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灵动起来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灵活的教师,灵动的课堂,灵性的学生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所以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认识到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课堂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
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灵活思想,创设灵动的课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确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结构。
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
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比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包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知主体的主动发展。
因些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渗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究性、适应性的情境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出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怎样让课堂“灵动”起来“过程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之一。
在“三维目标”中,“过程”是其他目标得以落实的纽带和桥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主宰学习过程的学习。
然而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剥夺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机会,扼杀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导致了教学的“高耗低效”。
如何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灵动,这是每个处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根据已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多年的经验和自己的思考,认为应从以下几年方面着手。
一、学习目标由学生自主确定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为学生确立各种各样的目标。
大到人生奋斗方向,小到一篇课文的具体学习任务,无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设定目标,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去达到这个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唯独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略了学生实际需求,以致于常常出现目标与生活脱节,目标与学生的知识状况,与学生的情感需求脱节等不协调现象。
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接着各小组发言人在班上汇报各组提出的问题,然后老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个问题最值得研究。
对一些简单的问题随时解决;对一些较麻烦但又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建议在课后解决;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力气研究解决。
最后,通过梳理,学生自己确定了学习目标。
二、学习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传统课堂教学是大一统的,学习内容是计划性和指令性的。
对于老师给出的“教学任务”,每一个学生必须无条件全部完成。
结果是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学生无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在学习《鲸》一文时,老师问学生还有哪些疑问时,学生此时提出了许多问题。
此时,老师对学生说:“这些问题提得非常好,有的问题连老师也一时不能回答。
这样好吗?让我们把这些问题都写在纸上,署上自己的名字,把它挂在我们教室右墙的绳子上,通过招标的形式,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它!如果谁找到哪个问题的答案,就拿下那张纸,告诉他的主人,然后再向全班发布,好吗?”学生兴高采烈,不一会,教室的右墙纸条翻飞。
小学语文论文-让孩子们走进灵动的课堂人教版新课标灵动的课堂犹如一首绚丽的诗歌,又像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
”、“语文课堂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一、多法朗读,抑扬顿挫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同身受,热泪盈眶;怦然心动,无法自抑。
这样读更能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同时也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实现灵动的课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深入人心。
怎样读,才能使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步步深入呢?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中“夏天的草塘”这一部分时,我设计了四次“读”。
第一次读,让学生感受“夏天的草塘”怎样,初步体验草塘大与美的特点;再读,读懂哪里写了大,哪里写了美;三读,划下最能体现美的词语进行赏析;四读,入情入境地把草塘的大和美读出来,直至熟读成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后,做导游作介绍、解说。
这四遍不同要求的读,既有语言的感悟,又有语言的内化运用,如“剥笋”般指导学生把书读薄。
随着四次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深入,也就能一次比一次地更能读出情,读出趣,课堂上自然也就流淌着灵动的韵律了。
朗读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感情与传达感情的方法。
它不是把文字简单地变为声音,而是要以声传情。
教师应善于用激情的语言,引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文本中的关键点,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如教学《盘古开天地》中“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这句话时,我设计了三次引读:一年过去了,盘古怎么做的?──生齐读。
(神情专注,若有所思)一百年过去了,盘古仍然──生再次齐读。
(加重语气,情感投入)一万年,一百万年过去了,盘古仍然──生三次齐读。
(情绪激昂,为之动容)在教师巧妙的过渡指引下,学生的感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学生既得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又获得一次心灵的震动。
灵活的教学灵动的课堂【摘要】灵活的教学方式和灵动的课堂氛围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从灵活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提升、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场景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灵活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灵动的课堂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和创造性的思维。
