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1840鸦片战争后,“废科举,兴学

校”,改革教育,制定现代学制。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

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

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分三

段七级,学制长达20年。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

“壬子学制”它的颁布与实施,

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制的初步确

立。

◆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参照美

国学制,提出“壬戊学制”学制分

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段,这

一学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

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现

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妥当的加以

改革

◆文化大革命,提出“学制要缩短,

教育要革命”等口号,对我国的学

制和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破坏。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形成 一、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用以指称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其中的“各级”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阶段;其中的“各类”除普通学校外还有各种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业余学校等不同类型。它们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学校教育系统。可见,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从而保证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或者说,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明确的是,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制定学制不能凭主观意志,因为任何一种学制,都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⑴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学形态已趋于定型。教育实体的产生式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一般认为,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学校是其重要的标志。奴隶社会初期,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到了时一部分人有可能摆脱直接的物质生产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精神活动或智力活动,社会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于是教育活动开始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单独的专门事业。具体条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前提条件;二是社会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内容;三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媒介。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据目前可查证的史料记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古埃及,欧洲最早出现的学校约在公元前8≈前7世纪古希腊的雅典。在我国的史料记载中,夏朝就有学校,但尚未完全确认,公元前1700年左右的殷有学校已从甲骨文的研究中找到证明。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于定型。教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1702)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制,这个学制还在 1995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里得到了确认。它包 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 学校教育(幼儿园):招收 3~6、 7 岁的幼儿。 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7 岁儿童入学,学 制为 5~6 年。在成人教育方面,是成人初等业余教育。 中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 学。全日制中学修业年限为 6 年,初中 3 年,高中 3 年,职业高中 2~ 3 年,中等专业学校3~ 4 年,技工学校 2~3 年。属成人教育的各类 业余中学,修业年限适当延长。 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高等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为 2~3 年。大学和专门学院修业年限为 4~5 年,毕业考试合格者,授予学士学位。业余大学修业年限适当延长,学完规定课程经考核达到全日制高等学校同类专业水平者,承认学历,享受同等待遇。条件较好的大学、专门学院和科学研究机关设立研究生教育机构。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 2~3 年,招收获学士学位者和同等学力者,完成学业授予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 3 年,招收或硕士学位者和同等学力者,完成学业授予博士学位。在职研究生修业年限适当延长,完成学业者也可获得相应学位。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

制。 随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对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大和越 来越迫切,我国的单轨学制必然要走向分支型学制。 二十多年来,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我们现在正在走的道路是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 走向分支型学制,下一步要走的道路将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 制。这是现代学制发展的大趋势。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2011-11-13 17:29:40)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经过“文革”破坏和之后的恢复和改革,我国形成了目前的学校教育制度系统。 (1)幼儿教育:实施机关为幼儿园,招收3~6岁儿童入学,任务是解放妇女劳动,使幼儿接受早期教育,为接受小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初等教育:包括普通小学和成人初等学校。普通小学招收7周岁儿童入学,实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修业年限5~6年,实行一贯制,任务是使儿童打好读写算的基础,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他们接受中等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人初等学校:主要学习语文、算术两科。扫盲识字班招收文盲、半文盲的人入学,以学会1500~2000个常用字为扫盲标准。 (3)中等教育:包括普通中学、农业中学、职业学校或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学校。 普通中学分为初中、高中两个阶段:初中修业年限为3年,实行普及义务教育;高中修业年限为3年。普通中学的任务是使学生受到全面教育,一方面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为高一级学校教育培养合格新生。 农业中学: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2~3年,任务是为农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技术后备力量,为农村培养各种急需人才。 职业学校和职业高中: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3年,任务是培养劳动力量和技术后备力量,为城市培养各种急需人才。 技工学校: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2~3年,任务是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 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3~4 年;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2~3年。任务是培养中级的专门业务人才和技术人才。 成人中等学校:包括成人业余初中和高中、成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成人业余初中和高中分别招收具有小学和初中程度的青少年入学,修业年限2~3年。 成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实行脱产和半脱产,修业年限为2~3年。 (4)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专门学院、成人教育的高等学院、研究生院。 大学和专门学院: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人学。修业年限为4~5年。 成人教育的高等学校:包括广播电视大学、职业大学、农业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等,招收具有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人入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给自学考试合格者发给单科成绩证明书;累积分达到专业毕业要求的发给毕业证。 研究生院:由各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单位招收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修业年限为2--3年,部分高等学院设有研究生院(部)。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各级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大学和高等学校 12世纪产生中世纪大学,意大利、法国等,文学科、神学科、医学科、法学科,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A:增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改造中世纪大学 B:创办新大学和新高等学校 (二)中学 1、文艺复兴期间,古典文科学校,学习七艺和拉丁语、希腊语,为大学预科, 为教会国家培养僧侣、官吏。 2、实科中学:18世纪初,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 (三)小学 行会学校、基尔特学校,本族语读写算,宗教, 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劳动者的初步读写算能力、自然社会常识 (四)初级中学 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有文化的脑力劳动者, (五)职业学校 学徒制,职业教育法令,普通中学----综合中学 (六)高级中学 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生产和劳动性质的革命性变化,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七)短期大学和大学 高等教育大众化, (八)幼儿教育机构 从保育到教育 (九)研究生教育机构 19世纪德国,现代学位,哲学博士 (十)成人教育机构 现代社会产物,以在生产上运用科学技术为特征。

