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7.55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的近代建筑的作文范文中国的近代建筑近代建筑是一个国家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见证,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
中国的近代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还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近代建筑为例,探讨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和意义。
首先,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杰作之一。
颐和园是清朝皇家园林,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风格独特。
整个园林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富丽堂皇的长廊、山水和宫殿建筑群,二是秀丽的后湖。
颐和园融合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西方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和折衷精神。
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象征。
其次,上海的外滩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性地标。
外滩位于黄浦江畔,集中了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形成了著名的“万国建筑博览群”。
这些建筑包括西式的洋房、巴洛克风格的银行大楼以及现代主义的高层建筑。
外滩展现了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开放包容的精神,也见证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
此外,广东的陈家塘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典型代表。
陈家塘村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古村落,保存了大量的民居建筑。
这些民居建筑采用了传统建筑风格,如歇山顶、斗拱、雕花等,同时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
整个村落呈现出中西合璧的景象,不仅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也反映了广东地区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历史。
总的来说,中国的近代建筑在设计风格上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展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
这些建筑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们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记录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近代建筑,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能够在当代社会中寻找到文化自信与创新发展的方向。
中国的近代建筑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建筑的保护和研究,让它们继续为我们传递历史的信息和文化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在建设新的建筑时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要追求创新和发展。
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的近代建筑将继续为我们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同时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中国建筑史及其发展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its development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对现今建筑的走势影响,特让大家了解下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整个过程,本文简述了人类建筑高度发展的历史过程。
通过对建筑高度发展的研讨,阐述了古代建筑高度记录的保持者,主要是服务于王权的高大建筑;中世纪是寄托着人们信仰的宗教塔楼;而现代则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实用型高层建筑。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hinese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the trend influence which constructs to the nowadays, let under everybody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 history entire process, this article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process especially which the humanity constructed develops highly.Through deliberation which develops highly to the construction, elaborated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altitude record holder, mainly was serves the royal power big construction; The middle ages are reposing the religious turret which the people believe; But the modern age is take the economic interest as the leading practical high-rise construction.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key words:Construction definition; China ancient architecture; Chinese modern times construction; China modern architecture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引言 (2)第1章绪论 (4)1.1 什么是建筑 (4)1.2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 (4)第2章中国建筑发展史 (5)2.1 中国古代建筑 (5)2.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5)2.1.2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 (6)第3章中国近代建筑 (7)第4章中国现代建筑 (8)4.1 现代风格的诞生 (8)4.2 外国建筑师对现代风格的追求 (9)4.3 中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作品 (10)4.4 日本建筑师在东北的现代建筑活动 (10)4.5 现代建筑的风格倾向 (11)4.6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 (12)第5章结论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第1章绪论1.1 什么是建筑谈建筑的发展史,自要从建筑的词说起。
