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的使用及观察动物组织
- 格式:docx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4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动物基本组织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一般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2.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生物量级及系统过程4.细胞学术与动物基本组织二、实验原理光学显微镜一般由载物台、聚光照明系统、物镜,目镜和调焦机构组成。
载物台用于承放被观察的物体。
利用调焦旋钮可以驱动调焦机构,使载物台作粗调和微调的升降运动,使被观察物体调焦清晰成象。
它的上层可以在水平面内沿作精密移动和转动,一般都把被观察的部位调放到视场中心。
聚光照明系统由灯源和聚光镜构成,聚光镜的功能是使更多的光能集中到被观察的部位。
照明灯的光谱特性必须与显微镜的接收器的工作波段相适应。
物镜位于被观察物体附近,是实现第一级放大的镜头。
在物镜转换器上同时装着几个不同放大倍率的物镜,转动转换器就可让不同倍率的物镜进入工作光路,物镜的放大倍率通常为5~100倍。
物镜是显微镜中对成象质量优劣起决定性作用的光学元件,一般变倍比为6.3:1,变倍范围0.8X-5X。
常用的有能对两种颜色的光线校正色差的消色差物镜;质量更高的还有能对三种色光校正色差的复消色差物镜;能保证物镜的整个像面为平面,以提高视场边缘成像质量的平像场物镜。
高倍物镜中多采用浸液物镜,即在物镜的下表面和标本片的上表面之间填充折射率为1.5左右的液体,它能显著的提高显微观察的分辨率。
目镜是位于人眼附近实现第二级放大的镜头,镜放大倍率通常为5~20倍。
按照所能看到的视场大小,目镜可分为视场较小的普通目镜,和视场较大的大视场目镜(或称广角目镜)两类。
载物台和物镜两者必须能沿物镜光轴方向作相对运动以实现调焦,获得清晰的图像。
用高倍物镜工作时,容许的调焦范围往往小于微米,所以显微镜必须具备极为精密的微动调焦机构。
显微镜放大倍率的极限即有效放大倍率,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指能被显微镜清晰区分的两个物点的最小间距。
分辨率和放大倍率是两个不同的但又互有联系的概念。
当选用的物镜数值孔径不够大,即分辨率不够高时,显微镜不能分清物体的微细结构,此时即使过度地增大放大倍率,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个轮廓虽大但细节不清的图像,称为无效放大倍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标本,了解不同生物的形态特征,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对生物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显微镜是一种放大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仪器,通过显微镜观察标本,可以清晰地看到生物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
本实验选取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标本,通过观察它们的形态结构,了解不同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植物叶片、动物组织切片、微生物培养物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酒精灯、镊子、切片刀、剪刀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显微镜擦拭干净,调整好焦距,调整好照明。
2. 观察植物叶片:(1)将植物叶片切成薄片,用滴管滴一滴水在载玻片上。
(2)将叶片薄片放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轻轻盖住。
(3)调整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
3. 观察动物组织切片:(1)将动物组织切片放在载玻片上。
(2)调整显微镜,观察动物组织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
4. 观察微生物培养物:(1)将微生物培养物滴在载玻片上。
(2)调整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等。
5. 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叶片:(1)细胞结构:叶片细胞呈长方形,细胞壁厚,细胞质丰富,细胞核明显。
(2)组织构造:叶片由表皮组织、叶肉组织和叶脉组织组成。
表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叶肉组织细胞排列疏松,叶脉组织细胞排列整齐。
2. 动物组织切片:(1)细胞结构:动物组织细胞呈多边形,细胞壁薄,细胞质丰富,细胞核明显。
(2)组织构造:动物组织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组成。
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结缔组织细胞排列疏松,肌肉组织细胞呈长条状,神经组织细胞呈神经纤维状。
3. 微生物培养物:(1)形态:微生物呈球形、椭圆形、杆状等。
(2)大小:微生物直径在0.5~5微米之间。
六、实验结论通过观察植物叶片、动物组织切片和微生物培养物,我们了解了不同生物的形态特征,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观察实验报告显微镜观察实验报告引言:显微镜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工具,它可以使我们看到微观世界中的细小结构和微生物。
通过显微镜的使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化学和物理等领域的知识。
本实验旨在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结构和微生物的特征。