这种教学方式也符合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灵活的教学方式和灵动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将会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关键词:灵活的教学方式,灵动的课堂氛围,学生参与度,多元化教学资源,学生综合能力,灵活的教学场景设计,积极效果,乐趣,教育发展趋势1. 引言1.1 灵活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能够根据不同学生需求灵活调整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主导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灵活的教学方式则注重个性化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灵活的教学方式还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
通过采用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灵活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符合个性化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灵活的教学方式将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
1.2 灵动的课堂氛围在灵动的课堂中,教师所创造出的氛围是一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环境。
这种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投入到课堂中。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们不再是被passively 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而是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
灵动的课堂氛围通常是轻松愉快的,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亲密的互动。
教师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灵动的舞台新《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应是鲜活的,拥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应是朝气蓬勃的,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我们应还语文以本来的面貌,重构语文教学的新秩序,创设师生互动的鲜活课堂,使语文走向智慧,走向生命,走向对话,走向开放,走向生活。
一、披文入情,品味语言,走向生命如何披文人情,品味语言呢?首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近作品,进入课文的情境。
每读一篇课文,就犹如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特定的精神家园。
在那样特定的时空中与课文里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悟、经验等。
还要引导学生去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
作者“情动而辞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作为我们,就要“披文而人情”“三分文章七分意”,解读课文,读出文字中间的“七分意”,让学生目视文字,进而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建构自己新的感悟、新的体验。
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分析、理解,文字就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的有声有色的画面和形象。
在朗读中品析词句,体会感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开头写道:“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一个“爱”字为全文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只有扣准了“爱”,才能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到杨梅“树和果”的可爱。
又如《燕子》一文,通过描绘了燕子的外形,飞行时的姿态,停歇时的样子,无不让人浮现出那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和富有生机而繁荣的春天的景象。
因此,我们在解析这样的课文时,就应好好品味语言,披文人情。
二、开放自主,平等交流,走向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对话中进行。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对话中进行。
”它为我们确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一一要走向对话。
这样,师生通过心灵的交流,就能很容易的形成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学习共同体”,真正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促进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显和创造性的解放。
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使学生个性飞扬《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课标为我们勾画了语文教学极富魅力的课堂新境界。
我们应创设一个平等、轻松、开放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发挥、倾情挥洒,使学生的个性飞扬起来,使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让学生在轻松中长进,让思想在无形中渗透,让知识在心中扎根。
新课程下我们应扬起“生命课堂”的旗帜,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耕出一方适宜的土壤,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充盈孩子们参与和智慧的声音,让课堂生机盎然,充满浓浓的绿意。
一、生命课堂是饱含情感的课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
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入选语文课本的多数文章,文质兼美,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博,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血。
教师要做个有情人,会歌,会笑,会赞,会泣,通过潜心备课,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心随着作者一起跳动,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
这样,教师才能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思,感染学生,从而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学生的情感才会迸发。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怀着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伴随着舒缓柔美的乐曲,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整个教室弥漫着一种感伤凄楚的情境氛围。
我的声音哽咽了,我的嗓音沙哑了,而此时我发现,有的同学凝思静想,有的同学眼眶湿润……看得出,学生的情感已被充分煽动起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自然地调动起来了。
在这情感的酝酿和蓄积之后去分析课文、提示中心,一切都显得驾轻就熟。
可见教师的情会直接感染和打动学生,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得以情感的升华。
二、生命课堂是体现互动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
让你的语文课堂灵动起来论文•相关推荐让你的语文课堂灵动起来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老师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课堂更应如此。
笔者以为:优美的语言表述,精巧的构思设计,灵活的课堂环节,新鲜的资讯信息,充实的课堂内容,这五个环节是语文课堂灵动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巧;活;新;实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老师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
