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与黄庭坚的一些趣闻轶事

苏轼与黄庭坚的一些趣闻轶事

苏轼与黄庭坚的一些趣闻轶事
苏轼与黄庭坚的一些趣闻轶事

苏轼与黄庭坚的一些趣闻轶事

苏轼对黄庭坚说:“庭坚啊,你近来写的字虽然清劲,但有时写得太瘦,简直就像挂在树梢上的蛇。”

黄庭坚说:“苏老师的字我当然不敢妄加评说,但有时也觉得肥扁,很像是被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

二人相对大笑认为对方说中了自己的缺点。

苏轼的《东武小邦》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苏轼的《归去来兮辞》黄比苏小九岁,苏门四学士之一,苏于他亦师亦友,诗与苏并称'苏黄'。苏第一次在孙觉(黄的外舅)坐上见到黄的诗文,惊其超逸绝尘,孙便请苏为其扬名,苏大笑:“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去接近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逃名而不可得,何须扬名?”黄三十四岁时,写了两首诗寄给苏,苏回书《答黄鲁直》:“我一直诚恐不能与君结交,而君今日不惜辱没才华,如此礼待我,喜愧之怀,几乎难以承受。”当时苏已经名动四海,黄不过是暂露头角,可见苏何等赏识黄,自此二人惺惺相惜。

(插图:老树画画)附黄庭坚与苏轼的第一封书信:

古诗二首上苏子瞻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

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冰雪空自香。

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

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傍。

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

古诗二首上苏子瞻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

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

自性得久要,为人制颓龄。

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医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

人言可医国,可用太早计。

小大材则殊,气味固相似。(插图:老树画画)有一次苏轼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知道他又来蹭饭,于是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问:“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接着道:“那鱼放上边行吗?”苏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

的苏轼这下也无言以对。(插图:老树画画)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

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插图:老树画画)雪雪寄语:生活若遇到苏黄这种亦师亦友、“势均力敌”的情谊,定是一种莫大的幸运,高山流水从来稀,千古知音最难觅,最好的朋友不仅能锦上添花,更能雪中送炭。然而若遇不到这种好友也不必耿耿于怀,毕竟这个浮躁的年代,许多东西都是奢侈品,在遇见懂你的那个人之前,先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吧。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光辉夺目的巨钻,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同唐诗并称双绝。在宋代众多杰出的词人当中,我最喜欢的两位词人便是苏轼和辛弃疾。他们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辛弃疾的平生经历和词作创作背景不同。苏轼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比较缓和的时代,其词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忧国之亡和愤外族之侵,而是以怀人、念友、际遇、人生感情等题材为多。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如火如荼的南宋时代,烽火连天,哀鸿遍野,他的抗战主张受到阻碍,爱国、救国雄志被扼杀,因而其词作里颇多忧国忧民、反抗侵略、收复失地等题材的作品。 苏辛词都具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但各有特点。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东坡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他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与其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稼轩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和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构成了辛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苏词豪纵旷达,随遇而安,性情古雅;辛词生猛用力,气节悲壮,有为国奔走呼号之概,落拓幽怨之容。因此苏轼之豪放词可用“豪壮”二字概括,而辛弃疾之词须用“悲壮”二字概括,人生观不同,气度故殊。 同为豪放派,苏东坡在胸怀上显得广阔,辛稼轩在气力上显得宏大。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它们分别是苏轼、辛弃疾的“怀古”名篇。虽同是豪放一派,但词中所表现出来的词风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在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不同之处是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和《水龙吟》(3)农村词,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因为从小长于金人占领区,所以那刻爱国之心和收复失地,复仇雪耻的民族英雄气概是与生俱来的。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 (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使他的词作与词的传统出现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 辛词有散文化的意境,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田园风光所能慰藉的苍凉老境,其温度毕竟还是有限的。典故所能表达的文化底蕴与口语化的鲜活话语所包装的鲜活而又坚持的思想。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文 \ 洪万平 (文学院 2012级汉语言文学1班 120101010030)摘要: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在文学史上并称“苏辛”。但因为两人所处的 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不同,使两人在同为豪放的词风下又突显出各自不同的风格。本文就两人在词风的异同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苏词辛词豪放派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以豪放派的代表屹立于词坛。苏轼从根本上改变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传统,别开生面地开创了豪放派,而辛词继承苏词豪放,所以豪放是两人词风的相同之处。但辛词在继承苏词豪放的同时,又对豪放词进行了创新,以及两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又导致两人词风在细节上又许多的相异之处。下面将对两人词的异同进行较系统的对比。 一、苏词与辛词的相同之处 由于两人性格的豪放大气,是两人在词风上表现出较高的相似之处,因此后人提到“豪放派”就会联想到两人,因此在词风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两人都有大量的怀古、隐逸和饮酒之作。这与两人在仕途上的几起几落都有莫大的关系,两人都有一腔热忱参与国家政事,却又一贬再贬,政治上的失意,满腔的郁闷无法发泄,于是借酒浇愁、借古讽今甚至有时会产生隐逸的想法,这都是两人在其词中的共同之处。例如:两人都有在怀古中抒发壮志未酬的抑郁失落,这是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全词借历史以抒怀抱,赞叹历史风流人物而发人生慨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绪于中可见。【1】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在词中作者明写登临怀古,暗讽当时朝政。用典自然贴切。全词“魄力雄大,虎视千古”(陈廷焯《云韶集》卷五),充满英雄之气。【2】这样的豪放词作很大程度上都突显出二人的相似之处。 因此,“豪放”——这个主题风格与柳永和李清照的婉约词风是决然不同的,这在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其实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也就是区别于婉约的豪放词风。 二、苏词与辛词的相异之处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培训课件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光辉夺目的巨钻,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同唐诗并称双绝。在宋代众多杰出的词人当中,我最喜欢的两位词人便是苏轼和辛弃疾。他们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辛弃疾的平生经历和词作创作背景不同。苏轼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比较缓和的时代,其词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忧国之亡和愤外族之侵,而是以怀人、念友、际遇、人生感情等题材为多。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如火如荼的南宋时代,烽火连天,哀鸿遍野,他的抗战主张受到阻碍,爱国、救国雄志被扼杀,因而其词作里颇多忧国忧民、反抗侵略、收复失地等题材的作品。 苏辛词都具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但各有特点。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东坡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他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与其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稼轩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和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构成了辛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苏词豪纵旷达,随遇而安,性情古雅;辛词生猛用力,气节悲壮,有为国奔走呼号之概,落拓幽怨之容。因此苏轼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不同

