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用证欺诈风险防范机制的研究 (1)

  • 格式:doc
  • 大小:136.00 KB
  • 文档页数:3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论信用证欺诈风险防范机制的研究

摘要

信用证作为支付结算方式,在国际商业交易中被大量使用,在保障交易安全和完成交易结算方面都占有及其重要地位;信用证以其巧妙的制度设计,解决了买卖双方当事人的风险分担,对促进全球贸易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信用证的出现化解了国际贸易商在交易过程中彼此不信任的尴尬,降低了交易风险,对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大量的国际贸易采用信用证作为支付手段,信用证在跨国交易中出现问题的概率也急剧增长。尤其是信用证欺诈案件的频频发生,而我国针对信用证欺诈所制定的专门性法律法规较少,另外,欺诈的举证责任和证据标准低,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等等原因,不仅损害了无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扰乱了国际金融秩序,动摇了我国的司法权威,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健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从不同的法律角度研究信用证欺诈,有利于加快信用证救济体制的完善进程,加强信用证欺诈的防范措施,完善规制信用证诈骗的法律制度,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信用证欺诈救济制度法律规制

绪论

信用证制度设计目的初衷是为了降低贸易风险保障资金安全。我国防范信用证欺诈监管体制、法律制度和监管措施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我国信用证欺诈监管的形势严峻。监管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监管权限不清、方式和理念落后、监管队伍素质不过硬等。法律制度中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立法层面,存在一些法律冲突抵触、法律缺失、可操作性不够等现象,一是信用证欺诈救济司法解释层面,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两个司法解释存在着概念界定模糊、损害第三人利益、止付令随意性强、条文可操作性差等问题。由于我国的信用证立法体制研究开始较晚,相比较于英美国家,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信用证欺诈造成双方当事人经济利益的损失,冲击我国信用证管理制度体系。目前我国信用证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整体系统的框架并没有完成确立下来,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实施欺诈行为。

银行的第一性付款保证使信用证在与其他贸易支付手段的竞争中占据着先天的优势,成为诸多国际贸易当事人所青睐的首选方式。信用证实体法问题若发生争议,一般情况下,大量以国际惯例或银行、贸易界公认规则所确定的规

则足以解决。然而正是由于各国对于信用证国际层面实体法的过分依赖,导致其对信用证国际惯例的本国化或者制定本国的信用证法律规则严重忽视,以至于世界上制定有专门信用证规则的国家相对较少。这种依赖性的后果一方面是积极的,即许多国家在实体法上采取国际统一的规则,在很多领域避免了法律冲突的出现,使信用证的运作更加顺畅;另一方面则是消极的,对国际惯例的倚重,导致对国际惯例未予涉及的领域缺乏规制,而这些方面发生争议和纠纷的时候,便导致缺乏实体法的规则予以应对。

(一)目的和意义

1.目的: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旨在减少结算手续,保障交易便捷,却被不法商人所利用,欺诈现象层出不穷,不仅使贸易方受损,银行也面临经济与信用上的双重打击。

信用证作为一种贸易结算方式,极大的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坚持信用证的独立性可以很好的促进信用证的流通,这样可以提高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作为支付手段的商业价值。然而,信用证欺诈行为的发生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UCP600 对信用证欺诈及其救济没有任何规定,而是将其交给各个国家的国内法。面对信用证欺诈,英美国家的法律规定了禁令制度。我国法律对信用证欺诈救济方面存在着立法不完善,举证要求过低,缺乏认定实质欺诈的标准等诸多问题,由于信用证法律欺诈的种类的庞杂主体的多元性,面对信用证各种复杂的法律关系,和信用证欺诈在实务领域的各种复杂多变的案件,对信用证欺诈的法律问题不能面面俱到的进行分析,只能从中最基本处入手试图进行研究,分析信用证法律欺诈的认定各类标准,通过一些典型案例联系实际,为以后避免出现信用证欺诈提出一些对策分析。除了完善信用证欺诈立法、完善信用证管辖权制度等方式外,可以在信用证中主动选择可以适用的准据法,以免出现涉外信用证欺诈时,出现准据法适用空白,以至于在案件涉诉时对法院可能适用的准据法没有准备或者出现法律的规定完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发生。此外,注意防范信用证软条款,开证行和出口商要严格审单,避免遭遇信用证软条款的陷阱,一般发现存在信用证软条款时要及时处理要求对方修改信用证或是行使拒付的权利。特别是开证行要规范信用证审单流程,建立全面完善的单据审核步骤,强调审单人员的责任,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对业务知识的强化,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职业敏锐性和高度的防风险意识。另

外,开证银行应该加强同收益人的沟通,向受益人提供适当的业务咨询和建议,保护收益人的利益,避免在单据审核中出现风险。一旦发生欺诈后,信用证当事人要积极采取措施补救,防范损失扩大,既要注意借助民事法律机制维护权益,也要重视运用刑法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制裁信用证欺诈犯罪行为。

我国针对信用证欺诈所制定的专门性法律法规较少,对于信用证欺诈发生之后受害人寻求法律救济十分不利。此外,欺诈的举证责任和证据标准低,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这些都严重动摇了国际贸易商的信心,更破坏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我国深受信用证欺诈之苦,因此深入分析信用证欺诈的法律救济措施,通过借鉴英美国家成功的司法实践经验,引入法律禁令制度,填补我国信用证法律救济制度的空白便成为当务之急。

2.意义

(1)学术意义

为寻求解决信用证欺诈问题,我国理论界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实务部门也进行了多种有益的尝试,但由于受制度性、法律性、技术性等因素影响,我国信用证欺诈案件仍然频频发生。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立足于我国制度现实和结构调整的特殊背景,研究、总结国内外信用证欺诈的法律问题,是一项既富有现实意义、又具有理论价值的研究课题。信用证的出现化解了国际贸易商在交易过程中彼此不信任的尴尬,降低了交易风险,对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信用证欺诈伴随着信用证的逐渐普及而出现,这种欺诈行为是通过虚构事实真相或者告知虚假情况,使被欺诈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此作出处分财产的行为,欺诈人从而获得不法利益。我国信用证欺诈救济制度研究起步较晚,同时关于信用证欺诈的著作较少,部分学者只停留于对外国司法理论的借鉴,并没有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进行分析论证。

因此,本文通过对信用证欺诈进行法律层面的剖析,对其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自己对于信用证欺诈法律救济措施的一些建议,旨在为我国的信用证立法体制的完善。

(2)实践意义

信用证欺诈损害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对我国信用证欺诈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信用证欺诈的防范和救济措施,完善信用证欺诈的法律体系,对我国一带一路的贸易方针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研究、总结国内外信用证欺诈的法律问题,能够为我国信用证机制的健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