现代技术要求知识更新,闲暇时间增多,个性发展需要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纵向划分学校系统(双轨学制),横向划分学校阶段(单轨学制) (一)双轨学制 1、自上而下,大学(其他高等学校)----中学(中学预备班) 2、自下而上,小学(小学和初中)----职业学校(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 育) (二)单轨学制 学术性一轨没有充分发育,群众性小学和中学迅速发展,形成美国单轨制(三)分支型学制 文科中学和职业学校单设,既有单轨特点,又有双轨学制因素。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英德,综合中学(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并轨) 双轨并轨与义务教育,综合中学===现代中等教育发展趋势 (二)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发生重大变化 1、幼儿教育阶段 幼儿教育提前结束,加强与小学的联系 2、小学教育阶段 小学无初高之分,年龄提前,年限缩短,与初中衔接 3、初中教育阶段 初中延长,普通教育中间阶段,小学初中合并 4、高中教育阶段 三种类型学制,区别最大—高中教育阶段,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多样化 西欧高中----大学预备教育,苏联高中----大学预备、普及高中文化科学知识教育 美国综合高中----大学预备、普及高中教育、职业教育 5、职业教育阶段 古老学徒制教育----现代职业教育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汉代的学制系统 汉代学校可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系统。官学又可以分为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办的中央官学和由地方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私学按其程度与学习内容也可分为经馆与书馆两类。其中一类是由经师讲授专经的经馆,称“精舍”、“精庐”,其程度相当于太学;一类是教授读、写、算基础知识的书馆,属初等文化启蒙性质的蒙学。 二、太学 (一)太学的建制与沿革 太学创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它以官方的博士置弟子员为标志。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诏令丞相公孙弘等人共拟兴建太学的方案。从此,博士从一种备朝延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授的主要职能的学官,太学由此建立。 (二)太学的教学制度 汉代太学博士研究的是五经,教学内容自然以儒家经典为归,学生学习目的也就以明经为主。为了统一经学教材,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人奉命镌刻石经,立于太学门外,在46块石碑上刻有《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记》、《论语》等经的本文,作为太学规范的经学教科书,史称“熹平石经”。