近代中国建筑和现代建筑的作文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建筑,从近代中国建筑一路唠到现代建筑,那可就像一场超级有趣的穿越之旅呢!先来说说近代中国建筑吧。
那时候的建筑就像是一个个穿着长袍马褂的老学究,带着浓厚的历史韵味。
在那些通商口岸城市,像上海、广州等地,你能看到各种各样风格混搭的建筑。
一边是中式的传统庭院,小青瓦、马头墙,透着一种内敛的美;另一边呢,欧式建筑就像个突然闯入的洋绅士,大立柱、尖屋顶,像外滩的那些洋行大楼,那气派,就好像在大声说:“我可是很时髦的哟!”近代中国建筑就像是处在一个文化大杂烩的漩涡里。
传统的建筑工匠们还在坚守着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用榫卯结构搭起木质框架,那是咱们中国人的智慧结晶。
可同时,西方建筑的理念和技术也像潮水一样涌进来。
就好比中式建筑还在慢悠悠地打着太极,西方建筑已经开着汽车冲进来了,两者一碰撞,就产生了那些奇奇怪怪又别有风味的建筑。
比如说有些建筑,下面是西式的石头基座和高大的拱门,上面却盖着中式的飞檐斗拱,看起来有点滑稽,但又莫名和谐,就像一个人穿着西装却戴着瓜皮小帽,有点搞怪却又让人印象深刻。
再看看现代建筑,这就像是一群穿着时尚潮牌的年轻人,充满了活力和创新。
现代建筑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它们更像是一个个天马行空的梦想家。
设计师们就像魔法师,把各种材料和形状玩出了新花样。
玻璃、钢铁、混凝土成了他们的魔法道具。
你看那些摩天大楼,像一根根巨大的针直插云霄,玻璃幕墙反射着天空和城市的景色,简直酷毙了。
现代建筑更加注重功能性。
以前的建筑可能就是为了住人或者办公,现在可不一样啦。
有专门为了举办大型艺术展览而设计的美术馆,内部空间宽敞又灵活,就像一个可以随意变换造型的变形金刚。
还有那些环保建筑,就像大自然的好朋友。
屋顶上种满了绿色植物,不仅能隔热降温,还让建筑看起来像个小山坡,从远处看,就像城市里冒出来的一个个绿色小岛。
而且现代建筑也很讲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不像近代有些建筑那样突兀地站在那里。
中国现代建筑史中国现代建筑史可以追溯到距今近一个世纪的时代。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中国建筑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走过了许多令人瞩目的里程碑。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建筑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中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作品。
近代以前,中国建筑一直保持着悠久的传统。
传统建筑以寺庙、宫殿和园林为代表,注重平衡、纪律和谐。
然而,随着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影响,中国开始接纳现代化的思想和技术。
这一变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主要通过对外开放和西方知识的引入而推进。
在发展早期,中国建筑师大多是留学归来的西方教育者。
他们深受西方建筑的影响,试图将西方风格与中国传统相结合。
然而,由于缺乏对本土文化的真正理解,这些尝试并没有获得理想的成功。
与此同时,一小部分建筑师还积极寻求创新,试图在设计中注入中国元素,寻求一种真正属于中国的现代建筑风格。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建筑师们开始对新的建筑语言进行研究和实验,评估并强调特定的风格和形式。
他们试图通过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创造出更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建筑。
著名建筑师林徽因的作品中,尤为代表了这种追求。
她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格,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她独特的设计风格。
此后的几十年中,中国逐渐迈向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建筑风格变得更加多样化,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和现代化建筑被视为国家发展的标志。
许多大型政府项目和商业建筑应运而生,如人民大会堂、国家体育场等,这些建筑代表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
21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建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的建筑需求也日益增长。
越来越多的国际建筑师和设计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创新设计和建筑理念。
此外,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的建筑也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总体而言,中国现代建筑史展示了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吸纳了国际经验,并在中国特有的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篇一:《世纪末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摘要:自70 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
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
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现状对我们这些青年学者群来说,整个8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方法论的年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亦不例外。
自70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
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
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
