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自我防御机制理论改变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个案报告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自我防御机制理论改变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个案报告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自我防御机制理论改变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个案报告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自我防御机制理论改变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个案报告

理性情绪疗法在学生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理性情绪疗法在学生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佛山一中李绮萍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lert Ellis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其核心的理论是ABC理论。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 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信念(beliefs), 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 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是外部事件A直接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反应C的结果,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并不这么认为,它认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C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C的更直接的原因。如果我们对诱发事件的信念是合理的、现实的,那么,由此产生的情绪行为是适应的,否则,非理性的信念就会产生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人体的认知系统产生的非理性、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其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 那在心理辅导中,如何运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呢?首先得找到不合理的信念,并有效地进行辩论。在进行合理情绪治疗的过程中,只有真正找到了来访者不合理的信念,咨询员才可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易在外层转圈子而难以深入。初学者使用此法往往不得要领,关键是找不到不合理的信念,感到辩论无从下手。 寻找求治者不合理的信念,可先从ABC模式入手: 第一,先以某一典型事件入手找出渗发性事件A; 第二,询问对方对这一事件的感觉和对A的反应,即找出C; 第三,询问对方为什么会体验到恐惧、愤怒等情况,即由不适当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着手,找出其潜在的看法、信念等; 第四,分清患者对事件A持有的信念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将不合理的信念作为B 列出来。而在此过程中,要采用各个击破的原则,一个个去找,不能指望一锤定音,一了百了。 其次,辩论中的积极提问能促使患者的主动思维。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中,所应用的辩论的方法和苏格拉底式的辩论同出一辙。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正是要在这样的过程中使对方的认知发生某种改变,直至逐步放弃其不合理信念。 这一疗法简要地说就是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来访者以理性的思维方式替代不理性的思维方式,以理性的信念替代不理性的信念,最大程度地减少不理性信念对他们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人的不合理信念表现为苛求和必须,体现在方方面面,数不胜数,但正如Ellis总结的那样,归结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自己的苛求;第二是对别人的苛求;第三是对环境的苛求。以下以高中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为案例,谈谈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高中生心理辅导方面的应用。 一、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小J同学是一名高三的学生,她因复习、考试中不能集中注意力,被一些事情分心而烦恼。导致她分心的事情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外在环境中的干扰;另一类是自己内心的干扰,如复习、考试时想到某些音乐,想到从前的事,想到“不该想的事情”。她越是想克服这些干扰,这些干扰越强烈,令她痛苦不已。她很急,因为她认为继续这样会严重影响她的复习,妨碍她在考试中的表现,影响考试成绩。 在这个案例中,其实是因为当事人对分心的苛求引起的:明明不可控制,却苛求控制。J同学认为,考试中绝对不能一心二用,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高考既然是人生中一次重大的机会,就要百分百地全神贯注。这个想法看似合理,其实并不合理。你可以请求监考老师减少走动,但你能要求旁边的同学的写字没有一点声音、没有沙沙声传到你耳

认识情感行为_模板

认识情感行为_模板 一、引言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小学儿童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因为: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与我校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相一致,与创造教育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小学高段试行了”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情认识行为感 二、思路。 1、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2、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儿童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3、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关键,还是要在提高认识、诱发情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使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之后,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4、以上三者是循环往复的一个整体。 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在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智力的发展和道德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特别是高段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从这样的整体性角度去考虑。(如前图) 三、做法。 遵循知情意行统一性原则,按认识--情感--行为的教育实践模式,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把教育学生”凡事考虑后果”作为实验的突破口,侧重研究”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方法,力求把责任感教育真正落脚到”导行”之上。本学期是实验的第一阶段,侧重从”提高对责任感的认识和激发情感共鸣”抓起。 1、血的事实,让孩子们猛醒。 当今的小学生生在新社会,长在改革中,朝气逢勃,开拓进取,他们经历的是一帆风顺,幸福的生活不易让他们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实验之初,通过摸底,我们深感学生对责任

