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为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内容为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八章建设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主讲:揭晓
(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学背景: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例外。它的提出源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它首先要回答的是中国总体实现小康之后,要不要、能不能以及如何向着更高目标发展的问题。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实际上是与中国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一特定背景有直接的关系。当前,中国梦已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人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凝心聚力。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共同理想和愿望,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人们共同企盼的目标和结果。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学习了解掌握关于和谐社会的概念、内涵及思想理论渊源。深刻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1.掌握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及内涵。
2.了解掌握关于和谐思想的理论渊源。
3.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启发式、层层深入引导、问题意识、讲授等方法,并通过动漫图片、动态效果图、不同颜色搭配区分及音频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首先通过学生非常熟悉词汇“中国梦”作为引导,通过全国上下谈论中国梦来链接和谐社会的建构。今天,全国上下都在讨论中国梦,人们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凝心聚力。中国有13亿多人口,每个人的愿望千差万别,但是都有一个共同愿望,就是希望社会和谐、发展和稳定。
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民来讲,苦难的中国人民历经沧桑,人们对社会的动荡、分裂所带来的困难感同身受,可以说中国民众深知和谐社会的可贵。因此,建构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共同愿望和理想。
从历史上来看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人民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
那何谓和谐社会?
其次,讲解“和谐”的概念。从字面意思和系统论的角度对“和谐”的含义进行解释。
再次,从古今中外的有关和谐思想渊源中进一步深入解读“和谐思想”,即无数思想家、政治家、社会学家对此有过许多表述、构想和追求,提出过各种理想社会模式。重点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进行阐释,同时对西方和谐思想进行解释。
最后,在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什么是“和谐社会”。同时对和谐社会三个维度,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行深度阐释。为了加深对和谐社会的理解,最后从和谐社会的层次上进一步做了拓展的理解和分析。
进而对社会主义和谐、田园牧歌、乌托邦、资本主义福利社会做区分。
最后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迎接这一美好和谐社会的到来作为结束语,提出希望、面向未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充满信心。
教学总结:一是从教学效果上,本节内容重点要讲清楚“和谐”是指什么?什么是“和谐社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重点采用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引导的方法,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从熟悉的
词汇到深度的理论解读,逐步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和谐思想和和谐社会的相关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二是从PPT制作及色彩对比来看,通过动漫、动态、不同颜色搭配,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三是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从整个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内容结构,从教学导入到教学结尾,一气呵成。四是教态自然、语速控制适中,易于学生听懂、听清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