苏轼 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辛弃疾 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 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 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比较 宋词风格,多有豪放、婉约两派之说,而豪放派则以把苏轼和辛弃疾为主。并称「苏辛」。辛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苏词与辛词的差异阅读答案

苏词与辛词的差异阅读答案 ①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代词坛上的出色代表,为宋词的开展做出了重要奉献。但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苏词和辛词在人生境界、精神意蕴、词作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其作品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性和美感,易于引起欣赏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其作品具有浓烈的个性色彩和现实精神。 ②苏词与辛词人生境界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③苏轼志向远大,但仕途坎坷,屡遭摧残,长期彷徨于生命的边缘。政治斗争的阴暗、险恶,使苏轼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于是他不再固执于在现实中确认自我的社会角色与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把儒家的入世之志与道家的旷达圆满地交融在一起。辛弃疾是一个失去家园的人,他对国家强盛的渴望远比一般人要强烈,雪洗国耻,恢复失地,拯救民族危亡是其不灭的理想与毕生的追求。对他来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觉担负起救世济民的神圣职责,即便受到压制,也始终不言放弃。在他看来,人生的价值即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理想,因此,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 ④苏词与辛词的精神意蕴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理想追求不同。 ⑤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主要表现的是超功利境界。苏轼超然物外,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将积极入世和超越世俗融为一

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上互相纠缠的矛盾,构建了自己审美化的人生观。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主要表现的是功利境界。辛弃疾不可能像苏轼那样以旷达的胸襟、超然的态度来追求精神的自由。他是一个勇敢、坚决的抗金英雄,具有强烈的现实关心意识和纵横疆场、荡平敌寇、收复失地的愿望。但南归后他却被大材小用,他的智谋韬略和爱国之心都被统治者无视了。 ⑥苏词与辛词词作风格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人生体验不同。 ⑦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词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人生体验的再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词人中秋把酒,以一颗自由的心灵和月亮对话,其把酒问月既是对人生和宇宙本体的深层叩问,也是对自由精神空间的寻觅。苏轼既不固执于现实,也不脱离尘世,只是走向内心。在他看来,生活其实不完美,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只要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生活,就能催生出生活的热情和美妙的情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坚信美妙的祝愿总能够给人送去温馨的慰藉,使心灵获得一份难得的静谧。 ⑧辛词给人以大方悲歌、激情飞扬之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人生体验的生动写照。“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清秋时节,词人登

