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有效教学》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4.23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英语有效教学>读后感
蔡晨霞
暑假我仔细阅读了《初中英语有效教学》这本书,感觉受益非浅,这本书从初中英语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详细地讲述了备课艺术;讲课艺术;课堂组织调控艺术;教学基本技能艺术等,很多东西说出了我们教师的心声,颇有感触。
记得自己是学生的时候,课堂的前几分钟总期望着老师能多耽误点时间和我们聊点别的,拉拉家常,或老师能有个急事走开一下,以便拖延时间,让课堂变得短暂一些,一旦老师进入正题开始讲课了,总觉得有点失望,还是希望老师能和我们聊点有趣的事。现在想来,自己的学生是不是也这样呢?如何才能让他们喜欢我的课呢?我觉得有趣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只有一个好的导入才可以顺利地启发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达成较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平时的课堂中,由于教材内容多,词汇量大,一节课很难完成教材所要求的内容,所以往往忽视了有效的导入,使得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效果也因而大打折扣。
一、有效导入的意义
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中的首要环节。精彩而有效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心理学上有一种叫“首因效应”的现象,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所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导入,有助于新课的理解和吸收,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二、有效导入的方法
一堂课如何导入,因教学风格、教学内容甚至时间、地点不同而异,即使同一位教师上课,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所以说,课堂导入要方法多样,不拘一格,绝不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只要能很快把学生带入课堂学习,同时又能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做好准备,我认为任何方式都可以采用。
1.图片导入法
使用图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东西,达到直观的教学效果,从而使他们更快地进入角色,融入到课堂中来。《新标准英语》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一篇课文中都有与材料密切联系的插图。通过对插图的描述、问答、讨论逐步切题,让学生首先明白这节课要谈论的话题,做到水到渠成。也可以用挂图、剪贴画、简笔画、幻灯、照片等。
2.谈话导入法
谈话是师生间的真实交际,师生间用英语交谈既能复习巩固旧知识,增加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又能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作为新知识技能发展的基础。其特点是直接、明确,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来活跃课堂的气氛。教师可以利用新课开始前的几分钟和学生作随意交谈(Free
Talk),以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
3.英文歌曲导入法
借助歌曲和节奏作为英语导入的载体,就能使学生在唱、念、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验和运用英语。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唱英文歌曲,它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记住单词、句型的
作用。
4.媒体导入法
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交互式的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色彩缤纷,动静相宜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思维活动。
5.表演导入法
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爱玩,我们可以用自由式的谈话、演讲、表演等行为进行导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初中英语《新标准》教材更注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更体现了语言的实践性,其中不少课文就有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幕幕情景。例如我在上对话课时,经常让学生自编自导对话表演来导入新课。
6.背景知识导人法
背景知识导入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新材料,畅通思路,还能提高文化素养,实现“教人、教文化、教语言一体化”。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学生不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在学英语过程中常会感到困惑,影响语言输入的效果。因此,在呈现新材料之前,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新课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者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寻有关知识。
7.复习、预习提问导入法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思维的有效方法,问题也会产生悬念,使学生不断思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向。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联想、预测或渗透本课学习的主题,一个或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对所学内容有较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有效导入的原则和注意点
有效导入的形式和方法很多,但不论是什么导入方法,唯—的标准是:是否对整节课的教学有效,是否有助于让学生获得发展。一个好的导入要尽量做到合理、自然、循序渐进,要从学生实际、课型需要和教学风格出发,语言要有艺术性、生动性、逻辑性,千万不要为了导入而导入。
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切忌时间过长,应简洁明快,一般以35分钟为宜;2.;切忌脱离实际,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并兼顾班里的实际情况;3.;切忌过于追求“乐”,而导致课堂“一团乱”的现象;4.;切忌过于“重导入”而“轻过程”,造成喧宾夺主、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