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深刻主题剖析----“美国梦”的幻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深刻主题剖析----“美国梦”的幻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深刻主题剖析----“美国梦”的幻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深刻主题剖析----“美国梦”的幻灭

[摘要]20 世纪20 年代的美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美国梦”已开始转变。通过深入分析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及盖茨比悲剧的根源,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的黑暗和空虚的现实,并对作者用以表现梦想破灭的独特艺术手法进行评述。

[关键词]“美国梦”;盖茨比;社会根源;艺术手法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 是20世纪20 年代美国文坛上杰出的作家,素有“爵士时代”代言人的称号。他那充满名利、浪漫、忧郁而又短暂的一生不仅为其小说提供了最生动的创作素材,而且也成为美国战后整个“迷惘的一代”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发表于1925 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评论界普遍看作是一部关于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小说,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颇具特色的作品。八十年后的今天,它依然被广为传阅。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20 世纪20 年代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代表作,叙述了一个青年由于没有金钱和地位而失去了爱情,于是不择手段试图通过发财致富夺回逝去的爱情,结果是他以自己的生命换回对爱情瞬间的回忆。小说主人公盖茨比被认为是“美国梦”在20 世纪20 年代的缩影,该小说通过盖茨比的悲剧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黑暗和空虚的现实主题。

一、盖茨比的两个梦

盖茨比出生在美国中西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但他从小就崇拜富兰克林那样通过艰苦奋斗实现个人理想的成功范例。然而,少年的盖茨比却碌碌无为,由于自己的地位及财富等原因最终失去了他的恋人黛西。盖茨比的梦想之一是“发财梦”、“出人头地梦”。盖茨比相信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机会均等”,因而执着地追逐他的梦想。为了出人头地,他不辞辛苦地做了许多事情:小说第九章介绍了盖茨比少年时代自己定的“时间表”,从早晨六点起床,六点一刻做体操,七点一刻开始学电学等等,直到晚上七至九点“学习有用的新发明”,每天排得满满的,真是分秒必争。他还写“个人决心”书,要求自己“不要浪费时间”,“每周储蓄五元”,“对父母更加体贴”等。他的时间表和决心书却写在一本已被翻烂的小说《牛仔卡西迪》(描写一名青年如何奋斗最后成功) 的空白页上,这说明他从小就立志成为有用的人。这时盖茨比的梦想还是积极向上的,然而,少年的盖茨比却一无所成。之后,在服役期间,他爱上了富家小姐黛西,但由于其没有地位和金钱,黛西最终嫁给了汤姆·布坎农。爱情的失意并没有让他消沉,相反极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为金钱而奋斗的斗志。另外,杰姆斯·盖茨比17 岁时,在苏必利尔湖遇到丹·科迪。丹·科迪五十多岁,是一个“靠内华达州的银矿和加拿大西部金矿发迹的人物,后来在蒙大拿州经营,又攒下了几百万元的产业”“, 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一个曾在美国社会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把边疆妓院和酒店中的粗野的恶习带回东部沿海地区来的人”。[1 ] (P86)盖茨比认识他时,他正以极为奢侈的方式肆意挥霍其年轻时赚来的钱,这与盖茨比心中的梦想背道而驰,但少年盖茨比崇拜他。在他的影响下,盖茨比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他那纯洁的梦想也开始变质。在小说第九章中,他的父亲来纽约。“看上去一副潦倒的样子”“, 穿一件寒酸、蹩脚的旧外套”。[ 1 ] (P143)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盖茨比并没有按照他的“个人决心”书当中所写的那样孝敬父母,尽管那时他已家财万贯。可见,他的梦想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时,盖茨比在伦理、道德上极度空虚和堕落。他为挣钱不择手段,与迈耶沃尔山姆为首的黑社会勾结,在短短的几年里,通过非法买卖等不诚实劳动,由一个穷小子变成“暴发户”。虽然他家财万贯,但他的内心极度空虚,为此,他购置了豪华住宅、精美汽车、水上飞机及华美的衣服。盖茨比每周宴请宾客,豪宅内热闹非凡,他的“蔚蓝色的花园”更是打扮得像一座宫殿,“男男女女像飞蛾一般在笑语、香槟和繁星中间来来往往”[1 ] (P34) 。但在宴会结束后,“一股突然的空虚此刻好象从那些窗户和巨大的门里流出来”[1 ] (P49) ,这些更表明了盖茨比内心无比的空虚,而他仅仅以挥霍金钱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这正是那个时代年轻人共同的特点。盖茨比的另一个梦想便是“爱情梦”。在美国陆军服役时,他爱上了富家小姐黛西,而他却明白他根本没有资本得到她。他只不过是一个穷小子。在盖茨比的眼中,黛西代表了一切梦想的实现,她的房子象征着盖茨比所向往的财富和地位。而每次黛西与他约会之后“, 她回到她那豪华的住宅,回到她那丰富、美满

的生活中去了,她什么也没留给盖茨比便消失了”。对他来说,黛西是可望不可及的,虽然,他以欺骗的手段得到了黛西,但盖次比意识到他们在财富和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显然这样的爱情根基是不稳固的,是建立在虚幻之上的。当盖茨比到海外之后,黛西嫁给了有钱有地位但她并不爱的汤姆·布坎农,和他一起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然而盖茨比坚信可以通过金钱夺回黛西,重温他们逝去的日子,决心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二、梦想的破灭及其根源