但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严重,积极性不高,课堂沉闷,可以说,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里的地位十分堪忧。
如何抓住我们的主阵地,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美”汉语是充满魅力的语言,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相伴,汉字、汉语有着其他语言不可比拟的丰厚意蕴。
语文课堂作为学生习得汉语的平台,应该充分彰显汉语的魅力,而这就要求语文课堂达到“美”的要求。
例如我校的马老师执教《米诺斯的维纳斯》这篇课文时,在引入环节讲到:“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
看,她正向我们走来,像一粒珍珠,从贝中站起,升上了海面,左边有风神吹送,右边有时辰女神迎接。
海水的波浪有节奏地缓慢地拍击沙岸,美丽娇艳的鲜花,在轻风的吹送中,绕着维纳斯窈窕而柔美的身姿飘舞……”通过优美的语言来营造美丽和谐的意境,再加之优美的图片,这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王老师在讲授《荷花淀》引导学生体味意境的时候要求学生闭上双眼,然后说道:“月亮泻下一片银色的光辉,泻在院子里,泻在女人身上,编好的席子在月色下如一片洁白的云彩,那个女人似乎飘飘欲仙了……”简洁传神的语言,配上动听的音乐为课堂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以上的两个课例可以看出优美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领略汉语的魅力,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摘要】本文对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旨在推动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趣味性激励性动起来活起来一、让学生“动”,让课堂“活”应遵循的原则(一)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对学生头脑、双手等的“六个解放”。
今天,教师若能做到这些,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常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
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特色与风采,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
一生一个性”理想的个性化教学理念。
(二)学生的参与性原则。
从儿时第一次搭起积木到暮年的子孙满堂,成就感是伴随人一生的美妙感受。
但现实生活中,随着人的成长,获得成就感的难度却越来越难,不过在游戏中,这种成就感和认同感来得更容易些,所以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游戏教学中来,及时获得反馈与奖励,避免产生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自己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性无力感”。
为了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教学活动中来,活动设计就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阶段心理生理特征,游戏本身也需要一定的变化性。
参与性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判断力与接受能力都能得到相当大地锻炼。
(三)竞争激励性原则。
这一概念源于游戏中的竞争性原则,从游戏心理学讲,促使玩家无论在失败还是成功后仍然对游戏进行不懈尝试的是自我实现外界对自己的认同及取得成功是人的一个本能愿望。
二、互动式教学实例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重做好三点:给机会。
善引导,做评价。
例如:我在讲授《莺》一课时,让学生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后,组织学生交流品味课文。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
课堂让教学活起来教学让学生动起来(合集5篇)第一篇:课堂让教学活起来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课堂让教学活起来教学让学生动起来2011年7月11日,中国教育报头版文章《老传统焕发新魅力》,专题报道了正在荆楚大地轰轰烈烈开展的“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
“比教学”就是比教师的专业素养,比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功,通过“比教学”,继续探索和推进“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其目的是为了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纲要》提出的“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学期,我校围绕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贯彻上级“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指示精神,把“两比”作为一种工作常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在“课内比教学”的活动中,我观察评议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老师20节课,收获颇丰,感慨良多。
同行们在“课堂大比武”中,各具风采、各显神通:有的儒雅翩翩,气定神闲,解读文本游刃有余;有的激情飞扬,启发引导妙语连珠,激活思维,浪花涟裢……有两节课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六年级两位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
同课异构,更能彰显教师的特色、神韵和风采。
这两节课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这样的课堂,真正让教与学相得益彰地活起来了,让学生主体意识显现出来了,学生的大脑高效地动起来了。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
文言文与我们的生活用语和交际用语是两码事。
小学生第一次接触,颇感陌生。
因此,教师教起来很困难:一是怕“牵着牛鼻子,牛不走”;二是怕“对牛弹琴,牛不理会”。
怎么办?凉拌呗!生吞活剥地给学生罐呗!一罐,以后学生见着文言文就“望儿生畏”、“望风而逃”了。
但是,在L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没有看到学生“望而却步”,也没有发生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曲高和寡”“鸦雀无声”罐的现象,反而给人一种生动活泼、其乐融融,跃跃欲试的感觉。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灵动的气息》构建自能高效课堂是我们教师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我们还在摸索和研究。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
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充满灵动的气息。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是人性化的。
一、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让课堂“流淌”着人性。
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这种“自我感受”。
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成为课堂中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更能使之与文本所蕴含的情感相连,成为学生攀登获取新知的阶梯。
如阅读《可贵的沉默》(人教版第六册)“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一句时,学生虽能联系上下文大致理解其意思,但朗读时却难以真切地表达出所蕴藏着的情感。
我从自身及学生的自我感受出发,在学生朗读前,开掘出这样的语文资源,并诱导学生再现自己的内心。
请看教学片断:师:老师也和你们一起沉默着,你猜猜我怎么也沉默了?生:——师:老师提醒一下你们,老师在等待。
等待什么呢?生:等待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师:孩子那不是你们的错。