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 1.0理性—情绪疗法概观 该疗法属于认知治疗法体系,这一治疗取向的代表人物有: 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的“相互作用分析(TA)”;梅钦鲍姆(D?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贝克(A?Beck)的“认知疗法”;艾利斯(A?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RET)”;格拉瑟(W?Glasser)的“现实疗法”。 1.1理性—情绪疗法的发展 酝酿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创始人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生于1913年。少年生过病,性格羞怯,尤其怕与异性相对。读过许多哲学书籍,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决心自己克服掉。194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 194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在凯伦?霍妮研究所接受个人分析和训练。1953年对精神分析理论及其疗效失去信任,并尝试对其进行改造但徒劳无益。50年代提出“理性疗法(RT)”, 后与其合作者罗伯特?A?哈帕(Robert A ?Harper)决定将RT改名为“理性—情绪疗法(RET)”。RET的特点是认知、行动并重;理性、经验并重。60年代RET曾采用其他疗法进行过练习。70年代更多的心理咨询师加入到RET阵营。80年代RET已经成为国际闻名的心理治疗体系。 RET有两个研究机构,均设在纽约:“理性生活有限研究所”创办于1959年,是一家非营利性的教育和科研组织;“理性—情绪治疗研究所”创办于1968年,是一个培训机构。出版专著、书籍和通俗读物,还出版一份名为“理性生活”的期刊。在教育培训方面开设有成人教育课程,研究生培训,以及特别的专业进修。 1.2理性—情绪疗法的特点 ⑴人本主义倾向 艾利斯明确宣布,“RET不可以装作是‘纯客观的’、科学的或以技术为核心的,它对人类的困难及其基本解决途径采取明确的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立场倾向”。人仅仅因为他活着、存在着,就完全可以作他自己,而用不着非要做出什么业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RET追求的就是一种充实的、自我实现的倾向。RET十分强调个人的意志、理性,强调人能够“自己救自己”。 ⑵教育的倾向RET具有很浓的教育色彩,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的治疗模式。 ①在咨询和治疗的原则方面,它力图用一套它认为合理、健全的心理生活方式去教育来访者。基本目标就是帮助人们更富理性地思考问题,更适宜地去体验和感受,更有效地行动。 ②治疗过程有很强的教导味道。 治疗者经常用讲解、说服甚至论辩的方式教导来访者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质疑问难,并大量使用阅读RET书籍、讲座、录音录像、讨论会、示范等教育技术,教会来访者运用RET的思考方式,以理性的信念和思考方式取代非理性的思考方式。 ③RET还专门发展出一套适用于儿童和学校咨询的体系,成为“理性—情绪教育”,比较适用于青少年教育和咨询,旨在帮助孩子提高心理机能水平,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⑶强调理性、认知作用 理论上,RET承认心理机能的整体性,认为感知、思维、体验和行动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在治疗途径上,广泛采用情绪、行动方面的方法,同时更重视理性和认知的作用。 RET的基本假设是: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件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动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牛鼻子”,把认知这个“牛鼻子”拉正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情绪和行为困扰. 2.0基本理论

