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制定并实施的政策,它从总体上规定了该国对外贸易活动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中国对外贸易的总政策是,以积极的对外政策为方向,以多样的政策措施为手段,借助对外贸易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工业化,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国家选择实行何种对外贸易政策,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在国际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其经济实力和产品的竞争能力。小国多倾向于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大国则有所差异:那些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实力最雄厚的,产品最具有竞争能力的大国,往往提倡自由贸易政策或带有自由化倾向的政策;而那些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较差,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大国,一般采取保护贸易政策。

中国外贸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始自保护贸易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特点,理论依据也在不断地更新,具体的贸易措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的国别和区域政策开始逐渐得到重视。

1949年9月通过的政协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明确指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倾向。同时,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政策,使得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选择了在资金短缺的经济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使对外贸易成为调剂余缺的手段,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就是换取进口必要机器设备所必须的外汇,基本上忽略了对外贸易的效率原则。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由于经济体制从严格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体制,使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开始变化。可以把这一阶段区分为1978-1987年、

1988-1992年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改革初期,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开始工贸结合的试点,简化对外贸易计划的内容,并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后一时期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重点则体现在外汇管制制度的放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行、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的建立、开始鼓励发展加工贸易。

1992年10月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对外贸易政策开始进行广泛的改革。实行有贸易自由化倾向的保护贸易政策。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履行入世的承诺,以及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已经成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构造有利于经济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在适度内外均衡基础之上高速发展。由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国别结构以及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关系,决定着对外贸易政策的取向。

贸易政策没有孰优孰劣,而是应与本国的国情,本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本国与世界各国的竞争比较相结合,来制定适宜的贸易政策。本世纪的经济发展趋势是以自由贸易政策为主导,而事实上,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接轨,深化改革开放,逐步迈向自由贸易。但在客观上,

我国的经济现状导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发展对外贸易,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恰当的把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结合起来,实行适度的保护贸易政策,并在现实的基础上,掌握好开放的“度”,即开放型适度贸易保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