实验一:细胞结构的观察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
首先,我们准备了一片植物叶片的切片和一片动物组织的切片。
将切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玻片上,滴上一滴透明的显微镜溶液,然后用另一片载玻片轻轻压在上面,使切片变平。
接下来,我们调节显微镜的焦距和光源,逐渐放大样本。
通过显微镜的放大镜头,我们可以看到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结构。
细胞壁是由纤维素构成的坚硬外壳,细胞膜是一个半透明的薄膜,保护和包裹着细胞质。
在细胞质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细胞器,如叶绿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
这些细胞器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只有细胞膜包裹着细胞质。
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中也有许多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等。
通过显微镜的放大,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这些细胞器的形态和位置。
实验二:微生物的观察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了一些常见的微生物,如细菌和酵母菌。
首先,我们准备了一些培养皿,分别放入含有细菌和酵母菌的培养基。
然后,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让微生物进行繁殖和生长。
当微生物繁殖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取出一小部分培养基,滴在显微镜载玻片上。
然后,将载玻片放入显微镜中,调节焦距和光源,开始观察微生物。
通过显微镜的放大,我们可以看到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微生物,形状各异,有的呈棒状,有的呈球状。
细菌的细胞壁较为坚硬,有些细菌还具有鞭毛或纤毛,用于运动。
而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的真菌,呈圆形或椭圆形。
它们的细胞壁较为柔软,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细胞核。
结论:通过显微镜的观察,我们深入了解了细胞结构和微生物的特征。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们构成了生物体的组织和器官。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显微镜的构造和功能。
2. 通过观察不同生物样本,加深对细胞结构和组织形态的认识。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显微镜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放大微小物体的仪器。
通过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生物样本,如细胞、组织等。
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光源和载物台等部分组成。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洋葱鳞片叶、口腔上皮细胞、人体皮肤切片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纱布、吸水纸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显微镜擦拭干净,调整光源,确保视野明亮。
2. 制作临时装片:a. 取洋葱鳞片叶或口腔上皮细胞,用镊子轻轻撕取一小块,放入载玻片中。
b. 滴一滴生理盐水或清水于样本上,用盖玻片轻轻覆盖。
c.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用镊子调整样本位置,使其位于视野中心。
3. 观察:a. 从低倍镜开始,缓慢调节粗准焦螺旋,使样本清晰可见。
b. 逐渐更换高倍镜,继续调节焦距,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
c. 对不同样本进行观察,比较其形态和结构特点。
4. 绘图与分析:a. 用铅笔在纸上描绘观察到的细胞和组织的形态。
b. 分析不同样本的细胞结构和组织特点,总结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洋葱鳞片叶细胞:a. 细胞呈长方形,具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膜。
b.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核仁明显。
c. 细胞质中分布着大量的淀粉粒。
2. 口腔上皮细胞:a. 细胞呈扁平状,细胞膜较薄。
b.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核仁不明显。
c. 细胞质中分布着丰富的线粒体和内质网。
3. 人体皮肤切片:a.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
b. 表皮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
c. 真皮富含血管和神经,细胞排列疏松。
六、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了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基本技能。
2. 观察到的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与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
