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0210305092150)

  • 格式:docx
  • 大小:13.38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安徽省绩溪县实验小学张继全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科学,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发展,科学和创新都是一所学校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之源。在教育这个沃土上,科学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不到发展提高,科学殿堂的构筑便失去了坚实的地基,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超越也成为空谈。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了科学素养的双重意义:一是能使人在领略自然界的事理时得以有充实感和兴奋感油然而生的高峰体验;二是这些素养既有助于每个人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对生活中的大量问题作出明智抉择,又有助于每个人作为公民去参与事关共同命运的集体判断,或者说有助于提高集体决策的理性水平。标准同时关注着每个人的生命体验、生活质量和他们作为公民的责任能力。如果说前一关注基于对个体生命的尊重,那么后一关注显然指向于民主社会赖以存在和巩固的条件。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从道德观、价值观的高度解析和倡导了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世界发达国家从小对孩子就循序渐进地进行科学素养教育,目的不是要使孩子都成为科学家,而是要给他们提供人生中最重要的素养和装备。当今中国,一个人在社会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多种教育方法的结果,仅靠单一的传递一一接受式教学模式是难以奏效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做”、通过“体验来养成。这是因为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与书本知识不同,不属于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或称为经验知识或默会知识)。这类学习目标必须是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三大领域、观察与发现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通过网络、书刊等途径查阅资料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搜集、分析和解读证据的能力、提出解释、预测和作出结论的能力、交流个人假设、研究结果的能力这八项要素全面提高的目的,从而促使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基于以上认识与思考,我在个人的教学工作中认真开展了实践研究,结合本校实际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哪些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学习意识,增强教育者的科学教育观念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以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前提。相对于科学技术

发展而言,学校课程具有滞后性的特点,这就对教育者实施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自身的科学教育观念增强了,他才会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经历“科学”的过程,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探索精神传授给学生。因此,教育者必须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除透彻理解教材所反映的科学知识体系外,还必须加强对教师科学知识的继续教育,使他们及时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坚持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探索精神等传授给学生。

二、立足主阵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研究表明,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抓好科学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中认真做到以下几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激发科学兴趣,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科学探究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但是在现实中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真正参与科学实践活动之间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们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科学探究,使他们能够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活动所带给他们的欢乐,体会到科学所能赋予他们的力量在探究的过程中,最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智力背景中,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自觉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去。

例如在上《研究摆》时我首先出示一个摆的装置,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这样的物体吗?”,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后又一次提出问题“你想知道这个摆摆的有多快吗?”要求学生想办法测出教室里的摆10 秒钟摆几次。然后要求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个摆,使自己制作的摆10秒钟摆15 次(可以任意设定次数)。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摆的装置,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真正调动起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对

引导学生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起到积极的作用,很有实效

2、渗透科学方法,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科学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灵魂,不直接参与观察实验,就难以真正掌握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过程。教学中要认真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应选择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学习方法,加强方法渗透的力度和广度,要鼓励他们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的应用。

如我在教《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内容时,问学生;“在往杯里加食盐时,

每勺盐不一样多怎么办?”学生说:“用天平称、用肉眼观察……” 教师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学生苦苦思索,其中所蕴含的问题,依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立即解决,但问题中表露出的矛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就吸引学生非要将问题解决不可。此时,教师出示一把尺,用尺把勺上的盐刮平,告诉学生,这是一平勺盐,我们加盐时为了使每次保持相等的量,可以用这样简单科学的办法进行。“一平勺盐”的设计,非常生活化,而且操作简单,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的教学能对学生有所启发,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3、重视观察记录,提高分析和解读证据的能力观察记录在科学研究中是很重要的,

这不仅是开展科学探究的一个良好习

惯,更是一项技能。对观察记录的解读直接反映学生收集、分析证据的能力,重视观察记录是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数据能力的好方法。2010年12月我在合肥观摩全省科学优质课品比上《观察鱼》一课的时候,老师就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观察记录装订成了一本小册子,告诉他们如果把每一次科学课的记录都这样保存起来,就可以随时很方便地了解自己研究的过程了。学生的热情都很高,还给这本册子像杂志一样起了个名字,叫做《研究鱼》。

在平时的公开课教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前教师精心设计、准备,课上学生精心填写的科学记录单,而课后就随手丢在桌上,甚至扔进了纸篓。我们的科学教师、我们的学生都应该懂得记录的重要性,懂得科学记录单上承载着很强的信息,孩子们的科学记录是最真实的科学书。每一堂课我都很注意保存学生的实验记录。因为它记录了孩子科学思维的轨迹,记录了孩子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和实验数据,是他们研究的经历。经常分析这些记录,将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

4、鼓励大胆质疑,培养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科学态度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因素。大力

倡导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大胆怀疑、合理论证、注重证据、不迷信权威的人,才有可能超越前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他们肯疑、敢疑和善疑的优秀品质。

三、利用丰富的校内资源,拓展学生科学视野

我校有近3 万册少儿科技图书,这一丰富的资源利用得好,能对学生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视野的拓宽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平时组织各班借阅,再让学校组织科技小制作、撰写科技小论文评比、科学故事演讲比赛等一系列科技教育活动,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真正做到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

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丰富学生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