盖茨比的梦想实际是把爱情和金钱统一起来的梦想。他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但他不是以金

钱为最终追求目标的庸俗梦幻者,他追逐金钱只是为了他的理想——爱情梦幻。在盖茨比看

来“, 发财梦”和“爱情梦”不可分割。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如没有前者决不会得到后者,没

有钱就决不可能有机会与黛西重温旧梦,而有了钱,便有了信心。小说中尼克和盖茨比之间有两句对话:尼克:“你不能重温旧梦的。”盖茨比:“不能重温旧梦? 哪儿的话,我当然能够!”[1 ] (P95) 盖茨比敢于这么说,是由于此时他有强大的物质财富作后盾。他十分自信他能夺回黛西。但在现实中的美国,仅仅有金钱是不够的,不能实现美国梦。虽然,盖茨比实现了“发财梦”,但他与黛西处于不同的社会阶级。小说中曾提到:即使富人不再富有,他也不同于穷人,显然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暗示他的梦想必然破灭。盖茨比试图以各种方式提

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例如:改名、举办宴会等。然而无论他怎样改名换姓,怎样设宴摆阔,他也无法跻身于汤姆代表的特权阶级。他们决不允许盖茨比这样的“暴发户”与他们讲平等。黛西实质上是一个不思进取、附庸风雅、追赶时髦、虚伪自私的典型,是金钱的忠实信徒和爱情的

彻底背叛者。盖茨比却把她当作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他的梦想,实际上这个梦想已被他美化成一个不现实的虚幻,令其不能自拔。盖茨比的梦想不仅没有实现,反而以悲剧的形式了结了自己的一生。这表现在小说中盖茨比和汤姆的冲突上。盖茨比的梦想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黛西是否能毫不犹豫地离开她的丈夫。黛西竟然说:她爱他们两个。黛西想

一举两得:既保持布坎农夫人的身份,又得到盖茨比的爱。汤姆最终利用极为卑劣的手段击垮

了盖茨比:他指出盖茨比的财富与种种不合法的商务活动有关。盖茨比的梦想化为了泡影。

而在黛西开车撞死茉尔特后,她又和汤姆合谋策划,让盖茨比独自承担责任,自己却和汤姆出

外度假,弃盖茨比于不顾,最终导致了盖茨比的悲剧。黛西不过是个徒有美丽外表的阔小姐,

内心自私空虚,决然不会幼稚到为了“纯洁的爱情”放弃地位和生命。

盖茨比梦想破灭及其悲剧的根源归根到底是20 世纪20 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空虚的现实造成的。“美国梦”由来已久,最初是清教移民对自由信仰、自由创造的渴望和梦想;随后,

在那片新大陆及向西部开拓的过程中,美国梦演变为对幸福的追求,尤其是对成功的追求,包

括事业、爱情、财富等;到后来,美国梦的内容就更加具体了:公平竞争,通过个人努力、勤俭、律己,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达到致富的目的。“美国梦”实质上是一种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它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从18 世纪至20世纪20 年代,其创造了美国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到了20 世纪20 年代,也就是一战后,美国梦已经颓废了、腐朽了,原有的艰苦工作、节俭、节制等价值观念都淡薄了,取而代之的是享乐主义、铺张浪费。一战后,美国青年认识到这场战争不过是资产阶级争夺各自利益的战争,却给千百万家庭带来了死亡和悲痛。他们觉得被骗了,从而感到失望、迷惘,精神上极度空虚,一味追求物质财富,形成“金钱至上”

的思想。那种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纯洁的“美国梦”也不复存在。盖茨比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起初,盖茨比仍怀着一腔热血为他的梦想而孜

孜不倦地奋斗;之后,他发现在这样一个机会不均等的社会中艰苦奋斗对成功是无济于事的。在那个年代,一个穷小子想靠自己的力量走正常途径去获取财富无异于白日做梦。那些通过

不诚实劳动、欺骗的人才能获得成功。于是,为了实现梦想他通过不法活动成为了“暴发户”。即使盖茨比不被枪杀,最终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可见,盖茨比的悲剧是由当时腐朽的社会所造成的。其次,虽然盖茨比实现了他的“发财梦”,但他并不了解在现实中的美国仅仅有钱是不

够的,是不能实现美国梦的。因为,在美国上流社会中,不仅有财富的差异,还有“新”与“老”(即“暴发户”与“世族”) 、稳定的财产与流动的收入、东部与西部之间等众多的矛盾与差异。盖茨比天真地认为,有了钱就可以跻身上流社会。而代表上流社会的汤姆是个骄傲、专横、自私残忍的恶棍,他决不允许盖茨比和他谈平等,必然会致盖茨比于死地。这深刻揭示了上流社会自私、残忍,只知道享乐、毫无真诚可言的虚伪本性,以及他们腐朽的灵魂。再次,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与无情在黛西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黛西是拜金主义的典型代表,她只不过是一个有美丽外表的富家小姐,她的自私、无情,最终导致了盖茨比的悲剧。车祸事件后,推卸责任给盖茨比,自己却外出度假。可悲的是盖茨比到临死之前还一直在期待黛西的电话,但电话始终没有来。黛西的无情,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人情淡薄的现实。盖茨比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与“迷惘的一代”只知纵情声色的年轻人相比,盖茨比可算是佼佼者了,所以作者称之为“了不起的盖茨比”,但“了不起”一词又包含了极大的讽刺意味。盖茨比也有不诚实、骗人的行为。他曾用欺骗的手段让黛西相信他的出身和她不相上下,从而得到了“爱”;他编造谎言以美化他的过去;他没有欺诈,但却是道德败坏。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特征:虚伪、无情。综上所述,盖茨比的悲剧是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青年被毁灭的悲剧,也是资产阶级精神文明破产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三、梦想破灭表现的艺术手法