只是一点点不足。
生:等待我们承认错误。
师:知错必能改,善莫大焉!生:等待老师期待的最珍贵的东西!师:说得好,联系前文理解课文,了不起。
你觉得那是什么?生:是父母爱我们,我们也要爱父母。
师:对。
你说到我的心坎里了。
我就是为这和你们一起沉默着——师:看在沉默中我们有了这样和那样的感受和思考,让我们把这些思考理解感受投入到课文中去读读吧!这沉默中,我们知道了——这沉默中,老师等到了——这沉默中,学生明白了——这沉默的价值怎样?生:很大!师:这沉默的份量——生:很重。
课堂动起来,学生更精彩开放,创新是课改的灵魂,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移则是课改的一个亮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传统的单纯接受式,封闭、枯燥的学习氛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
而课堂要想活起来,学生必须动起来,只有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动起来,更精彩。
不妨把新式课堂粗浅的概括为“三动”,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一、心动——开启童心童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就可以省去教者口干舌燥牵着鼻子学。
1、新课开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耳目一新。
如学习《春雨的色彩》一课,教师播放“春天的景色”片段。
学生在优美的月声中,欣赏着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春雨蒙蒙的美景后。
教师引导:多么美丽、迷人的春天哪!小鸟也来聚会了,让我们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快打开书读读吧!同学们怀着好奇心,也带着好胜心,兴趣盎然的读起课文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举起来,围绕着小鸟的话题(春雨的色彩),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的求知欲、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又怎能不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呢?新课开始创设情境还有很多种方法。
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可以用通话情境导入;如《手捧控花盆的孩子》就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看着课题,自己发展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运用好情境教学,巧妙地牵动一颗颗童心,课堂就能活起来。
2、课中创设情境,让课堂有一种节奏美,让学生始终保持“心动”状态。
如学习《荷叶圆圆》一课,学生借助拼音读通顺课文后。
为了让学生的识字能力再一次被调动起来。
我出示自己采摘荷花荷叶的照片,同学们,你们也想摘一朵漂亮的大荷花吗?同学们异口同声:“想”。
“让学”语文课堂灵动而美丽论文一、“让学”的前提是“让时间”1.让学生有时间读。
当前的语文教学阅读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浮光掠影,教学目标安排过满,挤占学生接触文本的时空,短短的时间内,学生甚至不能读完全文;二是空洞无物,学生的阅读如嚼木尝石,肤浅机械。
问题根源在于阅读目标的缺失,导致阅读本体的不在场。
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文本,读前一定要作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带上心灵——启发学生带着心去诵读,感悟,体验,品味,披文入境,抵达语言深处,感受文本的神韵,与文本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2.让学生有时间思。
做老师的,最欣喜的莫过于在课堂中,一个问题下去,下面马上小手林立。
但须知,学习是需要思考的,如果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分析,感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进行思考,再组织语言最优化表达,才能更加全面、完整地回答问题。
3.让学生有时间议。
如何推动学生去思考、去实践,使之逐步转化为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展开议论,就是推动学生去思考、去实践的一种好方法。
一是议释疑。
当学生对知识疑惑不解,脑袋中存有诸多小问号,又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时,议论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探究。
二是议理道。
在讨论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思路不清晰的`问题,或结论有差错,或论据不足,或逻辑不严密,或语言表达不清,这时通过互相争论,研讨,启发,自我表达和充分发挥,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掌握解决问题之道的过程。
三是议创思。
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探索,交流学习和体会,就可以纠正一些糊涂知识或错误观点,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使理解更加深刻,甚至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开阔性。
4.让学生有时间写。
鲁迅说:“学好语文没有什么其他技巧,四个字‘多读多写’。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特别重视并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语言操练和运用的机会。
正如特级教师沈大安所强调:“语文训练是语文学科的个性。
课堂如此灵动,教育果然美好【摘要】教育的重要性在于课堂中得以充分体现,而灵动的课堂则为人们带来美好的教育体验。
在灵动的课堂里,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师生互动更加频繁,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这些都彰显了课堂如此灵动的重要性。
可以说教育果然美好,因为灵动的课堂体现了教育的魅力。
灵动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教育的意义也得以更好地体现和传承。
教育如此美好,也正因为如此灵动的课堂环境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成效。
【关键词】教育的重要性、课堂灵动、美好的教育体验、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师生互动、教学效率、创新意识、教育的魅力。
1. 引言1.1 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课堂之中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课堂之中,无疑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深有体会的。
课堂是教育实践的现场,是知识传递和思想碰撞的舞台,更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关键环节。
在课堂上,教师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们的引路人和榜样。
他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更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塑造人的全面发展,而这种全面发展正是在课堂上得以实现的。
在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课堂里,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潜力,可以尽情地探索和发现。
而教师们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课堂之中,是因为课堂是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只有在充满活力和灵动的课堂中,教育才会展现出其无穷魅力和美好价值。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课堂时刻,让教育之光在其中闪耀,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未来。
1.2 灵动的课堂给人以美好的教育体验灵动的课堂给人以美好的教育体验,这句话蕴含着教育的真谛。
在一个灵动的课堂里,学生不再是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的object,而是通过积极的参与和互动成为knowledge 的主体。