太学的教学形式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发展。太学初建时,学生名额较少,每位博士仅教10名左右弟子,多采用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后来学生规模迅速扩展,为了容纳相当数量的学生同时听讲,东汉时建的太学讲堂“长十丈,广三丈”,出现了一种称为“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太学博士传授经学,一般在讲堂会集诸生作大型讲演,称为“都授”。这表明太学已形成集体讲经的教学形式。 (四)太学的考试与视学 太学考试最常使用的是“设科射策”的形式。所谓“射策”,就是由学官将疑难问题书于简策,将它并列排放,覆盖试题,考生随意抽取其中一策进行解答。类似于现今的抽签考试。西汉时考试通常每年举行一次。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实施新的课试录用方法。考试时间由一年一试改为二年一试,设科标准也以通经多少来定等第高下,即以通二经、三经、四经、五经来分别次第授以官职。 三、鸿都门学和宫邸学 (一)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的创办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宦官集团与官僚集团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也与汉灵帝的个人嗜好有密切关系。鸿都门学把儒家经典摒弃于教学内容之外,学生专习辞赋、小说、尺牍、画、书法等。这些学生毕业后“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鸿都门学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它打破以儒家经典为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 一、填空题1.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它的颁布,宣告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2.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3学制是指—个国家()学校的系统。 4广义的教育制度指(),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 5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6.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正式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 7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再到()的过程。 8义务教育是国家以()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和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二、单选题 1.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下列哪一个学制? A.“壬戌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 C.“癸卯学制”D.壬寅学制 2.下列哪一个学制,把女子教育列入学制,并取消了读经课和忠君尊孔的内容? 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D.“壬寅学制”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哪一年颁布的?A.1985年B.1986年C.1995年D.1997年 4.现代教育制度最早诞生于?A.我国唐代B.美国C.日本D.西欧 5.现代教育制度诞生是以下列哪种教育制度的出现为标志? A.教会教育制度B.行会教育制度C.国家教育制度D.中等教育制度 6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A.古代 B.现代C.近代 D.中世纪 7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 A.19世纪末 B.18世纪末 C.20世纪末 D.17世纪末 8.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 A.6~8年 B.12年或12年以上 C.4~6年D.9年或9年以上 9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 A.特殊教育系统 B.职业教育系统 C.学校教育系统 D.社会教育系统 二、多选题 1.义务教育中的“义务”是指哪些义务?A.就学义务B.设置义务C.保障义务D.避止义务2.义务教育具有哪些特点?A.强制性B.普及性C.免费性D.普通性 3.历史上,学校教育制度呈现出哪几种形态?A.双轨制B.单轨制C.综合制D.分支型学制 三、简答题 1、确定学制的依据有哪些? 2、我国现行的学制有哪些?

西方教育制度

第二节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 由于我国近现代的学制一直以西方为模版,所以我们先来看看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沿革。总的来说,古代西方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近代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人类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推动了人类制度化教育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当前,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正处于一个剧烈的变革时期。 一、西方古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古希腊的学校教育制度 1、雅典的民主教育制度 ①0-7岁接受家庭教育。 ②7-12(13)岁上音乐学校。 ③12(13)-15(16)岁上体育(体操)学校。 ④15(16)-18岁上体育馆学习:学习投标枪、驾御战车、角力等在当时十分重要的知识,为学生成为一名军人做准备。 ⑤18岁以后上埃夫比学校学习。 雅典民主教育制度的目的在于培养民主的公民,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发达的智力,健康的体魄,多方面的兴趣,身心和谐发展等。女子在家里接受教育。以私立学校为主,学生上学要交纳一定数量的费用,只有部分有钱家庭的子女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2、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制度 ①0岁以前就开始进行胎教:斯巴达非常重视胎教 ②0-7岁接受学前(家庭)教育。 ③7-18岁上国家设置的寄宿学校。 ④18-30岁接受长期的军事训练。 斯巴达军事教育制度的特征:教育由国家办理,禁止私人办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骁勇善战的军人,与雅典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很大差别;男女接受同样的教育,对以后女子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世纪的西方教育制度 1、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主要由教会学校进行传授,学习神学知识,其目的在于培养僧侣,并向群众宣传教义。 2、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公元十一世纪,一些大的主教学校和修道院发展成为大学,是古代西方教育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创新的思考 摘要:学校教育制度是构成中国教育制度的基本组成,也是最切合学生生活的教育制度。因此必须完成学校教育制度的即时创新,跟踪时代步伐。当前,需要重点调整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二是调整学校内部关系;三是调整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对此要完成教育、政治和社会之间的协调,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学校依据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学校自主教育制度的核定,藉此以完成学校教育制度的创新。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校制度;制度创新 Abstract:School education system is constitute the basic component of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which is the most relevant to the student life education system. Therefore must complete instant innov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tracking time. At present, the need to focus on adjus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aspects: one is to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chool; two it is to adjust the school internal relations; three it is to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and family, and community. Have to complet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education, politics and society, the government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n the basis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ocial school for approval of independent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through which to complete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innovation. Keywords:Basic education; The school system; System innovation 引言: 学校制度是与学校教育相伴而生的,它也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变化和发展而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学校制度的提出是现代学校教育正在经历的变革在制度层面的反映。构建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就是要通过制度创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和国内资本主义势力的兴起,迫使清朝政府不得不对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于是“废科举,兴学校”,改革教育,制定现代学制。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这个学制未及实施,到1904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它以当时的日本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尊孔读经等封建教育的残余。其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总共26年。如果6岁入学,中学毕业为20岁,读完通儒院则是32岁。