菲茨杰拉德运用大量独特的艺术手法来暗示盖茨比梦想的必然破灭。作者构思巧妙在于:他通过一个叙述人——尼克·卡罗威来报道他的所见所闻。尼克便是作者的代言人,而菲茨杰拉德生长在那个时代,又亲身经历了所发生的一切,从这种意义上说,尼克又是作者的化身。尼克也做着“美国梦”,却又能看穿“美国梦”;他“既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晓”的感觉,可见,尼克是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重新审视已发生的事件,其深度可见一斑,他能看透现实中的虚幻。尼克认识到盖茨比的梦想不会实现,并提醒盖茨比说:“你不能重温旧梦的。”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有力地暗示了盖茨比梦想的必然破灭。小说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来预示梦想的破灭。位于长岛西区码头上的那盏绿灯是黛西住的地方。从语义学角度来看,绿色的内涵意义有:光明、温暖、希望。绿灯恰恰是黛西的化身,给盖茨比带来希望。盖茨比常常在晚上孤独地望着它,伸开双手想拥抱它———青春和爱情的象征。然而,远处码头上的绿灯在雾中显得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犹如海市蜃楼。这无疑是在暗示盖茨比重温旧梦的愿望不可实现。作者运用绿灯这一象征也揭示了当时年轻一代生活在虚幻当中的现实。文中另一意味深长的象征是“灰谷”,那是西卵和纽约之间的一个垃圾场,展现了一个灰蒙蒙、死气沉沉、无生气、无精神的“垃圾站”。它意味着精神的空虚与道德的沦丧。这一象征意义直接影射出当时美国青年在精神上的颓废和对理想与前途的迷惘,也透视出没有适合他们梦想成长的现实土壤,这也为“美国梦”的破灭埋下了伏笔。“灰谷”顾名思义是一处凹陷之地,象征着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而年轻一代便是被陷入这个社会的受害者,表明作者对年轻一代梦想破灭的无奈。小说中三次提到灰谷上空那幅巨大广告牌上埃克尔堡大夫的蓝色眼睛,一双庞大无比、瞳孔就有一码高的眼睛。“这双眼睛不是从一张脸上向外看。而是从一个不存在的鼻子上的一副顾大无明的黄色眼镜向外看。”[1] (P21) 在这里作者使用蓝色,是由于蓝色的内涵具有忧郁、沮丧的意味,表明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奢靡、追求物质享受以及拜金主义所持的批评态度。在小说第八章中,乔治威尔逊对麦克里斯谈到他妻子的欺骗表明,她可以骗过他,可她骗不了上帝,上帝知道她做的一切。麦克里斯吃惊地注意到,说这话时,威尔逊在看着那幅巨幅广告牌上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显然,这双眼睛象征着上帝在注视着人间发生的一切。另外,这双眼睛由于日晒雨淋,油漆剥落已变得模糊,像是在流泪,表明就连上帝对所发生的一切都感到失望和无可奈何。小说中每次提到这双眼睛,都是与不同人物和他们的不同动机联系在一起的。这双象征上帝的充满忧郁和悲伤的眼睛暗示着:他知道盖茨比的梦想注定要破灭,知道威尔逊一家的悲剧等等人间芸芸众生的罪孽,这更有力地暗示盖茨比的梦想必然要破

灭。菲茨杰拉德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他的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另外,他能深刻地揭示出美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剖析“迷惘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后世青年敲响了警钟,以便他们更好地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这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近一个世纪以来经久不衰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巫宁坤,唐建清. 了不起的盖茨比/ 夜色温柔[M] .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2 ]胡荫桐. 美国文学新编[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 ]Poupard ,Dennis&James. Twentieth2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 C] . vol. 14. Detroit&London : Gale Research Inc. ,1984.

[4 ]Brian Lee. American Fiction (1865 - 1940) [M] . New Y ork : Longman House ,1987.

[5 ] 刘献彪. 外国文学手册[M] . 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5.

[6 ]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 ]张瑞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象征意义[J ] . 外国文学研究,1999 , (2) .