显微镜使用与动物基本组织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观察动物基本组织形态结构2、组织的特点、分布与功能3、复习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二、实验原理动物的基本组织可根据形态、功能、来源(发生)划分为以下四大组织 1. 上皮组织;2. 结缔组织;3. 肌肉组织; 4. 神经组织。
每种组织都有各自的形态特点。
本实验就是借助显微镜这一实验室常用仪器来观察动物基本组织的形态,以加深对动物各种基本组织的认识。
三、实验操作1、取镜与放置移动显微镜时,要一手拿镜臂,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放置在前方桌面上。
2、打开光源,上升聚光镜,开大孔径光阑。
3、观察将被检标本置于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 旋转最低倍数物镜观察。
调节粗调焦螺旋,使载物台缓缓上升,直至物镜镜头接近标本。
这时,一边使用目镜观察,一边调节粗调焦螺旋使载物台下降,直至视野中看到物像为止。
移动载片位置,使物象处于视野的中心,此时再调节细调焦螺旋以增加物象的清晰度,可以调节聚光镜和孔径光阑,使光线强弱适中,以便于观察。
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头。
用细调焦螺旋调节,换用高倍镜后,可调节聚光镜和孔径光阑以增加亮度。
观察更细微结构必需使用油镜时,则在制片上滴一滴香柏油。
油镜使用完后,要及时地用蘸有乙醚的擦镜纸把油镜镜头擦拭干净。
4.收显微镜关闭光源;下降聚光镜;关闭孔径光阑;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之处于最低倍数物镜下。
显微镜保持清洁。
显微镜的光学部分只能用专门的擦镜纸擦拭。
按实验室的要求,做好显微镜的使用记录等。
四、实验结果1、复层上皮组织2、平滑肌3、神经组织4、心肌切片5、硬骨组织6、软骨组织。
简述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显微镜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工具,用于放大和观察微小物体。
它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
下面将简要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准备样本。
样本可以是生物组织、细胞、细菌、矿石等。
在观察前,需要将样本制备成适当的形式。
对于生物样本,可以使用刀片切片,或者进行染色等处理。
对于其他样本,可以进行打磨或切割,以获得适当的观察表面。
接下来,调节显微镜。
将显微镜放在平稳的工作台上,并通过调节螺旋钮使其水平。
然后,打开显微镜的照明系统,调节光源的亮度,以获得适当的照明条件。
同时,调节镜头的聚焦机构,使其与样本的表面大致平行。
然后,安装样本。
将制备好的样本放在显微镜的观察台上,并使用夹子或夹具固定。
确保样本位于镜头下方,并且没有明显的晃动。
接下来,选择合适的镜头。
显微镜通常配有多个镜头,具有不同的放大倍数。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镜头,并将其安装到显微镜的镜筒上。
较低倍数的镜头适合观察较大的样本区域,而较高倍数的镜头适合观察细小的细节。
然后,调节放大倍数。
通过旋转镜头或调节镜筒长度,调节放大倍数到适当的范围。
开始时可以选择较低的放大倍数,然后逐渐增加,以便更好地观察样本的细节。
接下来,调节焦距和清晰度。
通过旋转聚焦机构,逐渐调节焦距,使样本的图像清晰可见。
如果图像模糊或不清晰,可以微调焦距直到满意的图像质量。
然后,观察和记录。
使用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观察样本,并注意细节和特征。
可以使用显微镜配备的目镜标尺或移动平台,记录样本的尺寸和位置信息。
同时,可以使用摄像机或手机等设备,拍摄样本的图像或视频。
整理和保存。
观察结束后,关闭显微镜和照明系统,并小心地取下样本。
将显微镜和配件清洁干净,并妥善保存。
对于观察到的样本图像和数据,可以整理并保存以备后续分析和研究。
使用显微镜需要准备样本、调节显微镜、安装样本、选择镜头、调节放大倍数和焦距、观察和记录以及整理和保存。
这些步骤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显微镜,观察和研究微小物体。
显微镜观察组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了解其结构和组织细胞的特征。
实验器材:1. 显微镜2. 滴管3. 带标尺的玻璃片4. 组织切片样本(动物或植物组织)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显微镜放置在平稳的台面上,并连接电源。
b. 用净化棉蘸取适量的酒精,轻轻擦拭显微镜的镜片和物镜,确保表面干净。
c. 将组织切片样本放置在带标尺的玻璃片上。
2. 观察组织样本:a. 将玻璃片上的组织切片样本放置在显微镜的物镜下。
b. 轻轻地调整显微镜的焦距,直到样本清晰可见。
c. 使用显微镜的目镜对样本进行观察。
3. 记录观察结果:a. 用笔和纸记录观察到的组织细胞的特征,如细胞形状、颜色、大小等。
b. 可以使用标尺玻璃片上的刻度来估量细胞的大小。
4. 重复观察:a. 将不同位置的组织切片样本放置在显微镜下,重复步骤2和3。
b. 观察和记录不同组织切片样本的特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实验注意事项:1. 在操作前,要先检查显微镜的镜片和物镜是否清洁,以免影响观察结果。
2. 在调整焦距时,要轻轻转动焦动轮,避免过度调整造成样本损坏。
3. 观察样本时,要注意保持显微镜和样本的稳定,以获得清晰的观察结果。
4. 需要仔细观察和记录组织细胞的特征,以便后续分析和比较。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组织细胞在显微镜下具有不同的形态和颜色。
不同组织细胞的大小也有所不同。
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组织切片样本的特征,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神经组织的细胞形状较长且呈分支状,而骨骼肌组织的细胞形状较长且纤维状排列。
结论: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样本,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组织细胞的特征和结构。