在这些方法论的影响下,青年学术导向着眼于对建筑历史的宏观概括,抽象思辨,及大胆的诠释和推论,希冀启迪现实,预见未来,而不甘于传统的考据与实证式的做学问。
一批才华横溢,西学中用,推古论今的佳作就此涌现出来。
但是在正统的历史科学看来,正如任何历史理论研究一样,建筑史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应是解决某种问题,引发某种思考,或提供某种借鉴。
而如果没有较深厚的实证基础和学术素养,各种有关建筑的历史哲学、理论框架、模式等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多雷电而少雨露。
因为推论仓促,于史无补;思辩高寒,于世无缘。
这些看法对青年学子未免苛刻了些,也未必就能言中,但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对建筑哲理的论偏多,尽管其中层次高下悬殊,而对建筑史的探究则少人问津,至于对建筑现实的评论更是少的可怜。
近代历史建筑保护改造论文建筑文脉延续论文摘要:堡子里是张家口市区的发祥地,传承了张垣大地的文脉,记录了山城变迁的历程,蕴涵了张家口人的精神,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张家口人民共有的财富。
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经历过太多的风雨,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和修复。
0 引言一座城市要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拆旧房建新楼,但在拆和建的同时,怎样把历史建筑这部“凝固交响乐”中的“华彩乐章”精心保留下来、维护好、利用好,让它们成为不断增厚的独特城市“遗产”,这是对一座城市发展智慧的长期考验。
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这要素不仅延续着城市的历史文脉,更是一座城市精神文化复兴的动力所在,因此,要把历史风貌区保护和历史建筑保护,纳入城市设计的大框架中进行谋划。
1 张家口堡子里传统民居的概况1.1 历史沿革堡子里又称张家口堡,是张家口的最早发源地,始建于明宣德四年。
历史上的堡子里街区四角各有戍楼一座,城墙上有瞭望和御敌功能的重檐阁楼,是名副其实的“武城”。
堡子里建筑格局以建于明代的文昌阁为中心,形成十字街,井然有序地布置着以民居为主要类型的各类建筑。
1.2 建筑特色及价值这些民居不仅从明代始建后一直延续到清末至民国初年,而且多数建筑规格较高。
一般都设门楼、门道、影壁。
门前置石门墩、抱鼓石,有多层石台阶,不少门楼有砖雕,个别还保存着木雕。
院落多为一进院,也有二进和三进院。
鼓楼西街路北有一处院落,左右各两跨院,院间以月亮门相通,正屋出檐廊,屋脊保存的砖雕脊饰,宽大而层次感强。
堡内建筑格局庙宇、官衙依北方京都旧制,高低错落,宽窄有规。
民居可分三类,一为京都四合院模式,二为山西晋南风格,三为中西合璧造型。
院门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形:传统式;拱券式;欧式、东洋式;中西合壁式。
堡子里的建筑气势恢弘,布局合理,堪称中国北方古城堡、古庙宇、古民居建筑的博物馆,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观赏游览价值。
1.3 街区现状堡子里现共有20条街巷,每条街巷有10至20多处院落不等,总计有240多处院落,其中约有一半是比较典型的四合院。
近代中国建筑和现代建筑的作文朋友们!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建筑,从近代中国建筑一路唠到现代建筑,那可真是一场超级有趣的“变身秀”呢!咱先说说近代中国建筑吧。
近代中国那时候就像是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纠结的孩子。
传统的建筑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祖宗,稳稳地站在那儿。
你看那些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方方正正的,就像一个规规矩矩的小盒子。
院子中间呢,可能还有一棵老槐树,夏天的时候满院子都是阴凉。
四合院的房子有着弯弯的屋檐,就像鸟儿展翅一样,那可都是老工匠们一点一点精心打造的,一块砖一片瓦都透着浓浓的中国味儿。
还有那些庙宇,那更是壮观得不得了。
高高大大的建筑,雕梁画栋的,柱子上刻着龙啊凤啊这些祥瑞的图案。
走进庙宇,就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一个神秘又庄重的世界,让人不自觉地就放轻了脚步,不敢大声喧哗。
但是呢,近代中国又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冲击,建筑也开始有了些新变化。
那些通商口岸就像一个个大熔炉,各种西式建筑开始冒了出来。
像上海外滩的那些大楼,一栋栋的就像一个个穿着洋装的巨人。
它们有着高高的尖顶,大大的窗户,跟咱们传统建筑那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
这些建筑站在那儿,好像在向人们炫耀着西方的“时髦”。
不过这时候的建筑融合也很有趣。
有些房子啊,是中西合璧的。
就像一个人穿着中式的长袍,却戴着一顶西式的帽子。
比如说有些富商的宅子,外面可能是中式的大门和围墙,一走进院子,却发现里面有西洋风格的喷泉或者是有罗马柱的小亭子,看起来有点奇怪,但又莫名的和谐,这就是近代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啦。
再看看现代建筑,那可真是像坐火箭一样发展得飞快。
现代建筑就像是一群充满创意的小魔法师变出来的。
首先呢,建筑的高度那是蹭蹭地往上涨。
那些摩天大楼就像一把把直插云霄的宝剑,站在大楼底下抬头看,脖子都得仰酸了。
比如说上海的东方明珠塔,那造型就像是几个巨大的珠子串在一起,在夜晚灯光一亮,简直就是一颗闪闪发光的魔法树,成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现代建筑的材料也是五花八门。
不再是以前单纯的木头和砖头了,什么玻璃、钢铁、混凝土都被建筑师们玩出了花。
试论多元文化下我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见证探讨摘要:中国近代建筑的建设时间是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的建筑正是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也是我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次变革时期。
这些建筑的文化特色都相对比较深厚、浓郁,但是也需要清楚的是,建筑仍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本文就多元文化下我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见证进行探讨,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多元文化;近代建筑;历史见证;探讨目前,虽然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但是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着近代建筑,并且还会根据这一特色建筑建设新的建筑。
这些建筑也就是在近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所建设起来的,将其根据样式与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西式建筑、传统建筑以及新式近代建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封闭状态,但是也有一段时间是与国外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这就呈现出建筑工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相对于国际上的多种文化而言,仍是一项比较单一的文化体系。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近代建筑的发展。