浅析《夜色温柔》中“美国梦”的破灭

【摘要】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夜色温柔》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中心主题:“注定要破灭的美国梦”。小说的主人公迪克是悲剧性的人物,其悲剧的实质是理想主义陷入道德堕落,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的矛盾,他的理想破灭和个人失败是“美国梦”破灭的戏剧化表现。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主人公迪克命运变迁的探讨,表达对残酷社会现实的控诉和对在这个现实社会中为了理想而生却无法摆脱理想破灭的人类命运的悲恸的感悟,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美国梦”的破灭。 【关键词】迪克;美国梦;破灭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它作为美国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多数美国人所推崇。它使人们相信:在美国这块土地上,机会均等,只要努力奋斗,就会获得成功。在《夜色温柔》中菲茨杰拉德表达了他对人类注定失败的深思,对个人堕落的深深痛楚,对“美国梦”破灭的极度绝望。从小说主人公迪克的身上我们能够解读作者菲茨杰拉德对于这样一个混乱世界的看法。迪克从拥有美好前程的年轻心理医生开始,经历了为了理想而不断努力付出的过程,直到他最后的崩溃及梦想的破灭。 一、美好前程 当迪克初到苏黎世时他26岁,对于一个男人来讲这是生命的黄金时期。更为重要的是他有着光明的前途。迪克拥有反应敏捷的头脑,超乎寻常的灵敏性,以及适当的理性和行为准则。即使是在混乱的战争时期,迪克就像一名隐士一样远离摧毁人们生活、世界观及道德规范的这场灾难。他似乎以坚定的信念作为支撑,在自己平静的世界里攀登学术的高峰,追求成功。 迪克被塑造成了典型的美国人,作为美国早期殖民者的后代,迪克继承了他们的气质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像早期的美国人一样,迪克也有着在他出生的这片新大陆上依靠坚定的信念和不断的努力实现成功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梦想。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坚信信念的力量,尤其是植根于美国人心中的追寻梦想的信念的力量最终能够超越外部混乱的庸俗和局限。 迪克的理想主义不仅表现在他对于成功的追求上,而且表现在他对于人类的信心上—人类永恒的高尚道德情操,战胜邪恶的不可征服的力量,无私的爱的奉献等。作为一个牧师的儿子,迪克的这种理想主义深受父亲的影响—他自己的父亲抑或是数世纪前的“父亲们”。事实上,真正存在于他父亲身上的是被传承下来的美国精神,是前人在这片土地上为他们的幸福、自由和爱奋斗的精神。 与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已经荡然无存的充满了狂暴的外部世界不同,迪克在萝丝玛丽的心目中还是完美无缺的。对于她来讲,迪克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性格。作为一个有雄心的男人,他坚定地追求成功。另一方面,他也对其他人表现出他的友善及绅士风度。透过迪克我们触摸到了一个既刚毅又温柔的男人。 也正是因为对于自己理想的坚持使得他在早期的学习中取得了诸多的成就。毋庸置疑,此时我们从迪克身上看到的是他的朝气蓬勃、自信以及他事业上看上去无需置疑的好运。像他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理想主义者,他拥有很多与生俱来的才能,他继承了美国人的天性—实现远大理想的雄心壮志。 二、梦想破灭 当尼科尔爱上他的时候,迪克就不得不在成为伟大的心理医生和做一个普通的男人之间进行选择。对于迪克,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讲,他“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做一个勇敢的人和一个聪明的人,但这一切做起来相当难。他也想着要被人爱,如果他值得为人爱的话。”[1]所以他接受了被尼科尔所爱要承担的责任,并且逐渐地被这个残酷的世界带给他的曾遭受过极大打击的、格格不入的人们所洗脑。他给这些人温暖,为这些破碎的灵魂做一切他能够做的事情。在这个残酷的世界,在这些令人愉快而又冰冷的夜里,他渐渐地用尽了他的能量和

