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下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91 KB
- 文档页数:9
《诗词曲三首》(《观沧海》《江城子》《山坡羊》)教学案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诗词曲三首》(《观沧海》《江城子》《山坡羊》)教学案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1《诗词曲三首》教学案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背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文学经典赏析》课程中,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朗读、赏析和评价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体会文学的艺术魅力,增强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而其中《诗词曲三首》就是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观沧海》、《江城子》、《山坡羊》三首诗词曲,并理解其意义。
2. 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诗词曲的意境、风格和人生哲理,领悟诗词曲的艺术魅力。
3. 能够运用学习到的诗词曲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难点:1. 正确理解诗词曲的意境、风格和人生哲理。
2. 学习和运用诗词曲知识,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难点:1. 通过阅读和理解,详细解读《观沧海》、《江城子》、《山坡羊》三首诗词曲。
2. 运用学习到的语言表达知识,综合运用到写作中。
四、教学过程1. 预习:学生需要先预习三首诗词曲的篇目,在预习过程中可以做到:(1)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活环境;(2)了解三首诗词曲的类型、风格与主题;(3)预览三首诗词曲的重点解读部分,对学习有所铺垫。
2. 教学环节:(1)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三首诗词曲,并对朗读进行适当评价和感受。
(2)解读:先带领学生了解三首诗词曲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进行详细的解读,主要包括如下方面:① 《观沧海》: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海洋的景象表达人生的意义,探讨人生不可避免的起伏和波澜。
② 《江城子》: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江水的景象表达国家和家乡的现状,探讨民生、社会和政治的关系。
③ 《山坡羊》: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羊儿的形象表达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启示着我们对待生命和财富的态度。
(3)研讨:根据解读的内容,学生自由发表对三首诗词曲的研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一单元诗歌三首行路难李白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内容,积累名句。
2、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立志报国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重点: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回顾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二、写作背景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本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因得罪权贵,不到三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
这首《行路难》可能就是离京时所作。
三、解题:《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四、研读赏析1、前四句写京城友人为李白饯行。
宴席的档次很高,从哪里可以看出金樽、玉盘——形容餐具华贵清酒、珍馐——形容酒肴珍奇斗十千、直万钱——形容酒菜价格高2、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却难以下咽,想要舞剑助兴,却又茫然不知所措因为其内心苦闷,所以有这样的动作神态。
3、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想像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
这两句有什么象征意义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4、虽然世路艰难,但生性豪爽的李白却并未对前途丧失信心。
接着两句引用两个典故——“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
5、姜尚、伊尹的经历,又激起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
但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不知出路在何方。
“行路……安在”这几句在句式和修辞上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初中语文教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教案导读: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行路难》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2:体会李白诗风,感悟诗意。
正课:一、朗读《行路难》。
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了解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四、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如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行路难》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体会李白诗风,感悟诗意。
正课:一、朗读《行路难》。
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了解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四、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如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古诗三首》小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感悟。
望③、④句。
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中“胸”显然皆作者自己之心胸。
》,看看这首5、两首诗同是登高之作,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借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3)夸张、比喻的手法,大胆的想象。
虚实结合2、读了这两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结束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和杜甫那豪迈的气势在这两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板书设计:远望青未了广阔近望神秀高大凝望豪迈愿望勇攀高峰,俯视万物。
第三课时时间:年月日课型:一、学习《钱塘湖春行》1、导入新课2、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
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揭示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1、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2、听录音朗读,感染学生。
(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3、学生齐读诗歌一遍(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大家猜一下作者是如何游西湖的?(2)、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3)、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四、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诵读赏析: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大意,能背会默。
2、能力目标:学习鉴赏诗中名句。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2、教学难点:名句赏析。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讲授相结合课前准备: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效信息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学习《饮酒·结庐在人境》(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
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
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2)朗读感知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字词解释①结庐: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③尔:这样。
④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⑤日夕:傍晚。
⑥悠然:闲舒的样子。
⑦相与:相伴。
⑧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么表达。
辨,辨识。
(4)现代文翻译生活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你问我何能如此,只要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饮酒行路难游山西村感受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句诗的理解。
成。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即可。
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722作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他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
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
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
《诗词曲三首》课堂探究第一首《饮酒》1、1至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至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2、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宁静、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4、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5、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江滨中学九年级语文四动三三制教学案第二稿课题:九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审核:签字:执教: 班级【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2 .体会诗词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学习难点】 初步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学时安排】 一课时【学习过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 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 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第一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 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 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饮酒 (东晋)陶渊明姓名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第二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
《古诗三首》教案5篇《古诗三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二、基本部分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多媒体)(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
(不同的方法朗诵)(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
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三首》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通过手指点画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形态。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3、颜料、彩纸活动过程: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诗词曲三首预习提示:1.会读会背三首诗,开展背诵竞赛.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3.对诗歌名句要会赏析.在本上先写好班上交流.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2、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重点字词赏析,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观沧海一、导入: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
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整体感知:1、师范读,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2、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三、分析内容:A、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B、写景部分采用手法,勾画了汹涌的,耸立海中的,岛上繁茂的,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
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
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
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
《古诗三首》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激趣导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
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古诗三首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
(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苏教版九下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案)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案主备:刘晓琴审核:初三语文组《饮酒》【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不久前学习了东晋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指名背)我们了解了一些诗词的知识,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
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补充材料: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 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 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二、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1.生自由读课文2.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 三结构。
可灵活变式为二/ 二/ 一或二/ 一/ 二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 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
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 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
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 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
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 已- 忘- 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3.生再读课文4.师范读5.学生跟读,试背。
6.指名再读课文,会背的背诵。
三、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
思考:1.一二两句诗运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叙事)2.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明确: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
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议论)怎么理解这两句话?明确: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
请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把这两句诗描绘出来。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与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5.“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补充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景物描写。
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补充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为什么欲辨已忘言?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四、艺术特色鉴赏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自然引出后面两句。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 、“淡远”,为后世所称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
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小结: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
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
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陶渊明的诗文我们接触不多,同学们可以去找些来读读。
行路难》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内容,积累名句。
2.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立志报国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重点: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写作背景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本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因得罪权贵,不到三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
这首《行路难》可能就是离京时所作。
三、解题:《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 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四、指导朗读:比较诵读效果,确定诵读节奏。
金樽/ 清酒/ 斗十千,玉盘/ 珍羞/ 直万钱。
停杯/投箸/ 不能食,拔剑/ 四顾/ 心茫然” (二二三节奏)金樽清酒/ 斗十千, 玉盘珍羞/ 直万钱。
停杯投箸/ 不能食,拔剑四顾/ 心茫然(四三节奏)二二三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
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 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五、研读赏析1.前四句写京城友人为李白饯行。
宴席的档次很高,从哪里可以看出?明确:金樽、玉盘——形容餐具华贵清酒、珍馐——形容酒肴珍奇斗十千、直万钱——形容酒菜价格高2.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却难以下咽,想要舞剑助兴,却又茫然不知所措?明确:因为其内心苦闷,所以有这样的动作神态。
3.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 ,想像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
这两句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4.虽然世路艰难,但生性豪爽的李白却并未对前途丧失信心。
接着两句引用两个典故——“垂钓碧溪” “乘舟梦日”——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
主题讲解:用典, 以传情达意典故: 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 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精炼语言, 避直就曲,生动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