从我国社会发展历程来看,建筑都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文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与文化特色;自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社会已经沦落为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近代建筑也在这一期间出现并得到不断的发展,我国建筑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制约,影响到我国近代建筑的发展,阻碍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其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建筑工程的建设仍然会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建筑文化的传播,导致我国近代建筑呈现一种复杂的状态。
本文从近代建筑的三种建筑类型出发,对多元文化下我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见证进行探讨。
一、西式建筑的建设西式建筑的建设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在建设建筑工程的过程中,不断将西方建筑文化引入到建筑工程当中,从而形成了这一建筑。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是由于受到地势条件以及各种条件的制约,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很多地方西式建筑的发展。
中国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古代,以其丰富多样的风格和独特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的建筑历史注定是一个承载着悠久传统和文化记忆的宝库。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建筑史的一些重要时期,内容将涵盖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方面。
古代中国建筑以其颇具特色的传统风格而闻名,诸多古建筑如长城、故宫、萧何故里等至今仍矗立在中国大地上。
古代中国建筑主要由两个主要风格组成:木质结构和砖石结构。
木质结构建筑主要体现在各种宫殿和寺庙中,木制的梁柱和雕刻辟书的门窗,彰显着古代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
而砖石结构则广泛应用于城墙、门楼和寺庙等公共建筑,其精湛的技术和精美的装饰令人叹为观止。
在古代中国建筑史中,唐代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
唐代以其独特之处和创新性而在建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定居于今天西安的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其中的建筑物、街道和运河等都显示出了当时的繁荣和发展。
唐代建筑以其大胆和雄伟的特点而闻名,如大雁塔、小雁塔和大明宫等。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工艺的结晶,更是唐代美学和文化的体现。
古代中国建筑在明清时期迎来了一个新的变革阶段。
明与清代建筑的设计不仅延续了古代传统风格,还吸取了西方建筑的一些元素。
明代建筑注重平衡和对称,建筑群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谐和的感觉。
而清代建筑则更加注重装饰和雕刻,金碧辉煌的宫殿和寺庙令人震撼。
这一时期的建筑代表作如北京的故宫和承德的避暑山庄都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建筑风格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西方建筑理念的引进和新材料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中国的城市景观开始变得多样化和现代化。
一些标志性的现代建筑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和广州的CCTV大厦成为了中国城市的地标。
中国的建筑业也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建筑师的设计和创新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通过这篇论文,我们可以明白中国建筑史是一个多元而独特的领域。
从古代到现代,每个时期的建筑都代表着当时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一部充满变革与发展的历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西方建筑风格逐渐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是鸦片战争后的晚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逐渐开放,西方建筑风格开始传入中国。
一些西方建筑在中国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等地开始出现,这些建筑大多是由西方建筑师设计,具有浓厚的西方建筑风格。
然而,这一时期的建筑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国的传统建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
是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大量引进西方建筑技术,同时也开始尝试将西方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西方建筑的现代化特点,同时也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全面进行现代化建设,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大量建设高楼大厦,同时也开始尝试将西方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西方建筑的现代化特点,同时也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一部充满变革与发展的历史。
在这一时期,西方建筑风格逐渐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这一时期的建筑不仅具有西方建筑的现代化特点,同时也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为中国建筑史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一部充满变革与发展的历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西方建筑风格逐渐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关键词:中国建筑史现状但是在正统的历史科学看来,正如任何历史理论研究一样,建筑史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应是解决某种问题,引发某种思考,或提供某种借鉴。
