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潮流
基础梳理
-7-
知识笔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疑难阐释
一、“开眼看世界” 1.代表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和《各国律例》等资料,成为近代 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影响:开创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思想 解放有重大启迪作用。
考点史证
-20-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二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史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 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 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 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 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史料二 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 也。……《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自钦 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位,或四岳共和,或师锡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 辟四门以开议院……故《尧典》为孔子之微言。素王之臣制,莫过 于此。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考点史证
-18-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论从史出: 1.根据史料一,说明张之洞提出的“旧学”与“新学”的内容及其关 系。 “旧学”:中国的纲常名教;“新学”: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 技术。 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2.根据史料二,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洋务运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单纯学习西 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改变政治制度。 3.根据史料三,说明洋务运动时期人们对“中体西用”的看法。 看法:“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遭到了一批有识之士的严厉批评;他 们认为“中体西用”思想虽然可以推动军事、交通近代化,但不可能 挽救中国。
考点史证
-23-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拓展升华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 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2)成因: 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 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②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 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 合”。
考点史证
-22-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论从史出: 1.根据史料一,概述康有为的主要政治观点。 观点:制定宪法、设立国会、实行三权分立和君主立宪制。 2.根据史料二、史料三、史料四,概括康有为在宣传其政治主张 方法上的特点。 特点:从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中寻找依据;有选择、有改造地 借鉴西学成果。 3.根据史料四,说明康有为“与之先王”的原因。 原因: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借助“先王”可减少改革的阻力。
基础梳理
-12-
知识笔记
疑难阐释
4.影响 (1)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 放。 (2)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空前的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1)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单元导言 考纲考情
考纲展 示
毛泽东 思想、 邓小平 理论和 “三个代 表”重要 思想
五年考题 考点 备考指南 统计 指向 2.复习方法 把握一条基本线索,即中国近现代 思想的演变,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 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从走外国的路 到走中国自己的路; 贯通三个方面 , 近五年无 即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 直接考查 观点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 系原理,理清文化发展与政治、经 济之间的关系;突出一种方法,即比 较法,探讨各种思想之间的共性与 个性特点,正确认识和分析文化成 就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基础梳理
-11-
知识笔记
疑难阐释
四、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2)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制度。 (3)袁世凯尊孔复古,梦想恢复帝制。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 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 幕。 (2)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 (3)活动阵地和基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 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基础梳理
-14-
知识笔记
疑难阐释
1.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是指打破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把主观世界的思 维意识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克服那些不符合实际的“习 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 思想解放一般是以少数先进分子批判旧观念、阐述新学说为开 端,通过启迪民众的觉悟,达到全社会对新学说、新观念的认同。 这种持续不断的批判、宣传过程,就是思想解放运动。
-4单元导言 考纲考情
考纲展示 新文化运 动、马克 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 播 孙中山的 三民主义
五年考题统 考点指向 备考指南 计 从考查内容上看,维新思 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近五年无直 — 等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 接考查 点。从考查角度上看,命 题的切入点既可能会关 注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对 现实的影响,也可能引导 2014 课标 孙中山 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 全国Ⅱ,29 的三民 注人类历史的发展方 题 主义 向、关注社会的变迁
基础梳理
-8-
知识笔记
疑难阐释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震惊清政府内部 的开明官僚。 2.含义: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 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3.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4.实践:创办近代企业,开设新式学堂,建立近代海军。 5.评价:冲击了传统的保守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 条件,但没有触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能让中国真正国富民强。
基础梳理
-13-
知识笔记
疑难阐释
2.过程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 (2)1919年,李大钊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 绍了马克思主义。 (3)各地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 (4)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 动者》《劳动音》,不断宣传马克思主义。 3.影响 (1)促使一批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 了领导者。 (2)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单元导言 考纲考情
考纲展 示
维新思 想
五年考题 考点指向 备考指南 统计 2015 课标 康有为的 1.命题特点 全国Ⅱ,29 《新学伪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选择题 题 经考》 为主,也有非选择题。选择 2015 课标 康有为关 题中对“近现代思想”的考查 全国Ⅰ,40 于儒学的 多侧重考查思想的内涵、思 想和时代的关系;非选择题 题 认识 则将古代主流思想与近代思 2014 课标 梁启超奏 潮变化相联系,显示通史意 全国Ⅰ,29 请废除八 识。 题 股取士
考点史证
-16-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一中体西用 史料一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 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 史料二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 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 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考点史证
-17-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史料三 时任驻英法公使的郭嵩焘多年出使外国,通过对西方发 达国家的考察和学习,曾尖锐批评“中体西用”是“治末而忘其本,穷 委而昧其源”。张树声则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明确提出:“采西人之体, 以行其用。”他还诘责洋务派:“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 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摘编自《无声的呐喊》等
第十三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2单元导言 考纲考情
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走在开放前列的是思 想界。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 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部分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开始注目世界, 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西学东渐”由此发端,成为当时中国 的思想主流。 从宏观走向上来看,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经历了从“师夷长技” 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文化的历程,孙中山的 思想带有西方政治观念中国化的特点。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 义传入中国,从较为教条的接受转变成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结果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逐渐结合,先后出现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思想与孙中山的三民主 义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基础梳理
-15-
知识笔记
疑难阐释
2.西学与西学东渐 西学最先是指在西方(主要是欧洲)产生并传播到中国的学说,后 来也包括中国人研究的西方学问。 西学东渐,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广义上,泛 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 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欧洲及美国等学术思想的传 入。 明末清初,以欧洲传教士为主,译介了一些西方学说,但没有产生 明显的社会影响。近代以来,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 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自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 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