理性情绪疗法案例分析

理性情绪疗法案例分析 案例: 来访者:男,22岁,大学四年级。 主诉:焦虑、烦躁、入睡困难,经常做恶梦,持续有一个多月。 自诉:我就要毕业了,去了几家单位应聘,都未被录取。为什么我不被录用,因为我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不是名牌的大学生,就被人看成是垃圾学校的学生。我现在没心情看书,找不到工作,四年大学白上了。找工作也是竞争,也不好意思问其他同学,有时上网聊天,心情稍好点。 诊断: 一、症状: 心理:焦虑、烦躁 生理:入睡困难,经常做恶梦 二、初步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三、诊断依据: 1.没有器质性病变。 2.根据心理正常非正常区分三原则,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 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排除精神病。 3.由找工作引起,没有变形冲突,排除神经症。 4.没有泛化,由现实问题引起出现了不良情绪,时间仅一个多月,社会功能受损轻 微,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四、原因分析: 心理:1.认知问题:不是名牌大学生,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工作,大学四年就白上了。 2.情绪焦虑、烦躁 3.人际关系:与同学交往少 社会:找不到工作 五、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使来访者能够从找不到工作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对自己可以更加有信心,从而更加积极地去找工作。 最终目标:完善来访者的人格,使之可以去更好的生活。 六、咨询理论 理性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在上世纪50年代创立的,它的中心目标是除去非理性的,不合理的信念,而以正确的信念取代错误的信念。其中ABC理论是理性情绪疗法的基础理论。 七、咨询过程 1.和来访者交谈找出不合理信念是绝对化,读心术和过度概括化,来访者认为自己 找不到工作是因为自己不是名牌大学生,这是绝对化。不是名牌大学生,就被人看作是垃圾学校的学生,这是读心术。找不到工作大学四年就白上了,这是过度概括化。 2.要让来访者明白他之所以焦躁、痛苦,入睡困难,做恶梦不是因为他找不到工作 硬气的而是因为他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引起的。我用A-B-C理论找出他的诱发性事件是快毕业了却找不到工作,对这件事情的解释是因为自己不是名牌大学生所以才找不

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疗法与临床治疗分析

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疗法与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抑郁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5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让两组患者对治疗满意程度进行评分,治疗后6个月进行随访,统计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均有所好转。但是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随访过程中的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评分为(8.36±1.64)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26±1.59)分,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23.28±1.65)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37.26±4.8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抑郁症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方法能够更好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在治疗后也不易复发,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 抑郁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1]。我国传统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为药物治疗,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在停药后患者可能会迅速复发。药物治疗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患者的心理活动也很需要关注,因此就需要使用一种更好的方法来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2]。笔者所在医院在对抑郁症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在患者经过治疗后也不易复发,患者的满意度也比较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2~59岁,平均(32.29±1.73)岁。所有患者经过HAMD 的测评确诊为抑郁症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为26~59岁,平均(32.78±1.69)岁。 观察组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2~58岁,平均(31.29±1.3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所使用的药物为度洛西汀联合阿普唑仑,度洛西汀以30 mg每日一次为起始剂量,根据患者不同情况1周内加到60 mg,1次/d。有严重失眠联合阿普唑仑0.4~0.8 mg,1次/d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引入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为患者创设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例如患者的病床一定要保证干净整洁,同时也可

63335:认识情感行为工作总结

认识情感行为工作总结 一、引言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 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小学儿童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 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 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 道德教育。因为: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 状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与我 校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相一致,与创造教育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小学高段试行了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思路。 1、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 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 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 非常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2、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儿童有了正 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 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 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 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3、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 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 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