而如果没有较深厚的实证基础和学术素养,各种有关建筑的“历史哲学”、“理论框架”、“模式”等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多雷电而少雨露。
因为推论仓促,于史无补;思辩高寒,于世无缘。
这些看法对青年学子未免苛刻了些,也未必就能言中,但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对建筑哲理的“论”偏多,尽管其中层次高下悬殊,而对建筑史的探究则少人问津,至于对建筑现实的评论更是少的可怜。
这里先撇开“论”,从“史”的一方面来说,应该承认,哲学方法论层次上对逻辑实证的批判与具体问题研究上对实证方法的否定从来不是一回事,建筑历史研究上的“先锋派”是很难担当的。
前景另一个方面的研究涉及建筑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面向社会,接触实践,是使建筑历史研究走出困境的契机。
如乡土建筑的研究,不仅是对民居资料的调查,也不仅是对人文景观的记录,而且应该是在乡村迅速的城市化中,对一些曾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中国传统聚居方式进行保护性改造的对策研究。
建筑学界由于对大半个世纪的传统与创新之争没有一个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总结与升华,缺乏城市空间及其历史理论的多元批评和价值判断;城市设计控制作用的滞后,对使传统建筑语言转译为现代建筑语言的迷茫,从而导致修辞手法上的平庸与退化;以及决策方面在城市景观历史意识与现代观念上的误解和误导,从而提出对古今生硬“嫁接”的强制性要求等。
都使现在的“高层十小亭子”形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犹如旧“民族形式”概念的回光返照,但又远不及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几次复古思潮及其作品来的明亮。
这显然也涉及今后一个重要的历史理论研究课题——城市景观脉络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是一个“古都风貌”如何保留的问题。
中国建筑史研究如能从一个角度对此有所贡献将是颇有现实意义的。
跨世纪的中国建筑史研究需要顾后而瞻前,领会整体而又深谙一隅,在总结古今建筑意匠的同时,并对形成新的城乡景观脉络关系进行探索。
65●观点摘 要:近代历史民居记载了大量的城市历史文化信息。
他们是不可复得的文化载体,代表着城市的品位与厚重。
本文以武汉近代历史民居为例,探讨了武汉历史民居的类型、形成发展以及保护策略和方法。
关注当今城市在快速建设中体现传统文脉延续,创造整体和谐、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环境。
关键词:城市文脉;武汉民居;历史Abstract: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recorded history and culture information on the Historical residence buildings. These respresent the city taste. This article take the recent history of residential areas in Wuhan, for example, and disscuss the type, formation and the the messure of the preservation. Concerned abou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day’s cities continue to reflect the traditional context 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Keywords: urban context;Wuhan civilianresidences;history中图分类号:TU-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422(2010)11-0065-04“以前做馒头,大师傅将老酵揉进去面粉才能发酵。
我觉得城市的历史以及我们今天的城市文化和这个是一个道理。
城市历史就是这堆老酵,我们新和起来的面粉如果没有经过发酵的话,这个面粉是僵硬的。
但是如果把老酵加进去,发出来的面团才会又香又软。
中国近代建筑史近代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交融与碰撞,是一段充满变革与创新的历史。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近代建筑史,包括建筑风格的转变、建筑技术的革新以及建筑的社会背景。
一、建筑风格的转变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转变主要源于西方现代建筑的传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与西方接触,许多西方风格的建筑被引入中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洋楼建筑,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标志,体现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洋楼建筑有着西方建筑的特点,比如欧式立面、拱券和带有西式装饰的建筑细部。
同时,传统中式建筑的某些元素也被保留下来,例如屋顶的琉璃瓦和悬山顶。
而在20世纪中叶,中国建筑风格又出现了一次转变。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探索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建筑风格。
这就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兴起。
中国现代建筑以功能性强、拥有独特形态、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特点。
建筑师们开始倡导“人民大众的建筑”,追求简约、实用与美的统一。
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转变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二、建筑技术的革新近代建筑技术的革新对中国建筑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建筑的引入下,中国的建筑技术经历了一次飞跃。
在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基础上,引入了钢铁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种技术的改变使得建筑能够更高、更宽、更大规模。
同时,电梯、自动门、中央空调等现代科技设施也逐渐应用于建筑中。
这些技术的革新使得建筑更加舒适、便利和安全。
此外,建筑材料的革新也是建筑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
在传统建筑中,砖、石和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
例如玻璃、铝合金、玻璃钢等材料的应用,使得建筑变得更加透明和轻盈。
同时,受到环境保护意识的影响,建筑材料也开始注重可持续性和绿色环保。
