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专题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8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4)租调制和租庸调制
概念: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田租,交纳谷物)、调(户税,交纳帛或布),还要服徭役,称为租调制或租调徭役制。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50岁以上的男子,可以交纳一定数量的绢,以代替徭役,以庸代役的办法开始在部分受田农民中推行。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规定受田的农民不去服徭役的都可以纳绢或布代替,不再有年龄的限制,史称租庸调制。
作用:租调制和租庸调制都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但是,隋唐时期推行的租庸调制比起北魏的租调制来讲,农民负担相对减轻。纳绢或布代替徭役的规定,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
(5)两税法
背景:均田制的瓦解和农民因战乱而大量逃亡,使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了。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制的新税制,主要内容有:
①“量出制入”。即中央政府根据每年的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分配给各地,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总额向当地人户征收。
②依据土地、财产的多寡征收地税和户税。地税征粮食,户税征钱(实际征收时,大部分钱都折算成绢帛)。
③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④“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即无论是本地的土著人户,还是外迁来的人户,都在居住地交纳。
⑤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⑥没有固定住所的商人,由所在州县按其收入的1/3征税。
作用: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实行初期有积极作用:
①扩大了征收赋税的范围,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赋役负担较为合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但是,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身之居”的现象随处可见。大地主凭借政治势力,千方百计隐瞒土地和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随着政治的腐败,唐政府在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户钱折成绢帛,随着钱重物轻,农民的户税实际上不断提高。由于以上原因,到了唐朝末年,农民的赋税负担不断加重。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正是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
(6)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质分别是纳钱代役和按亩纳税。
(7)一条鞭法
概念:明初实行按田亩征收田赋,按户、丁征发徭役的赋役制度。为此,明政府编制了《鱼鳞册》(登记田亩)和《黄册》(登记人口)。明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和赋役不均的情况日益严重,农民大量逃亡,国家财政出现了危机。
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①赋役合并。即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
②将以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摊入田亩,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
作用:它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积极作用有:
①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将部分丁役(不是全部)摊入田亩,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并为以后清朝实行的“摊丁入亩”开了先河。
③赋役征银,这在中国赋役史上是第一次,既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8)摊丁入亩(地丁银制度)
概念:清朝于1644年迁都北京后,宣布以明朝的“一条鞭法”征派赋役,免除一切杂税和“三饷”,农民的负担一度有所减轻。后来,随着用兵频繁,军需日增,丁银负担不断加重,农民被迫逃亡。
为了稳定征税的数额,清政府于1712年(康熙51年)宣布:以1711年(康熙50年)的丁银额为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即以后增加的人口,不再加征丁银。1723年,雍正帝在全国实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即把全部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所以称“地丁银制”。
作用:“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是明朝“一条鞭法”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最后一次改革。积极意义:
①丁税全部(一条鞭法只是一部分)摊入田亩中,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②赋役征银和“一条鞭法”一样,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据《熙朝纪政》记载:“摊丁入亩”后,“保甲无藏匿,里户不逃亡,贫民免敲扑”。意思是隐瞒人口和农民逃亡的现象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这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之,“摊丁入亩”的实施,是18世纪中国出现“康乾盛世”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规律
⑴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驰。
⑵赋税由实物租为主到货币租为主(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⑶农民由必须服徭役发展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⑷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⑸税种由繁到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⑹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对商品征收的税越来越重。
检测5: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两大主要趋势是什么?带来什么影响?
(学案答案略)
两大主要趋势: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直至取消人头税;赋税由实物租为主到货币租为主。
影响:政治上,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驰,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经济上,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人口增长方面,隐蔽人口的现象大大减少,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也有利于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以税种分类:
⑴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有:编户齐民、租调制、租庸调制。
⑵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有: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⑶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有: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4、高考热点预测:
土地政策、赋税改革可与“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等相结合或切入。
3、明朝一条鞭法改变了赋税形态,从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A使白银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B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C刺激了冶金业的发展D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
4、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进步作用是:
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B使土地利用率提高
C 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课外作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大唐六典》
材料二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知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明史·食货志》
材料四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清史稿·食货志》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