这对于深入研究组织的功能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观察动物组织
李国卫 131140075
一、实验目的
1.生物量级和胚层的发育。
2.细胞及基本生物组织结构。
3.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成像原理及使用操作。
4.了解平像场物镜、色差、暗视野明视野、干涉、萤光等对成像的影响与作用。
二、实验原理
1、光学显微镜主要由调焦部分、载物台、聚光器、目镜和物镜组成。
物镜将标本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实像经目镜再次放大后成放大的虚像被人眼所观察。
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生物界类群:
1)、原核生物界:真细菌类群;古细菌:甲烷菌、嗜盐菌、嗜热酸菌。
2)、原生生物界:原生动物;藻类;黏菌。
3)、真菌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
4)、植物界:苔藓类植物;维管植物:无种子(石松、木贼、真蕨类);有种子: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
5)、动物界:侧生动物(海绵);辐射对称动物(刺胞动物门,水母、水螅;栉水母动物门,海胡桃)。
两侧动物无体腔动物(涡虫);假体腔动物(线虫);真体腔动物:原口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后口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
6)、脊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分辨力(resolution)人眼距目标物25厘米处,或者显微镜,能够分辨最小间隔之能力,单位是距离。
R=Kλ/nSinα/2,说明:K是透镜品质,光学透镜与电磁透镜的品质,光学一般在0.61~1.0之间;λ光镜/电镜之光波波长/电子波长;n光镜之介质折射率;α镜口角,样本对物镜之镜口张角,一般小于180度,Sinα/2小于1。
N.A.镜口率(numeric aperture),nSinα/2,分辨力之影响因子。
4、胚胎发育的胚胎期胚层发育方向:
受精卵→桑椹胚→胚泡→三个胚层
外胚层发育出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脊神经、自主神经、视网膜、内耳及肾上腺髓质),表皮(包括毛发、汗腺、油脂腺、乳腺、晶体及口腔黏膜)。
中胚层发育出肌肉、骨骼、血液、真皮、心脏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结缔组织等。
内胚层发育出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上皮和有关的腺体(如胰、肝)以及膀胱上皮等。
三、材料与器材
1.实验材料:13张组织标本玻片
2.实验设备:光学显微镜
四、方法与步骤
1.实验分组
2.实验报告格式要求
3.光学显微镜原理、结构、操作讲解。
4.光学显微镜的操作与观察
1)安放显微镜,插上电源,打开开关。
2)检查仪器。
3)放上玻片,调节光量。
4)用低倍镜寻找实物视野
5)换用高倍镜,对焦观察。
五、实验观察结果
六、实验结论
气管上皮由数量众多的的柱状上皮细胞。
表面覆盖纤毛,纤毛能够向咽喉作规律性摆动,使粘膜表面的粘液、粉尘等推向喉部聚集成痰,最终以吐痰的方式排出体外,使人体吸入的空气得到净化。
人体在遭受细菌、病毒侵害或吸入有害气体时,纤毛变性、膨胀或消失,以致痰废液不能及时排出,导致气道堵塞,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上皮还有杯状细胞,数量较多,嵌于纤毛柱状细胞之间。
肥大细胞圆或卵圆形,其细胞核常呈三角形,常成群聚集在小血管旁,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颗粒中含有黏蛋白(一种糖蛋白,PSA反应阳性),故称黏原颗粒,醛复红染色呈紫色。
杯状细胞中的黏原颗粒,分泌后于黏膜表面形成一层粘液性屏障,可吸附空气中的粉尘异物,溶解CO、SO2等有害气体。
基细胞体积较小,呈锥形或三棱形,沿基膜排列,不与腔面直接相连。
有较大的细胞核且核仁明显。
基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可分化为纤毛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等。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黏膜上皮转为复层扁平上皮。
透明软骨成“C”形骨环,与纤维性结缔组织构成。
软骨环为支架结构,可保持气管畅通。
软骨之间以环状韧带相连接。
在软骨环缺口处含有富含弹性纤维组织相连,内含平滑肌束,可调节气管的管径。
七、问题解答
1、相差、微分干涉、暗视野、萤光显微镜术的基本原理?
相差显微镜有环形光阑的聚光器、带有相板的相差物镜。
当光线经过相差聚光器、样品、相差物镜,将光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样品结构的折射光,另一部分为不受样品影响的光,经过相板,二者干涉,形成干涉图像。
由于两束光的相位接近λ/2,相差显微镜使相位变化转为振幅变化,形成反差分明的图像。
微分干涉显微镜术是用平面偏振光经棱镜折射后分成两束,于不同时间经过样品的相邻部位,此后又经另一棱镜将此两束光汇合,使样品厚度的微小区别形成明暗差异,增强样品反差并具立体感。
暗视野显微镜与普通光镜主要不同点是聚光器不同。
照明的光线不直接进入物镜,因此视野是黑暗的。
通过样品本身的光反射和折射的光进入物镜形成亮的象。
在黑暗背景中观察到发亮的细胞结构。
荧光显微镜可观察细胞中的荧光。
当用激发光照射时,细胞发射荧光。
这种荧光被称为原发荧光,由细胞中固有的荧光物质[比如还原辅酶I(NADH)] 发出的。
另一种是用荧光染料对细胞中的成分进行特异染色
,再经激发光照射。
照射后经化学反应使组织中的非荧光物质转变为荧光物质所发的荧光成为诱发荧光。
其他的还有免疫荧光等。
2、杯状细胞名称由来。
分泌的粘液或其前驱物质贮存于细胞的形状犹如酒杯,有核的基底部较细而接近分泌物的贮留部从边缘部分膨大,故有此名。
八、参考文献
《组织学与胚胎学》廖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生物学》(第三版)吴相钰、陈守良、葛明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