湖北师范大学 美国文选论文 从18世纪的美国文学看“美国梦”的特点

从18世纪的美国文学看“美国梦”的特点“美国梦”从广义上讲,指作为”民主,平等,自由”国家的理想;从狭义上讲,指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获得成功的梦想。”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 美国梦作为美国特有的精神追求,作为美国人民特殊的精神力量,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涵盖了美国文化、历史、社会、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是贯穿美国文学始终的重要的主题。 300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般而言,“美国梦”包含几个要素: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这些要素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也必须和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看。 18~19世纪的欧洲,贵族尚未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等级森严、财富分配不公、宗教歧视严重……孟德斯鸠、笛卡尔等启蒙运动的先驱,开始对美国这块神奇的土地赞颂不已,这也燃起了弱势群体的“美国梦”。 18世纪来到美国的移民都是欧洲的弱势者,当他们来到还是殖民地的美国时,政治平等的要求就格外强烈,也自发地落实了民主。于是,“平等权利”成了“美国梦”的一个内涵。 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开始了工业化。欧洲来的移民更多地进入纽约、芝加哥、底特律等新兴的工业城市。从此,“美国梦”有了新的内涵。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奋斗起家的工商业巨子。比如依靠个人发明而创立通用电气公司的爱迪生,采石油的洛克菲勒,搞银行的摩根,发明汽车生产线的福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起家寒微,但通过勤奋终于创立了自己庞大的事业,成为传奇人物。 到了21世纪的信息时代,微软的比尔·盖茨、雅虎的杨致远以及GOOGLE的三个创立者变成了“美国梦”的新偶像。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年纪轻轻就积累了数百亿美元的庞大资产。他们活生生的故事似乎表明,只要有智慧,有天才,在美国就可以成功。 乐观主义与《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 "乐观主义" 选取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为代表. 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最伟大的先驱者和美国民主的缔造者之一,著名的科学家、出版家、外交家、政治家、哲学家和实业家,美国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曾参与起草并签署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 富兰克林1706年出生于北美新英格兰的波士顿,他在家中的17个孩子中排行15,父亲是从事蜡烛和肥皂制造的小商人。富兰克林少年时进过两年学校,后因家境困顿,被迫辍学,12岁时,父亲让他到哥哥的印刷铺里当学徒。学徒的日子是艰难的,然而,他却利用学徒的闲暇时间刻苦自学,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在政治、科学、历史、文学等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还通过自学能熟练地运用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 1726年,富兰克林开始在费城独立经营印刷工厂。从此,富兰克林的事业生涯开始蒸蒸日上,开始创造一个美国梦的传奇故事:他印刷并发行影响巨大的《宾夕法尼亚报》;他发明了避雷针、两用眼镜、新式火炉和新型路灯;他率先提出了北美殖民地“不联合就死亡”的口号,并与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而当美国制宪会议因为联邦体制问题争论不休时,富兰克林又欣然前往,进行调解。1771年,他出版了改变无数年轻人命运的《富兰克林自传》。这本书生动地记叙了富兰克林的成长历程,告诫年轻人积极向上,在世界上影响深远。一个人在如此众多的领域成就斐然,美国历史上几乎无人能及。 富兰克林既相信社会秩序又信奉人有自然赋予的权利, 既渴望社会安定又向往为革命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分析讲解学习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分析 崔雪静 摘要:杰伊?盖茨比,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男主人公, 原名詹姆斯?盖兹,是一对贫穷的庄稼人的孩子。但他不愿像他的父母那样当一个庄稼汉,他有着更远大的理想,他想进入上流社会,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随着事态的发展,盖茨比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了黛西身上,但黛西并不能为盖茨比提供什么,反而带给了盖茨比悲剧结局。另一方面,盖茨比违法的赚钱途径也加速了悲剧的发生。 关键词:盖茨比;黛西;人物分析 第一次认识《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因为莱昂纳多的同名电影,他在电影中 饰演盖茨比。电影以尼克的视角讲述了盖茨比的一生,白手起家到社会新贵, 最终因为对黛西的执着而毁了自己。当时看了,多多少少有点感触,为盖茨比 的结局唏嘘。后来偶然间在网上看见了同名电子书,产生了兴趣,看完后了解 了电影和书之间的联系,便更想多了解一些里面的人物,了解悲剧发生的原 因。本文主要从梦想与现实的角度来分析盖茨比,以及探讨盖茨比悲剧结局的 原因。 一、盖茨比的梦想 1、前期的梦想-步入上流社会 前期,盖茨比的梦想是脱离庄稼人身份,步入上流社会,做一个有出息的 人。那时的盖茨比有着勃勃野心,他一边幻想着未来,一边等待着机遇。终 于,他在小女儿海湾等来了乘着游艇的科迪——一个亿万富翁。“对于手持船 桨抬眼望着那围有栏杆的甲板的年轻盖兹来说,那个快艇便代表了世界上一切 美丽和迷人的事物”1。科迪发现这个年轻人有个聪明的脑袋,而且有远大抱 负,于是他给了盖茨比这次机会,带着盖茨比离开了这个小地方。这是盖茨比 为了梦想迈出的第一步,也是他人生的起步。之后盖茨比被科迪雇佣,为他处 理工作及生活私事,甚至还是他的监护人。科迪越来越信任盖茨比,他老了, 为了避免错误的决策而导致的经济损失,科迪交给盖茨比的也越多,这对盖茨 比来说是很有益的。科迪能有如今的成就,他的阅历和经验对于盖茨比来说能 让盖茨比积累一笔可观的财富——更多的是精神层面和为人处世之道。这是盖 茨比梦想的基石,科迪拓宽了盖茨比的眼界,教了他许多,使他成长,让他一 点点的脱离盖兹,成为盖茨比。“盖茨比几乎滴酒不沾,这与科迪有间接的关

浅析破碎的美国梦

浅析破碎的美国梦 ——以《美国悲剧》为例 2008212859 中文0806 罗莹 摘要:美国梦源于英国对美国的殖民时期, 发展于19 世纪。它认为每一个人, 不管他的出身如何, 只要努力奋斗, 就一定会获得成功。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许多人并不能实现他们的/美国梦,有的人甚至以死亡结局。德莱塞在《美国悲剧》这一作品中,大胆真实地揭开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面纱,指出它就是酿成克莱德悲剧的根源,并指出了美国悲剧的普遍性。 关键词:美国梦美国悲剧德莱塞克莱德 美国文学仅仅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而在这短短200多年的历史中,美国梦主题一直作为一个常见的主题贯穿其中。所谓的“美国梦”即为憧憬着一个新的世界,有着无限的机遇,希望“机会均等”,希望获得成功;甚至在物质追求和理想追求之间划上等号,将财富和成功作为人生目标。在美国的很多文学作品中,主人公都是怀揣着五光十色的梦想踏上追梦之旅,最终却以梦想的幻灭收场。斯蒂芬·克雷恩的《妓女麦基》、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德塞莱的《嘉莉妹妹》等代表性作品,进一步揭露了美国梦的实质,,促使人们意识到美国并不是梦境中的天堂。这些小说的主人公都以死亡告终, 小说同时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角度揭示了美国梦的腐朽和破灭。美国梦这个主题在小说中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但是最终都脱离不了灭亡的结局。本文以德莱塞的《美国悲剧》为例,解读美国梦的形成、扭曲、破灭及其实质。 一、美国梦的缘起 美国思想家富兰克林以自己怀揣一元钱,独闯天下艰苦创业的成功经历阐释了美国文学中从破衣烂衫到腰缠万贯的美国梦的实现。美国梦的实现也是富兰克林《自传》中一贯的主题,表现了美国建国初期发愤图强, 是乐观向上的美国人的象征。而美国梦也一直被视为美国人的精神支柱之一,它的形成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1776 年, 托马斯·杰弗逊就在《独立宣言》中写到:人生来是平等的, 造物主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美国梦的实现奠定了理论依据。1789 年, 美国人摆脱了英国, 赢得了独立。对于移民来说当时的美国是一个繁荣似锦的自由国度, 生机勃勃, 充满幻想。1848年加州的淘金热, 引发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 对开发美国西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美国梦进一步发展, 而且非常流行, 每个人都梦想着发财, 相信只要努力工作,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 甚至一个连鞋子也没有的穷光蛋也可能成为一个百万富翁。 正是受这样思想的驱使,《美国悲剧》中的主人公克莱德试图挖掘通往富贵之路的每一条途径。借助自己漂亮的外表,和几分巴结逢迎的本领,他费尽心机的巴结素未蒙面的有钱伯父,向富家小姐献媚,幻想能借助和资本家女儿桑特拉的婚姻使自己拥有金钱地位,进而跻身上流社会。 二、美国梦的扭曲 然而,美国梦的道路并没有想期待中的那样顺利。 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开始了工业化,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希望凭借自己的勤奋和