图4—6 癸卯学制系统图 (1904年1月13日,光绪29年11月26日) 图4—7 壬戌学制系统图(1922年公布)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又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这个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之发展,注重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给各个地方留有伸缩余地。在学校系统上,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3段5级:初等教育段为6年,分初小(4年)、高小(2年)2级;中等教育段6年,分初中(3年)、高中(3年)2级;高等教育段为4—6年,不分级。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个学制虽几经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影响深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这是我国学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首先,这个学制吸收了老解放区的经验、1922年学制和前苏联学制的合理因素,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其次,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表现了我国学制向分支型学制方向的发展;第三,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坚持了面向工农和向工农开门的方向,初步表现了我国学制由学校教育机构系统向包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施教机构系统的发展,显示出终身教育的萌芽。 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妥当地加以改革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有权对新学制积极地进行典型试验,并报告中央教育部。经过典型试验取得充分经验之后,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新学制。”随后,许多地区开展了学制改革的试验,如提早入学年龄,进行了六岁入学的试验;为了缩短年限,进行了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试验;为了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创办了农业中学、半工半读学校,进一步发展了业余学校。但是由于“左”的影响,由于急躁冒进和盲目发展,不仅使学制改革的试验不可能在正常的教学秩序下进行,而且一大批新创办的各级各类学校,由于师资、设备跟不上,也难以维持。在中央的及时觉察下,1961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特别是制定了大、中、小学工作条例,在肯定一些积极成果的同时,对当时各种“左”的表现作了纠正。 “文化大革命”提出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等口号,对我国的学制和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破坏。第一,和当代中学学制延长的发展趋势相反,毫无根据地把中学学制大大缩短,把初高中都缩短到二年;第二,和当代中等教育结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相反,对中专和技校大加砍杀,盲目发展普通高中,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失调;第三,和当代高等教育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发展趋势相反,把高等教育缩短为三年和一个层次,把很多院校、科系、专业取消,