让课堂灵动鲜活起来“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评价,生命就会舞蹈。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是啊,课堂教学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是老师与学生眼睛与眼睛互相碰撞,心灵与心灵互相沟通的乐园,我们总不能自己口如悬河、眉飞色舞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忽略座位上低垂的脑袋吧?因此,学会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学会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就成了我们现在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难题。
那么,怎么才能让课堂真正动起来呢?我想,调动每一个学生专心听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鼓励就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热情准确而又及时得体的评价语言往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
” 我们在上课过程中会经常提问一些问题,需要师生互动交流沟通。
当我们抛出一个自以为设计很巧妙的问题时,却尴尬地发现很少有同学举手回答,我们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并且还会影响到下面的讲解。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都很容易受到这些情况的干扰,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自然也就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积极准备本课的讲授内容,还要认真研究提问问题的深度和难度。
过难的问题抛出来,大多数学生不敢回答,自然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过于简单的问题又显得自己没水平。
因此准备问题要顾及班级学生的各个层面,同时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给予准确得体的回复,这样就会极大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最好的评价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一个好老师对待学生的回答要用真诚自然、恰当准确、温馨恬美的鼓励性语言,用自己最端正的态度给学生一种老师很重视的感觉。
相信每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都是做了积极思考,只不过思考的深度广度不同而已。
浅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灵动”起来【内容摘要】活跃的课堂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知识汲取的关键。
让学生在课堂上“灵动”起来,知识“跳”起来。
把握好课初的2分钟,师生间的闲谈,歌曲的吟唱和游戏的加入,能巧妙勾起孩子们的兴奋欲,提高孩子对应于学习的热情。
巧用简笔画,能让我们创设情境,课堂生活化,基于情境,又可扎实操练,再现情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进一步进行语言复述;最后让学生“练”起来,学而用,用而活。
总之,有效的课堂氛围能使我们的英语课堂绽放斑斓色彩。
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基本训练的途径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因此我们的一切教学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展开。
我们应该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英语课堂变得精彩。
“提效的课堂应该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教师应尽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观经验。
让课堂灵动,活跃,把传统的课堂教学生活化。
将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有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最终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适合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使学生在愉快和自信的情绪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导入方法。
但是,小学英语新课导入也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即:集中注意——引发兴趣——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
设计好“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求知,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
科学合理的导入,是上好英语课的第一步。
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诱导学生探求新知。
创设活泼灵动的课堂实施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环节,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活力、有思想、有创新的符合当前社会生活需要的新一代接班人,是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但放眼目前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学生循规蹈矩地坐着,麻木呆滞地看着,机械被动地举手,一板一眼地回答的局面,师生之间只存在单向的知识灌输,而缺乏和谐的情感交流。
这种状况对小学教育,尤其是对英语这种语言类学科的教学非常不利,因此,创新方法,改变这种沉闷的局面,还英语课堂以“活力”,是我们广大小学英语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
纵观每一个国家,历届的领导人都会将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民族振兴的法宝,也都会将教育创新作为发展教育的主旋律。
而要想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就必须从小抓起,从课堂教学抓起,用课堂教学的“活”来引领学生的“活”,让学生在富有激情,活力无限,个性张扬的课堂氛围中勃发内在的潜能,从而在课堂、课外不断探索,真正将学习当成自己的事,也从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会英语学习带来的乐趣。
那么,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才能打造富有活力,动静结合的英语课堂呢?一、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激“活”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寻求快乐的源泉教材是教学的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但教材充其量只是教学活动的蓝本,它既不能表达又不能运动,在小学生眼中,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创新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如:电视、电脑、录像等,借助这些先进媒体充分演绎教材内容,让教材内容以鲜活灵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从而让死板生硬的教材在学生的眼中变成丰富鲜活的知识源泉,让“鲜活”的教材震撼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品质。
例如,《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2 主要学习介词in on behind under 在教学本课时,我精心制作了一个课件,利用教室为背景,以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在教室里的位置变化逐步导出介词。
首先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伴随着一句“what can you see?”,随着小花猫的闪动,屏幕上显示答案“i can see a cat.”,随后小花猫“喵”的一声跳到桌子上,大屏幕上跳出“where’s the cat?”,大屏幕再次显示:“it’s on the desk.”同样,教师在此过程中设计小花猫憨态可掬的蹦来蹦去,逐步引出behind under等介词,孩子们在这种形象直观的画面中理解了方位介词的含义,更使英语课堂充满了生气。
