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 格式:docx
- 大小:297.17 KB
- 文档页数:8
地表形态的塑造1.下面为四幅地貌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题。
(1)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B.乙C.丙D.丁(2)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B.乙C.丙D.丁2.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塑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沉积B.海浪侵蚀C.风化作用D.流水侵蚀(2)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冷却凝固B.②—变质作用C.③—重熔再生D.④—沉积作用(3)在该地质公园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岩石的主要类型应为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3.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疏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
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为原料生产优质砚台。
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
该岩石可能是(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3)下列关于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沉积岩越向上层越古老B.所有的岩石要形成新的沉积岩之前都必须要经过外力作用先形成沉积物C.所有的岩石要形成新的沉积岩之前都要先经过地壳抬升作用上升到地表D.沉积岩的代表有石灰岩、砂岩、板岩、煤炭4.下图示意滨海某花岗岩景观。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岩石朝向海洋的一侧,主要遭受( )A.风化作用B.波浪侵蚀C.洋流侵蚀D.化学溶蚀(2)图示花岗岩景观的形成过程是( )A.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用B.岩浆喷发--外力作用--地壳抬升C.岩浆侵入--外力作用--地壳抬升D.岩浆喷发--地壳抬升--外力作用5.鹅颈州立公园位于美国西部犹他州,是一个观赏圣胡安河深切曲流的极佳去处。
第15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必修1+选修Ⅰ1)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果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山脉和巨大的褶皱山系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2.表现形式及其作用表现因素作用结果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1.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2.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类型包括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和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等。
3.海岸地貌: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主要类型有侵蚀形成的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和堆积作用形成的海滩、沙坝等。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微点1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第5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读板块分布图,回忆下列知识。
(1)补全图1中板块的名称。
A 亚欧板块,B 太平洋板块,C 印度洋板块。
(2)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现象。
①地中海面积在缩小是因为其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红海面积在扩大是因为其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②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③非洲大陆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是因为其位于非洲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南美大陆西海岸地势起伏大,多高大山脉是因为其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由图2可知,海沟属于消亡边界,海岭属于生长边界。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3.板块运动与地貌特别提醒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考向一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板块构造及其影响1.(2014·大纲全国文综)下图中K 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K 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答案 C解析本题属于记忆性内容,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线经过马来群岛南缘,K岛位于此线北侧。
2.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知识必备:第14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必备知识学科素养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3.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常见地貌的成因、主要类型及分布。
4.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内容。
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某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地貌特征。
2.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掌握不同地区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和地貌景观的差异。
3.地理实践力: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识别常见的地貌类型;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
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1 ________。
(2)分类:进行得很快的内力作用和进行得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
(3)表现形式。
项目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定义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2________运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的过程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岩层在□3 ________方向上受到压力、张力等,从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形或变位岩浆只有□4 ________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一般发生在□5 ________,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例证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6 ________等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等—(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7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探究] 1.举例说明地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提示] (1)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2)东非大裂谷: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
(3)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岛是与大陆相连的,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
2.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8 ________________能。
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考情探究】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备考指导内容解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近年来,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力度较大。
试题特别重视对外力作用与地貌的考查。
试题多以自然地质、地形现象为切入点,考查获取信息、运用地质作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突出对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考查备考中要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如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板块构造学说、地壳物质循环等;要强化训练运用知识、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力作用与地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真题探秘】基础篇固本夯基【基础集训】知识1岩石圈物质循环大约5 000多万年前英国北爱尔兰东部火山活动非常活跃,在沿海地区形成一条由3.7万多根六边形、五边形石柱组成的向大海延伸约6 000米长的“巨人之路”。
下图示意“巨人之路”景观。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构成“巨人之路”的岩石属于()A.变质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喷出岩答案D2.构成“巨人之路”的这类岩石往往()A.具有层理构造B.具有气孔构造C.常常含有化石D.岩石坚硬致密答案B干热岩是温度大于200℃、埋深3~10千米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绝大部分为侵入岩。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题。