美国文学的“美国梦”情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72500830.html, 美国文学的“美国梦”情结 作者:杨君 来源:《消费导刊》2009年第22期 [摘要]本文就“美国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美国梦”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从历史与文学角度对“美国梦”的演变过程作一番追溯与总结。 [关键词]美国梦美国文学情结 每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情结。对于美国文学来说,这个情 结就是“美国梦”。本文就“美国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美国梦”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从历史与文学角度对“美国梦”的演变过程作一番追溯与总结。 一、金色“伊甸园”中玫瑰盛开 “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理想主义信念,是对机会均等、人人都有成功希望和创造奇迹可能性的乐观自信。它像是神圣的伊甸园中盛开的绚丽的玫瑰花,令人们无限向 往。300多年前,一群饱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离开了世袭制度盛行的欧洲大陆,将自己放逐到了 美利坚,想要在这块美丽的“新大陆”上建立一个完美的“伊甸园”。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西部“淘金潮”的出现,也为“美国梦”抹上了浓厚的金黄色彩。人们越发相信:只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人人都可以获取成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外交家和文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他用自己的怀揣一元钱独闯天下艰苦创业的成功经历完美的阐释了美国文学中“从破衣烂衫到腰缠万贯”的“美国梦”的实现。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强调的自力更生、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现代精神,构建了美国人自我奋斗的传统。这种精神恰好符合当时美洲新大陆的需要,它驱使一代又一代美国人,凭借个人奋斗的魔力去创建美洲土地上的“伊甸园”。19世纪中后期,以惠特曼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以粗犷的豪情和热烈的梦想歌唱美国。其代表作《自我之歌》全篇歌 颂的“自我”既是诗人又大于诗人,是具有美国民族特征和民主理想的巨人形象。这些作品向世人宣告:只要勤奋、乐观、有志向、有信心,任何人都可以在美国获得成功。 二、“镀金”时代里的玫瑰“褪色”