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9-05-07T10:31:05.963Z 来源:《药物与人》2019年1月作者:丁静华 [导读] ,针对我院的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 北方医院丁静华 摘要:目的,针对我院的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在医院治疗,病例资料完整,诊断明确并配合治疗的抑郁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研究A组、研究B组,各50例,参照组用帕罗西汀治疗,研究A组给予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社会支持干预,研究B组用帕罗西汀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社会支持干预。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研究B组治疗效果优于参照组和研究A组。结论,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明确,全面,值得研究发展。 关键字:认知行为疗法;抑郁症;治疗;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1-CR 引言 抑郁症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该病通常表现为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悲观失望等,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据中国心理协会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病例抑郁症患者已超过3000万人,在患有抑郁症人群中,死于自杀,意外事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中风的危险性高于非抑郁的人群。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筛选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在我院收治的150例抑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54例、96例,患者的年龄最大72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为(48±8.63)岁。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三组,分别是参照组、研究A组、研究B组,每组50例患者。观察对象EPDS 总分大于12分,HAMD大于17分小于24分,符合DSM-IV轻中度抑郁标准。参与前均知情签订合约。对三组患者年龄、性别进行对比发现,P>0.05。 1.2方法 参照组给予药物帕罗西汀片口服治疗,初始给要量为每天10mg,根据临床反应,逐渐加大剂量至每天20~60mg。研究A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治疗。首先认知行为疗法包括:为患者制定每天的活动计划,布置一定量的家庭作业,协助患者做自我检测表和功能失调性想法记录表,对负性自动想法进行评估,指导患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替代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加深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促进认知行为的纠正。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对患者实施倾听、解释、指导、疏泄、保证等相关技术,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并且为患者创造良好舒适的住院环境,保持室内安静,无噪音,湿温度适宜,确保患者舒适,减轻其心理应激。研究B组同时给予药物帕罗西汀片治疗(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治疗(治疗方法同研究A组)。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期间第4、8、12周的治疗效果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进行评价[7-8]。其中,HAMD评分<7分为正常,7-17分为可能有抑郁情绪,17-24分为肯定有抑郁症,大于24分为严重抑郁症。SCL-90自评量表采取1~5分的5级评分标准,即1分代表无症状,5分代表症状严重,依次递进,总分160分即为90个项目的得分总和,为临床界限,超过160分说明测试者可能存在着某种心理障碍,得分越高表示心理疾病症状越严重。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括头晕、恶心及嗜睡。 2结果 2.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EPDS评分比较 EDPS评分治疗前两周EDPS总分三组患者无显著差异性,4周与8周后统计结果显示,A、B组EDP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较参照组下降更多,与参照组比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的三组对比分析 时间参照组研究A组研究B组治疗前两周63.81±5.0862.95±5.2763.17±5.62治疗4周后60.18±4.8250.68±4.5843.54±4.05治疗8周后57.45±4.1539.70±4.1634.52±3.84 2.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HAMD评分治疗前两周HAMD总分三组患者无显著差异性,4周与8周后统计结果显示,A、B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较参照组下降更多,与参照组比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的三组HAMD评分对比 时间参照组研究A组研究B组治疗前两周50.51±1.9220.65±1.9620.10±1.96治疗4周后18.74±1.2114.84±0.9611.59±1.51治疗8周后15.88±1.2710.10±0.98 6.79±0.97

理性情绪疗法RET咨询案例一则

理性情绪疗法R E T咨询 案例一则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理性情绪疗法(RET)咨询案例一则 一.求助者的信 我有着不幸的过去,有着不良的家庭环境,也使自己那么多愁善感,极度的敏感又脆弱,容易受伤,之所以混到今天只是所剩无几的一点点自尊。我是一个硕士生,可是太多的风浪使我对生活失去了勇气和信心。我有着沉重的家庭,老弱病残具全,我自己也有不健康的身体,只因那过分的自尊,我不敢去看病,我不详让别人知道我过去的不幸以及现在的痛苦,只因为不想受到同情,可是我又那么渴望理解和关怀。我担心精神分裂的父亲是否会做出让我无法收场的事情,我担心残疾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是否身体健康,我怕自己学习不好辜负导师的关心和希望,我害怕自己将来没有前途无法支撑这个家庭。现在我无心学习,整天昏昏沉沉。我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无精打采,看者同学专心的学习,我只有心里着急。每天早上5点甚至更早醒来大脑处于高度运转的状态,总也无法停下来,上课没有精神,注意力我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经常一个人静静发呆,越想越痛苦,不能自拔。在我连上看不到一丝笑容,我沉默寡言不合群,可是我很想合群,但总是不自主得拒绝别人的邀请。我对自己感到很无奈。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绝望,我恨自己无能软弱,为什么不象别人那么坚强和勇敢。谁能鼓励我,给我一点点精神食粮,我很绝望。分析该求助者的心身症状的成因,并制定心理治疗方案。没有一件事情让我开心,让我感兴趣,我觉得大脑一片空白,又懒得思考,懒得去想学习问题。我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可是我看者书本就发呆,控制不了自己的大脑,我觉得自己好无能好每用,对生活好绝望。 二.咨询理论基石

班主任工作总结_认识情感行为

班主任工作总结_认识--情感--行为 --"培养小学生责任感"小学高段教育的实践模式探索 一、引言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小学儿童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因为: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与我校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相一致,与创造教育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小学高段试行了"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情认识行为感 二、思路。