苏轼、辛弃疾词的异同浅析

苏轼、辛弃疾词的异同浅析 仝辉 (中文071 学号070711127) 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佑觞,遣兴,娱宾,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人们谈诗论词,总喜欢将二人以“苏辛”并称。 纵观苏、辛二人的词风,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苏轼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可同为豪放派却又不尽相同,就是说,苏辛在词的创作上都朝着同一方向发展,有共同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个性和艺术修养等各不相同,因而艺术风格貌似而神异。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苏轼、辛弃疾的词作一略比。 一 众所周知,苏轼生活在北宋末期,当时,新旧党争激烈,阶级斗争尖锐。民族矛盾方面,北宋西北边境虽然也有强敌压境,但尚未造成对宋王朝致命的威胁。这种时代的特点,就表现为他以道事君,遭仕途坎坷之后,依然直道而行,保持士气文心,一生善处忧患,表现为他始终关心国家政事,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莫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之中,他一怀正气,傲对群小:“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伦) 面对人生的苦难,他处之坦然,忧乐不存于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定风波》) 由于边患的存在,他抒发自己的壮志雄心。在咏物词方面,开始把咏物和人事结合起来,借咏物抒发自己兀傲独立的个性,写出自己卓然不群,不随人俯仰,不随波逐流的人格。因此,人们说,读东坡词,要从“尚余孤瘦雪(梅)霜(菊)枝”(《定风波咏红梅》)“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处领略其词妙处。(《荷花媚荷花》) 到了辛弃疾所生活的南宋,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主要的社会矛盾。和战之争代替了新旧党争。国家内忧外患,各种矛盾愈趋尖锐。于是在词坛上,辛稼轩沿着苏轼所开拓的道路又前进了一步。用了更多的篇幅抒发要求收复中原,统一南北的愿望。对朝中的主和派面临山河破碎,依然醉生梦死的现象给予激烈抨击、嘲笑和指责。如果说《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曾使皇帝感到不悦的话,那些愤世嫉俗、反映世态人情的词作,更能如实地刻画那些坐在火山顶上寻欢作乐的人们的丑恶嘴脸的。在创作方面,除收摄了美丽如画的山水秀色之余,对人民疾苦也给以关切。在咏物词方面,把那些咏物写志的题材与国破家亡,救亡图存的现实结合了起来。 二 苏轼以其创作首先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为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宋王灼《碧鸡漫志》),开始革新词风,在词的内容上扩大了词的题材,体现在词作上,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诸如报国壮怀政治理想,民生的疾苦以及农村风光等。例如,《沁园春》(孤馆灯青),写自己早年的政治理想;《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寄托个人报国的情怀;而《浣溪沙》五首描写农村风光,展现了农家生活。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