美国梦与美国文化

论美国梦与美国文化 美国梦(American dream ),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奇迹。然而这也是美国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美国梦的由来与发展跟美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及美国精神是分不开的。正是在种种美国特色下,美国梦才能绽放其魅力。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1] 他不在乎你曾经是如何的身居高位还是地位卑微,也不在乎你曾经是如何的腰缠万贯还是一贫如洗,只要你有梦想,只要你愿意为此努力付出,你终可以获得你想要的幸福生活。许多美国人的确认为,这种获致成功的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也并不存在的。正是这一点,吸引了许多欧洲人踏上美国这片处女地,实践自己的美国梦。“ 美国梦” 包含几个要素: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美国梦的源起自1620 年11 月11 日在科德角集体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美利坚民族的起点就此开始。他们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强基督教的信仰,为了提高他们国王与国家的荣誉,漂洋过海,在弗吉尼亚的北部开发第一个殖民地。并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个民众自治团体。[2] 踏上美洲大陆的,多为英国受压迫的清教徒以及欧洲大陆的弱势者诸如德国破产的小农。他们所在原来的欧洲国家大多社会等级森严、财富分配不公、宗教歧视严重,而他们正是第一批抱有“美国梦”的,并移民到美洲新大陆将其付诸实践的人。在新大陆,他们可以不再忍受原先的不公与压迫,可以奉行新教教义,勤劳节俭,节制欲望,即抱有这些最原始的资本主义精神,开始融入这片新土地,并同时把这种精神也灌输进来。同时,他们又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自认为是“上帝选中的人们”,上帝让他们在这片新土地上生根发芽壮大,让他们来管理整个世界,维持世界秩序。他们的如此之浓厚的宗教色彩又为美国人的文化信仰有了坚实的积淀。对他们来说,这里是上帝让他们来实现他们的“美国梦”的土地。孟德斯鸠、笛卡尔等启蒙运动的先驱,开始对美国这块神奇的土地赞颂不已,这也燃起了这些曾经在欧洲式弱势群体的“美国梦”。在精神上,这些宗教的力量足以让人产生动力,这些文化信仰足以让他们为之奋斗,取得成功。从美国独立直至19 世纪末期,土地广袤而人口稀少,移民都能获取大片肥沃的土地。当时的美国还是农业经济为主,不言而喻,“土地就意味着财富,意味着成功”。随着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美国西部发现多处金矿,有些幸运儿开始因掘金而一夜暴富,这波“淘金潮”的传奇,推动了移民西进的浪潮,也为“美国梦”抹上了浓厚的金黄色彩。[3] 由此可见,美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对美国梦的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而在地理环境以及文化信仰的双重作用下,美国的政治制度也给美国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8 世纪来到美国的移民都是欧洲的弱势者,最典型的是英格兰的清教徒和德国的破产小农民,当他们来到还是殖民地的美国时,政治平等的要求就格外强烈,也自发地落实了民主。于是,“平等权利”成了“美国梦”的一个内涵,从《五月花号公约》中不难发现这一点。而启蒙运动带来的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思想又在这片土地上成功得以发展。理性的光环也笼罩了美国这片土地。因此,美国的土地上很难找到专制集权的身影。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促使美国梦可以更为顺利地发展。美国梦与美国多元文化在喷射机时代来临前,数百万乘船至美国的移民者对美国第一眼印象,便是纽约港前自由女神像。美国给人以自由的感觉,即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扰乱社会秩序,只要不威胁国家统治,那么便是合理合法的。因此,美国社会也成为多元社会,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混血人种,亚裔、非裔、拉美裔,几乎每一类人都可以在美国找到栖身之地。他们崇尚自由,崇尚民主。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早期建国时期美国西部广大的土地都无人居住和拥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占据并投资和开垦。而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庞大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则使得快速的社会流动变的可能,而且这种趋势仍在一天一天的增加中。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一直是各个国家的历史。但在美国,自罗马帝国以来,首次出现了创建一个文化的历史的可能。现在第一次有了这样一个机遇,在新的基础上用新技术创建一个有着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的多元文化。一个有着多种精神中心的文化。一个永远抛弃种族中心主义心态、部落心态的文化。那是一种破坏性的心态。依据历史学家的说法,美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扩张并非只是因为美国的自然资源丰富,更是因为所有人都有机会借由自己的奋斗获取财富。美国梦成为了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国的主要原因—无论过去或现在。在今天,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人成为美国公民,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移民地点之一。在美国,你可以发现这里有开放精神。这里有希望,有前途。这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群体,但没有冲突,而是进行合作,进行和平竞争,进行建设。在非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专业班级:汉语言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作者简介:菲茨杰拉德: 司科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在美国文坛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是“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菲茨杰拉德的一生及其作品都充分说明,他是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言人,是美国20世纪2O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有成功与辉煌的一面,又有苦涩和失意的一面,曾被称为“失败的权威”。他的生命交织着雄心和现实、成功和失败、得意和潦倒、纵情和颓丧、爱情和痛苦、美国文明和欧洲文明的矛盾、东部和西部的冲突、梦想和幻灭……这一切都在他的小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诗人与文学批评家艾略特称这部作品是“自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精妙的构思、细腻的笔触、完美的形式描写了出身贫寒的盖茨比痴心不改地追求因“贫富差距”而未能“终成眷属”的情人,却以失败身亡而告终的悲惨爱情故事,揭示了“美国梦”必定破灭的规律,生动地再现了“爵士时代”残酷、冷漠、自私、无情的社会现实。 美国梦的简介以及和作品的联系: 美国梦始于对美洲大陆的开发,它是对梦想的追求,对未来抱有乐观主义的态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梦失去了它的原始意义,一些新的想法出现,它成为人们追求物欲的一个借口。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不惜使用一切卑劣和肮脏的手段,整个社会充满了浮躁和绝望,《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情况下产生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经历了表面的经济繁荣,其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危机,经济的表面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美国梦遭到扭曲,他们认为金

美国文学与美国梦

徐佩岚2012213068 Since I took the English literature course last semester, I realize that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a work, one should know about the writer; and to understand the writer, one should look to a larger background--the history. Therefore, literature is to some extent connected with the history. In other words, literature reflects and sometimes reviews history. America is a country established after struggling for independence. At that time, they value private judgement on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issues, and self-knowledge and self-expression. They want to get rid of Britain's governance, and they began to propaganda the value of 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 In this way, an essential part of American Dream--individualism has been deeply rooted in their mind when the county was born. In American literature, one can always catch a swift of American dream, sometimes a bunch of. As American Dream changes from time to time, it has been reflected on American literary works. And of course, different writer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and attitudes towards American Dream. Here, I will primarily focus on three writters—Washington Irving, Walt Whitman, and 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In Washington Irving's Rip Van Winkle, one can feel the embryo of American Dream and how it changed Americans. From the contrast of the villag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dependent War, the power of struggling for 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 is evident. "Instead of the great trees that used to shelter the quiet little Dutch inn of yore, there now was a naked pole, with something on the top that looked like a red night-cap, and from it was fluttering a flag, on which was a singular assemblage of stars and stripes- all this was strange and incomprehensible.”“‘What brought him to the election with a gun on his shoulder, and a mob at his heels, and whether he meant to breed a riot in the village?’- ‘Alas! Gentlemen,’ cried Rip,somewhat dismayed, ‘I am a poor quiet man, a native of the place, and a loyal subject of the king, God blesses him!’ Here a general shout burst from the bystanders- ‘A tory! A tory! A spy! A refugee! Hustle him! Away with him!’" what’s more, they regard General Washington as a kind of hero (this might be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ir heroism). From those descriptions of the changed appearance of the hotel, the people in front of the hotel inspecting and talking austerely to Rip Van Winkle, and the beautiful picturesque village and tranquil life before the War, I feel that aspiration for 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 drove the establishment of America, and consequently, the establishment of America convinced them that their pursuit of 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 is the right path to go. American poet Walt Whitman is apparently a supporter of the American Dream. In the poem “I Hear America Singing”, he described the harmonious atmosphere in America—the carpenter singing, the mason singing… The theme of the poem is a eulogy to the thriving American nation, to the proud and strong love for country contribution, the laboring people and the poet’s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the world and life. In another poem “There Was a Child Singing”, the “child” in the title represents a young and growing America. “And the ?rst object he look’d upon, that object he became, And that object became part of him for the day or a certain part of the day, Or for many years or stretching cycles of years.” In my opinion, this means that America is aa young and progressive country that actively learn things from the outside world. His admiration for American is most distinct in the poem “Song of Myself”. “I celebrate myself, and sing myself, And what I assume you shall assume, For 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belongs to you.”This is a strong declaration of the value of individualism and democracy. He went through the Civil War, and experienced the nation hero Abraham Lincoln’s assassination. With the unity of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black convinced him “An individuality is as superb