1、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2、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儿童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3、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轻度抑郁症的疗效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轻度抑郁症的疗效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08-03T15:36:31.24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7月19期作者:倪永辉 [导读] 探讨团队认知行为疗法对轻度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倪永辉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杭州 311231) 【摘要】目的:探讨团队认知行为疗法对轻度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轻度抑郁症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6例及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团队认知行为疗法,对两组患者疗效及睡眠质量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较对照组75.68%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PSQ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PSQI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团队认知行为疗法用于轻度抑郁症治疗中效果显著,也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轻度抑郁症;睡眠质量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9-0134-02 抑郁症是发病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经相关数据显示[1],我国抑郁症患病率为1.5%~4.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抑郁症患者处于自我封闭,不愿暴露状态,导致常规心理治疗难以获得预期效果,且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在团队情景下向患者开展行为疗法与认知疗法的心理治疗方式,可帮助抑郁症患者改变认知、情感及行为。本研究团队认知行为疗法用于轻度抑郁症患者临床治疗中,观察其疗效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轻度抑郁症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6例及对照组37例。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17~21岁,平均年龄(20.52±1.12)岁;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9例,年龄17~22岁,平均年龄(20.47±1.0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轻度抑郁症诊断标准;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交流障碍者;严重躯体疾病者;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与本研究不配合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以5-羟色胺为主的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措施如下:(1)了解疾病:首次组织活动时,先向患者介绍团体规则,让治疗小组成员互相认识,建立团结互助的氛围。引导患者讲出自己患病原因、疾病症状,鼓励其宣泄情绪。医生将每位患者的症状及情绪详细记录,向患者讲解抑郁症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团队活动结束前组织成员开展游戏,以加强成员间的了解与信任感。(2)了解认知与行为、心理状态的关系:让患者了解个体消极心理状态不是因事件本身所致,而是个体不恰当认知应对策略所造成的。开展第2次团队活动时,让患者进行一日活动记录,于下次活动时反馈,对自身行为的重要性进行回顾,帮助患者了解积极行为能改变消极心理,并掌握不合理行为与认知的识别方法。第3次活动主要教会患者进行事件-思维-情绪的记录。开展第4次活动时反馈上次成果,并帮助患者重建认知,形成对抗思维,掌握应对技巧。第5次活动时,让患者主动加入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中,试着让患者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应用积极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应对负性事件,在团队活动中逐步重建理性认知。(3)知识巩固:第6~10次团体活动,注重成员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领悟,并针对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让患者选择自己认为最可能实现的计划,并付诸于行动。为患者建立治疗场景,并对治疗过程反复练习,以巩固其认知行为及行为反应。 1.3 观察指标 (1)干预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估,显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下降70%以上;有效:HAMD-17评分下降30%~70%;无效:HAMD-17评分下降不足30%,甚至上升。 (2)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时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PSQI总分为0~21分,分数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经χ2检验,率(%)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x-±s)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较对照组75.68%高(P<0.05),见表1。 2.2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PSQ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PSQI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认知行为治疗对伴有躯体症状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认知行为治疗对伴有躯体症状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发表时间:2013-11-18T14:17:54.3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0期供稿作者:李晓1 万好1 吕蓓2 [导读] 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就诊,反复求医。 李晓1 万好1 吕蓓2 (1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青岛 266034) (2青岛市中心医院山东青岛 266042)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伴躯体症状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且躯体不适症状≥3项的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和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组,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精神症状。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8周末,两组间HAMD、HAMA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因子分显著低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组(P<0.01)。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对伴躯体症状抑郁症患者有效,尤其对改善躯体症状效果优于单用药物治疗。 【关键词】抑郁症认知行为治疗躯体主诉艾司西酞普兰 【中图分类号】R74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065-0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depressions presented with somatic complaints LI Xiao, WAN Hao, LV Bei. Qingdao Mental Health Center,26603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 in depressions presented with somatic complaints. Methods 60 patients ,who met CCMD-3 criteria of major depression, presented with more than 3 somatic complai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scitalopram combined with CBT group and Escitalopram group. The efficacy were assessed with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 and 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before and after 8weeks treatment. Result The total scores of HAMD and HAM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8weeks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P<0.05).The total scores of HAMD and the factor scores of anxiety/somatization in Escitalopram combined with CB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Escitalopram group(P<0.05). Conclusion CBT are more effective in treatment of depressions than Escitalopram, especially in those with somatic complaints 【Key words】 Depression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Somatic complaints Escitalopram 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就诊,反复求医。主要表现为长期头痛、头昏、睡眠不佳、四肢无力、发热、心慌、胸闷、嗳气、多汗、食欲缺乏、部位不定及性质模糊的疼痛等躯体不适,综合性医院多见。抑郁症患者通常对躯体状况有不正确认知。为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此类患者的疗效,将其与单纯药物治疗患者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为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同时躯体不适症状≥3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18分。排除慢性器质性躯体疾病,双相情感障碍,躯体疾病所致心境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心境障碍,有严重的自杀企图或自杀行为、木僵状态或其他严重精神障碍者。入组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合用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8-55岁,平均(35.5±11.8)岁;病程11月-3年,平均(10.8±9.6)月。单用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18-56岁,平均(35.6±1 2.4)岁;病程6月-4年,平均(11.8±10.3)月。 1.2 方法清洗期1周。两组均服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组合并认知行为治疗,每周2次,每次约50分钟,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测评,以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75%为痊愈,51%-75%为显著进步,25%-50%为进步,<25%为无效。 1.3 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服药情况比较合用组艾司西酞普兰平均剂量(15±5)mg/d,单用组艾司西酞普兰平均剂量(14±6)mg/d两组间药物剂量无显著性差异(t=0.128,P>0.05)。 2.2 两组HAMD、HAMA评分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合用组治疗后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分别<0.01,<0.05),单用组仅总分及睡眠障碍因子分较前降低(P分别<0.01,<0.05),且治疗后合用组HAMD、HAMA总分均显著低于单用组(P分别<0.01,<0.05)。 注:组间比较,*P<0.05,**P<0.01,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 2.3 两组疗效比较合用组痊愈12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5例,无效5例,有效率87%;单用组痊愈8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4例,无

