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1.52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文献综述
摘要:把“竞争力”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进行系统地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日益关注竞争力的研究,竞争力理论也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在经济领域被广泛应用。该文试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来研究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发展,以期形成一个国际竞争力理论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企业;产业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学术界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角度来研究的。宏观研究角度主要从国际贸易的方向来研究;中观研究角度主要以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代表;微观研究角度主要以企业的某种能力作为研究对象。
一、从宏观角度研究国际竞争力
(一)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研究
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研究国际竞争力,大多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体现在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因此,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可以用其外贸竞争力来衡量。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供了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每个国家的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条件各有不同,这就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此时各国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可以获得比较利益。
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程度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以及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二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和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的研究转向从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等新要素来研究国际贸易优势。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包括以下理论:人力资本说、研发学说、技术进展论、信息贸易理论等。
归纳起来,这种国际竞争力理论认为,一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一国或地区的劳动、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研发、信息、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别国或地区拥有优势,则在贸易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从国家的角度来研究国际竞争力
1985年美国总统产业竞争力委员会将国家竞争力定义为:“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下,生产经得住国际市场检验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保持和扩大其国民实际收入的能力”。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则通过揭示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国际竞争力。WEF把国际竞争力不断由微观层次向宏观层次发展,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力的一系列要素、政策和制度的集合。IMD于1996年发表了《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或一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二、从中观角度研究国际竞争力
学术界从中观角度把国际竞争力界定为一个产业的某种能力。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从产业角度定义国际竞争力,认为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并且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影响因素:政府与机会。
韩国学者乔东逊以韩国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九要素模型”,认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可分为两大类: (1)“物质”要素。它包括资源禀赋、商业环境、相关和支持产业、国内需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特定时间内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2)“人力”要素。它包括工人、政治家和官僚、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他们创造和控制4个“物质”要素,促使一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此外,机遇作为一个外部要素
与上述8大要素共同构成一国国际竞争力。
三、从微观角度研究国际竞争力
从微观层次来研究国际竞争力,则是把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向定为企业的某种能力。Cohen and Zyman 于1989年从基于市场的角度来研究国际竞争力,认为一个企业是否有竞争力,在于这个企业能否在建立和保持市场地位的同时获得利润的能力。Hide Yamashita认为,竞争力是企业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保持长期而稳定的竞争优势。
另外,Peter J Buckley认为竞争力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和动态的概念,因此把竞争力定义为将潜力转化为业绩的过程,一个竞争潜力、竞争过程和竞争业绩相互作用的过程。IMD提出了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计算公式: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远征,孙安琴.国际竞争力概念翻新,世界龙虎榜重新排名[N],经济日报,1995-8-23.
[2]赵彦云,李静平.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报,19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