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版西医内科名称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17.71 KB
- 文档页数:3
1、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或更长时间,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
2、COPD:慢阻肺,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
与气道和肺组织的异常慢性炎症反应有关。
3、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4、Hor ner综合症:肺尖部肺癌,易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病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部或胸壁少汗或无汗。
也常可有肿瘤压迫臂丛神经,造成以腋下为主、向上肢内侧放射的火灼样疼痛,夜间尤甚。
5、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
6、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
7、急性呼吸窘迫征:ARDS,是指由各种肺内和肺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急性弥漫性肺损伤和进而发展的急性呼吸衰竭。
8、呼吸衰竭:有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PaO2<60mmHg,伴或不伴PaCO2>50mmHg.
9、I型呼吸衰竭:低氧性呼吸衰竭,PaO2<60mmHg,PaCO2降低或者正常。
主要见于肺换气功能障碍
10、II型呼吸衰竭:高碳酸性呼吸衰竭,PaO2<60mmHg,同时伴有PaCO2>50mmHg.肺通气不足所致。
11、HF:心力衰竭,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射血功能受损,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变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
12、心源性哮喘: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取坐位,重者可有哮鸣音
2、Frank-Starling机制:即增加心脏的前负荷,使回心血量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从而增加心排出量及提高心脏做功量
3、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方面的异常
4、病态窦房结综合症SSS:是由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5、预激综合症:是指心电图呈预激表现,临床上有心动过速发作。
解剖学基础:房室旁路
6、三度房室传导阻滞:P波QRS波无固定关系,各自按固有频率发放冲动,心房率>心室率
7、高血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
8、恶性高血压:发病较急剧,舒张压持续≥130mmHg,伴有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乳头水肿,持续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肾衰竭等肾脏损害表现。
病理上以肾小动脉纤维样坏死为突出特征。
9、高血压脑病: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由于过高的血压突破了脑血管的自身调节范围,脑灌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
临床表现有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发生抽搐、昏迷。
10、高血压危象:因紧张、疲劳、寒冷、嗜铬细胞瘤发作、突然停药等诱因,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血压急剧升高,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而产生危急症状。
11.高血压急症:是指短时间内血压重度升高,舒张压大于130mmHg和(或)收缩压大于200mmHg.伴有重要组织器官的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损害
12.冠心病CAD/CH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
肌缺血缺氧而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13.顽固性高血压:是指使用了(包括利尿剂在内的)3种以上合适剂量降压药物联合治疗,血压仍未能达到目标血压水平。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
病理上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为特征。
晚期以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
2、小肝癌:单个癌结节直径小于3cm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cm者
3、肝性脑病HE: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
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4、Zolling-Ellison综合征:即胃泌素瘤,是胰腺非β细胞瘤分泌大量胃泌素所致。
大量胃泌素可刺激壁细胞增生,分泌胃酸,使胃、十二指肠球部和不典型部位发生多发性溃疡。
5、Grey-Turner征:少数患者因胰酶、坏死组织及出血沿腹膜间隙与肌层渗入腹壁下,致两侧胁腹部皮肤呈暗灰蓝色,称Grey-Turner征
第五篇:泌尿系统疾病
1、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是以急性肾炎综合症、肾功能急剧恶化、多早尿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竭为临床特征,病理类型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组疾病。
2、肾病综合症NS:尿蛋白大于3.5g/d;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水肿;血脂升高。
其中前两项为诊断所必须
3、慢性肾脏病CKD: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肾脏损伤病史>3个月),包括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的GFR下降(GFR>60ml/min)超过3个月,称为慢性肾脏病
5、Grey-Turner征:少数患者因胰酶、坏死组织及出血沿腹膜间隙与肌层渗入腹壁下,致两侧胁腹部皮肤呈暗灰蓝色,称Grey-Turner征第五篇:泌尿系统疾病
1、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是以急性肾炎综合症、肾功能急剧恶化、多早尿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竭为临床特征,病理类型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组疾病。
2、肾病综合症NS:尿蛋白大于3.5g/d;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水肿;血脂升高。
其中前两项为诊断所必须
3、慢性肾脏病CKD: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肾脏损伤病史>3个月),包括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的GFR下降(GFR>60ml/min)超过3个月,称为慢性肾脏病。
血液系统疾病
1、缺铁性贫血IDA:由于体内贮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
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再生障碍性贫血AA:通常指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症。
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出血、感染
3、溶血性贫血HA:是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
当溶血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即为溶血性贫血
4、完全诱导CR:白血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等于1.5*10ˆ9/L,血小板大于等于100*10ˆ9/L,白细胞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骨髓中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小于等于5%,无Auer小体,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列正常,无髓外白血病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等为特征
6、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生累积,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甲亢:是由各种原因引起循环中甲状腺素异常增多而出现以全身代谢亢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总称
2、淡漠型甲亢:多见于老年患者,高代谢综合症、眼征和甲状腺肿均不明显,主要表现为
明显消瘦,乏力,神志淡漠,厌食
3、甲状腺危象:临床表现为高热、大汗、心动过速(140次/min以上)、烦躁焦虑不安谵妄、恶心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出现心衰、休克及昏迷
4、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
5、黎明现象:即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一段时间出现高血糖,其机制可能为皮质醇、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所致。
6、Somogyi效应:即在夜间曾有低血糖,在睡眠中未被察觉,但导致体内升血糖激素分泌增加,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
7、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8、类风湿结节:中心纤维素性坏死、周围上皮样cell、外被肉芽组织。
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皮下 9、.类风湿因子RF:是一种针对变性的IgG的自身抗体,可分为IgM、IgG 和IgA型。
10、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应在清晨空腹进行,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或,溶于250-300ml水中,5-10min内饮完,然后测量空腹及饮完后2小时的血糖
GHBA1: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或其他糖与血红蛋白反应后的产物,其量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它反映的是三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血清具有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
13、抗核抗体ANA:是筛选结缔组织病的主要试验,见于几乎所有的SLE患者。
由于它的特异性低,它的阳性不能作为SLE与其他结缔组织病的鉴别,常需做其他自身抗体检查 14、OPI中毒:即有机磷农药中毒:主要是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引起乙酰胆碱的蓄积,使胆碱能神经受到持续冲动,导致先兴奋后衰竭的一系列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症状
15、迟发性多发神经病:一般发生在有机磷农药中毒后2-3周,与有机磷农药抑制神经靶酯酶NTE有关。
表现为感觉运动型多发性神经病变,主要累及肢体末端,发生下肢瘫痪、四肢肌肉萎缩等
16、中间型综合征:在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后24~26小时及复能药用量不足患者,经治疗胆碱能危象消失,意识清醒或未恢复,迟发性多发神经病发生前,突然出现屈颈肌,四肢近端肌和Ⅲ、Ⅶ、Ⅸ、Ⅹ对脑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眼睑下垂、眼外展障碍、呼吸肌麻痹,引起通气障碍性呼吸困难或衰竭,可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