合理情绪疗法案例 (2)

合理情绪疗法案例 她是一名高一学生,独生女。聪明活泼,个性好强。上高中前与父母同住,父母对她较为宠爱,在各方面都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同时对她的期望也很高。她从小学一年级起担任班里的小队长,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一直受到老师的偏爱,在同学面前一直有一种优越感。 上高中后,她住进了学校,进了重点班,同时也当上了班干部。父母对她有了更高的期望,她对自己也信心十足,然而在期中考试的排名中,却没进入前十名,这对她来说如

当头一棒,父母也训斥她学习不如从前,她便赌气和哭闹,上课也不愿发言,在做班级的工作中,经常与同学产生矛盾,闹情绪,常因一些小事向教师哭诉,以至同学们都不愿理睬她。她每天下课就离开班级,独自一人到操场上玩,感觉这个班集体没人能容下她,由活泼开朗变得常常郁郁不乐,学习成绩下降。 她希望通过咨询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能更好地处理与同学间的关系; 2.增强自信心,能使她在下一次考试中考出理想的成绩; 3.能像以前一样活泼开朗起来。 辅导过程 收集临床资料、评估问题之后,在第一次会谈快结束时我向她简单

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RET)的基本理论模型(ABC): 诱发事件A:其中考试没考进前十名 不合理信念B: 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必须实现我的愿望;我必须感到舒心, 必须得到同学们的支持与赞同。 具体的不合理信念: 1.我必须考进前十名。 2.没进前十名,对我来说是糟糕至极的。 3.我的生活不应该有这么多困难。 4.他们不应该对我不友好。