了不起的盖茨比分析-英文论文

James (Yang Zhen) ENGL1601-B02 Professor: Hargrave Oct 10th 2009 Pursuing the Forbidden love In the novel The Great Gatsby the protagonists were pursuing their ideal but forbidden love. Gatsby thought that Daisy loved him so much and she didn?t love her husband Tom at all and if he could get a great deal of money, he could join the upper class?s life and then Daisy would leave her husband for him. Meanwhile, another protagonist Almasy thought he could give up everything to pursue his ideal love. But both of their thoughts were too idealistic, simple and naive. The cruel realit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would not make their dream come true. In my points of view, the huge gap between their ideal love and the cruel reality would make it a certainty that their pursuing for love would become a tragedy and their tragedy could be a warning for us. Jay Gatsby was a son of shiftless and unsuccessful farm people in the middle west of USA. When he joined the army, he met Daisy, a beautiful woman from the upper class, and fell in love with her. Then, he took apart in the war and five years later when he came back from the Europe, Daisy had got married with a rich boy Tom. Later, Gatsby began his love to woman who had a husband. And Almasy, a Hungarian-born historian, follow the explorer Madox to do some research in the Sahara desert and met Geoffrey Clifton and his wife Katharine Clifton. Katharine?s charm and flair deeply attracted Almasy. He fell in love with her and also began to pursuing.

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英幽默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2 安娜与伊丽莎白个性完整性与分裂性的比较研究 3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4 欧?亨利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之善良特性 5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 6 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 7 Enhance Listening Aptitude through Music 8 An Interpretation of Feminism in Byatt’s Possession 9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10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 11 爱米丽的挣扎与终结——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毁灭的间接和直接原因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14 从《红楼梦》及其译本看中英非赞同表达的异同 15 旅游广告资料翻译探讨 16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方法 17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 18 关联理论关照下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应对策略 19 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 20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与重生 21 现代汉语量词英译研究 22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23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 24 困境下的回归--从生态角度看乞力马扎罗的雪 25 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26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 27 论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性 28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 29 从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人生看“如何被逼出邪恶的人性” 30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 31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32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 33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 34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3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6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3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etaphors of FI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38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39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友谊观对比

美国梦与中国梦讲解稿

American dreams and Chinese dreams Good afternoon,ladies and gentlemen.I am honored to stand here and represent my group to show my presentation .First,Let's think about a question:What is dream? Dream is our goal to avoid getting lost in the pursuit of our life.Dream is our beacon when we have a long and lonely voyage at sea. Dream is a word showing the strongest desire of someone’s inner heart . Today,our theme i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American dreams and Chinese dreams .Now, let’s start with the American dreams first. The term American dream was first mentioned by James Truslow Adams in his book 《The Epic of American》which was written in 1931.He states in his book :“the American Dream is a dream of land,each person has a better, richer and more fulfilling life,and those who have the ability or achievement are always full of opportunities.” So what is the real meaning of American dreams? I think most of you have your own conception. Is it FREEDOM,or EQUALITY.Is it INDINVDUALISM or MOBILITY,and what about DEMOCRACY? Yeah,we can conclude six basic beliefs from American dreams: individual freedom self-relianc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competition material wealth hard work The American Dream is the dream of a land where all people can succeed through hard work. It is also an idea that suggests that all people have the potential to live happy, successful lives.

美国文学名词解释

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又称:迷失的一代。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有一批青年作家陆续登上文坛。他们不仅年龄相仿,而且经历相似,思想情绪相近,在创作中表现出许多共同点,逐渐形成一新的文学流派。 代表作家有海明威(1899—1961)、福克纳(1897—1962)、约·多斯·帕索斯(1896—1970)、菲兹杰拉德(1896—1940),和诗人肯明斯(1894—1962)等。 他们曾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故通过创作小说描述战争对他们的残害,表现出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这一流派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如菲兹杰拉德、艾略特和沃尔夫(1900~1938)等。特别是菲兹杰拉德,对战争所暴露的资产阶级精神危机深有感触,通过对他所熟悉的上层社会的描写,表明昔日的梦想成了泡影,“美国梦”根本不存在,他的人物历经了觉醒和破灭感中的坎坷与痛苦。沃尔夫的作品以一个美国青年的经历贯穿始终,体现了在探索人生的过程中的激动和失望,是一种孤独者的迷惘。迷惘的一代作家在艺术上各有特点,他们的主要成就闪烁于20年代,之后便分道扬镳了

意象派诗歌 意象派(Imagists)是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的文学运动,它是当时盛行于西方世界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代表人物是埃兹拉·庞德。 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虽然,象征主义也用意象,两者都以意象为“客观对应物”,但象征主义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一种有待翻译的密码。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