三、建筑的社会背景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和变化离不开社会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中国建筑史》论文3000字篇一:中国建筑史论文3000字中国建筑史课程论文论文名称中国传统民居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姓专部日名业别付子航建筑学 20xx 国防工程学院人防三队期20xx 年 11 月 11 日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中国传统民居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具有因地制宜的特色,具有多样性;同时它们也遵循中国的文化传统,具有统一性。
【关键字】中国传统民居统一性多样性1.中国传统民居概述1.1中国传统民居的特征中国传统民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它不仅外形和构造受当地气候环境的(气温、降水、风向)影响;构筑材料(木、石头、竹子、土、砖)也受当地环境的制约;当地生活的人的生活方式(家庭组织、礼仪)同样会影响建筑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习俗,不同地域的人对建筑具有不同程度的防御性要求;地形地貌也影响着民居建筑的发展。
1.2中国传统民居的多样性(1)民居布局形式多样性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近乎自由,原生态的民居错落有致,温良恭谦的质朴中透露出皖南深厚的文化底蕴。
(2)民居结构形式的多样性木构架庭院式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
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
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
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
近代建筑遗产存活于再利用——结合安徽省芜湖市近代建筑的讨论姓名:黄丽学号:6001110010班级:建筑学101班摘要:结合安徽近代建筑文化背景及其价值,本文以芜湖市的近代建筑为例,提出不仅要将建筑物本身保存下来还要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进行考察和保护,将这些建筑留存在文化里才是真正的保护。
讲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划分与意义,安徽省芜湖市的近代建筑,说明了将这些近代建筑进行利用修缮也是一种节约社会资源,保存生活方式,记录生活语言的一种良好途径。
关键词:安徽省芜湖市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保护与再利用社会变迁一、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划分与意义19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近代史的展开,中国建筑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中国近代建筑史与社会发展史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虽然关于中国近代建筑是的划分存在争议,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在探讨中国近代建筑时的主要矛盾,所以无需纠结于这一点。
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于1917年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时227年,中国近代史则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在世界范围内迟了200年。
这一点也恰恰造成了近代中国不论社会发展还是建筑艺术发展的急剧发展的现状。
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也是举步维艰,1994年清华大学张复合教授首开中国近代建筑史至今也仅50年的历史。
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所建造的建筑,此100年间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洋风”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年(约80年);“自立”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至30年代中后期(约10年);“动荡”时期——20世纪30年代后期,40年代(约10年)。
中国近代建筑是世界近代建筑历史的一个见证,虽然时间上晚了200年,但是在风格和社会进程中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在设计中可以取其精华却不应该可以模仿,而当今很多建筑设计中却忽略了这种历史发展的进程将其作为一种样板进行模仿。
关于中国建筑的论文(2)关于中国建筑的论文篇2谈中国建筑的现代化一、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
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是西方现代化的开端,其后经蒸汽机的发明和法国大革命,到了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生产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蓬勃发展。
这个时期,建筑上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现代建筑的萌芽,其第一声号炮是1851年建成的伦敦“水晶宫”,第二炮是1889年在巴黎耸起的埃菲尔铁塔。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标志,“现代主义”建筑正式诞生,这是由于当时人们面临的问题是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城市化急速发展,无产阶级生活环境加速恶化,城市住宅的需求迅速膨胀,新的建筑类型不断涌现,要求建筑从中世纪的手工业操作尽快转化为工业化操作,加上在同一要求下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结构和建筑设备的不断涌现,以及人的审美观念的更新,乃促成了这一浩浩荡荡的建筑革命。
但从20世纪中期开始,现代主义建筑给城市带来的许多新的问题逐渐显现,主要是它的那种“理性”表现的排斥传统、民族性、地域性和个性的所谓国际式风格,它的不要装饰的光、平、简、秃的千篇一律造成的单调的方盒子外貌,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战后恢复时期的结束,标新立异的消费主义抬头以及人们对文化多元倾向的追求,反映到西方建筑上,就是对建筑的多元化探索,一股重新唤起人性、人情的思潮泛起,建筑的精神性意义重新得到重视。
例如: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这座惊世骇俗的教堂一反光、平、简、秃的面貌和“理性”。
这时的西方,造成了重建建筑精神价值的需求则急剧高涨,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后现代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后现代主义公开公布向经典现代主义挑战,反对“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少就是多”、“装饰即罪恶”等口号。