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考试内容 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概念;(2)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3)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 2.理解:(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 [复习内容] 一、学校制度的概念与建立依据 (一)学校制度的概念 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所以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行政制度,主要涉及学校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二是学校管理制度,主要涉及到学校内部管理的一些关系,如考试制度、教学制度、评估制度、奖励制度、升留级制度等。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的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每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都有它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发展的历史沿革,又不能忽视吸取其他国家改革学制的有益经验。在同一社会制度下,由于各国生产发展的水平、文化科学发展的状况不同,学制的历史沿革不一样.其学制亦有不同。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学制上也常有相同的形式。只有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对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作出历史的、科学的说明。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时间政府名称背景特点影响 1902年清政府钦定学堂章程管学大臣张百熙“上仿古制”,未及施行,即被废止 8月15日“壬寅学制”并参照日本的学制(原因:有维新思想不可靠) 第一个正式颁布的现代学制 1904年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一个正式实施的 癸卯学制宗旨:“忠君、尊孔、尚公/武/实”现代学制/标志着 特点:教育年限长,26年封建传统学校的结 束,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1922年民国壬戌学制实用主义影响/3段5级影响深远 “六三三制” 1951年共和国〈〈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平等/职教/工农教育终身教育萌芽 文革:学制要缩短倒退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1995年〈〈教育法〉〉: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单轨制→分支型学制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时间社会背景改革内容 1.20世纪80年代,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新技术四方面(P106):义务教育/职教/ 教育体制的弊端(P105)高教自主/分级管理 2.90年代改革与发展(P106) 学制改革: 1 适度发展学前教育:从国情出发,稳步发展。/高班→低班/与小教联系与结合 2 切实普及义务教育:问题:法规/投入、资金/不平衡/辍学率/师资 3 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多样化/综合高中 4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开放 [补充]: 义务教育( compulsory education ):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家、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特性:强制性、普遍性 普及教育(universal education):国家对全体受教育者实施某种程度的普通教育。 [区别]:1 无强制性2 对象:儿童、青年、成人3 义务教育是强制性的普及教育。 义务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义务教育发端于德国。在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德国新教领袖马丁·路德为了争取人们信仰新教,提倡广设学校,并主张教育机关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 育才与储才: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与学校制度文教政策:是国家政府制订、颁行的关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总方针或总政策。官学:是官府开办的学校。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级。私学:是学者私人开办的学校。一般包括经师讲学和童蒙教学两类。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分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代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一、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原始社会――出现学校雏形(成均、庠)夏商时期――学校教育产生西周时期――学校制度完备(一)夏代的教育夏朝,创立我国最早的学校。序(军事教育为主)校特点――“以射造士”(二)商代的教育商朝,继承与创新,教育发生分化庠:承自虞舜时期,实施孝悌教化序:承自夏代,军事体育瞽宗:新的学校类型,礼乐教育特点――“以乐造士”(三)西周教育――学校制度完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 1. 西周时期的教育行政体制学在官府: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合一,官师不分。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由国家占有和管理;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学校管理者,也是教师;教师尚未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但地位不低。 2. 西周时期的官学系统国学: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而设,大司乐主持大学――15岁入学,修业9年小学――8岁入学乡学:地方学校,只有小学一级。大司徒负责 3. 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六艺礼:政治伦理道德

教育课大艺乐:综合艺术课射、御:军事训练课小艺书、数:基础文化课礼与乐紧密配合,构成六艺教育的中心。礼,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具有强制性;乐,陶冶人的内心情感,使礼变为内在精神需要。 4. 西周时期的教学管理制度基本制度(开学典礼、定时上课、课外作业等)视学制度天子视学。一年四次,与敬老养老结合进行视学考试。隔年一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4. 西周时期的教学管理制度基本制度(开学典礼、定时上课、课外作业等)视学制度天子视学。一年四次,与敬老养老结合进行视学考试。隔年一次奖惩制度“夏楚二物,收其威也”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教育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变革时期。教育――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勃兴,学派纷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由此奠基。(一)官学衰落的原因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学在四夷;官学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贵族子弟养尊处优,不思进取,无心向学。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罄襄入于 海。――《论语??微子》(二)私学兴起的主要原因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没落贵族子弟士的构成 司礼乐的官员流落民间庶民等级上升而来(三)各家私学概况儒家私学:孔子创立,战国时分八派,影响最大的是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墨家私学:墨子创立,与儒家并称为“显学”。汉代转入民间,成为侠者。道家私学:老子创立,战国时分为两派,其一为稷下黄老学派;其二庄子学派。法家私学:本源于儒家,但反儒最为彻底,主张“壹教”,铲除私学。稷下学宫齐