一、概述苏辛 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二、苏东坡和辛弃疾词风的相同点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生活和祖国人民的无比热爱,豁达的乐观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1.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如苏词中《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做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词的下阕用冯唐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身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如辛词《虞美人·赋琵琶》中列举了“昭君出塞”、“贺老定场”许多有关的典故,且所用典故中情事都与词人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关,与当时时代特点有关,故典故虽多,却不为事所累,且抒情气氛浓郁。辛词广泛地引用经、史、子等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苏、辛词大量运用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 苏、辛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彩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苏、辛两人皆摆脱音律之束缚,畅所欲言,不以曲害意,扩充词之领域。苏、辛的词作都可以遵守词的规律,但也能跳脱。例如东坡词作的断句,以词的句式断或者是依据文义断有不同的味道。苏、辛两人皆突破诗、词界线,援诗入词,即将作诗时使用的体裁、句法也用于作词,使词体诗化。东坡所作的词内容、形式皆是诗的味道。 3.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将来,心潮澎湃。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苏东坡和辛弃疾词风的不同点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的重要作家,但他们的词风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同为“豪放”的风格,苏词之放,表现为超逸放旷,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辛词之放,则表现为悲壮激昂,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铿锵作响。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差异 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继柳永以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后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早在欧阳修是文坛盟主的时候,就预言苏轼将来的成就会高过自己,并表示要把领导文坛的责任托付给他。果然,苏轼不负众望,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而其中苏词的历史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破除了以往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苏轼文集》卷六三)。他开创了“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这样,诗化的词,使得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在以往,词不过是音乐的一种附属品,充其量只是拥有美丽的艺术价值,而苏轼改革以后,使词拥有了自己更高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只依赖音符而存在。这里让人不由想起柳永,他一生致力于词,虽然推高了词的地位,虽然身为苏轼的前辈,然而与苏轼的影响相比,却略逊一筹。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奇逸缥缈,让人读来有种超现实的感受和想象。苏轼的很多词都让人有这样的感受,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旷的豪放飘逸风格,他豪放之词风中,带着轻灵,但又不拘泥于红粉佳人之花前月下艳词,他是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不是悲哀的,而是进取和直面人生难以圆满完美的事实的。在对词的雕塑中,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扩充了其内涵。这种追求壮美的风格和丰富的意象,不得不使词从外表到内容都有了一个卓越的跨度。 不仅如此,苏轼的词中还有很多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本来载道言志在文人墨客眼中都是诗的职责,但是自苏轼以后,词也拥有了此等作用。例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作于乌台诗案后两年,那时苏轼处境艰难,却无畏悲凉。“莫听穿林打叶声”,描写了一场狂风暴雨的袭击,但是苏轼“莫听”,风雨之中照样“徐行”,他的同伴都狼狈不堪,只有他浑然不觉,这不就是他面对人生的风雨所摆出的豁达姿态么?“一蓑烟雨任平生”进一步把苏轼的人生坎坷展示了出来,但是他泰然自若,我行我素,不被摧残所折腰,这样超然的胸襟,也使这句词成了千古绝唱。下阙“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味道。人生的变故如同自然的雨晴,难以预测,而这首词所要表达的就是在面对任何变故的时候,都满怀着一颗顺其自然,乐观旷达的心。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短暂,命运易变,苏轼所追求的不是富贵荣华,而是一种自然天地之间的洒脱。这种带有哲思的语言,不再仅仅属于诗才能表达的。苏词完整地呈现出苏轼积极面对挫折和把苦闷转变为自适的人格气魄,也让词有个真正的传颂价值。 苏词中,词有了诗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但是苏轼并不是要把词完全的诗化,他还主张词“自是一家”(《苏轼文集》卷五三)。这样词的高度再次被提拔,让人读词如观人。那时秦观有首《满庭芳》,其中有句“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完全是模仿柳词词风之作,后来苏轼见到秦观,提及此事,秦观开始并不承认自己有模仿前人之嫌,苏轼说“销魂当此际”难道不是柳词的句法么,让秦观惭愧叹服。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苏轼是

苏轼、辛弃疾比较异同

院系: 文学院中文系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11 姓名: 吴天宇 学号:1140016003 ……………………装…………订……………线……………………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3——2014学年 第1学期期末试卷 课程名称:唐诗宋词鉴赏 (选修课) 试卷类型: 课程论文 考试方式:考查 (卷面总分 100 分, 占总成绩的 70% ) 题目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之比较 要求:1.围绕“苏辛词风”问题写一篇小文章。 2.字数可控制在3000字之间。 3.一律用A4纸打印 4.不许照搬他人文章。独立完成。 5. 按照论文标准书写,要求有摘要、关键词和参 考文献 6 .自选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之比较 摘要:

在宋词豪放派的发展史上,有两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苏轼和辛弃疾。虽然二者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但苏轼是基于花间词、南唐词及柳永以来一脉相承的婉约词派后另外开展的豪放词派,并且全面革新了词体,彻底打破了词为“艳科”的局面;而辛弃疾是继承着苏轼的思想并将豪放派推向了高峰。可以说是苏轼最先开启了豪放派,而辛弃疾是将其发展并使其达到顶峰。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故二人的豪放词存在着许多相似点,但是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将从写作题材、创作形式、艺术风格、历史贡献等几方面来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二者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派、差异、贡献 前言: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虽然同样被称为豪放派词代表人物,同时他们也为宋词的创新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二者还是有不同的,苏轼改变了以往词只描写“艳情”的风格,为豪放词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辛弃疾则把豪放词进一步推向高峰。虽说有所不同,但他们二人还是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博大的胸襟以及奔放的情感和真挚的情怀,开创了宋词史上崭新的风格——豪放一派,这也同时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一、写作题材 苏轼是首位对词的内容题材进行了大面积改变的作家,开创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道路。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的词境。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总结苏轼的特点,着眼点也主要在题材和内容与诗的相似性。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他以写诗的超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最终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词到了辛弃疾时,他在继承苏词豪放词风的同时,把词引向比苏轼更广阔、更激荡的现实。他的词纵横挥洒,慷慨激昂,有的抒写恢复中原的雄心,有的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的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有的写田园生活的幽静,但热爱祖国是他一生创作的基调;使词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辛词艺术上的独特成就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辛弃疾发挥了词在抒情、状物、叙事、议论等各方面的功能,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经传、辞赋等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对豪放词做了更深的开拓和大力的发展,把词提到了新的高度。辛弃疾是南宋词坛上豪放派领袖。辛弃疾的豪放词风透露出更丰富的内涵和底蕴。他的创作给了我们许多另外一些词人所没能给予的东西。 二、创作形式 苏轼在语言上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不受格率限制,字由心生,形成连贯流畅的风格;不似柳词的俚俗,更没有花间词的脂粉气,而以清雄韶秀见长。苏轼用词自然流畅,读来清新,苏轼有着豪放不羁的心灵、热爱生活的情感这一切都在清新流畅、处处生春的语言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给人以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把酒赏月的美丽风景画面,色彩浓淡有致,画面动静相宜,有作者人物、有朱阁绮户、有月宫的琼楼玉宇的静物实景;又有清风吹拂、有月光“转”“低”“照”;有“把酒”相“问”、有“起舞弄影”的动感镜头,更有生动的言语表达和内心思想活动的虚实写照。全词情感真挚而又情景交融,韵律激昂而又气势豪迈,结构严谨,用词干练,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和浪漫豪放的词风,表达了作者宏大的报国志向,对国家、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和不贪权贵、正视现实、脚踏实地、胸襟宽广的无私奉献精神。 辛词在创作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大量使用散文句式。如《水龙吟?登建赏心亭》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连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辛词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用典,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内容摘要: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代文人惯用的用词佑觞,遣兴,娱宾,写那女恋情和离别惆怅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人们谈论诗词,总喜欢将二人以“苏辛”并称。纵观苏、辛二人的词风,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苏轼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可同为豪放派却又不尽相同,就是说,苏辛在词的创作上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有共同性和连续性。但由于作家所处年代,个性,个人经历和和艺术修养不同,因而艺术风格貌似而神异。苏辛二人的作品描绘内容相近;在词语言的使用上都善于用典;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彩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但是由于二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性格和内在情感等的不同,他们的词作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差异,苏轼之旷,辛弃疾之豪,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词风格多样,豪放与婉约各领风骚,作为豪放词风的代表性作家,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在创作手法、意境、豪放特点以及意象的使用上各有千秋。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豪放派;异同 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代文人惯用的用词佑觞,遣兴,娱宾,写那女恋情和离别惆怅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人们谈论诗词,总喜欢将二人以“苏辛”并称。 纵观苏、辛二人的词风,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苏轼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可同为豪放派却又不尽相同,就是说,苏辛在词的创作上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有共同性和连续性。但由于作家所处年代,个性,个人经历和和艺术修养不同,因而艺术风格貌似而神异。 苏辛二人都是至情至性的人,他们的作品中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了内容相近之外,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如苏词中《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做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词的下阕用冯唐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自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如辛词中《虞美人·赋琵琶》列举了“昭君出塞”、“贺老定场”许多有关的典故,且所用典故中情事都与词人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关,与当时时代特点有关,故典故虽多,却不为事所累,且抒情气氛浓郁。辛词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之比较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2011级六班欧秋菊 1140016017 【摘要】苏轼、辛弃疾一向是词史上并称的大家。两人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词史上的“豪放”一派,并有着豪迈旷达的相同艺术风格。然而由于时代、社会地位不同,心灵世界及个人生活经历有别,使得他们的词作在意境开拓的程度、豪放风格以及内心世界等表现方面,又有着不容忽视的鲜明差别。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异同 前言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称为“苏辛”。同时,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但因为人生际遇、社会地位等总多因素,两人在感情色彩、思想格调等许多方面又有着许多不同,加之艺术风格的差异,苏辛二人的豪放风格自然迥异。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苏轼和辛弃疾以积极博大的胸襟、热烈奔放的情感、真挚浓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词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苏辛二人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在豪放词的创作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点。 1.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都饱含着热烈奔放的豪情。不仅为人间生活而高歌,也为建功立业而呐喊;为庙堂宫殿感叹,也为传奇河山吟诵。是在用生命来谱写豪迈。 自“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之说一出,世人多以“豪放”品评东坡词。可见苏词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也常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清人陈延绰《白雨斋词话》谓“东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云‘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此处就可看出苏轼将自身的精神品格和性情襟怀与词作结合做一块,透过词来体会背后的怀抱。 炽烈深厚的爱国激情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以及激烈奋发、渴望将个人的生命追求融合于抗金复土的时代需要,使辛词多了很多“霸气”和“狂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他的“金戈铁马”,他的“气吞万里”,都以恢宏磅礴之势作铺垫,道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爱人生,爱祖国,将满腔的豪情壮志表露无遗。这正是苏、辛豪放词共有的豪情激越的艺术风格。 2.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苏轼词与辛弃疾词比较