针对现代主义“形式服从功能”,提出“形式引起功能”、“形式启发功能”、“形式跟从形式”,要求传统的复归、艺术性、人情味、乡土、大众化和装饰。
“解构主义”,是上世纪60年代由法国哲学家、1968年参加过法国“五月风暴”——一次与中国““””呼应的学生运动——的雅克·德里达提出来的,德里达并不懂得建筑,1980年代,当自称为解构主义建筑大师的屈米和艾森曼与他初次接触时,他甚至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
历史与理论 HISTORY AND THEORY中国近、现代建筑史整合研究——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体性审视邓庆坦摘要 /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之间的历史连续性和整体性出发,在既有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行的近、现代历史分期进行反思,对贯穿其中的主要历史脉络进行审视和梳理,进而提出了整合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观点,并指出整合研究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 /整合历史分期中国近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史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ical continuity and integrity, and based on existing fruits of studies, this paper gives a reflection on current periodiza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and observation on main historical context in the two periods. It brings forth a view point of integra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 h i n e s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h i s t o r y, a n d e x p o u n d s t h e academic signifi cance of the integration.KEY WORDS/ integration, periodization of history,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现行中国建筑历史分期模式是典型的三段式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为古代史,鸦片战争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近代史,新中国成立之后为现代史,这一模式缘起于 1950年代的“三史”编写:1958年决定编写《建国十年来的建筑成就》、《中国近代建筑史》和《简明中国建筑通史》 ,3部史书分别对应社会主义、半封建半殖民地和封建社会的建筑历史 [1]244。
近代建筑遗产存活于再利用
——结合安徽省芜湖市近代建筑的讨论
姓名:黄丽
学号:6001110010
班级:建筑学101班
摘要:结合安徽近代建筑文化背景及其价值,本文以芜湖市的近代建筑为例,提
出不仅要将建筑物本身保存下来还要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进行考察和保护,将这些建筑留存在文化里才是真正的保护。
讲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划分与意义,安徽省芜湖市的近代建筑,说明了将这些近代建筑进行利用修缮也是一种节约社会资源,保存生活方式,记录生活语言的一种良好途径。
关键词:安徽省芜湖市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保护与再利用社会变迁
一、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划分与意义
19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近代史的展开,中国建筑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中国近代建筑史与社会发展史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虽然关于中国近代建筑是的划分存在争议,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在探讨中国近代建筑时的主要矛盾,所以无需纠结于这一点。
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于1917年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时227年,中国近代史则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在世界范围内迟了200年。
这一点也恰恰造成了近代中国不论社会发展还是建筑艺术发展的急剧发展的现状。
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也是举步维艰,1994年清华大学张复合教授首开中国近代建筑史至今也仅50年的历史。
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
(1840-1949)所建造的建筑,此100年间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洋风”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年(约80年);
“自立”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至30年代中后期(约10年);
“动荡”时期——20世纪30年代后期,40年代(约10年)。
中国近代建筑是世界近代建筑历史的一个见证,虽然时间上晚了200年,但是
在风格和社会进程中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在设计中可以取其精华却不应该可以模仿,而当今很多建筑设计中却忽略了这种历史发展的进程将其作为一种样板进行模仿。
二、安徽省芜湖市的近代建筑
在中国建筑保护方面,大多数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选择保护项目,很少从建筑本身来考虑。
在安徽省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中也是如此,例如李鸿章、刘铭传、胡适故居,安徽邮务管理局旧址,国民党省党部旧址等,而一些民居建筑,与民俗文化相近的历史街区则很少成为保护的对象,这是很令人遗憾的缺失。
近代建筑,是安徽建筑文化遗存的重要方面。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丰厚的遗产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安徽近代建筑的研究及保护,都明显地滞后了。
安徽近代建筑有很多例如,洋务运动所影响的近代建筑、近代转型中的传统建筑、安徽近代西方建筑、近代产业建筑和日据时期建筑。
芜湖市作为安徽省第一批通商口岸较早的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也保留了很多近代建筑。
