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1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

1.1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历程

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地将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

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即下图方式:

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cup ,bird ,fruit, furniture, vegetable, toy, vehicle, clothing等概念做了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理论。

第一,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 features)。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

第二,对自然类的范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 article used in readying an area as a room or patio for occupancy or use (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电话、地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

第三,自然类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相邻范畴常常不是由严格的边界截然分开,其边缘成员往往混入对方的类别。

第四,自然类各成员地位并不相等,其中有较好的和较差的成员之分。最好的成员即最具有原型性(prototypicality)的成员,最差的最好的成员之间可能有等级之别。

第五,范畴中原型性更高的成员具有更多的与同类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与此同时,具有更少的与相邻类别的成员共有的属性;即就属性而言,原型成员最大限度地区别于其他范畴的原型成员。而非原型成员(或者叫做边缘成员)则与其相反,它们与同类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较少,而与相邻范畴共有一些属性。

第六,就实体的范畴化及好坏成员的评估而言,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不光是属性的计算,而更多的是完形感知(Gestalt Perception),即将范畴化对象中的功能重要、视觉显著的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由视觉到心理”的表征。

2.隐喻系统

2.1隐喻认知观

我们知道,作为一种普遍认知上的修辞方法,隐喻的研究大多出现在文学家和修辞学家的研究著作中,而主流的语言学家一般认为隐喻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是有异于日常使用语言的诗歌语言,是没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的,所以,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一直持中立态度。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莱考夫(Lakoff)等人的研究突破了这种传统的“隐喻修辞观”,提出了一种和以前的语言学传统观念迥异的“隐喻认知观”。他的主要结论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首先,隐喻具有普遍性。他们认为隐喻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段,而是代表了一种语言的常态,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隐喻是那些通过长期形成的规约而潜移默化地进入日常语言的无意识的隐喻,这和传统隐喻观只注意到外显的比喻或者词汇化的隐喻是有着根本不同的。

其次,隐喻具有系统性。他们认为隐喻不是个别的、随意地制造出来的,而是有系统的。不少看似孤立的隐喻,其实都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形成某种结构化的隐喻群。

再次,隐喻具有概念性。他们认为隐喻不光是语言的问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即认为思维过程本身就是隐喻性的,人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大多都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和界定出来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是这三个结论中最最根本的。

2.3概念隐喻的几种最常见类型

2.3.1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指的是通过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前提是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是不同的,但是在这个隐喻中,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各自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上文所举的Time is money是这个类型的隐喻。

另外Lakoff和Johnson也举出了更为典型的argument概念,它包含四个主要成分

Argument is journey.(言其过程)

Argument is war.(言其方法和结果)

Argument is container.(言其内容)

Arguments are building.(言其质量的坚不可摧)

……

2.3.2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和上面说的结构隐喻不同的是它不是通过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而是在同一概念内部,参照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边缘之类的空间方位自相组织起来的。例如:

2.3.3 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这种隐喻简单来说就是将抽象的经验,比如事件、行为、感觉、观念等,视作离散的有形的实体,以便对之进行推理。通俗来讲,就是将抽象的经验具体化。例如,我们拿“通货膨胀”为例,将物价上涨的经验处理为实体,形成inflation is an entity(通货膨胀是实体)的本体隐喻。例如“Inflation is lowing our standard of living”,也能说“Inflation is backing us into c orner”。

这类隐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一些:

1.指称作用,如:My fear of insects is driving my wife crazy.

2.量化作用,如:There is so much hatred in the world.

3.确认事物某一方面作用,如:The ugly side of his personality comes out under pres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