在我国诗歌史上,堪与唐诗宋词争雄斗胜的宋词,就其内容和风格,题材和形式而言,传统上分为婉约词和豪放派。苏轼、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的两大词家。苏、辛的词,豪迈雄放,气象宏大,意境开阔,代表了宋词的杰出成就。他们都是词体的革新者,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把词从“偎红倚翠”、离愁别恨和诗酒优游、消遣娱乐的狭窄圈子里解放出来,为词的健康发展作出很大贡献。苏拭和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这种开风气之先的创新精神,也反映在他们写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词作(我们称为农村词)上。这类作品,清新明朗,质朴无华,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引人喜爱,不仅是《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中别具一格的珍品,而且在整个宋词中占有突出地位,值得我们总结和研究。 很多人都研究认为苏轼和辛弃疾的农村词是中国农村词中一起盛放的两朵奇葩。有很多文献为证,这里不一一赘述。我虽然只是选读了宋词选修课,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但是我其实很喜欢宋词,平时也读到很多他们的农村词,我这里想发表一些拙见。 我觉得辛弃疾的农村词是对苏轼农村词的继承和创新。事实上辛弃疾在农村词上的造诣已经高过苏轼了。我罗列了一下几点。 第一,辛弃疾创作的农村词的数量远远超过苏轼。在辛弃疾六百余首词中,据顾京之先生统计和认证,有二十五首可以确定为农村词。这是辛弃疾的词作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是于苏轼的五首《浣溪沙》相比,已是苏词的五倍。同时和前辈作词家相比,有二十年农村生活经历的辛弃疾,对农村生活显然也更为熟悉。苏轼的农村词均为一地之作,而辛弃疾的农村词却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对农村生活的反映不仅更加广泛,而且更深入。 第二,辛弃疾农村词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对农村词传统的突破和丰富上。传统的农村词,包括田园诗,都以恬淡闲适为主要特征。苏轼的农村词也描写田园生活,但那是在自己祈雨后对农村生活的一种近乎与理想的描写,其中充满了对自己政绩的肯定和欣赏。而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拓宽了农村词的内容,而且突破了自我写照的传统。辛弃疾创作的一些优秀的农村词,不仅表现了农家的劳动生活,真切地表达他们的悲欢离合,而且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一些颇具哲理的情思,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一种热气之情。我们先来看两首辛弃疾的农村词: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西江月》 两福图画均为令人神驰的农村生活,写于退隐带湖闲居之时。辛弃疾热衷于仕途经济,三上三下,为国尽心,又于挫折失败之后以陶渊明为祖,行退隐之乐。辛弃疾在他的《新居上梁文》写道:“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人生孰若安居之乐?一年种谷,十年种木,君子常有静退之心。”结尾写道:“伏愿上梁之后,早收尘迹,自乐余年。……” 另外,辛弃疾还创作了一些描写乡间景物,寄寓人生哲思的词,对农村词也形成一种突破和超越。如: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内容摘要: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苏轼于花间词、南唐词及柳永以来一脉相承的婉约派外另开豪放词派,并全面革新词体,彻底打破了词为“艳科”的局面;南宋词人辛弃疾继承之并将其推向高峰。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二人的豪放词存在着许多相似点,但是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试图从两位词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艺术追求的差异,使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风格迥异,苏词旷达,辛词豪迈;来对豪放词的不同特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差异成因 Content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Song Dynasty, Su Shi and Xin Qiji called the same word-Bold and unconstrained parties, and Su Shi's words on flowers, since Southern Tang Yong word and send the same strain Subtle Haofang separate words outside the camp, and all-round innovation Ci, completely breaking the word for "Yan Section" situatio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poet Xin Qiji and the succession to the peak. Su Shi and Xin Qiji with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for Bold and unconstrained parties. Haofang the two words,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differences, the two words in this article from people trying to age, individuals of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s, character and m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ursuit of art, so that words and Xin Su-term performance Haofang gas out of style, Su Quantm words, bold words Xin;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d Haofang discussed. Key word: Su Shi Xin Qiji differences in the causes of the word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