=计划任务数实际完成数例、某企业产量计划规定本⽉的产量要达到200万吨,实际达到220万吨,问该企业的产量计划完成情况如何?解:计划完成百分⽐%100?=计划任务数实际完成数%110%100200220=?=例、某企业成本计划规定甲产品的单位成本要降到50元/件,实际降到48元/件,问该企业的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如何?解:计划完成百分⽐%100?=计划任务数实际完成数%96%1005048=?=例、某企业产值计划规定本年的产值要⽐上年增长10%,实际增长15%,问该企业的产值计划完成情况如何?计划完成百分⽐%100?=计划任务数实际完成数%5.104%100%101%151=?++=注意: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评价:收⼊收益性质的指标(⼀般规定应达到的最低限额),计划完成百分⽐⼤于100%为超额完成计划,⼩于100%为没有完成计划;成本费⽤性质的指标(⼀般规定应达到的最⾼限额),计划完成百分⽐⼩于100%为超额完成计划,⼤于100%为没有完成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