据此,安徽近代西方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方强行输入和国人主动引进两个阶段。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规定安徽芜湖开埠并设立租界,安庆、大通允许外轮停伯。
西方列强叩开安徽大门,西方建筑也强行输入。
1877年建于芜湖范罗山的英国驻芜领事馆,开此类建筑之先河。
至今仍基本保存的此类建筑,还有芜湖天主教堂(1892)、芜湖圣雅阁中学(1910)、弋矶山医院(1927)、安庆同仁医院(1906)等。
传入安徽的西方建筑,实际上涵盖了西方自罗马风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多种风格。
他们形式新颖,施工精良,起了某种示范作用。
20世纪初,安徽已有主动引进的西方建筑。
建于1916年的芜湖海关大楼就吸收了西方建筑某些成份,它个性鲜明,造型感强,檐部、腰线、砖柱、门窗罩等细部精致;为安徽近代最有影响的行政办公建筑。
此后,在一些银行建筑中,也多取西方古典建筑形式。
从中国近代建筑深进看,“外来移植是中国近代建筑转形的主渠道,它形成了中国近代化生活和工业化生产的一整套新建筑类型,构成中国近代新建
筑体系的主体”。
安徽近代西方建筑是一份很宝贵的遗产,应尽快列入文物保护名录。
从建筑史角度看,日本占据时期的建筑是中国西方现代建筑输入的源头之一。
这是因为日本建筑界早年多接受的是欧洲现代建筑教育,尤其是柯布西埃的影响。
这也反映在安徽日据时期建筑中,如芜湖东和电影院,即为典型的柯布风格,可惜
近些年装修已将原风格破坏。
三、细说芜湖的近代建筑
芜湖天主教堂: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吉和街28号,1887年由法国人设计监造,教堂为砖木石混结构。
教堂为哥特风格。
芜湖天主教堂虽然建筑本身保存完好,并且几经修葺沿用至今,但是建筑周边的环境变化非常大,教堂本地处一个小山坡处,面向长江,非常开阔,但是现在周围多是方盒子的现代建筑,大大影响了周围的环境和开阔的视野,教堂正对的长江中路也是一条城市主要道路,噪音繁杂,并且只有星期天早晨开放平时大门紧闭。
圣雅阁中学: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中华圣公会在芜湖洋街(华盛街)创办学校,初名广益学堂。
1910年,美籍瑞典人卢义德在狮子山上建起了圣雅阁中学高中部,同年5月竣工,9月招生,卢义德任第一任校长。
初中部在石桥港,圣雅各教堂附近。
该校初办时,学费昂贵,学生多为富家子弟,两校总共四百余学生。
学校的课程第一注重圣经课,通过圣经课可吸收学生入教。
第二注重英文课,所有学生毕业时,英文课成绩优异者可保送到洋行、海关、邮电等部门工作。
学校校规极其严格,学生一律住宿,无论课堂、课外,服装一律整齐。
圣雅阁中学是芜湖富有开创性的教育中心。
由于校方保护得当,后期精心规划建造的教学用房与原来的老建筑格调基本一至。
显得十分和谐。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位于中国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赭山西路2号、弋矶山风景区内的一座三级甲等医院,由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传教士、医生赫怀仁(W.E.Hart)创办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把当时流行于欧美的折中主义(又叫折衷主义)带到芜湖,根据建筑的不同性质选择建筑式样,将不同的建筑风格融入一幢建筑中,弋矶山医院是功能、环境和人本主义的完美结合。
最初称为芜湖医院,因所在地又名弋矶山医院,为安徽省内最早的教会医院和现代西医院,1951年8月后改为公立。
该院建筑依山临江而建,现存建院初期的建筑三栋,均为砖木结构,其中病房大楼建于1927年至1937年,前四层后六层,正立面为三段式构图,中部采用多立克柱式支撑的西式门廊。
专家楼和院长楼建于二十世纪初,其中专家楼为二层,现为病案管理科,院长楼为三层,现为公务用房。
芜湖范罗山英国驻芜领事馆:英国政府把英国乡村别墅搬到了范罗山,从山腰至山顶陆续监造了三座二层楼房,均为券廊式砖木结构,平面近方形,山墙和外墙上都有半露木构架,砖石勒脚,屋顶的坡度比较陡,用红瓦铺屋顶,白色粉刷墙
面,墙角用红砖镶嵌。
拱形结构可以自身承力,不需要横梁。
拱券廊兼具交通、起居和观景功能,或红或白是建筑的主色,高耸的烟囱和夸张的老虎窗既是居住功能的需要,也是一种标志,老虎窗使屋面跌宕起伏,烟囱成为建筑的构图元素。
青弋江把芜湖划成河南、河北,在二多桥(今“长江长”地块)确有日本遗留建筑,当地老户回忆,这里是日本的一座教堂。
在今芜湖市规划设计院门前有四栋日式建筑。
一个城市的使领馆区应该相对集中,大英领事署在范罗山、西班牙领事馆在鹤儿山、太古公司、美孚洋行、怡和公司等在租界区,因而日本领事馆在“河北”顺理成章。
有一些沿用至今的建筑可以说被保护的不错,但是在芜湖仍然有很多近代建筑被拆毁或是成为随意改建的牺牲品,不仅是城市文化的遗憾,更是建筑历史上的遗憾。
所以对中国近代建筑的研究,保护和再利用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
四、总结
近代中国经历了迅猛而激烈的历史变迁,建筑上也是如此,不仅是建筑物本身,更包括对建筑艺术建筑师,建筑设计方法和意识都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这一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判断利弊。
仅仅五十年的变迁很难从中找到历史规律历史价值。
但是我们从更加久远的历史经验来看,重视保存和完整记录是对过去对现在的尊重,更是对未来进行研究的负责和一种准备。
而将这些近代建筑进行利用修缮也是一种节约社会资源,保存生活方式,记录生活语言的一种良好途径。
近年来很多城市都展开了对近代建筑的研究整理。
本文以芜湖市的近代建筑为例,而像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厦门等等这些受到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影响更为强烈和深重的成为就更不必说了。
但是这种研究保护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仍需进一步的细化,不仅要将建筑物本身保存下来还要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进行考察和保护,将这些建筑留存在文化里才是真正的保护。
1 张南.简明安徽通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4, 169
2 侯幼彬.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主题,现代转型(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
3 梁利.论清末民国徽州民居的变异(第十二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小城镇建设, 2001(9)
4 张辉,钱锋.上海近代优秀产业建筑保护价值分析.建筑学报, 2000(3)
5 张复合.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20世纪上半叶之中国近代建筑(台湾)艺术家,2000,50(2):269-283
6 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与国际交流——写在“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艺术在中国发行之际.建筑师,1995(64):102-104
7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1999年1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