课堂如此灵动,教育果然美好教育是每个社会的基石,它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任。
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课堂变得灵动,让教育充满生机,成为了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记得小时候的课堂是沉闷而枯燥的,老师在黑板前边讲解,我们则坐在桌椅上听讲,整个教室弥漫着沉闷的氛围。
这样的课堂缺乏互动,缺乏生命力,让我们很容易产生疲倦和失去兴趣。
而当我成为了一个教师后,我决定改变这样的现状,创造一个灵动的课堂,让教育变得更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我开始使用多媒体工具,将图像、声音和视频等作为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教授生物课程时,我会用PPT展示各种奇特的生物形态,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像来学习知识。
我会播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来增加趣味性,例如播放鸟类的鸣叫声、大熊猫的行动视频等,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到生物的活力和多样性。
这样一来,课堂不再枯燥乏味,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和互动中。
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特长,我希望通过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独特性。
在语文课堂上,我会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或散文,通过朗诵来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的表达。
在课堂上,我还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读的好书或看的好电影,并与同学们交流心得体会。
这样一来,课堂不再是老师单向传授,而是一个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分享的平台,让课堂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活力。
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上,我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在物理学课堂上,我会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通过实践来验证物理原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实践、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还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些课外项目,例如组织一个科技创新展览或举办一个文化艺术活动。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了解了理论知识,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对策论文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全身心活跃起来,那么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策略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策略论文篇1:《数学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例如,在进行“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时,教师出示了一幅某公园大门口的示意图,说道:“同学们,这个周末,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公园活动,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性购买满30张,可每张票少收1元,当领队小王准备好了零钱要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喊住了他,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我们只有27人,买30张票,不是‘浪费’了吗?那么,李敏的提议究竟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请大家对此加以讨论.”学生们热情高涨,议论纷纷,很快形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买27张票,如果再买3张票就浪费了,肯定不合算;而另一派则认为应该买30张票.接着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见解,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在这种质疑情境下,会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火花,达到了“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二、创设和谐平等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们“敢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教师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研究发现,促使学生产生良好反应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最好策略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学生回答问题缺乏自信时,教师要通过激励给予力量;学生回答问题有独特见解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当给予支持;当学生顺利将问题成功解决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总之,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们不用担心自己的想法、意见、回答、板演、解法或做法被批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无论回答得好还是不太好,教师都要让学生体面地坐下,把教室变成一个相互尊重、共同提高的场所,温暖融洽而有鼓励性的教学气氛能够在心理上给学生一种安全感.三、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们“能动”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过于浅显、容易或超前、深奥、太难的问题,都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创设层次化的问题情境,设置恰当的问题“坡度”,有层次、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索,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激起追求成功的欲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展现自我,学生在课堂中也就“能动”起来.例如,在“探索规律”的教学时,教师出示如下的问题.(1)计算并观察下列每组算式:8×8=7×9=5×5=4×6=12×12=11×13=(2)已知25×25=625,那么24×26=.(3)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4)从以上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规律吗?(5)你能证明自己所得到的规律吗?设计这几个问题,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并且能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同时又分层照顾了全体学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能真正“动”起来.