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的使用及观察动物组织
- 格式:docx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4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观察动物组织
李国卫 131140075
一、实验目的
1.生物量级和胚层的发育。
2.细胞及基本生物组织结构。
3.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成像原理及使用操作。
4.了解平像场物镜、色差、暗视野明视野、干涉、萤光等对成像的影响与作用。
二、实验原理
1、光学显微镜主要由调焦部分、载物台、聚光器、目镜和物镜组成。
物镜将标本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实像经目镜再次放大后成放大的虚像被人眼所观察。
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生物界类群:
1)、原核生物界:真细菌类群;古细菌:甲烷菌、嗜盐菌、嗜热酸菌。
2)、原生生物界:原生动物;藻类;黏菌。
3)、真菌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
4)、植物界:苔藓类植物;维管植物:无种子(石松、木贼、真蕨类);有种子: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
5)、动物界:侧生动物(海绵);辐射对称动物(刺胞动物门,水母、水螅;栉水母动物门,海胡桃)。
两侧动物无体腔动物(涡虫);假体腔动物(线虫);真体腔动物:原口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后口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
6)、脊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分辨力(resolution)人眼距目标物25厘米处,或者显微镜,能够分辨最小间隔之能力,单位是距离。
R=Kλ/nSinα/2,说明:K是透镜品质,光学透镜与电磁透镜的品质,光学一般在0.61~1.0之间;λ光镜/电镜之光波波长/电子波长;n光镜之介质折射率;α镜口角,样本对物镜之镜口张角,一般小于180度,Sinα/2小于1。
N.A.镜口率(numeric aperture),nSinα/2,分辨力之影响因子。
4、胚胎发育的胚胎期胚层发育方向:
受精卵→桑椹胚→胚泡→三个胚层
外胚层发育出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脊神经、自主神经、视网膜、内耳及肾上腺髓质),表皮(包括毛发、汗腺、油脂腺、乳腺、晶体及口腔黏膜)。
中胚层发育出肌肉、骨骼、血液、真皮、心脏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结缔组织等。
内胚层发育出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上皮和有关的腺体(如胰、肝)以及膀胱上皮等。
三、材料与器材
1.实验材料:13张组织标本玻片
2.实验设备:光学显微镜
四、方法与步骤
1.实验分组
2.实验报告格式要求
3.光学显微镜原理、结构、操作讲解。
4.光学显微镜的操作与观察
1)安放显微镜,插上电源,打开开关。
2)检查仪器。
3)放上玻片,调节光量。
4)用低倍镜寻找实物视野
5)换用高倍镜,对焦观察。
五、实验观察结果
六、实验结论
气管上皮由数量众多的的柱状上皮细胞。
表面覆盖纤毛,纤毛能够向咽喉作规律性摆动,使粘膜表面的粘液、粉尘等推向喉部聚集成痰,最终以吐痰的方式排出体外,使人体吸入的空气得到净化。
人体在遭受细菌、病毒侵害或吸入有害气体时,纤毛变性、膨胀或消失,以致痰废液不能及时排出,导致气道堵塞,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上皮还有杯状细胞,数量较多,嵌于纤毛柱状细胞之间。
肥大细胞圆或卵圆形,其细胞核常呈三角形,常成群聚集在小血管旁,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颗粒中含有黏蛋白(一种糖蛋白,PSA反应阳性),故称黏原颗粒,醛复红染色呈紫色。
杯状细胞中的黏原颗粒,分泌后于黏膜表面形成一层粘液性屏障,可吸附空气中的粉尘异物,溶解CO、SO2等有害气体。
基细胞体积较小,呈锥形或三棱形,沿基膜排列,不与腔面直接相连。
有较大的细胞核且核仁明显。
基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可分化为纤毛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等。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黏膜上皮转为复层扁平上皮。
透明软骨成“C”形骨环,与纤维性结缔组织构成。
软骨环为支架结构,可保持气管畅通。
软骨之间以环状韧带相连接。
在软骨环缺口处含有富含弹性纤维组织相连,内含平滑肌束,可调节气管的管径。
七、问题解答
1、相差、微分干涉、暗视野、萤光显微镜术的基本原理?
相差显微镜有环形光阑的聚光器、带有相板的相差物镜。
当光线经过相差聚光器、样品、相差物镜,将光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样品结构的折射光,另一部分为不受样品影响的光,经过相板,二者干涉,形成干涉图像。
由于两束光的相位接近λ/2,相差显微镜使相位变化转为振幅变化,形成反差分明的图像。
微分干涉显微镜术是用平面偏振光经棱镜折射后分成两束,于不同时间经过样品的相邻部位,此后又经另一棱镜将此两束光汇合,使样品厚度的微小区别形成明暗差异,增强样品反差并具立体感。
暗视野显微镜与普通光镜主要不同点是聚光器不同。
照明的光线不直接进入物镜,因此视野是黑暗的。
通过样品本身的光反射和折射的光进入物镜形成亮的象。
在黑暗背景中观察到发亮的细胞结构。
荧光显微镜可观察细胞中的荧光。
当用激发光照射时,细胞发射荧光。
这种荧光被称为原发荧光,由细胞中固有的荧光物质[比如还原辅酶I(NADH)] 发出的。
另一种是用荧光染料对细胞中的成分进行特异染色
,再经激发光照射。
照射后经化学反应使组织中的非荧光物质转变为荧光物质所发的荧光成为诱发荧光。
其他的还有免疫荧光等。
2、杯状细胞名称由来。
分泌的粘液或其前驱物质贮存于细胞的形状犹如酒杯,有核的基底部较细而接近分泌物的贮留部从边缘部分膨大,故有此名。
八、参考文献
《组织学与胚胎学》廖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生物学》(第三版)吴相钰、陈守良、葛明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