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时代教 育 内 容教 育 方 法 教 育 目 的 教 育 思 想 教 育 机 构 时 代 影 响 原始社 会时 期母系氏族 时期(大 约5万年 前—5千 年前) 生产劳动 的教育 与生产劳 动相结 合、在劳 动中接受 教育 学习生产 斗争的知 识和技能 所有儿童 都能接受 教育 男子之家生活习 俗、宗教、 艺术、体 格和军事 训练得到 加强 父系氏族 时期(约 5千年前 —公元前 21世纪) 军事教 育、道德 教育、礼 乐之教 青年礼 (检查和 考察学习 成长情况 的仪式) 伦理道德 教育、军 事体育 维护以男 子文主体 的父权制 和私有财 产的继承 大家庭养老和教 学的兼行 的机构, 为学校的 萌芽奠定 基础 军事民主 时期 军事教 育,礼仪 教育 氏族部落 组织教育 维持部落 统治,促 进生产力 发展 维护全部 人们的发 展,使人 们得以受 到教育 青年之家促进军事 的发展, 使人们接 近民主文 明 夏代军事、宗 教、人伦 道德教育 借助文字 进行思想 灌输 把成员培 养成能骑 善战的武 士 “武人” 专政,巩 固和扩大 统治 国家机构 六卿政务 官 出现等级 层次,开 始为教育 服务 商朝思想政 治、军事、 礼乐、书 数教育 借助成熟 的文字到 学校进行 学习 培养尊神 重孝勇敢 善战的未 来统治者 “六艺教 育”,贵族 为维护统 治地位 国家管理按年龄划 分教育阶 段 西周礼乐、射 御、书数 教育 先家庭教 育后再进 行学校教 育 培养未来 统治者 等级观念 强,道德 行为准则 高 国家统一 管理 六艺教育 影响深远 春秋开办私 学,以“六 艺”为主, 创设新学 科 学思行结 合、启发 诱导、因 材施教、 好学与实 主张开明 政治,培 养德才兼 备的君子 “人道” “民本” “尚贤” 孔丘思想 发展迅速 独立的组 织机构 私学兴起 成为教育 文化史重 要里程 碑,为教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与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一)大学和高等学校 在欧洲,随着商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于12世纪产生了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是经过两条途径发展起来的:一条是通过增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把这些中世纪大学逐步改造成为现代的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巴黎大学;一条是创办新的大学和新的高等学校,如伦敦大学、洪堡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是在18—20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二)中学 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后,曾出现了以学习“七艺”和拉丁文或希腊文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在英国叫文法学校或公学,在德国和法国叫文科中学。统称为古典文科中学。 18世纪初,在欧洲出现了以学习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为主要课程的实科中学。实科中学的出现是中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意味着中等学校向现代学校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三)小学 反映了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要求。 (四)初级中学 反映了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的要求。 (五)职业学校 (六)高级中学 从20世纪中叶起开始了以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的时代。每个生产者必须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日益发展的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要求。 (七)短期大学和大学 (八)研究生教育机构 (九)幼儿教育机构 (十)成人教育机构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章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内涵 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地体系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教育制度的特征:客观性、强制性、价值性、教育性、历史性。 二、教育制度的类型 2.根据教育制度的理性化程度,分为显性教育制度与隐性教育制度;根据教育制度涵盖范围的大小,还可以把教育制度划分为宏观教育制度(国家)、中观教育制度(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和微观教育制度(学校内部的机构、组织及其相应的规范措施)。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因素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3.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表现为: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伊利奇的“非学校化”)现代教育制度是社会进一步分化的结果,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以国家教育制度的出现为标志。 制度化教育的特征:①学校时一个自我封闭的连续系统,形成一种从低到高的系列,但是这种连续性实际上只保证部分人受教育的连续性,却妨碍更多人受教育的连续性;②封闭的教育系统强调选择性和竞争性,它主要依靠该体系内部规定的标准来决定允许谁学习和不允许谁学习,以及在上面年龄学习;③这种教育为应试教育,以升学为主旨;④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工具,体现和执行社会意志;⑤学校成为所需人才的选拔机构,文凭则成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⑥学校教育主要履行社会化和选拔两大并重的功能。 四、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4.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如下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三)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精英教育阶段,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五)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六)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即教育对象的全民化,社会教育化即整个社会都将担负教育的职能);(七)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八)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5.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概念)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的根本体现,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6.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规学制(现代学制首先产于欧洲,双轨制有两个平行