四、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们“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会把握时机,大胆放手,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式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时,教师出示一个思考题:有一种“二十四点”的游戏,其游戏规则是,任取四个1到13之间的自然数,将这四个数(四个数用且只用一次)进行加减入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现若把数的范围扩大到负整数,试解答下列各题:(1)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请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2)另有四个数3,-5,7,-13,设计一种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进行几分钟的自行探究后,交流各自的探究成果,学生一个接着一个纷纷展示自己的结果,经过讨论、探究、再继续探究,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在整节课中,教师只是一个问题的提供者、讨论学习的组织者,而因为有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整堂课中,同学们兴奋异常,算的算、议的议,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参与了学习活动.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策略论文篇2:《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上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摘要: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切感。
课堂如此灵动,教育果然美好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而课堂则是教育的主要场所。
一节精彩的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而当课堂真正变得灵动起来,教育的美好也就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课堂如何变得灵动,以及这种灵动带来的美好教育体验。
一节灵动的课堂需要有一个灵动的教师。
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核心,她的教学方式、态度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氛围和效果。
灵动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有激情和创新精神。
她需要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使得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空间。
当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工具,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课堂就会充满活力和魅力。
灵动的课堂需要有积极参与的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才是课堂变得灵动的根本。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在灵动的课堂中,学生则应该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他们需要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参与到各种活动和讨论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是灵动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和团队竞赛等形式,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和合作,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灵动的课堂需要有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是通过讲解和讲义来传授知识,而在灵动的课堂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和工具,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她可以通过讲故事、展示视频、组织实验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使得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和接地气。
她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讨论会等方式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品质。
课堂如此灵动,教育果然美好。
只有当教师成为灵动课堂的引领者、学生成为灵动课堂的主体、教学内容和形式成为灵动课堂的核心时,才能够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育空间。
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灵动起来
我深切地感受到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低下,原因何在呢?愚以为一是文言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相当大的隔阂,因而学生难以产生兴趣与共鸣;二是文言文教法单一,缺乏创新,一味地要求学生背诵、积累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分析特殊的文言句式、按照直译的方式翻译,枯燥乏味,学生倍感厌烦,有时甚至到了“谈文言而心惧”的地步,更有甚者放弃对文言文的学习。
有没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并能提高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意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而愚以为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的运用至关重要,那就是让学生有学习数理化的成就感,让学生真得能够“学以致用”,在文言文的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痛苦的接受者。
怎样能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呢?那就是“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灵动起来”,学生有了收获的喜悦感才能真正地自觉自愿地学习文言文,把文言文的学习成为生活的一种必须。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借助多媒体,渲染氛围,满足学生的视觉的画面需求。
现在的学生是画面的一代,而且是有个性的一代,只有让他们高兴了,有了兴趣了,他们才肯积极地参与,并且会有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
在上《三峡》前,我将三峡生动真实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这样他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在上《核舟记》一课之前,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组苏轼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画面,优美的意境配以动听的古筝曲,顷刻之间,古意弥漫,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好像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远古,有了与古人亲近的机会,这就为欣赏《核舟记》创造了条件。
在上《小石潭记》之前,我以导游的身份将永州的山川美景介绍给学生,学生被美景缩吸引,这样就可以引导着学生进入文本。
在欣赏到苏轼文:“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为使学生能深切感受悲凉的音乐,于是我就让学生视频听二胡独奏《江河水》,学生通过真切的悲音就能理解客人和箫的悲凉。
二、老师引导学生说古文,创造文言语境。
在上《记承天寺夜游》之前,巧遇英语老师在用英语和学生交流,学生虽没有完全懂得英语老师的意思,但是他们依然用英语和老师交谈着。
我灵机一动,文言文的课堂何不用文言文与学生交流呢?于是上课伊始,我向学生挑战:“英语课上,你们的老师用英语给你们上课,今天上文言文,我也用文言文给你们上课,你们敢不敢用文言文和我交流呢?”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随即兴趣盎然,纷纷表示敢于与我比试。
于是我顺势用文言文导入:“有联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文章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尔知其论谁者乎?”
