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历程、原则、内容及趋势-2019年精选文档
- 格式:pdf
- 大小:19.19 KB
- 文档页数:9
探究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历程、原则、内容及趋势
教育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支柱,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基石,对教育的时代化改革自然不可忽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迅速,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同时也带动了教育界的改革与发展。近几年高等教育中的办学方法、管理制度、投资制度以及校内师生上课制度都有了明
显的变化,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不可否认的是,高等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值得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高等教育改革动因分析
随着教育大众化的逐渐深入和政府的合理引导,我国高等教育有了突破性的进步,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
才的需求和人们对知识的需要。我国开展高等教育改革的原因有很多,有其内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刺激。各方面的因素造
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教学观念落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1.教学和科研逐渐失调
我国各地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很多高等院校在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上存在较大的问题,
很多地方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都将科研摆到非常高的位置,
用各种手段来推动科研的发展,很多时候对教学只停留在口头
上。而且即便高校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也很难向对科研那样有着极高的投入。甚至有些学校的教师群体中有着“不出著作,不写论文,没有前途”的现象。这和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实践
性人才的现状不相符合,从客观上推动了高校改革的进行。
2.教学方法统一,不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过度地依靠课本进行教学,不仅限制了教师教学技术的发
挥,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而有些时候由于教师对课本知识或课件掌握不熟练,受书本知识束缚,导致讲出来的内容也十分生硬、僵化,这样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也十分不利于学
生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培养专业型人才必须要做到多媒体技术、课本、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有机统一,但原
有的教学方式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二)教学方法落后
我国各级学校教学方法模式化、单一化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也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原因之一。在过去,照本
宣科式的教育屡见不鲜,一节课堂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支起耳朵听,十分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虽然如今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可越来越多的课件并不考虑其科学性,而是以迎合学生兴趣作为第一要务,一味追求花哨、动感、活泼的艺术表现,看
似让学生开拓眼界,实际上学生们更多地精力会放在多媒体技术的展示技巧上,这样往往会和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
(三)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应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仅
仅是课本知识的掌握。实际上素质和技能不矛盾,高等教育应将社会实践放到和课堂教育并列的位置上。我国的大学分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研究性大学侧重知识学习和理论研究,综合类大学侧重平衡学生的学习内容,但这两种支流落后的高等教育体制下
无一例外,都是课堂教学占据了大学教育的绝大部分时间,即便有一定的社会实践也只是流于形式,加剧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现象。
(四)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动
计划经济之下的高等教育体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不
相适应。我国过去实行国有化办学体制,高校实行公有制,拿国
家的钱,给国家培养人才,高等教育的运行成为国家发展规划中
的一部分,政府对高校进行直接管理,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政府的全面指导下进行,按照政府的指令办事。这样学校既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工作流程生硬,效率低下。但自从我国改革开
放的政策提出后,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直线上升,只有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学校
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充分调动了大学自主运作和个性化发
展的积极性。
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历程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开始要追溯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从那时开始,我国的高校改革大体上历
经了三个阶段。
(一)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体制结构大体调整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决定》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作为
突破口,正式拉开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决定》中重点强调高等教育要和社会需求进行更好的结合,加强高校和社会生产、科研之间的联系,重点实行中央、省、中心城市办学的体制。此外,《决定》还重点强调了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大力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给高等学校充足的自主运作空
间。1993年,中共中央为响应邓小平南巡讲话,颁布了《中国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务院又下发《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
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等院校内涵式的发展
路线,从而使《纲要》更具操作性。
(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高等教育大发展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主席代表党中
央提出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大力改革高等教育,满足普通人民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扩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扩招已经成为时代
发展的潮流。2000年全国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突破两百万,同比
去年增长38.2%。不到十年的时间,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就有了
质的飞跃。虽然在办学工作上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适应了社会和广大群众的需要。(三)新世纪初期后―深化
改革
截至2006年,我国在校大学生已经突破2000万,高等教育逐渐开始了大众化的阶段。这一阶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近几年,我国众多高校建立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精品课程,并且有条件的院校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示范教学基地和基础课教学示范中心,
通过互联网实现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聘请校外优秀教师来弥补本校教学资源的欠缺;重视英语教学,推动国内教学与国际接轨;等等。而2007年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近几年也得到了有效地实施,这些举措都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高等教育改革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毫无疑问,高等教育改革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教育发展必须要坚持的大的方向。高等教育改革要坚持国内改革和国际接轨,强化对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和吸收,
促进国际和本土的有机结合,但要注意不照搬照抄外国的东西,
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理性化原则
在我国不断要求高等教育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高校也应正视自身的身份,在与市场进行充分的接轨的同时,也要坚持大学教育的本质不动摇,坚持对大学教育理性的认识。高等教育应该将知识的传授作为学校最主要的工作,以传播知识、提升学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