3.图中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分别是()A.①、乙B.②、丙C.③、沉积岩D.④、甲答案A知识2内力作用与地貌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下面两题。
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答案C2.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乙比甲更可能出现聚落B.丙比丁更可能出现溶洞C.阶地T2的抬升晚于T1D.甲地点以侵蚀作用为主答案A浙江温州雁荡山有许多像鸡蛋大小的石球(球泡),它是含有气体的岩浆溢出地表后在流动过程中,气体局部聚集,形成有空腔的球泡。
第1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程标准] 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体系架构]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素养考查] 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某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地貌特征。
2.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貌景观的差异。
3.地理实践力: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结合当地地貌类型和特征,分析其成因。
课时28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2)表现形式①地壳运动: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②岩浆活动: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的过程。
③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3)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2)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3)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①风化作用②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的过程。
③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④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的过程。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类型沉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而成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非金属矿物 变质岩 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理构造;富含金属矿物(2)岩石转化①岩浆―――――――――→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岩浆岩。
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概念辨析
一、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1. 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
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
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3.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4. 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二、海岭与海沟
1. 海岭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形成在生长边界,由于洋壳张裂,岩浆涌出地表,遇到冰冷海水,向两侧迅速冷凝,形成海岭。
2. 海沟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形成在消亡边界,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在交界处形成岛弧,在海岸上形成海岸山脉,在洋壳物质流失区域
形成海沟。
三、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
1. 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2. 风力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四、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
1. 雅丹地貌:是由平行相间排列的吹蚀沟槽、垄岗组成的崎岖破碎的地貌。
通常发育在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上,是泥质岩层的垂直节理(裂隙),遭受定向风长期吹蚀,裂隙逐渐扩大而形成的。
以新疆罗布泊
雅丹附近最为典型,故名雅丹地貌。
2. 丹霞地貌:红色砂、砾岩层的垂直节理,由流水侵蚀、风化剥落
和崩塌而形成的。
主要景观是丹崖赤壁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
以广东丹霞山命名。
原理方法
一、岩石圈物质循环及三类岩石
二、外力作用与地貌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外力
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
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
风化
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作用
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风力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侵蚀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雅丹地貌)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 ”形谷;使坡侵
流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蚀
水沙漠”石“漠化”
侵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溶
蚀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蚀
漏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形成冰斗、角峰、“U ”形谷、冰蚀平原、侵蚀冰蚀洼地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
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风力
飞沙走石搬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滨海地区作用强烈
流水泥沙俱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
搬运用明显
冰川
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搬运
海流
物质迁移滨海地区
搬运
冰川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沉积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形成冲积扇(出山
流水
口)、三角洲(河口)、
沉积颗粒大、体积质量大冲积平原(中下游)
的先沉积,颗粒小、体形成沙丘(静止沙
风力积质量小的后沉积丘、移动沙丘)和沙
沉积
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固结
成
形成沉积岩较为普遍岩作
用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褶皱断层
质
构背斜向斜造
岩
层岩层一般向上形拱起
态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层
中心岩层较新
老,两翼岩层老
较新
关
系中心岩层较
新,两翼岩层
较老
对位移
图示未
侵
常形成山岭蚀
(内力作用) 地
貌
侵背斜顶部受张蚀力作用,岩石常形成谷地或
盆地(内力作
用)
向斜槽部因受
挤压力作用,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
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
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
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
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
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形成
后破碎常被侵蚀地成谷地(外力貌作用) 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外力作用)
图
示
四、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图胜千言地质剖面图的判读程序
认知结构
地形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
一、地形特征描述
地形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地势起伏(地势倾斜方向、地势起伏大小)+特殊地貌(如海岸线曲折、黄土广布、沙漠广布、冰川地貌广布等)。
二、地形成因分析
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方面。
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或张裂、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角度分析;外力作用应先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外力作用的类型(流水、风、海浪、冰川等),进而找出对应的外力作用形式(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示例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贺兰山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宁夏平原之间,海拔大多为 2 000~3 000 m,最高峰海拔 3 556 m。
降水量由山麓向山顶逐渐增加,山中森林资源丰富。
下图为宁夏平原及周围地区地形和地质构造剖面图。
(1) 根据图示信息,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述宁夏平原的形成原因。
(2) 分析贺兰山对宁夏平原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答案(1)岩层断裂下陷;黄河携带的泥沙及贺兰山的洪积物沉积而成。
(2)削弱了来自西北的寒冷空气的侵袭,抬升了东南季风(夏季风), 在该地区形成较多的地形雨;阻挡了沙漠的东移;山中植被有效地减弱了水土流失和山洪暴发,起到了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