有生曰:“此苏洵、苏轼、苏辙是也。
”
我看有戏,随即问曰:“尔知苏轼之生平事迹乎?”
有生曰:“吾知苏轼。
其字子瞻,号曰‘东坡居士’,眉山人也。
嘉祐二年,举进士,有文名。
熙宁间,以政见与王安石左,出为杭州通判,转为密、得、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以诗讽新政,系狱,后谪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初,召为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后贬至惠州,又知琼州。
徽宗践祚,遇赦北还,以病卒常州。
”
我接着问:“然。
有复续之者乎?”
一生曰:“其开创豪放词派。
其词须关东大汉持铜板琵琶唱‘大江东去’,与稼轩合称‘苏辛’。
”我迫不及待地说:“善。
苏轼才情卓绝,愿赏其文乎?”
生异口同呼:“愿赏之”。
至此,学生已完全进入文言语境,欲学此文的兴趣调动了起来。
课堂气氛尤为活跃,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效率较高。
三、涵咏文本,体味韵味。
上《醉翁亭记》一文时,课前我做了较为充分的诵读准备,打算一展身手,渲染气氛。
上课时我为学生范吟第一自然段,当吟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者”时,那沉醉的神态,那如丝飘渺、如带舒缓的语调,早已将学生带入欧阳修所描绘的那种神奇境界之中。
我的吟声未绝,教室里早已是轻吟声不绝于耳了,这岂不比那种一板一眼的朗读更能怡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用文言文归纳,或用对联的形式概括,增强运用能力。
让学生灵动起来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得以发挥自己的才情。
于是,我让学生尝试着归纳总结每一篇课文,一学生用的是对联的形式,将《鱼我所欲也》概括为:读《孟子二章》、品人生要义,将《岳阳楼记》概括为:诗人悟透世间情事、范仲淹话尽人生哲理。
受学生的启发,我用文本中的内容,给学生出对联,我出上句,让学生对下句。
我根据《三峡》内容出上句: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之为声,目之成色,造物无尽藏。
一学生对句为:峰尖雪莲崖隙灵芝,手之变味,足之幻形,人类有限资。
非常了得,与当今时事结合在了一起。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对下句了,纷纷出句,让同桌对句,在全班对句等。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并且引导着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
五、以一拈多,知识串联,激发兴趣,灵动学生。
学生的学习总是就文而文,就作者而作者,不能调动已知将文和作者系统化,形成知识链,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有意而为之,试图调动学生温习所学知识。
于是在学习苏轼的《记成天寺夜游》时,谈及苏轼其人,我就来了个“苏轼串串烧”:苏轼的诗文你知多少?学生兴致勃发,脱口而出:《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等,学生的表现很积极,有的还不由自主地吟出其中的一两句。
我接着问:“由苏轼能想到哪些人?”学生沉思了片刻,有人说出了“苏辙”,我随即就问“何以知之?”“《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就是写给弟弟子由即苏辙的。
”又有人说出
“王安石”,并且提出根据。
我又问道:“苏轼写月亮好像是强项,你还知道哪些写月亮的诗人及其全诗?”学生又灵动了起来。
学生纷纷说出了许多诗人及其全诗或其中的某一句。
“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被刻在了核舟上,你知道是哪些句子吗?”以及《核舟记》的作者是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魏学洢”学生的记忆的仓库又一次被打开……如此串串,串起了学生的无限的记忆,激起了学生无限的激情,激发了学生的无穷的兴趣。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平日的文言文教学;同时用于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的过程中,效果更好。
学生可以轻松复习相关知识,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复习方式。
总之,将文言文的课堂生动起来,就会让学生灵动起来,就会激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没有预设的生成,何谈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