5.他们这样对待我简直不是人。 情绪及行为上的后果C(非功能性的):情绪表现——沮丧,自我贬低;行为表现——回避、退缩、发牢骚、焦虑、气愤。经常与人发生冲突,学习受到影响。 我向她强调:她可以尝试把所有问题,都用这种模式划分成三部分:即诱发事件A(如:父母对她考试成绩的态度等)、信念B(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和结果C(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 此外,我向她解释,会谈后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咨询的重要部分,对自己的信念的思考、检查越认真,进步就会越快。我还强调:咨询的目标不是要消除所有的负性感受,只是学会使感受与事件相一致、相符合,消除过度的反应。

(完整版)认知、情感、意志的关系

意志、情感、认识的关系 一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1、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意志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自觉的目的性。人的任何目的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人在确定目的时要分析客观条件回顾过去的经验设想将来的结果要拟定方案、编制计划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过程才能实现。因此离开了认识过程就不可能有意志活动。 2、意志也对认识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要认识要探究就要不畏劳苦不怕困难这就需要人的意志努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了意志行动才能使人的认识过程不断深入和持久如观察活动的组织、有意注意的维持、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的开展等都离不开认得意志努力。 二意志和情感的关系 1、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活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活动的阻力。积极的情感对人的意志活动起推动作用会增强人的意志消极的情感对人的意志活动起阻碍作用会削弱和瓦解人的意志。如人们在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时积极的情感就成为以资鼓励行动的强大推动力。如果从事自己不乐意去干的活动时“不乐意”的情感对于这项活动而言是一种消极的体验它妨碍着意志行动的进行。 2、意志可以控制情感使情感服从于理智。人们常说“理智战胜情感”就是指人们根据理智的认识凭借意志的力量对妨碍行动的消极情感的抑制或控制。生活经验和科学实验都告诉我们意志坚强的人能够控制消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的干扰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意志薄弱的人往往容易被困难吓倒使行动半途而废。 三情感和认识的关系 1、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和前提。人只有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才能了解主客体之间需求关系从而产生情感。没有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判断它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就不能产生情感。“有所知才有所感”。例如聋者没有听觉对噪音就不会产生厌恶盲者没有视觉对美丽的颜色就不会产生喜悦。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入产生的情感也就越丰富、越深厚这就是“知之深 爱之切”的道理。 2、情感即可以成为认识的动力也可以成为认识的阻力。一般说来积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它能够促进人们以顽强的毅力去认识事物提高活动效率。消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阻力它会阻碍人们认知活动的积极性的发挥降低认识活动的效率和水平。例如只有对科学寄予极大热情的人才会不辞劳苦不畏艰难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学生学习落后原因固然很多但由于消极情感的减力作用却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品质是人在后天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是各科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把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变成锻炼学生意志的实践场所。 1、加强对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武装青少年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伟大的毅力是为崇高的目的产生的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使学生具有高

理性情绪疗法介绍

理性情绪疗法介绍 理性疗法(RE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整体模型是“ABCDE”,是在埃利斯的“ABC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通常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 理论则认为A只是C的间接原因,B即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 生的信念才是直接的原因。两个人遭遇到同样的激发事件――工作失误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产生了很大的情绪波动,在总结教训时,甲认为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一定要小心谨慎,防止再犯错误,努力工作,把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由于有了正确的认知,产生合乎理性的信念,所以没有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乙则认为发生如此不光彩的事情,实在丢尽脸面,表明自己能力太差,怎好再见亲朋好友,由于有了这样错误的或非理性信念,再也振作不起精神来,导致不适当的甚至是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理性情绪疗法就是以理性控制非理性,以理性思维(合理思维)方式来替代非理性思维(不合理思维)方式,帮助病人改变认知,以减少由非理性信念所带来的情绪困扰和随之出现的行为异常。 特点 1、人本主义倾向 RET信赖、重视个人自己的意志,理性选择的作用,强调人能够“自己救自己”,而不必仰赖魔法、上帝或超人的力量。 2、教育的倾向 RET有很浓厚的教育色彩。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育的治疗模 式。 3、强调理性、认知的作用 在治疗途径上广泛采纳情绪和行动方面的方法。但它更突出地重视理性、认知的作用。这是RET、也是所有认知疗法的一个最本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