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教学目的: 了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旧中国的学制情况,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及其改革,理解学制的概念,掌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1 .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 2 .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3 .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发展成人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和普及义务教育着手。 重点: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教育体制改革。 难点: 教育体制改革。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 2 课时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 教育制度是国家内部各种教育机构的系统,泛指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的机构体系,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如: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少年科技馆、儿童影剧院等)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制是国家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从而保证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 二、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 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的。但是,制定学制不能凭主观意志,因为任何一种学制,都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首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 其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的成立。 再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四,民族文化传统也是建立学制的一个制约因素。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教学目的: 了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旧中国的学制情况,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及其改革,理解学制的概念,掌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1 .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 2 .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3 .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发展成人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和普及义务教育着手。 重点: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教育体制改革。 难点: 教育体制改革。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 2 课时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 教育制度是国家内部各种教育机构的系统,泛指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的机构体系,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如: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少年科技馆、儿童影剧院等)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制是国家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从而保证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 二、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 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的。但是,制定学制不能凭主观意志,因为任何一种学制,都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首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其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的成立。 再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四,民族文化传统也是建立学制的一个制约因素。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会议制度 一、学校行政会议 1、学校行政人员由校长、教导主任、工会主席,少先队辅导员、总务主任等组成。 2、行政会议由校长主持,特殊情况下由教导主任主持。 3、学校年初召开一次学校行政会议,就聘用教师、学校收费、考核、奖惩、规章制度、教学改革、本学期开展的活动等内容进行讨论,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4、每月下旬召开一次行政会议,特殊情况可临时组织召开。 5、学校的一切重大疑难问题(包括上千元的经济支出)须经学校行政会议讨论决定。 6、每次会议必须有简明扼要的会议记录。 二、学校教职工会议 1、教职工由学校行政、教师、工人等组成。 2、教职工会议由校长主持,也可由校长委托副校长或教导主任主持。 3、每周召开一次教职工会议。特殊情况可临时组织召开,每次会议讨论通过学校的重大事务或组织学习上级文件、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有关领导讲话,重大文献等。 4、每次会议有学校记录和个人记录,对法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等的学习,还必须写出个人心得体会。 5、严格考勤制度,缺会一次按旷课处理,特殊情况下必须严格请假手续。 6、每次会议必须有中心议题,会议时间不宜太长。 三、其它会议 1、学校领导不定期地组织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班主任及时反馈班上信息,就班上学生之间等出现的问题进行磋商,提出具体的整改方案,确保各班工作正常开展。 2、教导处、各教研组就如何开展教研活动,搞好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召开教会议,须有会议记录,每学期不少于一次大型教研活动。 3、学校少先队要认真做好发展少先队员和开展各种健康有趣的活动等工作。组织召开少先队会议,每学期不少于二次。 4、各班主任一学期初组织召开一次家长座谈会,就学生学习情况、班上的管理等方面向家长汇报,同时听取家长对班级、各科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意见,以改进下一步的工作。 5、学校每月召开一次师生大会。重点进行安全、卫生、法制、学习、纪律、品德等方面的教育。 6、学校保卫、每学期开学初(三月、九月)召开一次会议,由护校队队长主持,全体护校队成员参加。学习安全保卫知识。讨论安排护校队工作,特殊情况可根据需要临时召开护校队会议,处理有关事件。 7、升降旗、由校长、少先队辅导员等进行国旗下讲话,全校教师必须参加,班主任负责本班纪律,无故不参加者按旷课处理。

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1.前制度化教育 。 2.制度化教育 3.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一)古代教育 1.古代中国在我国,一般认为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传说当时已有“痒”、“序”、“校”三种教育机构。“痒”是兼施养老的教育机构,“序”具有明显武士教育的特点,“校”则已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军体性的教育机构。 2.古代印度 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3.古代埃及 4.古代希腊、罗马 (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抑神扬人” (三)近代教育 。 (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 (一)教育的含义 (二)教育的功能 1.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2.教育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亲知”、“闻知”和“说知”,道家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道法自然”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较早集中讨论教育问题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 的培养》(又译《雄辩术原理》)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二)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 寻等形式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二)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三)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一)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二)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三)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二)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